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手把手教你做客戶價值分群

手把手教你做客戶價值分群

當前各企業對客戶關係管理(CRM)顯得尤為關注,只有不斷地保留並增加老客戶黏性及挖掘潛客新客戶,才能使企業生存的更好,更久。說到CRM,我剛開始接觸的就是RFM模型,通過該模型將客戶分為高價值、潛在價值和低價值。當每一個使用者打上不同的價值標籤時,就可以有針對性的實施營銷策略,將有限的資源投入到高價值客戶中,產生最大的利潤。有關RFM模型,曾寫過一篇實戰: RFM模型使用(可點選檢視)。

下文將有別於《實戰: RFM模型使用》,在計算價值標籤時,避免人為干擾,通過聚類的方法將目標人群分為三六九等。具體我們通過下面的例項來說明。

本文應用到的例項資料來源於《R語言資料分析與挖掘實戰》一書,資料為某航空公司會員資訊及乘機資訊,通過構建LRFMC模型,實現客戶價值分群

我們說RFM模型由R(最近消費時間間隔)、F(消費頻次)和M(消費總額)三個指標構成,通過該模型識別出高價值客戶。但該模型並不完全適合所有行業如航空行業,直接使用M指標並不能反映客戶的真實價值,因為“長途低等艙”可能沒有“短途高等艙”價值高;如網咖行業,可能“長線上時長低時單價”客戶比“短線上時長高時單價”客戶價值還高,因為網咖更希望看到是客戶來的次數及上網時長。所以得根據實際行業靈活調整RFM模型的指標,本文就拿航空公司的資料為例,將RFM模型構建成L(入會至當前時間的間隔,反映可能的活躍時長)、R(最近消費時間距當前的間隔,反映當前的活躍狀態)、F(乘機次數,反映客戶的忠誠度)、M

(飛行里程數,反映客戶對乘機的依賴性)和C(艙位等級對應的折扣係數,側面反映客戶價值高低)5個指標。下面就利用這5個指標進行客戶價值分群的實戰:

#讀取航空資料

flight <- read.csv(file = file.choose())

#檢視資料結構及概覽

dim(flight)

names(flight)


該資料集包含了62988條會員記錄,涉及會員號、入會時間、首次登機時間、性別等44個欄位。發現這麼多欄位中,正真能使用到的欄位只有FFP_DATE(入會時間)、LOAD_TIME(觀測視窗結束時間,可理解為當前時間)、FLIGHT_COUNT(乘機次數)、SUM_YR_1(票價收入1

)、SUM_YR_2(票價收入2)、SEG_KM_SUM(飛行里程數)、LAST_FLIGHT_DATE(最後一次乘機時間)和avg_discount(艙位等級對應的平均折扣係數)。下面來看一下這些資料的分佈情況:

vars <- c('FFP_DATE','LOAD_TIME','FLIGHT_COUNT','SUM_YR_1','SUM_YR_2','SEG_KM_SUM','LAST_FLIGHT_DATE','avg_discount')

flight2 <- flight[,vars]

summary(flight2)


發現數據中存在異常,如票價收入為空或0、艙位等級對應的平均折扣係數為0。這樣的異常可能是由於客戶沒有實際登機造成,故考慮將這樣的資料剔除。具體操作如下:

#剔除異常資料

attach(flight2)

clear_flight <- flight2[-which(SUM_YR_1==0 | SUM_YR_2==0 | is.na(SUM_YR_1)==1 | is.na(SUM_YR_2)==1 | avg_discount==0),]

#檢視資料欄位型別

str(clear_flight)


發現三個關於時間的欄位均為因子型資料,需要將其轉換為日期格式,用於下面計算時間差:

clear_flight$FFP_DATE <- as.Date(clear_flight$FFP_DATE)

clear_flight$LOAD_TIME <- as.Date(clear_flight$LOAD_TIME)

clear_flight$LAST_FLIGHT_DATE <- as.Date(clear_flight$LAST_FLIGHT_DATE)

資料清洗完後,需要計算上面提到的LRFMC五個指標,具體指令碼如下:

#L:入會至當前時間的間隔

#R:最近登機時間距當前的間隔

clear_flight <- transform(clear_flight, L = difftime(LOAD_TIME,FFP_DATE, units = 'days')/30, R = difftime(LOAD_TIME,LAST_FLIGHT_DATE, units = 'days')/30)

str(clear_flight)


發現L和R這兩個指標並不是數值型資料,而是difftime型,故需要將其轉換為數值型:

clear_flight$L <- as.numeric(clear_flight$L)

clear_flight$R <- as.numeric(clear_flight$R)

#檢視資料結構

summary(clear_flight)


發現缺失值,這裡仍然將其剔除:

clear_flight <- clear_flight[-which(is.na(clear_flight$LAST_FLIGHT_DATE)==1),]

目前5個指標值都有了,下面就需要根據每個客戶的5個值對其進行分群,傳統的方法是計算綜合得分,然後排序一刀切,選出高價值、潛在價值和低價值客戶。現在所使用的方法是k-means聚類演算法,避免了人為的一刀切。由於k-means聚類演算法是基於距離計算類與類之間的差別,然而這5個指標明視訊記憶體在量綱上的差異,故需要標準化處理

#資料標準化處理

standard <- data.frame(scale(x = clear_flight[,c('L','R','FLIGHT_COUNT','SEG_KM_SUM','avg_discount')]))

names(standard) <- c('L','R','F','M','C')

標準化資料之後,就可以使用k-means聚類演算法將客戶進行聚類,問題是該聚為幾類呢?根據傳統的RFM模型,將價值標籤分為8類,即:


不妨我們就將客戶分類8個群體,即:

#k-means聚類,設定聚類個數為8

set.seed(1234)

clust <- kmeans(x = standard, centers = 8)

#檢視8個類中各指標均值情況

centers <- clust$centers

centers

#檢視8個類中的會員量

table(clust$cluster)


上圖反饋了客戶的聚類結果,但是從資料中很難快速的找出不同價值的客戶,下面通過繪製雷達圖來反映聚類結果:

#繪製雷達圖

install.packages('fmsb')

library(fmsb)

max <- apply(centers, 2, max)

min <- apply(centers,2,min)

df = data.frame(rbind(max,min,centers))

radarchart(df = df, seg=5, plty=1,vlcex=0.7)


從圖中可知,黃色線是價值最高的,F和M值對應最高,C值次高,屬於第7組人群;價值次高的是綠色線人群,即第5組,該人群特徵是C值最大;以此類推,灰色線人群的價值最低,雷達圖所圍成的面積最小。還有一種辦法能夠最快的識別出價值由高到低的8類人群,即對8個人群各指標均值求和排序即可,因為資料都是標準化的,不受量綱影響,可直接求和排序:

order(apply(centers,1,sum),decreasing = TRUE)


結果顯示第7組人群最佳、其次是第5組人群,最差的是第8組人群。通過對比centers結果,能夠很好的反映8組人群的價值高低:


文中指令碼及資料可至如下連結下載:

https://yunpan.cn/cxptA4UJRxfpL  訪問密碼 27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