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實用技巧 >姚期智:當科學家發現自己喜歡探索的方向,整個世界會像打遊戲一樣愉悅

姚期智:當科學家發現自己喜歡探索的方向,整個世界會像打遊戲一樣愉悅

來源:上觀新聞 作者:舒抒

發現一個大定理的喜悅程度,和小時候吃第一口冰激凌、第一塊巧克力是一樣的。

“走在濱江大道,能聞到江風吹來的桂花香。”夏秋交替之際來到上海,江風、江景和丹桂飄香,讓姚期智在演講中多次提到這個城市在這一季節帶給人們最大的寶藏:優雅的桂花香。

9月28日上午,上海期智研究院舉行入駐儀式,宣佈正式進駐西岸國際人工智慧中心(AI Tower)。身兼圖靈獎唯一華人獲得者、清華大學交叉資訊研究院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等多個身份,姚期智同夫人一起來到了上海,他的出生地。當被主持人用上海話問道:“你是上海人嗎?”姚期智反應了1秒,馬上用地道的還帶著老派口音的上海話回答:“我是上海人。”

前排左三為姚期智

當天下午,在AI大廈五樓“水岸匯”,姚期智和青年科學家以及入駐大廈的人工智慧企業展開了一次分享,這也是“西岸TALK”主題活動的首場大咖演講。令人有些意外的是,這一次,姚期智並沒有從他擅長的科研工作出發來侃侃而談。相反,他選擇的主題是藝術、文學和哲學。

被主持人問及如何看待“理科生創造世界,文科生享受世界”這個民間知名的段子,姚期智回答得很誠懇:“我覺得文學家比較辛苦,不管是寫論文還是準備演講,都很辛苦。”說罷,他指了指自己準備的PPT,補充了一句:“科學研究看起來沒日沒夜,但其實一點都不辛苦因為當科學家發現自己最喜歡探索的方向後,整個世界就會像打遊戲一樣愉悅。

期智研究院“落滬”

演講剛開始時,會場的PPT翻頁出現了一些問題,這讓姚期智得空檢查出幻燈片裡少了一張AI大廈雙子塔的照片。

事情要回溯至去年11月,姚期智和團隊來到上海,當時他們要找尋一個可以讓上海期智研究院落腳的地方。看了不少區域,也發覺了在上海做科研的不少可能性,他們來到西岸,與徐彙區領導展開了一次會談。這次交流後,姚期智很快決定,西岸是他和團隊要做世界一流研究的地方。

姚期智在演講時提到黃浦江風景對科研的啟發。舒抒 攝

彼時,AI大廈尚在建設。直到今年1月初,姚期智第一次踏進AI雙子塔的玻璃大門。至到今天他都記得,那是一個煙雨濛濛的冬日,從大廈45層觀光廳向窗外的黃浦江眺望,姚期智形容這樣的景象“不僅引人入勝,還到了忘我的情境”。

“可以讓人忘我的環境,就是我們做研究的人最適合的環境。”

今年7月,記者曾在AI大廈專訪了姚期智研究團隊中來自清華大學交叉資訊學院3位年輕的科學家。當時,剛從北京來到上海的他們尚在適應全新的研究環境和這座全新的城市。一晃2個多月過去,當時還人跡寥寥的AI大廈,轉眼已進駐了近20家AI企業和科研機構,已然成為一座豎起來的“科技CBD”。

徐匯濱江

但對姚期智來說,把研究院設立在被美術館環繞的浦江西岸,不僅因為迷人的黃浦江景。“最令人興奮的是西岸的定位,這裡要打造成藝術(ART)和人工智慧(AI)融合的地方。”他接著補充:“想象一下,所有關心藝術和關心人工智慧的人,都到同一個地方,肯定會創造出令人興奮的火花。”

不僅有“AI雙子塔”,還有最集聚的美術館群落,在參觀西岸美術館與法國蓬皮杜中心合作的首展“時間的形態”後,姚期智再次感嘆:“藝術和科學有很大關聯,因為她們彼此間會相互影響。”

西岸國際人工智慧中心(AI Tower)

看好怎樣的青年科學家

在清華大學,姚期智先後創辦了培養計算機人才的“姚班”、培養人工智慧人才的“智班”以及量子資訊中心。今年1月成立的上海期智研究院,目標是打造“中國人工智慧夢之隊”,推動以人工智慧為主導的交叉學科發展。

這一次來到上海之前,9月11日,姚期智剛剛參加了在北京舉行的科學家座談會。會上他建議,要打造一條完整的人才培養鏈,培育中國的人才造血能力。兩週後在上海,他透露了自己所希望看到的“年輕科學家的成長路徑”。

隨著PPT上投影出藝術大師畢加索及其主要作品,姚期智的演講也步入正題。他所要談的,是藝術、文學對科學有著怎樣的幫助和啟發。在他看來,藝術家和科學家最大的共同點,是都在追求創新。

然而,以畢加索為例,為人熟知的超現實主義畫派背後,卻是畢加索青年時期強大的繪畫功底。“如果你去畢加索美術館,可以看到他早年的作品,基本功非常紮實,現實主義畫派掌握得非常好。”

