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實用技巧 >16-20 ACL 人機對話方向論文梳理

16-20 ACL 人機對話方向論文梳理

2ante-hamersmit-qg6MDcCWBfM-unsplash

640 (1)16-20 ACL Dialogue Primary Research

科研趨勢-論文梳理

對話類方向趨勢

2016-2020年ACL對話類文章篇數*(不完全統計,篇名包含dialogue)*:

image-20200926194707254

Conclusion:The research on human-machine dialogue is becoming much more hot

image-20200926211120970

2016

2016

2016年大家的切入角度與研究點粗略歸納:

  1. 對話者之間的關係融合
  2. 序列模型+神經網路
  3. 對話主題跟蹤
  4. 獎賞的對話策略

2017

2017

2017年大家的切入角度與切入點粗略歸納:

  1. 卷積與注意力神經網路識別與分類
  2. 資料,資訊,知識驅動
  3. 狀態跟蹤
  4. 任務式
  5. 內容與話語關係融合

2018

2018

2018年大家的切入角度與切入點粗略歸納:

  1. 對話狀態跟蹤(端到端)
  2. 知識擴散(神經網路生成)
  3. 任務式對話策略規劃
  4. 識別對話中情感,注意力分層網路
  5. 任務式對話(整合,序列到序列)

2019

2019

2019年大家的切入角度與切入點粗略歸納:

  1. 開放領域對話
  2. 任務導向(NLG,預估/預算)
  3. 用情感生成對話響應
  4. 對話推理
  5. 自監督對話
  6. 屬性感知演化對話策略/系統
  7. 依據對話歷史預測
  8. 特定範圍:中文領域的對話狀態跟蹤
  9. 對抗學習框架
  10. 長距離slot-value

2020

2020

2020年大家的切入角度與切入點粗略歸納:

  1. 預訓練
  2. 任務式(標籤增強,自適應)
  3. 對話狀態跟綜與推理
  4. slot(跨域,資訊共享)
  5. 資料合成
  6. 獎懲機制
  7. 多樣性(融合非對話,資訊性對話,常識知識,開放領域知識)
  8. 多領域對話
  9. 角色(對話角色感知)
  10. 基於檢索
  11. 對話評估(對話相應評估者)

16年-20年 四年ACL關於 對話類 研究點小結

  1. 取交集:面向任務的對話居多,對話狀態跟蹤的居多。
  2. 隨著時間的推移,由關注對話內容上下文字身,過渡到引入入新的框架,對資料做增強,加入情感和知識,刻畫對話角色等
  3. 有不少的對話的評測工作
  4. 資料融合,對話理解,對話管理,對話生成,對話評測,其他。大致呈現正太分佈。

我的進一步思考

四年下來,圍繞任務型和對話跟蹤大家開展了很多工作,20年已經發散開了很多小的研究分支。

我的想法就是一個主分支+多個小的分支:以任務式對話為主分支,以情感驅動、資料融合為小的分支組合,所以有了 融合 特定領域知識 與 情感驅動 的 任務型 對話 這個任務方向的初步想法

行業發展-當前可落地的工作

個人日常助理

微軟:小冰;小米:小愛;apple:siri;百度:小度等

XIAOAI VI VOICE LOGO.png

技術服務平臺,多模態

竹間智慧科技

image-20200926214207532

多領域

image-20200926214303910

我的進一步思考

將任務式對話,落地再在我較為熟悉的教育領域:比如 單詞的記憶。落地場景是有這方面的需求的,智慧(輔助)教育。

總結

當下聊天機器人存在的問題與痛點概覽

  1. 情感驅動的較少:在特定領域,落地對話“任務式問答”系統較多,融合意見、情感的較少,把情感作為驅動因素的更少;
  2. 影響因素太多: 對話本身是一個多模態的感知輸入、輸出過程,僅通過文字分析本身就有較大的侷限性;
  3. 多對一與主動互動模式較少:現有對話系統,多為使用者發問,機器回答的模式,少有主動互動的對話系統;多為 一對一 對話模式,少有 多對一 或 多對多 對話模式;
  4. 對話內容檢索空間有待擴充:多領域、跨領域知識的加入,一定程度上,資料(資訊、知識)的連結的稠密度決定著對話的聯想能力;
  5. 逆向運用較少反向判斷對方是否為機器人的研究和應用較少,不去提取人類對話的特徵,逆訓練去提取機器人的對話特徵。(原命題⇔逆否命題)
方向選擇再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