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實用技巧 >專案管理學習筆記(一)常識篇

專案管理學習筆記(一)常識篇

概述

作者有幸獲得領導的欣賞,從一個技術人員變成技術經理,而且是大資料資料中臺的技術經理,所以學習一些技術管理知識和專案管理知識就非常必要,機會難得,對我而言意味著千載難逢,現在把最近學習的專案管理的知識分享給大家,作為鞏固和記錄。

為什麼要學習專案管理

事實上,專案管理能力,已經成為一項職場人士的必備技能。通常來講,程式設計師精進的道路大概有兩條:一條是走個人能力線,成為技術專家;另一條是藉助團隊能力往前走,成為技術管理者或業務管理者,只是這條路上的管理崗位是需要時機和坑位的,可遇不可求。但是,專案管理則很不同,只要你在一個多人協作的團隊,就一定會有專案管理的需求和機會。蓬勃興起的專案管理學習熱潮,為程式設計師開闢出第三條精進之路。而且,不同於技術管理,這條路線走起來,幾乎不需要任何外界依賴因素。一開始你甚至並不需要有組織的明確授權,你只需要在做好自己的基礎上,學會更多的專案管理技能和方法,以專案整體目標為己任,主動操心和解決專案團隊的問題,幫助團隊做得更好就可以了。如果你這麼做了,你的 leader 一定會很開心,你的技術之路也會越走越寬廣。實際上,我身邊的很多技術管理者,都非常希望自己團隊的程式設計師能夠具備專案管理的 sense 和能力。在許多公司,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主程開始承擔專案管理職責,在他們的績效考核中,也會明確寫入一定比例的專案管理責任,這種型別的專案負責人已經逐漸成為組織中的中流砥柱。具備專案管理能力的程式設計師,無疑會在這個程式設計師嚴重同質化的局面下,擁有更多的競爭優勢。除此之外,我認為,專案管理是新一代“進化型”程式設計師的重要底層能力。

專案管理作為一門學科,經過多年發展已經呈現出龐大的知識體系,光國際標準就有三套。就拿國內普及度最高的 PMI 標準體系來說,它將專案管理分為十大知識領域和五大過程組,共有 49 個子過程,600 多頁內容。對於很多初學者來說,實戰經驗缺乏,書本知識會顯得愈發晦澀難懂。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很幸運,能在關鍵成長期遇到師傅的引導。如果你完全依靠自己去摸索,要麼在實踐中撞得“頭破血流”,要麼迷失在大部頭理論的海洋中,無法快速找到真正有效的解決之道。專案管理是科學、藝術的結合體,同時也是一門手藝。只有經過實踐操作的磨礪,你才能真正掌握使用所有框架、方法和工具的正確時機和火候。我們借用“體機用”的模型來看,“體”是本體,對應於專案管理的知識體系,比如《專案管理知識體系指南》;“用”是效用,對應於各種紛繁複雜的專案管理實踐,比如某某公司的專案管理做法。這些都是可描述、可傳授的,市面上你很容易可以找到相應的資料。但是,這些內容都無法真正滿足實戰中多樣化的學習需求。專案管理作為一門實踐科學,最難掌握的,其實是“體機用”的這個“機”。這裡說的“機”不光指時機,同時還意味著環境和條件,也就是說將知識技能和具體的“場景”相結合,才能發揮出真正的效用。

專案管理小知識,越來越發覺,專案經理必備的幾個要素很重要:
1、溝通!溝通!溝通!重要的事情說三遍,對業主、上級、下屬建設不同的溝通渠道,不同的溝通方法及頻次。
2、計劃做的好,沒啥用,也得做;風險控制很重要,提前暴露風險,做好風險應對策略。
3、臉皮要厚,敢說也得敢幹,不要怕說錯,敢於試錯。
4、讓自己成為業務專家才有更多話語權,領導力來源於崗位,能讓人尊重的更多是專業技能。
5、習慣覆盤,對制定的專案計劃出現偏差及時修正。

