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Python:關於list生成器的學習筆記

Python:關於list生成器的學習筆記

生成器

通過列表生成式,可以直接建立一個列表。但是受記憶體限制,列表容量肯定是有限的。而且,建立一個包含100萬個元素的列表,不僅佔用很大的儲存空間,如果我們僅僅需要訪問前面幾個元素,那後面絕大多數元素佔用的空間都白白浪費了。

如果列表元素可以按照某種演算法推算出來,我們就可以在迴圈的過程中不斷推算出後續的元素。

這樣就不必建立完整的list,從而節省大量的空間。在Python中,這種一邊迴圈一邊計算的機制,稱為生成器:generator

要建立一個generator,有很多種方法。第一種方法很簡單,只要把一個列表生成式的[]改成(),就建立了一個generator

# 列表建立方法
L = [x * x for x in range(10)]
print(L)
#生成器建立方法
g = (x * x for x in range(10))
print(g)

[0, 1, 4, 9, 16, 25, 36, 49, 64, 81]
<generator object <genexpr> at 0x0000021E892A5FC0>

建立L和g的區別僅在於最外層的[]和(),L是一個list,而g是一個generator。

我們可以直接打印出list的每一個元素,但我們怎麼打印出generator的每一個元素呢?

如果要一個一個打印出來,可以通過next()函式獲得generator的下一個返回值:

g = (x * x for x in range(10))
next(g)
next(g)
next(g)

0
1
4

上面這種不斷呼叫next(g)的方法實在是太變態了,正確的方法是使用for迴圈,因為generator也是可迭代物件:

g = (x * x for x in range(10))
print([n for n in g])

[0, 1, 4, 9, 16, 25, 36, 49, 64, 81]

generator非常強大。如果推算的演算法比較複雜,用類似列表生成式的for迴圈無法實現的時候,還可以用函式來實現。

比如,著名的斐波拉契數列(Fibonacci),除第一個和第二個數外,任意一個數都可由前兩個數相加得到:

1, 1, 2, 3, 5, 8, 13, 21, 34, …

斐波拉契數列用列表生成式寫不出來,但是,用函式把它打印出來卻很容易:

def fib(max):
    n, a, b = 0, 0, 1
    while n < max:
        print(b)
        a, b = b, a + b# 注意賦值語句
        n = n + 1
    return 'done'
fib(3)

1
1
2
'done'

a, b = b, a + b相當於

t = (b, a + b) # t是一個tuple a = t[0] b = t[1]

def fib(n):
    if n==1:
        return 1
    if n==2:
        return 1
    return fib(n-1)+fib(n-2)
a=int(input('number'))
for i in range(1,a+1):
    print([fib(i)],end='')
    
number7
[1][1][2][3][5][8][13]

仔細觀察,可以看出,fib函式實際上是定義了斐波拉契數列的推算規則,可以從第一個元素開始,推算出後續任意的元素,這種邏輯其實非常類似generator。

也就是說,上面的函式和generator僅一步之遙。要把fib函式變成generator,只需要把print(b)改為yield b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