1. 程式人生 > >oracle的存儲過程的作用

oracle的存儲過程的作用

完全 一點 oop 調用 arch where 才有 fetch link-to

oracle的存儲過程的作用

1.存儲過程可以使得程序執行效率更高、安全性更好,因為過程建立之後 已經編譯並且儲存到數據庫,直接寫sql就需要先分析再執行因此過程效率更高,直接寫sql語句會帶來安全性問題,如:sql註入 2.建立過程不會很耗系統資源,因為過程只是在調用才執行。
3.存儲過程可以用於降低網絡流量,存儲過程代碼直接存儲於數據庫中,所以不會產生大量T-sql語句的代碼流量。

4.使用存儲過程使您能夠增強對執行計劃的重復使用,由此可以通過使用遠程過程調用 (RPC) 處理服務器上的存儲過程而提高性能。RPC 封裝參數和調用服務器端過程的方式使引擎能夠輕松地找到匹配的執行計劃,並只需插入更新的參數值。

5.可維護性高,更新存儲過程通常比更改、測試以及重新部署程序集需要較少的時間和精力。

6.代碼精簡一致,一個存儲過程可以用於應用程序代碼的不同位置。

7.增強安全性:
a、通過向用戶授予對存儲過程(而不是基於表)的訪問權限,它們可以提供對特定數據的訪問;
b、提高代碼安全,防止 SQL註入(但未徹底解決,例如,將數據操作語言--DML,附加到輸入參數);
c、SqlParameter 類指定存儲過程參數的數據類型,作為深層次防禦性策略的一部分,可以驗證用戶提供的值類型(但也不是萬無一失,還是應該傳遞至數據庫前得到附加驗證)。


缺點就是:
1、大量的利用過程,會對服務器壓力比較大。 ***********************************************

1.存儲過程結構
1.1 第一個存儲過程

技術分享圖片
create or replace procedure proc1(
para1 varchar2,
para2 out varchar2,
para3 in out varchar2
) as
v_name varchar2(20);
begin
 v_name :=‘zhangsf‘;
 para3 := v_name;
dbms_output.put_line(‘para3:‘||para3);
end;
技術分享圖片

上面就是一個最簡單的存儲過程。一個存儲過程大體分為這麽幾個部分:
創建語句:create or replace procedure 存儲過程名
如果沒有or replace語句,則僅僅是新建一個存儲過程。如果系統存在該存儲過程,則會報錯。Create or replace procedure 如果系統中沒有此存儲過程就新建一個,如果系統中有此存儲過程則把原來刪除掉,重新創建一個存儲過程。
存儲過程名定義:包括存儲過程名和參數列表。參數名和參數類型。參數名不能重復, 參數傳遞方式:IN, OUT, IN OUT
IN 表示輸入參數,按值傳遞方式。
OUT 表示輸出參數,可以理解為按引用傳遞方式。可以作為存儲過程的輸出結果,供外部調用者使用。
IN OUT 即可作輸入參數,也可作輸出參數。
參數的數據類型只需要指明類型名即可,不需要指定寬度。
參數的寬度由外部調用者決定。
過程可以有參數,也可以沒有參數
變量聲明塊:緊跟著的as (is )關鍵字,可以理解為pl/sql的declare關鍵字,用於聲明變量。
變量聲明塊用於聲明該存儲過程需要用到的變量,它的作用域為該存儲過程。另外這裏聲明的變量必須指定寬度。遵循PL/SQL的變量聲明規範。
過程語句塊:從begin 關鍵字開始為過程的語句塊。存儲過程的具體邏輯在這裏來實現。
異常處理塊:關鍵字為exception ,為處理語句產生的異常。該部分為可選
結束塊:由end關鍵字結果。

1.2 存儲過程的參數傳遞方式
存儲過程的參數傳遞有三種方式:IN,OUT,IN OUT .
IN 按值傳遞,並且它不允許在存儲過程中被重新賦值。如果存儲過程的參數沒有指定存參數傳遞類型,默認為IN