角色轉換

美國電影中經常有句話說,Great power means great responsibility(能力越強,責任就越大)。專案管理這個崗位,讓我從管好自己的事,到開始操心別人的事,責任範圍一下子擴充套件開來。這種責任範圍的擴大,極大地鍛鍊了我的全域性分析能力、統籌規劃能力、以及溝通協調能力。但由於並非天生適合跟人打交道,剛開始時,我絲毫體會不到什麼 power,反倒經常感覺有勁兒使不出來,被新的責任壓得喘不過氣來。正是這段經歷,讓我對想要從程式設計師轉做專案管理的同學,有了更多的同理心和體諒。結合我的經歷,我把這個轉換過程中常見的問題,歸納為以下三大誤區:

誤區 1:凡事恨不得事必躬親

當我做程式設計師時,我的工作是高度可控的,我可以把每天的工作安排得井井有條。但在做專案管理之後,我發現自己的產出全部依賴別人的工作,於是我會經常性地陷入一種抓狂的狀態,著起急來,甚至會忍不住衝上去,替別人做好人家本該做好的事情。但是,後來我慢慢地意識到,對於團隊長期的發展而言,這種行為的效率是最低的。可當時的我,跟自己直接去做相比,想辦法影響他人去把事情做好,要難得多。那麼,如何影響他人去做好一件事呢?在不斷地反思之後,我總結出了成功施加影響的三個層次,分別是讓人知道要做(Awareness)、有動力做(Desire)和有能力做(Ability)。

我曾經跟一位產品總監合作,他交待工作非常言簡意賅,團隊只知道最終輸出的指令和結論,但完全不清楚背景,更不用說明白他的思考過程是什麼,以及為什麼要這樣做了。有一次,他的下屬跟我說:“老大昨天晚上突然給我打電話,讓我馬上把就要上線的活動停掉,不要再做了。”他非常困惑,因為團隊已經投入了一個月的精力,馬上就要見到成果了,但沒等他問為什麼,老大就直接把電話掛了。這樣的團隊,聽上去應該執行力不錯,老大的指令都會被立馬執行,可事實卻並非如此。我發現他們完全談不上有做事的動力,很多時候都只是照章辦事,出了問題也不敢去問,結果往往導致執行效果與預期相差甚遠。對照剛剛我們所講的三個層次,這應該只是第一個層次。單方面的工作交待和告知,停留在淺層次的資訊傳達上,只是讓人知道要做,但並不足以讓人產生動力,去促成有效的行動。

事後我瞭解到,這位總監之所以著急叫停,是為了規避短期的政策風險。在我和他溝通之後,他主動找來這位下屬,講明瞭自己的意圖。隨後,他們一起制定了一種合理的策略,經過調整之後,這個活動還是如期上線了。這個例子告訴我,在把工作授權給別人時,對於動力(Desire)的關注尤為重要。講清楚為什麼要做,為什麼要現在做,獲取理解及認同,激發團隊的動力是專案經理成功授權工作的關鍵。在動力的基礎上,你還要確保你所選擇的人有相應的能力來做到這件事情。如果現階段的團隊都沒有對應的能力,該怎麼辦呢?專案成功關鍵路徑上的核心能力缺失,是你作為專案管理人員,要當作最高優先順序的風險管理的事項。

從外部引入相應的人才,是最直接有效的方式。除此之外,你還可以去積極爭取短期借調、內部轉崗等。從長期來看,你還需要有意識地發現和投資那些團隊中最有潛力的人,給他們安排相應的工作輔導,開展有針對性的培訓等,幫助專案組成員發展相應能力,讓事情真正落地。以上,就是授權工作時,成功施加影響的三個層次,從讓人知道要做、到有動力做,再到有能力做。

誤區 2:追在別人屁股後面做監工

在我做專案管理的第一年,經常會有種“趕鴨子上架”的無奈。通常情況下,我會在心裡設定一個目標,然後費盡心力地把大家往一處趕,但往往我趕得越是賣力,鴨子們就越是跑得到處都是。其實,專案經理最該做的,不是每天逐個人逐條事項的監督,而是要明確目標,建立機制,並讓這個機制運轉起來,最終在專案組形成一種良性的秩序。

