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實用技巧 >資料分析必備的三種思考模型

資料分析必備的三種思考模型

新人學習資料分析有個誤區,認為Excel很Low,SQL做久了又是表哥表姐,學習python又陷入無盡的工具包中不能自拔,迷茫到找專案學習,結果是分析又不得要領,說多了都是淚,這是為什麼呢?其實,這是因為忽略了資料分析最核心的東西——方法論。

我們都知道:

程式=演算法+資料。

我個人認為,在資料分析領域,我們可以這樣說:

資料分析=思維+資料

真正重要的東西,一是思維方法論,二是資料,其他都屬於幫助我們完成資料分析的工具,只不過這些工具使用場景和效率等不同而已。

因此,我特別強調資料分析的方法論,如前面文章介紹的,資料分析的本質就是商業的本質,幫助企業變現,包括兩個原則帕累託原則和MECE原則。今天,我給大家介紹三種必備的思考模型,後面還會給大家介紹更多的思維方法論。

好了,開始我們今天的分享吧!

一、5W2H模型

什麼是5W2H模型?根據百科解釋:5W2H分析法又叫七問分析法,是二戰中美國陸軍兵器修理部首創。簡單、方便,易於理解、使用,富有啟發意義,廣泛用於企業管理和技術活動,對於決策和執行性的活動措施也非常有幫助,也有助於彌補考慮問題的疏漏,5W2H具體解釋如下:

(1) WHY——為什麼?為什麼要這麼做?理由何在?原因是什麼?

(2) WHAT——是什麼?目的是什麼?做什麼工作?

(3) WHO——誰?由誰來承擔?誰來完成?誰負責?

(4) WHEN——何時?什麼時間完成?什麼時機最適宜?

(5) WHERE——何處?在哪裡做?從哪裡入手?

(6) HOW——怎麼做?如何提高效率?如何實施?方法怎樣?

(7) HOW MUCH——多少?做到什麼程度?數量如何?質量水平如何?費用產出如何?

那回到我們做資料分析的場景,當有業務或者運營同學找你提需求的時候,如何不再成為提數機器人被動取數,如何避免分析出了結果卻不是他們想要的,這時候就可以首先套用5W2H去分析需求,這個需求到底是不是合理,他們做這個需求的深層次目的是啥,這樣不僅可以貼近業務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還可以提升自己的能力,讓自己成長的更快。

這個時候,不得不囉嗦一句,為啥很多人老覺得自己是提數機器人,一直被動取數,根本原因還是沒有建立起分析框架,沒有把更深層次的問題找出來,每次都是解決一個點,陷入了臨時資料需求的泥潭不能自拔。

比如,工作中運營的同學突然找你,要這次活動的使用者參與人數,等你做完了,運營同學又說需要使用者消費額,有時候,後面可能還有一堆內容要加,比如客單價、同環比,人均消費額,甚至還要大盤的資料,這時候資料分析師就非常被動。

主要原因是放了一個錯誤,應該在運營同學提出需求的時候,多問幾句,問清楚要這個資料做什麼,他們拿資料背後的動機和目的是啥,根據5W2H和運營的同學聊聊,聊完之後,資料分析師就可以根據他們的動機,給出分析他們提出的需求需要的方案,可能通過替代方案解決了問題;也可能他們運營同學自己就可以解決;也可能這個問題解決需要更多指標資料支援,在業務前期,表面看資料分析師給自己增加了工作內容,但從長遠看,在這樣的溝通下,該問題的解決就會形成一個體系,分析師給出整個體系架構解決方案,不僅幫助資料分析避免被動取數獲得自我成長,還可以把基礎的工作交給運營同學自己維護,可見這樣對整個工作和業務都非常有用。

再比如,面試的時候,當面試官給你丟擲一個數據分析問題時,很多時候可能給到的資訊非常少,所以不要著急給答案,可以用5W2H去和麵試官溝通,敢於多問一個問題,獲得非常多的業務知識和額外資料支援,這樣更容易定位問題和提出有效解決方案,做到先思考後解決,結合資料,有理有據。

關於5W2H並不是萬能的,結合它的優缺點,目前有很多變形,比如5W1H和5W2H1E等,下面簡單介紹下:

5W1H:對選定的專案、工序或操作,都要從原因(何因Why)、物件(何事What)、地點(何地Where)、時間(何時When)、人員(何人Who)、方法(何法How)等六個方面提出問題進行思考。

5W2H1E:強調在做計劃中的應用, 共8個基本要素。注重Effect對整個計劃的重要意義,認為如果忽視企劃的成本投入,不注意計劃實施效果的預測,那麼,這種計劃就不是一種成功的計劃。