技術分享圖片
create or replace procedure proc1(
  para1 varchar2,
  para2 out varchar2,
  para3 in out varchar2
) as
  v_name varchar2(20);
begin
  para1 := ‘aaa‘;
  para2 := ‘bbb‘;
  v_name :=‘zhangsf‘;
  para3 := v_name
  dbms_output.put_line(‘para3:‘||para3);
  null;
end;
技術分享圖片


OUT 參數:作為輸出參數,需要註意,當一個參數被指定為OUT類型時,就算在調用存儲過程之前對該參數進行了賦值,在存儲過程中該參數的值仍然是null.

首先,我們要明白,我們無法在存儲過程的定義中指定存儲參數的寬度,也就導致了我們無法在存儲過程中控制傳入變量的寬度。這個寬度是完全由外部傳入時決定的。
我們再來看看OUT類型的參數的寬度。

技術分享圖片
create or replace procedure proc2(
para1 varchar2,
para2 out varchar2,
para3 in out varchar2
) as
v_name varchar2(2);
begin
para2 :=‘aaaaaaaaaaaaaaaaaaaa‘;
end;

--調用proc2
var p1 varchar2(1);
var p2 varchar2(1);
var p3 varchar2(1);
exec :p2 := ‘a‘;
exec proc1(:p1,:p2,:p3);
技術分享圖片

在該過程中,p_para2被賦予了20個字符a.
而在外部的調用過程中,p2這個參數僅僅被定義為varchar2(1).
而把p2作為參數調用這個過程,卻並沒有報錯。而且它的真實值就是20個a

執行這個過程,仍然正確執行。

可見,對於IN參數,其寬度是由外部決定。
對於OUT 和IN OUT 參數,其寬度是由存儲過程內部決定。
因此,在寫存儲過程時,對參數的寬度進行說明是非常有必要的,最明智的方法就是參數的數據類型使用%type。這樣雙方就達成了一致。

1.3 參數的默認值
存儲過程的參數可以設置默認值

技術分享圖片
create or replace procedure procdefault(
  p1 varchar2,
  p2 varchar2 default ‘mark‘
) as
begin
  dbms_output.put_line(p2);
end;
技術分享圖片

mark
可以通過default 關鍵字為存儲過程的參數指定默認值。在對存儲過程調用時,就可以省略默認值。
需要註意的是:默認值僅僅支持IN傳輸類型的參數。OUT 和 IN OUT不能指定默認值

對於有默認值的參數不是排在最後的情況。

技術分享圖片
create or replace procedure procdefault2(
  p1 varchar2 default ‘remark‘,
  p2 varchar2
) as
begin
  dbms_output.put_line(p1);
end;
技術分享圖片

第一個參數有默認值,第二個參數沒有。如果我們想使用第一個參數的默認值時
exec procdefault2(‘aa‘);
這樣是會報錯的。
那怎麽變呢?可以指定參數的值。

SQL> exec procdefault2(p2 =>‘aa‘);  

remark
這樣就OK了,指定aa傳給參數p2


2. 存儲過程內部塊
2.1 內部塊
我們知道了存儲過程的結構,語句塊由begin開始,以end結束。這些塊是可以嵌套。在語句塊中可以嵌套任何以下的塊。

技術分享圖片
Declare .. beign ... exception ... end;
create or replace procedure innerBlock(
  p1 varchar2
) as
  o1 varchar2(10) := ‘out1‘;
begin
  dbms_output.put_line(o1);
  declare
    inner1 varchar2(20);
  begin
    inner1 := ‘inner1‘;
    dbms_output.put_line(inner1);

    declare
      inner2 varchar2(20);
    begin
      inner2 := ‘inner2‘;
      dbms_output.put_line(inner2);
    end;
    exception
      when others then
        null;
  end;
end;
技術分享圖片