比如,專案經理要帶大家一起開啟動會,清晰願景目標,定義階段里程碑和完成標準,接著制定分段執行的計劃,把事情的所有環節從頭到尾捋順了;專案經理要建立上下游協同的流程規則,明確各個角色在整個過程中的職責,獲得大家的認同和共識;專案經理還要建立站會、週會等制度和模版,讓進展和風險通過這些良好設計的資訊渠道匯聚,藉助規則和工具來達到監控的目的。我會在接下來的內容中,把我的經驗系統化、分步驟地傳遞給你。這裡你需要記住的是,專案管理並非要讓你成為監工,要始終依靠流程和規則來約束大家的行為。當成熟的秩序在團隊中形成之後,從日常瑣事中解放出來的專案經理,就可以集中精力去做願景驅動、激勵團隊等更高層面的工作,真正做到變“趕”為“引”。

誤區 3:拿著錘子,看哪裡都是釘子

我曾經見過一位新官上任的專案經理,可能是因為終於得到施展的空間了,一上來就左突右攻,恨不得把十八般武藝全都套上去,結果激起了許多不必要的麻煩。開站會也好,電子看板也罷,本來都是好工具,但是如果引入過程不當或時機不對,會讓團隊產生牴觸心理,最終拿不到好的效果。看到專案中的問題,哪裡都很想修理一下,這種心情我非常能理解。但是,你要知道的是,每個專案的現有執行方式,都有它本身的背景和成因,不管現有方法是否先進,都是更加適應本土環境的。在這個課程中,我會跟你分享很多新的方法和工具。但我擔心的是,越是好學生,越有馬上上手實踐的衝動:“看到好的東西,我就想馬上在自己的實踐中嘗試一下。”如果你也是這樣,那麼,我要提醒你,先不要急,你要與專案中的重要干係人加強溝通,理清前因後果,多想想自己的專案現階段到底最需要什麼,這對專案管理方法的成功推進至關重要。每個專案都有它獨特的情境。你可以試著問自己幾個問題:

在你的專案組中,時間、成本、質量、範圍這幾個因素,到底哪個更重要?哪些是允許有一定調整空間的?

各個角色目前的痛點在哪兒?哪些是最先需要解決的?這些問題背後潛在的原因是什麼?

團隊對於這個痛點的改進是否有真實需要?需求的迫切程度如何?

你的老闆或專案發起人對於專案管理以及你本人的定位是怎樣的?關於這些問題與可能的改進,你是否與其溝通過並達成了一致?

如果你打算引入新方法或工具,更適合用怎樣的路徑進行,是自上而下地全面推廣,還是自下而上地一步步優化呢?最有可能從哪個問題切入?

總的來說:

第 1 個誤區是凡事都要親力親為。遇到事情時,你不要自己直接去做,而是要想辦法驅動他人去做好事情。在授權工作時,有三個層次,從讓人知道要做,到讓人有動力做,再到有能力做。你需要講清楚為什麼要做,為什麼要現在做,獲取理解及認同,激發團隊的動力,同時為每個任務選擇能力匹配的授權物件。

第 2 個誤區是追著別人做監工。做專案管理,不是要你變成監工,而是要你帶領團隊明確目標,建立機制,並讓這個機制運轉起來,要始終依靠流程和規則來約束大家的行為。

第 3 個誤區是拿著錘子看哪裡都是釘子。每個專案的現有執行方式,都有它本身的背景和成因,你要與專案中的重要干係人加強溝通,理解前因後果,從專案和團隊當前的真實痛點出發,找到真正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步驟。如果你已經走上了專案管理之路,在開始系統學習之前,你最好整體梳理一下自己所在專案組的背景情況,這將會為你之後的學習和實踐找到方向。

