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實用技巧 >Python列表生成式、迭代器、生成器

Python列表生成式、迭代器、生成器

>>> list(range(1, 11))
[1, 2, 3, 4, 5, 6, 7, 8, 9, 10]

但如果要生成[1x1, 2x2, 3x3, ..., 10x10]怎麼做?方法一是迴圈:
>>> L = []
>>> for x in range(1, 11):
...    L.append(x * x)
...
>>> L
[1, 4, 9, 16, 25, 36, 49, 64, 81, 100]

但是迴圈太繁瑣,而列表生成式則可以用一行語句代替迴圈生成上面的list:
>>> [x * x for
x in range(1, 11)] [1, 4, 9, 16, 25, 36, 49, 64, 81, 100] 寫列表生成式時,把要生成的元素x * x放到前面,後面跟for迴圈,就可以把list創建出來。 for迴圈後面還可以加上if判斷,這樣我們就可以篩選出僅偶數的平方: >>> [x * x for x in range(1, 11) if x % 2 == 0] [4, 16, 36, 64, 100] 還可以使用兩層迴圈,可以生成全排列: >>> [m + n for m in 'ABC' for n in 'XYZ'] ['AX', 'AY', '
AZ', 'BX', 'BY', 'BZ', 'CX', 'CY', 'CZ'] 三層和三層以上的迴圈就很少用到了。 運用列表生成式,可以寫出非常簡潔的程式碼。 例如,列出當前目錄下的所有檔案和目錄名,可以通過一行程式碼實現: >>> import os # 匯入os模組,模組的概念後面講到 >>> [d for d in os.listdir('.')] # os.listdir可以列出檔案和目錄 ['.emacs.d', '.ssh', '.Trash', 'Adlm', 'Applications', 'Desktop', 'Documents', '
Downloads', 'Library', 'Movies', 'Music', 'Pictures', 'Public', 'VirtualBox VMs', 'Workspace', 'XCode'] for迴圈其實可以同時使用兩個甚至多個變數,比如dict的items()可以同時迭代key和value: >>> d = {'x': 'A', 'y': 'B', 'z': 'C' } >>> for k, v in d.items(): ... print(k, '=', v) ... y = B x = A z = C 因此,列表生成式也可以使用兩個變數來生成list: >>> d = {'x': 'A', 'y': 'B', 'z': 'C' } >>> [k + '=' + v for k, v in d.items()] ['y=B', 'x=A', 'z=C'] 最後把一個list中所有的字串變成小寫: >>> L = ['Hello', 'World', 'IBM', 'Apple'] >>> [s.lower() for s in L] ['hello', 'world', 'ibm', 'apple'] if ... else 使用列表生成式的時候,需要注意if...else的用法。 例如,以下程式碼正常輸出偶數: >>> [x for x in range(1, 11) if x % 2 == 0] [2, 4, 6, 8, 10] 但是,我們不能在最後的if加上else: >>> [x for x in range(1, 11) if x % 2 == 0 else 0] File "<stdin>", line 1 [x for x in range(1, 11) if x % 2 == 0 else 0] ^ SyntaxError: invalid syntax 這是因為跟在for後面的if是一個篩選條件,不能帶else,否則如何篩選? 如果把if寫在for前面必須加else,否則報錯: >>> [x if x % 2 == 0 for x in range(1, 11)] File "<stdin>", line 1 [x if x % 2 == 0 for x in range(1, 11)] ^ SyntaxError: invalid syntax 這是因為for前面的部分是一個表示式,它必須根據x計算出一個結果。因此,考察表示式:x if x % 2 == 0,它無法根據x計算出結果,因為缺少else,必須加上else: >>> [x if x % 2 == 0 else -x for x in range(1, 11)] [-1, 2, -3, 4, -5, 6, -7, 8, -9, 10] 上述for前面的表示式x if x % 2 == 0 else -x才能根據x計算出確定的結果。 