需要註意變量的作用域。

3.存儲過程的常用技巧
3.1 哪種集合?
我們在使用存儲過程的時候經常需要處理記錄集,也就是多條數據記錄。分為單列多行和多列多行,這些類型都可以稱為集合類型。我們在這裏進行比較這些集合類型,以便於在編程時做出正確的選擇。
索引表,也稱為pl/sql表,不能存儲於數據庫中,元素的個數沒有限制,下標可以為負值。

3.2 選用何種遊標?
顯示遊標分為:普通遊標,參數化遊標和遊標變量三種。
下面以一個過程來進行說明

技術分享圖片
create or replace procedure proccursor(
  p varchar2
) as
  v_rownum number(10) := 1;
  cursor c_postype is select pos_type from pos_type_tb1 where rownum = 1;
  cursor c_postype1 is select pos_type from pos_type_tb1 where rownum = v_rownum;
  cursor c_postype2(p_rownum number) is select pos_type from pos_type_tb1 where rownum = p_rownum;
  type t_postype is ref cursor;
  c_postype3 t_postype;
  v_postype varchar2(20);

begin
  open c_postype;
  fetch c_postype into v_postype;
    dbms_output.put_line(v_postype);
  close c_postype;
  open c_postype1;

  fetch c_postype1 into v_postype;
    dbms_output.put_line(v_postype);
  close c_postype1;
  open c_postype2(1);

  fetch c_postype2 into v_postype;
    dbms_output.put_line(v_postype);
  close c_postype2;

  open c_postype3 for select post_type from pos_type_tb1 where rownum=1;
  fetch c_postype3 into v_postype;
    dbms_output.put_line(v_postype);
  close c_postype3
end;
技術分享圖片

cursor c_postype is select pos_type from pos_type_tbl where rownum =1
這一句是定義了一個最普通的遊標,把整個查詢已經寫死,調用時不可以作任何改變。
cursor c_postype1 is select pos_type from pos_type_tbl where rownum = v_rownum;
這一句並沒有寫死,查詢參數由變量v_rownum來決定。需要註意的是v_rownum必須在這個遊標定義之前聲明。
cursor c_postype2(p_rownum number) is select pos_type from pos_type_tbl where rownum = p_rownum;
這一條語句與第二條作用相似,都是可以為遊標實現動態的查詢。但是它進一步的縮小了參數的作用域範圍。但是可讀性降低了不少。
type t_postype is ref cursor ;
c_postype3 t_postype;
先定義了一個引用遊標類型,然後再聲明了一個遊標變量。
open c_postype3 for select pos_type from pos_type_tbl where rownum =1;
然後再用open for 來打開一個查詢。需要註意的是它可以多次使用,用來打開不同的查詢。
從動態性來說,遊標變量是最好用的,但是閱讀性也是最差的。
註意,遊標的定義只能用使關鍵字IS,它與AS不通用。

3.3 遊標循環最佳策略
我們在進行PL/SQL編程時,經常需要循環讀取結果集的數據。進行逐行處理,這個過程就需要對遊標進行循環。對遊標進行循環的方法有多種,我們在此一一分析。

技術分享圖片
create or replace procedure proccycle(
  p varchar2
) as 
cursor c_postype is select pos_type,description from pos_type_tb1 where rownum < 6;
v_postype varchar2(20);
v_description varchar2(50);
begin
open c_postype;
if c_postype%found then
  dbms_output.put_line(‘found true‘);
elseif c_postype%found = false then
  dbms_output.put_line(‘found false‘);
else
  dbms_output.put_line(‘found null‘);
end if;

loop
  fetch c_postype into v_postype,v_description;
  exit when c_postype%notfound;
  dbms_output.put_line(‘postype:‘||v_postype||‘,description:‘||v_description);
end loop;
close c_postype;
dbms_output.put_line(‘---loop end---‘);

open c_postype;
  fetch c_postype into v_postype,v_description;
  while c_postype%found loop
    dbms_output.put_line(‘postype:‘||v_postype||‘,description:‘||v_description);
  fetch c_postype into v_postype,v_description;
  end loop;
close c_postype;
dbms_output.put_line(‘---while end---‘);

for v_pos in c_postype loop
  v_postype := v_pos.pos_type;
  v_description := v_pos.description;
  dbms_output.put_line(‘postype:‘||v_postype||‘,description:‘||v_description);
end loop;
dbms_output.put_line(‘---for end---‘);
end;
技術分享圖片