  • What(什麼)--企劃的目的、內容。

  • Who( 誰)--企劃相關人員。

  • Where( 何處)--企劃實施場所。

  • When(何時)--企劃的時間。

  • Why(為什麼)--企劃緣由、前景。

  • How(如何)--企劃的方法和運轉實施。

  • How much(多少)--企劃預算。

  • Effect(效果)--預測企劃結果、效果。

在我看來,值得一提的是,5W2H1E像是一種成果導向型模型,5W2H是一種結果導向型模型 ,而5W1H更像是過程型模型 。

二 金字塔模型

什麼是金字塔模型?根據百科解釋:金字塔模型是由美國匹茲堡大學商學院John E·Prescott教授提出的,主要用於對競爭對手的跟蹤分析,是企業開展競爭對手跟蹤工作的指導工具,Prescott的金字塔模型提供了一條“競爭資訊,競爭決策”的工作線索。

關於金字塔模型,特別給大家安利《金字塔原理(麥肯錫40年經典培訓教材)》這本書,這本書非常完成,把為什麼要用金字塔模型(歸類分組、自上而下表達和自下而上思考),金字塔模型內部結構(縱向關係、橫向關係和序言結構),如何構建金字塔(自上而下法、自下而上法),以及推理與歸納,思考的邏輯順序都講解的非常清楚。

金字塔原理的核心目的在於通過邏輯的表達、思考、演示來解決問題。它主要有四個基本特徵:結論先行、以上統下、歸類分組、邏輯遞進。

下面,我們以某內容社群使用者金字塔模型為例,如下圖所示:

從上圖我們可以看出,我們把整個使用者,自上而下分為四層,分別我社群管理人員、使用者管理工具、價值使用者和一般性使用者。

那這有什麼用呢?比如某一天老闆說我們的銷售額增長能不能在提高點呢?老闆發話了,哪能不能執行呢?我們看到目前的使用者結構,如果想提高銷售額,從哪兒入手一目瞭然,既然價值使用者是主要貢獻銷售額的使用者,提高銷售額可以有如下方案,一種是提高產品單價,二是增加價值使用者的人數,當老闆明確指出,現階段產品價格不能做調整,於是增加價值使用者就成了當前工作的重心,也就是通過運營手段把80%社群普通使用者向有價值的使用者進行轉化。

加一點說明,上面的金字塔主要是進行使用者角色的劃分,而每一層級,尤其是價值使用者和一般使用者,我們都需要做內部使用者劃分,比如做使用者畫像,從使用者基本屬性性別、年齡、地域、職業、學歷等等和使用者行為偏好方面進行劃分,從更細的維度出發,做好使用者轉化。

最後強調一點,不管自上而下,還是自下而上,無論怎麼劃分,我們都要遵循MECE原則,相互獨立,完全窮盡。

三 魚骨圖模型

什麼是魚骨圖模型?根據百科解釋:魚骨圖又名特性因素圖是由日本管理大師石川馨先生所發展出來的,故又名石川圖。魚骨圖是一種發現問題“根本原因”的方法,它也可以稱之為“因果圖”。

在實際工作中,魚骨圖經常被應用在會議討論和頭腦風暴的時候,效果非常好,下面以分析產品不良率為例,如下圖所示:

假如某工廠某段時間生產的產品不良率突然升高,為了找出原因,部門開會討論尋找解決方案,就採用魚骨圖分析法,從人員、機器、方法、材料、環境和其他原因等6個方面進行討論,並找出每個大因素下面的小因素,這樣定位問題就很明確了,可以排除法、可以定性分析,可以通過實際調研或者產品資料定量分析,從而找到產品不良率升高的主要原因。

總結:5W2H、金字塔和魚骨圖都是常見的思考模型,每種模型並不是萬能的,合適的場景下我們選擇合適的模型使用就好,其目的就是通過分組劃分和維度細分,找到不同階段、不同維度或者不同時間段的大因,然後基於大因,採用MECE原則,不斷細分找小因,直到找到問題的關鍵。

讀完本文,大家在回頭看資料分析,是不是有不一樣的認識呢?如果現在有人問題,資料分析是幹什麼呢?那我回答你,狹義上來說,資料分析就是拆指標,把一個頂級問題或者指標,通過合適的模型進行拆解,遵循MECE原則,無限拆解到很細很小的維度,找到原因並解決他,並通過分析模型發現其他有價值的點,更好的促進產品或者業務發展。

宣告:【原創文章,若要轉載,請聯絡作者,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