可見,在一個列表生成式中,for前面的if ... else是表示式,而for後面的if是過濾條件,不能帶else。 生成器 通過列表生成式,我們可以直接建立一個列表。但是,受到記憶體限制,列表容量肯定是有限的。而且,建立一個包含100萬個元素的列表,不僅佔用很大的儲存空間, 如果我們僅僅需要訪問前面幾個元素,那後面絕大多數元素佔用的空間都白白浪費了。 所以,如果列表元素可以按照某種演算法推算出來,那我們是否可以在迴圈的過程中不斷推算出後續的元素呢?這樣就不必建立完整的list, 從而節省大量的空間。在Python中,這種一邊迴圈一邊計算的機制,稱為生成器:generator。 要建立一個generator,有很多種方法。第一種方法很簡單,只要把一個列表生成式的[]改成(),就建立了一個generator: >>> L = [x * x for x in range(10)] >>> L [0, 1, 4, 9, 16, 25, 36, 49, 64, 81] >>> g = (x * x for x in range(10)) >>> g <generator object <genexpr> at 0x1022ef630> 建立L和g的區別僅在於最外層的[]和(),L是一個list,而g是一個generator。 我們可以直接打印出list的每一個元素,但我們怎麼打印出generator的每一個元素呢? 如果要一個一個打印出來,可以通過next()函式獲得generator的下一個返回值: >>> next(g) 0 >>> next(g) 1 >>> next(g) 4 >>> next(g) 9 >>> next(g) 16 >>> next(g) 25 >>> next(g) 36 >>> next(g) 49 >>> next(g) 64 >>> next(g) 81 >>> next(g) Traceback (most recent call last): File "<stdin>", line 1, in <module> StopIteration 我們講過,generator儲存的是演算法,每次呼叫next(g),就計算出g的下一個元素的值,直到計算到最後一個元素,沒有更多的元素時,丟擲StopIteration的錯誤。 當然,上面這種不斷呼叫next(g)實在是太變態了,正確的方法是使用for迴圈,因為generator也是可迭代物件: >>> g = (x * x for x in range(10)) >>> for n in g: ... print(n) ... 0 1 4 9 16 25 36 49 64 81 所以,我們建立了一個generator後,基本上永遠不會呼叫next(),而是通過for迴圈來迭代它,並且不需要關心StopIteration的錯誤。 generator非常強大。如果推算的演算法比較複雜,用類似列表生成式的for迴圈無法實現的時候,還可以用函式來實現。 比如,著名的斐波拉契數列(Fibonacci),除第一個和第二個數外,任意一個數都可由前兩個數相加得到: 1, 1, 2, 3, 5, 8, 13, 21, 34, ... 斐波拉契數列用列表生成式寫不出來,但是,用函式把它打印出來卻很容易: def fib(max): n, a, b = 0, 0, 1 while n < max: print(b) a, b = b, a + b n = n + 1 return 'done' 注意,賦值語句: a, b = b, a + b 相當於: t = (b, a + b) # t是一個tuple a = t[0] b = t[1] 但不必顯式寫出臨時變數t就可以賦值。 上面的函式可以輸出斐波那契數列的前N個數: >>> fib(6) 1 1 2 3 5 8 'done' 仔細觀察,可以看出,fib函式實際上是定義了斐波拉契數列的推算規則,可以從第一個元素開始,推算出後續任意的元素,這種邏輯其實非常類似generator。 也就是說,上面的函式和generator僅一步之遙。要把fib函式變成generator,只需要把print(b)改為yield b就可以了: def fib(max): n, a, b = 0, 0, 1 while n < max: yield b a, b = b, a + b n = n + 1 return 'done' 這就是定義generator的另一種方法。如果一個函式定義中包含yield關鍵字,那麼這個函式就不再是一個普通函式,而是一個generator: >>> f = fib(6) >>> f <generator object fib at 0x104feaaa0> 這裡,最難理解的就是generator和函式的執行流程不一樣。函式是順序執行,遇到return語句或者最後一行函式語句就返回。而變成generator的函式, 在每次呼叫next()的時候執行,遇到yield語句返回,再次執行時從上次返回的yield語句處繼續執行。 