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實用技巧 >談談Java常用類庫中的設計模式 - Part Ⅲ

談談Java常用類庫中的設計模式 - Part Ⅲ

概述

本系列上一篇:介面卡、模版方法、裝飾器

本文介紹的設計模式:

策略
觀察者
代理

相關縮寫:EJ - Effective Java

Here We Go

策略 (Stragety)

定義:定義演算法家族,分別封裝起來,讓它們之間可以互相替換,此模式讓演算法的變化,不會影響到使用演算法的客戶。

場景:當不同的行為堆砌在一個類中,難以避免使用條件語句選擇行為時,將這些行為封裝在獨立的策略類中,可以消除條件語句;一個系統需要動態地選擇一種演算法時。

型別:行為型

相比之前提到的設計模式,策略的使用更加廣泛,它簡單直觀,作用強大,只要業務中存在同一場景會有不同的處理規則,就可以用到策略。
在Java類庫中使用最頻繁的策略當屬Comparator。

@FunctionalInterface
public interface Comparator<T> {
    int compare(T o1, T o2);
}

Comparator的角色是抽象策略(abstract stragety),而實現了Comparator的具體排序規則就是具體策略(concrete strategy)。

在JDK 1.8的Comparator中還實現了諸多預設方法,例如翻轉排序、空值優先、排序規則鏈等,這裡使用了模版方法的思想。

在客戶端程式碼中實現好比較演算法,剩下的排序工作,交給類庫去做即可。

Collections.sort(studentList, new Comparator<Student>() {
            @Override
            public int compare(Student a, Student b) {
                return a.getScore()-b.getScore();
            }
        });

當然在實際生產中使用更簡便易讀的comparing方法,豈不美哉?

Collections.sort(studentList,Comparator.comparing(Student::getScore));

除了Comparator,還有一個典型案例:執行緒池的飽和策略。以下是帶有指定飽和策略的執行緒池構造方法(最後一個入參RejectedExecutionHandler handler就是指定飽和策略)

    public ThreadPoolExecutor(int corePoolSize,
                              int maximumPoolSize,
                              long keepAliveTime,
                              TimeUnit unit,
                              BlockingQueue<Runnable> workQueue,
                              RejectedExecutionHandler handler) {
        this(corePoolSize, maximumPoolSize, keepAliveTime, unit, workQueue,
             Executors.defaultThreadFactory(), handler);
    }

飽和策略將在有界佇列被填滿後觸發,我們無需關心策略的具體呼叫,只需專注於如何設計策略使得執行緒池更加健壯。以下是ThreadPoolExecutor提供的四種預設策略中的拋棄最舊策略:

public static class DiscardOldestPolicy implements RejectedExecutionHandler {
        /**
         * Creates a {@code DiscardOldestPolicy} for the given executor.
         */
        public DiscardOldestPolicy() { }

        /**
         * Obtains and ignores the next task that the executor
         * would otherwise execute, if one is immediately available,
         * and then retries execution of task r, unless the executor
         * is shut down, in which case task r is instead discarded.
         *
         * @param r the runnable task requested to be executed
         * @param e the executor attempting to execute this task
         */
        public void rejectedExecution(Runnable r, ThreadPoolExecutor e) {
            if (!e.isShutdown()) {
                e.getQueue().poll();
                e.execute(r);
            }
        }



觀察者 (Observer)

定義:定義一種一對多的依賴關係,讓多個觀察者物件同時監聽某一主題物件。這個主題物件在狀態發生變化時,會通知所有觀察者物件,使它們能夠自動更新自己。

場景:當一個物件的改變需要同時改變其它物件的時候。

型別:行為型

觀察者有一個更著名的名字:釋出-訂閱模型(Pub/Sub),在Redis、MQ中的使用非常廣泛。實際上JDK在1.0版本就編寫了觀察者的支援類。

觀察者需要實現Observer介面,在主題通知時將呼叫updae方法更新觀察者自己的狀態。

public interface Observer {
    void update(Observable o, Object arg);
}

主題物件已經被JDK實現,被觀察者發生變化時呼叫notifyObservers通知觀察者,觀察者佇列由系統維護。(類庫開發較早且沒有維護,觀察者集合仍然使用Vector。)

public class Observable {
    private boolean changed = false;
    private Vector<Observer> obs;

    public Observable() {
        obs = new Vector<>();
    }

    public synchronized void addObserver(Observer o) {
        if (o == null)
            throw new NullPointerException();
        if (!obs.contains(o)) {
            obs.addElement(o);
        }
    }

    public void notifyObservers(Object arg) {
        /*
         * a temporary array buffer, used as a snapshot of the state of
         * current Observers.
         */
        Object[] arrLocal;

        synchronized (this) {
            if (!changed)
                return;
            arrLocal = obs.toArray();
            clearChanged();
        }

        for (int i = arrLocal.length-1; i>=0; i--)
            ((Observer)arrLocal[i]).update(this, arg);
    }
    
    ...省略其它方法
}

值得一提的是,通知觀察者的方法notifyObservers在盡力縮小鎖粒度:因為觀察者執行變更的程式碼主題物件無法控制,此段時間不需要也不應該持有主題物件的鎖,於是這裡加鎖複製了一個當前觀察者佇列的快照,在執行通知前釋放鎖。遵循了避免過渡同步[EJ Item 79]的原則。




代理 (Proxy)

定義:為其它物件提供一種代理以控制對這個物件的訪問。

場景:為一個物件在不同的地址空間提供區域性代表,隱藏一個物件存在於不同地址空間的事實;控制真實物件訪問時的許可權;呼叫真實物件時,代理可以附加其它邏輯。

型別:結構型

代理的實現與裝飾器的實現:複合-轉發 基本相同,需要代理類繼承公共介面,並持有被代理類的例項進行轉發。所以二者在結構和功能上非常相似,但比起追加功能,代理強調的是通訊控制遮蔽
談到Java類庫中對代理的實踐,那必然是動態代理了,實際上動態代理比代理更加先進:代理本身是結構型設計模式,但在反射的加持下,開發者可以將代理結構延遲到執行時動態構建,這就是動態代理。

        List<Integer> trueList = Collections.emptyList();

        //建立一個代理類,實現特定介面,並將呼叫分發到指定的呼叫處理器上
        List proxyList = (List) Proxy.newProxyInstance(List.class.getClassLoader(),
                new Class[]{List.class}, (proxy, method, args) -> {
                    System.out.println("enter invoke handler");
                    return method.invoke(trueList,args);
                });
        System.out.println(proxyList.size());
        

輸出
----------------
enter invoke handler
0

通過Proxy.newProxyInstance即可建立代理類,代理類實現了指定介面,並且任何方法呼叫將被分發到InvocationHandler上,它持有真正被代理的物件,在執行完代理操作後,便可以將呼叫轉發到真實物件上。
許多成熟框架都使用了動態代理來增強使用者程式碼,例如Mybatis的MapperProxy,SpringAOP等等。




參考:

[1] Effective Java - 機械工業出版社 - Joshua Bloch (2017/11)

[2] 《大話設計模式》 - 清華大學出版社 - 陳杰 (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