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實用技巧 >區塊鏈造「橋」記 |鏈捕手

區塊鏈造「橋」記 |鏈捕手

自Compound推出流動性挖礦的幾個月內,以太坊上的以流動性挖礦模式為主的DeFi協議迎來井噴。

然而,挖提買慣性下以太坊不出意外地再次陷入擁堵,擁堵對應的則是高昂gas費,既提高了DeFi協議的使用門檻,也阻礙了鏈上資產流動性的持續繁榮,這些跡象表明單鏈作戰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陷入了尷尬局面,面對以太坊的生態溢位,自去年就被瘋狂提及的跨鏈解決方案似乎被寄予厚望。

作者|雲隱

01

DeFi井噴與以太坊之困

「幾周前,給經常挖礦的朋友打了6000USDT,想要去以太坊挖Curve,但朋友提醒我現在gas費很高,丟擲這部分開支,可能白挖或者入不敷出。」投資者曉宇(化名)在意識到挖礦無望的情況下,開啟了自己在二級市場的DeFi代幣炒作之路,同時也號召朋友一起出資等待新上線的DeFi挖礦專案,嘗試挖頭礦。

事實上,像曉宇一樣的使用者並不在少數。「以太鏈上的挖礦再也不玩了,太TM卡,又貴」,第三次參加流動性挖礦專案的小梅(化名)吐槽道。

其實,在早期YAM挖礦火熱時就有使用者計算過流動性挖礦的成本,假設是單幣種挖礦,則至少需呼叫4次合約,如果是多幣種同時挖,則需呼叫幾十次合約,如此一來,僅gas費就會燒掉幾百美金,小資金量自然就會望而卻步。

即便當下DeFi泡沫正在褪去,以太坊gas費有所下降,但被市場關注的NFT又有站上新熱點之位的意味,雖目前還未重複DeFi熱度,但依舊同樣無法逃過高gas費帶來的「魔咒」。「1小時挖15個dego,一筆手續費竟不止30刀。」一位參與熱門NFT專案dego挖礦的使用者發出感嘆。

長此以往,「專屬大戶的遊戲」成為了DeFi的第一標籤。然而,鑑於大戶在資金安全性層面的高要求與對比特幣在DeFi世界的交易能力的強需求,該標籤開始略顯尷尬。

在以太坊的擁堵擋住散戶,資產單一與智慧合約安全問題讓大戶有所顧慮的當下,作為生長在以太坊上的專案也同樣面臨窘境。

專注於做以太坊瀏覽器的專案UniLogin就是典型案例之一,不久前該專案因持續走高的gas費用導致補貼使用者成本過高,發展難以為繼的情況下創始團隊只好選擇關閉專案。

調查中,鏈捕手發現該專案是創立兩年前的DApp專案,那時多數DApp開發人員都表示只要能從使用者行為中獲利,自己將很樂意給使用者補貼,但現如今此條件顯然不再成立。

「隨著DeFi的興起,以太坊的遊戲規則正在被改變,之所以關停專案是因為我們已看不到UniLogin的未來方向。」創始人Alex Van de Sande曾公開說道,未來他們或許會考慮在Layer 2或者以太坊側鏈xDAI中尋找新方向。

側鏈是以錨定某種原鏈上的代幣為基礎的新型區塊鏈,是主鏈外的另一個區塊鏈,主要通過主鏈上的計算力來維護側鏈的真實性,實現公共區塊鏈上價值與其他賬簿上價值在多個區塊鏈間的轉移。

這種主鏈和側鏈協同的區塊鏈架構中的主鏈有時也被稱為母鏈(Parent chain)。比較著名的比特幣側鏈有ConsenSys的BTC Relay、Rootstock和BlockStream推出的元素鏈。

功能上與所謂跨鏈類似,一方面可以實現鏈與鏈之間的價值互通,解決區塊鏈應用難以大規模落地的問題,另一方面可以緩解以太坊擁堵與生態專案溢位等棘手問題。

不過,在獨立撰稿人李畫(個人公眾號為「機械鐘」)看來,跨鏈是兩條鏈之間的橋樑,與DeFi 無關,只與修「橋」的技術相關,關鍵在於開發者缺乏對於搭建一條好「橋」的標準,而目前看來,需要越少信任的「橋」就是越好的「橋」

她還坦言,對於DeFi使用者來講只是需要一種快捷路徑來幫助他們實現在以太坊外的鏈上進行挖礦,很少有人去在意這個「橋」是通過交易所實現還是見證人方式實現,重點是誰能儘快實現跨鏈技術造成一條可用的橋」而已。

02

主流跨鏈解決方案的適配性

在現有解決方案中,中繼鏈則被認為是當下最適合解決以太坊專案溢位的技術之一。比如,明星專案Polkadot與Cosmos就是採用此機制的典型代表。

該技術是通過在兩個鏈中加入一個數據結構,使得兩個鏈可以通過該資料結構進行資料互動,並通過在一個鏈上呼叫資料結構的 API,實現監聽並驗證另一個鏈上的交易,從而實現鏈與鏈之間的價值互通,不過,這項技術的實現難度偏高且很難預測實現週期。