舉個簡單的例子,定義一個generator,依次返回數字1,3,5def odd(): print('step 1') yield(1) print('step 2') yield(3) print('step 3') yield(5) 呼叫該generator時,首先要生成一個generator物件,然後用next()函式不斷獲得下一個返回值: >>> o = odd() >>> next(o) step 1 1 >>> next(o) step 2 3 >>> next(o) step 3 5 >>> next(o) Traceback (most recent call last): File "<stdin>", line 1, in <module> StopIteration 可以看到,odd不是普通函式,而是generator,在執行過程中,遇到yield就中斷,下次又繼續執行。 執行3次yield後,已經沒有yield可以執行了,所以,第4次呼叫next(o)就報錯。 回到fib的例子,我們在迴圈過程中不斷呼叫yield,就會不斷中斷。當然要給迴圈設定一個條件來退出迴圈,不然就會產生一個無限數列出來。 同樣的,把函式改成generator後,我們基本上從來不會用next()來獲取下一個返回值,而是直接使用for迴圈來迭代: >>> for n in fib(6): ... print(n) ... 1 1 2 3 5 8 但是用for迴圈呼叫generator時,發現拿不到generator的return語句的返回值。如果想要拿到返回值,必須捕獲StopIteration錯誤,返回值包含在StopIteration的value中: >>> g = fib(6) >>> while True: ... try: ... x = next(g) ... print('g:', x) ... except StopIteration as e: ... print('Generator return value:', e.value) ... break ... g: 1 g: 1 g: 2 g: 3 g: 5 g: 8 Generator return value: done 迭代器 我們已經知道,可以直接作用於for迴圈的資料型別有以下幾種: 一類是集合資料型別,如list、tuple、dict、set、str等; 一類是generator,包括生成器和帶yield的generator function。 這些可以直接作用於for迴圈的物件統稱為可迭代物件:Iterable。 可以使用isinstance()判斷一個物件是否是Iterable物件: >>> from collections.abc import Iterable >>> isinstance([], Iterable) True >>> isinstance({}, Iterable) True >>> isinstance('abc', Iterable) True >>> isinstance((x for x in range(10)), Iterable) True >>> isinstance(100, Iterable) False 而生成器不但可以作用於for迴圈,還可以被next()函式不斷呼叫並返回下一個值,直到最後丟擲StopIteration錯誤表示無法繼續返回下一個值了。 可以被next()函式呼叫並不斷返回下一個值的物件稱為迭代器:Iterator。 可以使用isinstance()判斷一個物件是否是Iterator物件: >>> from collections.abc import Iterator >>> isinstance((x for x in range(10)), Iterator) True >>> isinstance([], Iterator) False >>> isinstance({}, Iterator) False >>> isinstance('abc', Iterator) False 生成器都是Iterator物件,但list、dict、str雖然是Iterable,卻不是Iterator。 把list、dict、str等Iterable變成Iterator可以使用iter()函式: >>> isinstance(iter([]), Iterator) True >>> isinstance(iter('abc'), Iterator) True 你可能會問,為什麼list、dict、str等資料型別不是Iterator? 這是因為Python的Iterator物件表示的是一個數據流,Iterator物件可以被next()函式呼叫並不斷返回下一個資料,直到沒有資料時丟擲StopIteration錯誤。 可以把這個資料流看做是一個有序序列,但我們卻不能提前知道序列的長度,只能不斷通過next()函式實現按需計算下一個資料,所以Iterator的計算是惰性的, 只有在需要返回下一個資料時它才會計算。 Iterator甚至可以表示一個無限大的資料流,例如全體自然數。而使用list是永遠不可能儲存全體自然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