使用遊標之前需要開打遊標,open cursor,循環完後再關閉遊標close cursor.
這是使用遊標應該慎記於心的法則。
上面的過程演示了遊標循環的三種方法。
在討論循環方法之前,我們先看看%found和%notfound這些遊標的屬性。

技術分享圖片
open c_postype;
if c_postype%found then
  dbms_output.put_line(‘found true‘);
elseif c_postype%found = false then
  dbms_output.put_line(‘found false‘);
else
  dbms_output.put_line(‘found null‘);
end if;
技術分享圖片

在打開一個遊標之後,馬上檢查它的%found或%notfound屬性,它得到的結果即不是true也不是false.而是null.必須執行一條fetch語句後,這些屬性才有值。

第一種使用loop 循環

loop
  fetch c_postype into v_postype,v_description;
  exit when c_postype%notfound;
  ...
end loop;

這裏需要註意,exit when語句一定要緊跟在fetch之後。必避免多余的數據處理。
處理邏輯需要跟在exit when之後。這一點需要多加小心。
循環結束後要記得關閉遊標

第二種使用while循環。

fetch c_postype into v_postype,v_description;
while c_postype%found loop
...
   fetch c_postype into v_postype,v_description;
end loo;

我們知道了一個遊標打開後,必須執行一次fetch語句,遊標的屬性才會起作用。所以使用while 循環時,就需要在循環之前進行一次fetch動作。
而且數據處理動作必須放在循環體內的fetch方法之前。循環體內的fetch方法要放在最後。否則就會多處理一次。這一點也要非常的小心。
總之,使用while來循環處理遊標是最復雜的方法。

第三種 for循環

for v_pos in c_postype loop
  v_postype := v_pos.pos_type;
  v_description := v_pos.description;
  ...
end loop;

可見for循環是比較簡單實用的方法。
首先,它會自動open和close遊標。解決了你忘記打開或關閉遊標的煩惱。
其它,自動定義了一個記錄類型及聲明該類型的變量,並自動fetch數據到這個變量中。
我們需要註意v_pos 這個變量無需要在循環外進行聲明,無需要為其指定數據類型。
它應該是一個記錄類型,具體的結構是由遊標決定的。
這個變量的作用域僅僅是在循環體內。
把v_pos看作一個記錄變量就可以了,如果要獲得某一個值就像調用記錄一樣就可以了。
如v_pos.pos_type
由此可見,for循環是用來循環遊標的最好方法。高效,簡潔,安全。
但遺憾的是,常常見到的卻是第一種方法。所以從今之後得改變這個習慣了。

3.4 select into不可乎視的問題
我們知道在pl/sql中要想從數據表中向變量賦值,需要使用select into 子句。
但是它會帶動來一些問題,如果查詢沒有記錄時,會拋出no_data_found異常。
如果有多條記錄時,會拋出too_many_rows異常。
這個是比較糟糕的。一旦拋出了異常,就會讓過程中斷。特別是no_data_found這種異常,沒有嚴重到要讓程序中斷的地步,可以完全交給由程序進行處理。

技術分享圖片
create or replace procedure procexception(
p varchar2
) as
  v_postype varchar2(20);
begin
  select pos_type into v_postype from pos_type_tb1 where 1=0;--絕壁為空,報no_data_found的錯誤
  dbms_output.put_line(v_postype);
end;
技術分享圖片

處理這個有三個辦法
1. 直接加上異常處理。

技術分享圖片
create or replace procedure procexception(
p varchar2
) as
  v_postype varchar2(20);
begin
  select pos_type into v_postype from pos_type_tb1 where 1=0;--絕壁為空
  dbms_output.put_line(v_postype);
--解決辦法1:增加異常處理模塊
exception
  when no_data_found then
    dbms_output.put_line("未找到數據");
end;
技術分享圖片