其他專案小便籤:
1.如果專案經理忙於瑣碎的細節,自己成為瓶頸,無法有效管理團隊,那麼團隊必然失控。很多時候專案出了問題,自己一個熬通宵解決,感覺沒有一個人幫得上忙。專案組成員都有一種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狀態。
2.資訊中心要求使用微服務技術來做系統,受限於專案組技術儲備和業務壓力,第一階段我堅持使用SpringBoot技術+傳統技術實現,而沒有使用SpringCloud元件,千方百計確保專案關鍵模組先上線,讓業務部門看到希望,給團隊看到希望。這樣做的後果是,業務保住了,但是系統立馬面臨改造,相當於技術上做無用功,好在這些技術工作慢慢都消化在專案推進中。最後的結果是業務和技術都保住了,現在回顯起來,自己的決策應該是對的,那時我一個人基本站在了資訊中心對立面,甲方專案經理都要絕交了。事後專案上線了,執行穩定,業務部門滿意,資訊中心才慢慢改變態度,並對我的決定表示理解,說“不管是乙方專案團隊還是資訊中心都是為業務部門服務,他們滿意了,專案就成功了”。
3.在專案管理中,我通過引入日報機制(必須傳送日報)、週報(通過釘釘釋出,裡面包括關鍵使用者、甲方專案經理)、每週四釋出程式碼(開發輪著部署程式碼)、建立專案組成員工作特點清單(記錄他們的工作特點,在進度控制中採取不同策略,執行力強的人不用天天催,執行弱的人半天催一次),每週五過周計劃,然後週日晚上整理下週的計劃,並當天晚上釋出到工作群,每月階段性彙報,等機制慢慢讓專案步入正軌。
4.我總結的是:要做好一件事情:事前規劃(計劃管理)+把事情做好(質量管理)+執行力(過程管理)+有效的溝通匯報。

十大領域五大過程組

專案管理是一門古老的科學,既包含工程技術、管理技術,又與組織行為學息息相關,比如系統科學、行為科學、心理學等,同時還涉及金融、會計等經濟學範疇,逐漸發展成為了一門多維度、多層次的綜合性交叉學科。

專案管理的歷史

1917 年,美國一位名叫亨利·甘特的機械工程師,發明了著名的甘特圖,就是一張標明計劃與實際完成情況的圖表。美國機械工程師協會和管理學會曾經專門設立亨利·甘特金質獎章,並把第一枚授予了已故的甘特,當時他所享有的盛譽可見一斑。時間切換到 1957 年,美國的路易斯維化工廠。他們把檢修流程精細分解後,竟然發現,只要縮短最長路線上工序的工期,就能夠縮短整個檢修的時間。這就是至今專案管理工作者還在應用的“關鍵路徑法”,簡稱 CPM。到了 20 世紀 60 年代初,舉世矚目的“阿波羅”登月計劃,更是讓專案管理方法從此風靡全球。進入 90 年代後,專案管理逐步標準化,國際上逐漸形成了三大專案管理的研究體系,分別是歐洲的國際專案管理協會(IPMA)、美國專案管理協會(PMI)和英國的 PRINCE2 體系。我要介紹的十大領域五大過程組,就是出自在國內普及度最高的美國 PMI 標準體系。

什麼是專案管理

要登上月球,光有巨集大的想法可遠遠不夠,你還需要讓這個想法成為現實的大量資源,以及一套科學嚴謹的落地方法。“專案管理就是變理想為現實,化抽象為具體的一門科學和藝術。”這是我聽到過的對專案管理最為精闢的總結。《專案管理知識體系指南》這本大部頭可以說是專案管理領域的聖經,它的第一版是由 PMI 組織了 200 多名世界各國專案管理專家,歷時四年完成的,目前已經演進到第六版,可以說是集世界專案管理界精英之大成了。現在,就讓我帶你去看看這本書中對專案以及專案管理的官方定義。

專案是為創造獨特的產品、服務或成果而進行的臨時性工作。專案管理就是將各種知識、技能、工具與技術應用於專案活動,以滿足專案的要求。

具體來講,專案管理就是指把各種系統、方法和人員結合在一起,在規定的時間、預算和質量目標範圍內,完成專案的各項工作,對組織資源進行計劃、引導和控制。由於專案管理的知識體系過於龐大,PMI 把它分為專案管理五大過程組和十大知識領域,共 49 個子過程。今天,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專案管理的十大領域。

專案管理的十大知識領域

專案管理的十大領域,將專案管理的工作內容劃分為:整合管理、範圍管理、時間管理、成本管理、質量管理、人力資源管理、溝通管理、干係人管理、風險管理和採購管理。其中,進度、成本、質量、範圍是 4 個核心領域,風險、溝通、採購、資源、干係人管理是 5 個輔助領域和 1 個整體領域,如下圖所示:

學會了這些過程方法之後,不管你做什麼,都可以按照專案管理的框架和方法去做。我們來藉助一個實際場景,幫助你更好地理解。比如,你的部門最近有大量新員工入職,同時業務發展涉及越來越多的跨部門合作,領導希望你組織一場跨部門的籃球競技活動,讓大家以最快的速度熟悉起來。接到這個任務以後,如果你熟悉專案管理十大領域,就可以嘗試從以下十個角度,快速地進行完整而有效的分析思考。

1. 干係人管理:如何管理干係人?

首先,你要弄明白一件事:在這個活動中,哪些人會是你的干係人?專案發起人對活動的預期效果是什麼?比如說增進團隊的協作,提升凝聚力等。除此之外,這個專案是否存在更多的潛在干係方,可以助力到活動的成功舉辦呢?比如,經過一番瞭解,你發現 HR 部門最近剛剛成立了團建組,很願意為活動提供贊助,那麼,這時你需要思考,如何拿到這筆贊助?HR 總監對於活動的訴求又是什麼?最後,分析完干係方之後,你要思考一下,如何更好地管理干係人的期望和影響?活動過程中的各類決定,都需要誰來拍板?干係人要以什麼樣的方式參與?

2. 範圍管理:做什麼?

分析完各方干係人的訴求,就可以進一步來劃定專案交付的範圍了。在這個過程中,你的主要任務是搞清楚到底要做到哪些事,才能更好地達成各方的期望。比如,這次籃球賽的預期目標具體是什麼?是更關注活動的參與度和投入度、部門之間的合作交流,還是活動的對外影響力?你要確保圍繞著預期目標來設計相應的活動方案,然後再進一步確定活動前、活動中、活動後分別要完成的具體工作。

3. 進度管理:花多長時間?

把理想變為現實,你需要一步一步來。進度管理,就是說你要規劃好階段性步驟,同時明確每個里程碑的目標成果和時間安排。比如,活動的總工期是一個月,那麼你可以分為四個階段來進行:

第一階段,啟動專案並確認概要方案設計;

第二階段,規劃並落實人力和各項資源的投入;

第三階段,確定具體的活動流程和詳細分工,完成活動前的各項準備工作;

第四階段,做好活動當天現場的統籌和運作。

4. 成本管理:花多大代價?

你要思考一下,活動預算有多少?資金什麼時候到位?如何使用?你要去關注整個預算中成本最高的開銷是什麼,比如是一筆價格不菲的教練費,然後,你要判斷這筆投入可能帶來的收益,也就是說錢是否用到了刀刃上?總之,你要從全域性視角去思考,如何更有效地管理專案的各項投入,以達到更加匹配目標的預期效果。

5. 質量管理:達到什麼要求?

從這個角度來說,你需要先確定這次活動圓滿成功的標準是什麼,是現場參與人數、參與者滿意度、管理者的滿意度,還是對外傳播效果?然後,以終為始,思考一下,你需要引入哪些必要的流程和方法,以保障活動效果的達成。

6. 資源管理:有多少內部資源?

你要知道,公司內有哪些核心資源是可以使用的?比如,宣傳渠道、設計人員和經費支援等。另外,公司內部有哪些人可以作為支援活動的志願者呢?公司可以提供活動所需的哪些物品?

7. 採購管理:有多少還要買?

確定了可以使用的公司資源以後,你要接著思考,還有哪些是需要外部採購?有哪些工作需要外部人員支援?如果經費受限,是否可以通過交換資源的方式,來獲取更多的外部支援?

8. 溝通管理:如何管理溝通?

從這個角度出發,你需要考慮的是,活動策劃團隊、執行團隊分別通過什麼方式來進行專案溝通?與發起人和贊助方的溝通方式和頻率是怎樣的?你如何保持團隊內外專案資訊的高效傳遞,使用什麼方式來同步進展?

9. 風險管理:如何應對風險?