相較難度係數較高的中繼技術,公證人機制相對更接地氣,它主要通過選定一批見證人並在見證人之間採用拜占庭容錯結構,監聽目標鏈上的事件和狀態並簽名進行資產的轉移。

本質類似第三方中介,原理是在兩條不能互通的公鏈間,引入一個共同信任的第三方作為中介,再由這個共同信任的中介進行跨鏈訊息的驗證和轉發,優點在於能夠靈活快速地支援各種不同結構的區塊鏈。Ripple的 Interledger Protocal 早期版本與以NerveNetwork等為代表的新興跨鏈專案是採用該機制的典型代表。

不過,目前Ripple的InterledgerProtocal早期版本與當下市場所需有所偏差。相對而言 NerveNetwork更符合市場需求,該專案是少數堅持至今的老牌公鏈NULS推出的資產跨鏈方案,在過去三年裡,NULS完成了ERC20遷移至主網、主網升級至2.0、NULSPOCM上線,生態專案NerveDex上線等技術上的升級,同時其社群也從2017年的329 Fans起發展到超20000人的規模,具備超強的實力基礎。

根據官方資訊介紹,NerveNetwork基於 POC 共識演算法,設計了高效、穩定的共識演算法POCBFT,POCBFT 可以實現區塊的最終確認性,區塊出塊時間低至秒級,更快的確認時間增強使用者體驗,從而解決以太坊的擁堵困境。

具體使用場景是通過異構跨鏈將不同的資產跨鏈到NerveNetwork,從而實現資產的跨鏈交易、跨鏈資產的質押以及資產多重跨鏈發行到公鏈場景運用,另外,藉助獨創的多場景資產跨鏈收款地址,NerveNetwork可以將使用者資產跨鏈操作和 DApp 內操作兩步合一步,普通使用者完全無需感知資產跨鏈的中間過程就可實現「轉賬即跨鏈,跨鏈即體驗」。

不難想象的是NerveNetwork接下來的技術實現大概率會在促進自身以及NULS生態的繁榮發展的同時更順暢地承接其他公鏈生態,讓數字資產自由流動起來。

總得來看,公證人機制相對靈活且落地速度快,但相比中繼技術來講,安全風險較大,更適合市值較高且有技術實力的團隊來做。

而除中繼技術與公證人機制外,主流跨鏈機制中還包括雜湊鎖定以及分散式私鑰控制。

雜湊鎖定是指支援跨鏈中的原子資產交換,最早起源自比特幣的閃電網路。其原理是通過時間差和隱藏雜湊值來達到資產的原子交換。不過,該機制只能做到交換而不能做到資產或者資訊的轉移,所以使用場景非常有限,並不能解決DeFi協議井噴帶來的以太坊困境。

分散式私鑰控制機制則是指加密資產通過分散式私鑰生成與控制技術,被對映到基於協議的內建資產模板的區塊鏈上,根據跨鏈交易資訊部署新的智慧合約建立新的資產。當一種已註冊資產由原有鏈轉移到跨鏈上時,跨鏈節點會為使用者在已有合約中發放相應等值代幣。

為確保原有鏈資產在跨鏈上仍然可以相互交易流通,通過鎖入和解鎖來實現和解除分散式控制權管理,鎖入是對數字資產實現控制權和資產對映的過程,解鎖是鎖入的逆向操作,將數字資產的控制權交還給所有者。

各個技術各有長處,但隨著分散式私鑰控制的日漸成熟,這一跨鏈方式將大有可為,原因在於這種技術非常的去中心化,這與區塊鏈精神比較契合。」Cdot NetworkCTO吳逸飛評述道。同時他還坦言,交易體驗是衡量跨鏈機制合適與否的重要指標,想要讓跨鏈交易的體驗接近鏈上原生交易仍任重道遠。

不過,在持續關注跨鏈解決方案的YFII聯合創始人老白看來,不管是何種方案,未來想要承接以太坊的專案溢位,首先必須能夠相容EVM,保證ETH的智慧合約能夠無縫遷移,其次則要求這條鏈本身具備的完整生態,比如使用者生態與開發者生態。

其實,綜合上述機制與業內人士的觀點,不難發現跨鏈方案不僅是技術實現,更是各公鏈間生態與業務邏輯的打通,所以不管是解決以太坊擁堵帶來的生態專案溢位難題,還是推動加密行業未來的大爆發,跨鏈方案都應該在夯實技術的基礎上,以使用者端為重,在使用體驗與安全性上做文章,才能真正解決行業問題,期待Polkadot、NerveNetwork等跨鏈實力派能引領行業發展。

值得看看:

幣圈,以和為貴

波場變形記:揮舞著百億鈔票的RMB玩家

穩定幣是加密貨幣市場的最大變數

專訪分散式資本沈波:我對區塊鏈的理解與投資原則

區塊鏈的五大挑戰以及AI帶來的四大機遇

交易所的牌照局:一面是生死符,一面是吉祥物

這是「鏈捕手」的第305期文章,

歡迎轉發朋友圈,轉載請務必聯絡後臺,感謝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