這樣做換湯不換藥,程序仍然被中斷。可能這樣不是我們所想要的。
2. select into做為一個獨立的塊,在這個塊中進行異常處理

技術分享圖片
create or replace procedure procexception(
p varchar2
) as
  v_postype varchar2(20);
begin
  select pos_type into v_postype from pos_type_tb1 where 1=0;--絕壁為空
  dbms_output.put_line(v_postype);
--其實吧,我覺得和上面那種差不多,原理一樣的呀,no zuo nod ie
exception
  when no_data_found then
    v_postype := ‘‘;
  end;
  dbms_output.put_line(v_postype);
end;
技術分享圖片

這是一種比較好的處理方式了。不會因為這個異常而引起程序中斷。
3.使用遊標

技術分享圖片
create or replace procedure proceexception(
p varchar2
) as
  v_postype varchar2(20);
  cursor c_postype is select pos_type from pos_type_tb1 where 1=0;
beign
  open c_postype;
  fetch c_postype into v_postype;
  close c_postype;
  dbms_output.put_line(v_postype);
end;
技術分享圖片 技術分享圖片
--個人覺得這樣先進行非空判斷會更好
create or replace procedure proceexception(
p varchar2
) as
  v_postype varchar2(20);
  cursor c_postype is select pos_type from pos_type_tb1 where 1=0;
beign
  if c_postype%found then
    open c_postype;
    fetch c_postype into v_postype;
    close c_postype;
    dbms_output.put_line(v_postype);
  end if;
end;
技術分享圖片

這樣就完全的避免了no_data_found異常。完全交由程序員來進行控制了。

第二種情況是too_many_rows 異常的問題。
Too_many_rows 這個問題比起no_data_found要復雜一些。
給一個變量賦值時,但是查詢結果有多個記錄。
處理這種問題也有兩種情況:
1. 多條數據是可以接受的,也就是說從結果集中隨便取一個值就行。這種情況應該很極端了吧,如果出現這種情況,也說明了程序的嚴謹性存在問題。
2. 多條數據是不可以被接受的,在這種情況肯定是程序的邏輯出了問題,也說是說原來根本就不會想到它會產生多條記錄。
對於第一種情況,就必須采用遊標來處理,而對於第二種情況就必須使用內部塊來處理,重新拋出異常。
多條數據可以接受,隨便取一條,這個跟no_data_found的處理方式一樣,使用遊標。
我這裏僅說第二種情況,不可接受多條數據,但是不要忘了處理no_data_found哦。這就不能使用遊標了,必須使用內部塊。

技術分享圖片
create or replace proceduer procexception2(
p varchar2
) as
v_postype varchar2(20);
begin
  begin
    select pos_type into v_postype from pos_type_tb1 where rownum < 5;
  exception
    when no_data_found then
      v_postype := null;
    when too_many_rows then
      raise_application_error(-20000,‘對v_postype賦值是,找到多條數據‘);
  end;
  dbms_output.put_line(v_postype);
end;
技術分享圖片

需要註意的是一定要加上對no_data_found的處理,對出現多條記錄的情況則繼續拋出異常,讓上一層來處理。
總之對於select into的語句需要註意這兩種情況了。需要妥當處理啊。

3.5 在存儲過程中返回結果集
我們使用存儲過程都是返回值都是單一的,有時我們需要從過程中返回一個集合。即多條數據。這有幾種解決方案。比較簡單的做法是寫臨時表,但是這種做法不靈活。而且維護麻煩。我們可以使用嵌套表來實現.沒有一個集合類型能夠與java的jdbc類型匹配。這就是對象與關系數據庫的阻抗吧。數據庫的對象並不能夠完全轉換為編程語言的對象,還必須使用關系數據庫的處理方式

oracle的存儲過程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