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實用技巧 >使用latex寫的第一個例子

使用latex寫的第一個例子

\documentclass[UTF8]{ctexart}  
\usepackage{graphicx}
\usepackage{float}
\usepackage{geometry}
\geometry{a6paper,centering,scale=0.8}
\usepackage[format=hang,font=small,textfont=it]{caption}
\usepackage[nottoc]{tocbibind}
%UTF8是編碼,因為是中文,所有使用ctexart 
%使用xelatex編譯文件時,ctexart文件類會呼叫xeCJK巨集包,自動處理漢字與其他符號之間的距離,無論你有沒有在它們之間加上正確的空格。
\title{\heiti 雜談勾股定理}
\author{\kaishu 張三}
\date{\today}

\bibliographystyle{plain}  
%宣告參考文獻的格式 \begin{document} \maketitle %輸出論文標題 \begin{abstract} %輸出摘要 這是一篇關於勾股定理的小短文。 \end{abstract} \tableofcontents %輸出目錄 \section{勾股定理在古代} %段前不用空格,latex會自動完成縮排 西方陳勾股定理為畢達哥拉斯定理,將勾股定理的發現歸功於公元前 6 世紀的畢達哥拉斯學派。該學派得到了一個法則,可以求出可排成直角三角形三邊的三元陣列。必達哥斯拉學派沒有書面著作,該定理的嚴格表訴和證明則見於歐幾里德\footnote{歐幾里得,約公元前330--275年。}《幾何原本》的命題 47:“直角三角形斜邊上的正方形等於兩直角邊上的兩個正方形之和。”證明是用面積做的。
%空行分段 我國《周髀算經》載商高(約公元前12世紀)答周公問: \begin{quote} \zihao{-5}\kaishu 勾廣三,股修四,徑隅五。 \end{quote} 又載陳子(約公元前7--6世紀)答榮訪問: \begin{quote} \zihao{-5}\kaishu 若求邪至日者,以日下為勾,日高為股,勾股各自乘,並而開方除之,得邪至日。 \end{quote} 都較古希臘早。後者已經明確道出勾股定理的一般形式。圖1是我國古代對勾股定理的一種證明。 \begin{figure}[ht] \centering \includegraphics[width=3cm]{aaa.jpg} \caption{這是一張和文章沒什麼關係的水圖。} \end{figure} $\angle ACB
=\pi/2$ $\angle $ACB = $\pi$/2 \section{勾股定理的近代形式} %定理環境是一類環境,在使用前需要先在導言區做定義。 勾股定理可以用現代語言表訴如下: \newtheorem{thm}{定理} \begin{thm}[勾股定理] 直角三角形斜邊的平方等於兩腰的平方和。 可以用符號語言表訴為:設直角三角形ABC,其中$\angle$ ACB = 90$^\circ$,則有 \begin{equation} AB^2 = BC^2 + AC^2. \end{equation} \end{thm} 滿足式(1)的整數稱為\emph{勾股數}。第1節所說畢達哥拉斯學派得到的三元陣列就是勾股數。下表列出一些較小的勾股數: \begin{table}[H] \begin{tabular}{|rrr|} \hline 直角邊 $a$ & 直角邊 $b$ & 斜邊 $c$\\ \hline 3 & 4 & 5\\ 5 & 12 & 13\\ \hline \end{tabular} \qquad ($a^2 + b^2 = c^2$) \end{table} \bibliography{math} %要求打印出參考文獻列表 \end{docu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