對於創新,畢加索有一句名言讓姚期智受益頗深:模仿別人是必要的,但模仿自己是可悲的(To copy others is necessary, but to copy oneself is pathetic)。為何不要重複自己?姚期智的回答也是對青年科學家們的期望:“我喜歡看到的年輕科學家的成長是,早期論文很多、領域廣泛,之後慢慢地減少產能,把工作變深入,最後能夠從一個原始的材料和現象,研究出自己的一家之作、傳世之作。”

恢復對自然的好奇,無邪的心境

談到文學家、哲學家對科學研究的影響,姚期智引出了英國哲學家、數學家、文學家羅素關於河流的哲學隱喻(River as a Metaphor):個人的存在應該像一條河流,一開始很小,被緊緊夾在兩岸之中,接著熱情奔放地衝過巨石,飛流直下。然後河面逐漸變寬,兩岸後撤,水流平緩,最後連綿不斷地匯入大海——毫無痛苦地失去自我。

“個人的工作和視野,一定是由窄變寬的。”科學研究也是如此。姚期智說,很多人會誤以為,交叉學科就是學科數量越來越多,但事實並非如此。他從羅素的觀點中得到啟發,交叉學科不是產生更多的學科門類,而是產生新的融合,讓學科像一個大家庭,“讓科學在這個世界慢慢變成相互統一的局面。”

當PPT畫面上出現拉小提琴的貝多芬時,姚期智說,音樂常常對最高階的科學家的工作產生重要影響。“在這些科學家眼中,科學不再是職業,而是生活的一部分,跟吃甜食、看卡通片、去美術館的心靈享受完全同等。”而發現一個大定理的喜悅程度,和小時候吃第一口冰激凌、第一塊巧克力是一樣的,因為兒時的許下的願望特別得純真強烈。科學研究,需要的正是純真的好奇,和強烈的熱愛。

在愛因斯坦的照片下方,鋼琴愛好者、“兩彈一星”元勳錢學森的一段自白道出了姚期智的心聲:是音樂讓我避免死心眼,避免機械唯物論,想問題更寬一點、更活一點。姚期智說,無論是從事理科還是文科工作,有一點殊途同歸,“我們必須要有時間恢復到對自然的探索和好奇,恢復到無邪的心境,這樣才能真正過一個有意義的人生。”

西岸每年都會舉行的藝博會現場

中國不缺人才,缺少讓人才產生反應的場所

提問環節,一位剛入駐期智研究院的“學士後”介紹自己時說:“我是姚院士的‘粉絲’。”但他的問題卻很嚴肅:在一個領域攀登高峰已經不易,跨學科研究至少要跨越兩座高峰,如何良性地完成這一跨越?

“關鍵是興趣,如果為了‘交叉’而交叉,很辛苦。”姚期智說,唯有通過自己親身接觸到的問題和現象,由好奇心驅動從而產生興趣,同時又有學科交叉的前景,這樣的跨學科研究才是良性的。“我建議,多聽其他學科的演講……聽不懂沒關係,但要身處新學科的話語環境,就像小孩學語言那樣。”

還有一點:千萬不要怕犯錯。“很多人做研究,都怕接觸到自己不熟悉的領域,感覺會提出數不盡的問題。”姚期智給出的“解題思路”是,回到原始狀態,像牙牙學語的孩子那樣看待新學科,因為人工智慧就是一個這樣的學科,演算法可以運用在不同的場景,而這些場景並不一定需要花裡胡哨的知識,需要的往往都是基礎原理。

另一位來自億歐的企業代表提問,如何構建一個健康的學術生態。姚期智回答時用了一個比喻:“科學研究不同於大廚做菜,大廚烹飪時每一步放多少鹽都是恆定的,但科學研究需要把人才放進‘一口鍋’裡,讓他們相互交流切磋。”思維碰撞看似是化學反應,但生成的結果卻是物理現象。“好的人才跟與自己同樣優秀甚至更優秀的人才在一起,品質會不斷提升,就像圍棋六段、七段的選手一起訓練幾個月,說不定大家都有了九段的水平,而且都學會了良性競爭。”

姚期智認為,目前中國最缺乏的並非科研人才,而是缺少一個地方,把最高階的人才集聚在一起。“在MIT、斯坦福、伯克利,每一位研究者都很優秀,他們在一起不需要干預,就能做出優秀的成果。”

今年7月,上海期智研究院釋出“學士後研究員”招募啟事,為想要推遲博士入學或是體驗不同科研氛圍的優秀學生提供開展前沿交叉科學研究的環境,研究方向包括人工智慧、現代密碼學、高效能運算系統、量子計算、物理器件與計算。姚期智在演講中感謝了上海市科委和徐彙區科委對“學士後”招募的支援,讓研究院得以在上海建設一支隊伍,孕育像麻省理工、斯坦福、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那樣世界一流的研究環境,讓最頂尖的人才集聚在一起,“產生化學反應,發生物理變化。”

未來智慧實驗室的主要工作包括:建立AI智慧系統智商評測體系,開展世界人工智慧智商評測;開展網際網路(城市)雲腦研究計劃,構建網際網路(城市)雲腦技術和企業圖譜,為提升企業,行業與城市的智慧水平服務。

如果您對實驗室的研究感興趣,歡迎加入未來智慧實驗室線上平臺。掃描以下二維碼或點選本文左下角“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