你要弄清楚哪些風險可能會妨礙這次籃球賽的成功舉辦,比如天氣因素、場地因素、交通管制、贊助方經費緊張、物料供應延期、公司內外政策變化導致活動被喊停、業務壓力大導致兼職志願者流失等等。你需要提前做好系統性的風險識別,分等級制定應對策略。

10. 整合管理:如何實現整體最優?

整合管理是要告訴你,作為這個活動的大內總管,你該如何去統籌全域性,整合並協調各個環節的利益衝突和工作安排,在不斷變化的情境下,根據活動的目標“裁剪”出合適的過程、方法和工具,進行有效管理,從而達到全域性的最優效果。

看到這裡,你應該會發現,即使只是一場簡單的團建活動,想要真正把它做好,其實並不容易,你需要多方位的思考框架來指導落地實踐。有同學給我留言說,自己同時並行著很多專案,一頭霧水,不知道從哪裡著手。我剛剛介紹的這十大領域,就提供了十個有效的思考角度,包含了你能想到的專案運作的方方面面。不管是多難多複雜的專案,所包含的要素無非就是這些,你都可以借鑑我們剛剛使用的框架進行拆解,逐個梳理,快速理清頭緒。

總結:首先,我給你簡單介紹了專案管理的發展歷程,以及專案管理的官方定義。接著,藉助實際案例,我們對專案管理的十大領域進行了層層拆解。實際上,專案管理工作的涉及面非常廣。關於專案管理的職責定位,不同組織在實踐應用的過程中,給出的定義各不相同。我所在的網易杭研專案管理部,將我們多年的實踐經驗提煉總結成了 12 個字:保目標,助決策,提效能,促協作。

專案管理的五大過程組

很多人應該都聽說過 PDCA 迴圈,它最早來自於質量管理領域,意思是做任何事情,都要經過規劃(Plan)、執行(Do)、檢查 (Check) 和行動 (Act) 這四個步驟,又稱戴明環。可以說,這四個步驟提供了一個簡易的思考和做事框架。需要注意的是,這個迴圈並不是執行一次就結束了,而是周而復始、螺旋上升的。別看它很簡單,實際上,越是簡單的東西,就越是普適!

戴明環的應用非常廣泛,其中就包括專案管理領域。PMI 遵循 PDCA 的法則,將所有的專案管理活動分成了五大過程組,分別是啟動過程組、規劃過程組、執行過程組、監控過程組和收尾過程組。如下圖所示:

啟動過程組(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啟動過程組意味著正式開始一個專案,或者是開始一個專案中的新階段,包括識別干係人和制定專案章程兩個子過程,我們先來說說制定專案章程。啟動過程組是最容易被忽略的過程組之一,越是持有結果導向的人,就越容易馬上直奔主題去做,根本不管什麼專案章程。

最近我的一個專案經理,就遇到了這樣的情況。他的團隊中來了一位新的負責人,新官上任之後,立馬開始快速推進一個新的戰略專案。這位負責人總覺得進度太慢,就整天抓著這位專案經理不放,讓他反覆催著大家每條事項要結果,弄得他苦不堪言。在瞭解了具體情況之後,我發現,這個專案之所以推進困難,是因為大家的配合意願不高。尤其是那些涉及上下游銜接合作的環節,很少有人會主動推著往前走。究其根源,這是因為大家對這個專案有很多疑問,比如,這個專案的整體願景是什麼?做這些任務,是為了達成什麼目標?怎麼才能把這些任務和現有的工作安排得很協調呢?他們看不到專案整體,只是在完成一條條的具體任務。

這位專案經理非常有責任心,總是各個節點反覆不斷地去催,一個一個環節去推動,但他越是賣力,越覺得推進困難。我跟他說:“你這樣看似很努力,但其實這就像是拿著小鏟子推土,效率太低。就算你晚上都不睡覺,恐怕也只能這樣。”那麼,更有效率的方式是什麼呢?其實,我們在啟動一個新專案或新階段時,首先要建立專案章程,並且通過啟動會去公開確認。啟動會的作用,就好比一個大型的推土機,是面對專案組全員,正式宣告一個新專案或新階段的開始,公開確認專案章程,包括明晰各方干係人的期望和訴求,設定願景目標和重要里程碑,確定責任分工和溝通機制等。

