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實用技巧 >計算機網路的形成與發展

計算機網路的形成與發展

計算機網路從20世紀60年×××始發展至今,經歷了從簡單到複雜、從單機到多機、由終端到計算機之間的通訊演變到計算機與計算機之間的直接通訊。

發展經歷的四個階段:

遠端聯機階段

為了共享主機資源和資訊採集以及綜合處理,用一臺計算機與多臺使用者終端相連,使用者通過終端命令以互動方式使用計算機,人們把它稱為遠端聯機系統。

(1)前端處理機結構:前端處理機(FEP)用來專門負責通訊工作,實現資料處理與通訊控制的分工,發揮了中心計算機的資料處理能力。前端處理機的結構如圖1-1所示。

144209464.png

(2)調變解調器:由於計算機和遠端終端發出的訊號都是數字訊號,而公用電話線路只能傳輸模擬訊號,所以在傳輸線必須把計算機或遠端終端發出的數字訊號轉換成可在電話線上傳送的模擬訊號,傳輸後再將模擬訊號轉換成數字訊號。利用調變解調器的結構如下圖所示。

144535144.png

(3)集線器結構:把終端發來的資訊收集起來,並把使用者的作業資訊存入集線器中,然後再用高速線路將資料資訊傳給前端處理機,最後提交給主機。

遠端聯機系統的特點是系統中只有一個計算機處理中心,各終端通過通訊線路共享主計算機的硬體和軟體資源,因此,主計算機負擔過重,終端獨佔線路,資源利用率低。

145058295.png

多機網際網路絡階段

計算機網路要完成資料處理與資料通訊兩大基本功能,因此在邏輯結構上可以將其分成兩部分:資源子網和通訊子網。

(1)資源子網:是計算機網路的外層,它由提供資源的主機和請求資源的終端組成。資源子網的任務是負責全網的資訊處理。

(2)通訊子網:是計算機網路的內層,它的主要任務是將各種計算機互聯起來完成資料傳輸、交換和通訊處理。

145612415.png

標準化網路階段

20世紀70年代,計算機網路大都採用直接通訊方式。1972年後,乙太網LAN、MAN、WAN迅速發展,各個計算機生產商紛紛發展各自的網路系統,制定自己的網路技術標準。

1974年,IBM公司公佈了它研製的系統網路體系結構。隨後DGE公司宣佈了自己的數字網路體系結構,1976年UNIVAC宣佈了該公司的分散式通訊體系結構。

ISO於1977年成立了專門的機構來研究該問題,並且在1984年正式頒佈了“開發系統互聯基本參考模型”的國際標準OSI,這就產生了第三代計算機網路。

互聯與高速網路階段

進入20世紀90年代,計算機技術、通訊技術以及建立在互聯計算機網路技術基礎上的計算機網路技術得到了迅猛的發展。特別是1993年美國宣佈建立國家資訊基礎設施(NationalInformationInfrastructure,NII)後,全世界許多國家紛紛制訂和建立本國的NII,從而極大的推動了計算機網路技術的發展,使計算機網路進入一個嶄新的階段,這就是計算機網路互聯與高速網路階段。

目前,全球以Internet為核心的高速計算機網際網路絡已經形成,Internet已經成人類最重要的、最大的知識寶庫。網路互聯和高速計算機網路就成為第四代計算機網路。

150449369.png

轉載於:https://blog.51cto.com/cookie1030/1270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