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Tensorflow:CPU效能分析
iostat
iostat用於輸出CPU和磁碟I/O相關的統計資訊.
命令格式:
1)顯示所有裝置負載情況
指令: iostat -m 2 5
cpu屬性值說明:
%user:CPU處在使用者模式下的時間百分比。
%nice:CPU處在帶NICE值的使用者模式下的時間百分比。
%system:CPU處在系統模式下的時間百分比。
%iowait:CPU等待輸入輸出完成時間的百分比。
%steal:管理程式維護另一個虛擬處理器時,虛擬CPU的無意識等待時間百分比。
%idle:CPU空閒時間百分比。
備註:如果%iowait的值過高,表示硬碟存在I/O瓶頸,%idle值高,表示CPU較空閒,如果%idle值高但系統響應慢時,有可能是CPU等待分配記憶體,此時應加大記憶體容量。%idle值如果持續低於10,那麼系統的CPU處理能力相對較低,表明系統中最需要解決的資源是CPU。
2)檢視裝置使用率(%util)、響應時間(await)
**指令:**iostat -d -x -k 2 5
disk屬性值說明:
rrqm/s: 每秒進行 merge 的讀運算元目。即 rmerge/s
wrqm/s: 每秒進行 merge 的寫運算元目。即 wmerge/s
r/s: 每秒完成的讀 I/O 裝置次數。即 rio/s
w/s: 每秒完成的寫 I/O 裝置次數。即 wio/s
rsec/s: 每秒讀扇區數。即 rsect/s
wsec/s: 每秒寫扇區數。即 wsect/s
rkB/s: 每秒讀K位元組數。是 rsect/s 的一半,因為每扇區大小為512位元組。
wkB/s: 每秒寫K位元組數。是 wsect/s 的一半。
avgrq-sz: 平均每次裝置I/O操作的資料大小 (扇區)。
avgqu-sz: 平均I/O佇列長度。
await: 平均每次裝置I/O操作的等待時間 (毫秒)。
svctm: 平均每次裝置I/O操作的服務時間 (毫秒)。
%util: 一秒中有百分之多少的時間用於 I/O 操作,即被io消耗的cpu百分比
備註:如果 %util 接近 100%,說明產生的I/O請求太多,I/O系統已經滿負荷,該磁碟可能存在瓶頸。如果 svctm 比較接近 await,說明 I/O 幾乎沒有等待時間;如果 await 遠大於 svctm,說明I/O 佇列太長,io響應太慢,則需要進行必要優化。如果avgqu-sz比較大,也表示有當量io在等待。
以上這篇基於Tensorflow:CPU效能分析就是小編分享給大家的全部內容了,希望能給大家一個參考,也希望大家多多支援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