很多程式設計師剛開始做專案經理時,思維沒有轉過來,一拿到專案,就會立刻進入分析、設計、寫程式碼的狀態,卻沒有意識到,如果在啟動會上把這些問題交待清楚了,就會省去非常多的後期溝通成本。如果涉及到跨部門的專案,啟動會就更加重要了。專案經理要積極創造一個場合,邀請更高的管理層出面,講清楚專案的背景、目標和重要性。除此之外,啟動會也是專案管理人員獲得公開授權的有效方式,可以讓你之後的推進工作更容易開展。

規劃過程組(運籌帷幄,決勝千里)

規劃過程組可以說是專案管理工作中最為繁重的一個環節了。如果說啟動是要明確目標,那麼,規劃就是要把願景目標轉化為可落地的行動方案和工作路線。對規劃過程組進行有效管理, 可以更容易地獲取干係人的認可和參與。你需要根據預期目標,明確專案範圍,確定專案的里程碑階段目標,為專案的執行做好各項準備。對於一個複雜專案來說,規劃通常是一個漸進明晰的過程,近期的規劃往往是最具體的,需要拆分到具體版本和工作項(如下圖所示),而遠期的規劃則相對比較模糊。隨著收集和掌握的資訊逐漸增多,規劃也要進一步動態細化,不斷更新。我會在第 5 講中著重講一講規劃的常見問題,給你分享一份常見的避坑指南。

執行過程組(言出必行,行之必果)

規劃做好之後,就是考驗執行力的時候了。這個階段重在整合資源,推進專案落地,完成專案管理計劃中確定的工作以實現專案目標。如果在啟動和規劃環節做好了,到了執行環節,專案經理反而會輕鬆一些。這就好比汽車在高速上跑起來之後,如果你設定了 100 碼的定速巡航,汽車自己就會執行運轉。這時,你的工作更側重於確保專案一直在正確的軌道上,確保各個環節按照規劃進行,並且能夠真正做到位。那麼,怎麼來判斷是否做到位了呢?這就要講到監控過程組了。

監控過程組(審時度勢,沉著應變)

執行並不意味著在任何情況下都要一成不變。當外界環境或內部要求發生變化時,專案管理者也要審時度勢,沉著應變,適時地調整各方,以更好地實現目標。為了做到這一點,你需要定期對專案的進展、範圍、質量等進行跟蹤和監控,識別目前的進度與計劃之間的偏差,從而快速準確地採取辦法進行糾正和調整。在專欄後面的內容中,我會跟你介紹一下,如何通過一些大盤或報表,有效地監控專案中的各項資訊。

收尾過程組(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收尾過程組是五個過程中的最後一個,而頭和尾都是最容易被忽略的,所以我要重點強調一下。在這個階段,你要交付專案成果,組織團隊的回顧覆盤,歸檔所有文件等組織過程資產,正式結束一個專案或階段。就像剛剛結束一場大考一樣,專案釋出上線之日,就是專案經理的解放日,專案經理可能會想:“管它是死是活,我都不想再看第二眼了。”這種心情我非常能理解,但虎頭蛇尾其實是最應該規避的毛病。所謂慎終如始,則無敗事。重要的事說三遍:“覆盤!覆盤!覆盤!”不管專案成功與否,“趁熱”覆盤都是極為重要的一步。就我們團隊而言,我們不光會覆盤正常結束的專案,對於那些中途被叫停的非正常“死亡”專案,我們會格外重視,並立即覆盤。我把這種覆盤會稱為“驗屍會”。這樣的覆盤通常會帶給我們很多有價值的資訊和啟示,比如哪些致命風險需要在一開始就被很好地管理和應對,再來一次的話,我們該怎麼做。

網際網路專案管理的職責定位

五大過程組是非常經典的專案管理模型,但是從網際網路類業務的情境來看,我們往往會覺得很迷惑,因為專案與專案之間的邊界相互交疊在一起,產品需求就如同海浪一樣,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大浪中夾雜著小浪。除非產品下線,否則“造浪機”在整個產品的生命週期中根本就不會停息,看不到哪裡是盡頭,又哪來的啟動和收尾呢?

