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實用技巧 >資料分析思維模式(上)

資料分析思維模式(上)

我們知道做資料分析,或者說不管是做什麼工作,一個人的思維往往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就像一種武器可以讓你在“戰場”上馳騁沙場!
一、分類思想
在這裡插入圖片描述
所謂分類思想,那就是分類處之,其關鍵點在於通過分類,事物在核心關鍵指標上能拉開距離!換而言之,分類後的結果是顯著的。舉個例子,如果該圖反映了消費者分群的結果,橫軸代表購買頻率,縱軸代表客單價,那麼綠色的這群人,就是明顯的“金牌剁手豪黨“。

二、矩陣思維
![在這裡插入圖片描述](https://img-blog.csdnimg.cn/20201022203046994.png?x-oss-process=image/watermark,type_ZmFuZ3poZW5naGVpdGk,shadow_10,text_aHR0cHM6Ly9ibG9nLmNzZG4ubmV0L3FxXzQwNzY5MTIx,size_16,color_FFFFFF,t_70#pic_center
在百度百科中,矩陣更多是一種數學概念,而在資料分析中,它更多的是代表一種營銷思維。矩陣思維是分類思維的深化,在我們沒有資料作為支撐,只能通過經驗做主觀的推斷時,是可以把某些重要因素組合成矩陣。比如說,安索夫矩陣思維,根據產品和市場將思維分為四種:市場滲透、市場開發、產品延伸、多元化經營。

還有更為老生常談的”波士頓矩形“,具體的定義我們也不用太過鑽研,我們只要明白波士頓矩陣關注的核心就是兩個維度——市場增長率與市場佔有率。波士頓矩陣中的市場增長率代表著某個產品/業務的市場引力,是否具有擴大市場、不斷增長的潛力。而市場佔有率則是代表著產品/業務的實力,是否佔據了現有市場的絕大部分份額。我們將這兩個維度作為橫縱座標軸分為四個象限,將產品或者服務分為下面四種類型:
![在這裡插入圖片描述](https://img-blog.csdnimg.cn/20201022204331749.png?x-oss-process=image/watermark,type_ZmFuZ3poZW5naGVpdGk,shadow_10,text_aHR0cHM6Ly9ibG9nLmNzZG4ubmV0L3FxXzQwNzY5MTIx,size_16,color_FFFFFF,t_70#pic_center
我們如此分類的目的正是要根據波士頓矩陣,將一些沒有發展前景和市場潛力的產品儘快淘汰掉,保證明星產品和現金牛產品的份額,從而搭配好產品或者業務的整個市場佈局。

三、管道/漏斗思維

在這裡插入圖片描述
這種思維方式已經比較普及了,但是很多人難以理解,其實生活中很多工作都滲透著這種思維。比如,客戶營銷轉化的流程,平臺的廣告展現-點選-訪問-諮詢-成交這個過程中,其實每個流程都伴隨著流失和跳出,如果每一層之間的跳出和流失越少,轉化的訂單就越多。其實根據當前實際工作流,描繪出整體的行為路徑;識別出行為路徑上的關鍵節點,定義轉化分層;分析轉化中遇到的障礙,定位問題原因;根據原因,制定有效的解決方案,予以落地處理;現實世界遇到的問題非常複雜,我們只能通過有效的思維模型,去除那些資訊雜音,做出正確的抉擇,提高我們對事物的認知效率。

四、相關思維
在這裡插入圖片描述
當我們觀察指標的時候,不能單看一個指標,還需要觀察指標間的相互關係。圖中正相關關係和負相關關係,最好能計算指標間的相關係數,定期觀察變化,仔細思考相關係數背後的邏輯,有的是顯而易見的常識,比如訂單數和購買人數。現在的很多企業管理層,不是沒有資料資料太多,而是缺少有用的資料。相關思維的其中一個應用,就是能夠幫助我們找到最重要的資料,排除掉過多雜亂資料的干擾。你可以計算能收集到的多個指標間的相互關係,挑出與其他指標相關係數都相對較高的資料指標,分析它的產生邏輯,對應的問題,並評估信度和效度,若都滿足標準,這個指標就能定位為核心指標。

五、邏輯樹思維

在這裡插入圖片描述
一旦提到邏輯樹的分叉,我們都會提到“分解”和“彙總”的概念。邏輯樹引申到演算法領域就是決策樹,如果從資料分析角度來看可以稱為“下鑽”和“上卷”。上卷是沿著自維的層次向上聚集彙總資料。下探(鑽)上卷的逆操作,它是沿著維的層次向下,檢視更詳細的資料。當進行分叉時,我們往往會選擇差別最大的一個維度進行拆分,若差別不夠大,則不再細分。能夠產生顯著差別的節點會被保留,並繼續細分,直到分不出差別為止。通過這個過程,我們就能找出影響指標變化的因素。

六、平衡思維
在這裡插入圖片描述
在資料分析的過程中,我們需要去尋找事情的平衡關係,平衡關係可以成為一個企業運轉的大問題。關鍵點在於尋找能否展示出平衡狀態的指標,比如圖中的紅色框,通過尋找一個準確的指標,來觀察天平的傾斜程度。主要方法是先找雙向型的問題,即高也不低的問題,然後進行量化為指標並計算成某個比率,通過長期跟蹤後觀察它的信度和效度得到最後的平衡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