事實上,對於大多數網際網路產品而言,研發期和運營期是交織在一起的,並非像傳統軟體那樣,有個清晰的專案交付目標和時間週期。這樣海浪式迭代演進的過程,給追求確定性和控制感的專案管理,帶來了新的挑戰。不過,我們需要承認的是,從專案管理的方法層面來看,經典方法仍然是通用和普適的,只是你需要基於你的場景,找到對應顆粒度下的 PDCA 閉環管理方法。那麼,把我們所講的十大領域五大過程組,放在網際網路的實戰場景中,專案經理到底在做什麼呢?我們說,專案管理有著天然的無邊界屬性,這也就意味著,放眼全域性你能看到的地方,你什麼都得操心、什麼活都得幹。所以,要搞清楚這件事,其實是很難的。別的角色都有自己的輸出、自己的作品和固定的職責,但是好的專案經理卻是融於無形的,整體專案團隊的產出就是專案經理的作品。

你還記得我在上一講的最後提到的我們團隊總結提煉的 12 個字嗎?“保目標、助決策、提效能、促協作。”這 12 個字看上去簡單,卻真的是我們團隊整體智慧的結晶,它不僅體現在專案管理的日常工作中,更體現在專案經理的績效考核、晉升答辯等過程中,是指導專案管理實戰工作的基本綱領,下圖是這個基本綱領的總覽:

我們先從縱向來看,在從戰略到執行的過程中,專案管理的兩項職能是保目標和助決策,這形成了一個圍繞目標驅動的閉環。把業務最頂層的戰略意圖,清晰地反應在每個人每一天的執行中,其實是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需要一層層地進行拆解。首先,你要圍繞組織績效目標,定位出核心的 3~5 件要事,即關鍵戰役,再把關鍵戰役進行規劃分解,拆到可交付可驗收的里程碑,最後落地到版本 / 迭代的工作安排中。

接著,你還要通過清晰而系統的反饋機制和平臺,把執行中的進展狀態、變更、風險等集中呈現,以幫助管理者更好地進行優化和調整。比如,結合產出進度來調整業務策略,通過里程碑狀態資訊來調整目標和規劃的節奏,根據人力投入的分佈,來優化整體的資源配置。這些就是保目標、助決策的部分。然後,我們從橫向去看,提效能和促協作,本質上都是工作在上下游跨角色協同的這條線上,鏈條越長,協同就越是複雜。

提效能是要去關注和消滅團隊中的低價值工作所引發的效能痛點。舉個例子,假如測試環境的部署耗時很長,這已經成為了整個團隊的瓶頸,那你就要想辦法通過技術的手段實現自動化,從而為整條鏈條提速。促協作則是著眼於使用各種專案管理方法和工具,讓高價值工作者可以更好地合作。比如,建立清晰有效的資訊渠道和溝通機制,積極推動各角色達成共識等,實現全域性價值的最大化。

總結一下,保目標、助決策是要打通從戰略到執行的閉環,提效能、促協作則是打通上下游協同的閉環,這 12 個字就是我對於網際網路實戰中專案管理職責定位的理解。關於它們在實戰中的具體應用,我會在專欄後面的內容中詳細地為你介紹。

總結

好了,講到這裡,專案管理的常識我就都介紹完了。十大知識領域和五大過程組,代表了整個專案管理知識領域中的一橫一縱兩條主線。這個知識地圖,為我們後續的學習提供了一套標準框架。

你需要對這些知識有整體的認知,這些基礎理論可以給你的實踐提供專業科學的指導。不過,你沒有必要一一記得,在第二模組“硬技能篇”,我會從這幾個過程組和知識領域出發,結合實踐中的常見痛點,給你介紹更多實用的方法。你要知道,專案管理是一門實踐科學,並不會有什麼一招制勝的銀彈,但是,只要你跟著專欄進行系統地學習,認真思考,謹慎實踐,就必定會在專案管理領域有所成就。

以後關於資料中臺系列的總結大部分來自Geek Time的課件,大家可以自行關鍵字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