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資料庫 >Redis資料型別基本操作

Redis資料型別基本操作

須知:在Redis中設定值,預設,不存在則建立,存在則修改

 

一:String字串操作

 

set 設定值

屬性釋義
name key的名字
value key的值
ex 過期時間(秒)
px 過期時間(毫秒)
nx 如果設定為True,則只有name不存在時,修改才會生效;值存在,就修改不了,執行沒效果
xx 如果設定為True,則只有name存在時,修改才會生效;值不存在,不會設定新值

 

set(name, value,ex=None, px=None, nx=False, xx=False, keepttl=False)
set('name', 'xxq')    # 如果存在,就會覆蓋,返回:True;不存在,則無變化,返回:None

set('name', 'xxq', 3)    # 設定過期時間為3秒,返回:True;不存在,則無變化,返回:None

set('name1', 'xxq', nx=True)    # 如果不存在,就建立並賦值,返回:True;如果存在,則無變化,返回:None

set('name', 'xxq', xx=True)    # 存在就覆蓋,返回True;不存在,則無變化,返回:None

setnx(key, value) 只有name不存在時,當前set操作才執行;值存在,則無效

# 相當於:set(key, value, nx=True)

psetex('name', 'xxq')    # 如果存在,就會覆蓋,返回:True;不存在,則無變化,返回:None

setex(name, time, value) 設定過期時間:秒

# 相當於:set(key, value, time)

psetex('name', 5, 'xxq')    # 如果存在,就會覆蓋,返回:True;不存在,則無變化,返回:None

psetex(name, time_ms, value) 設定過期時間:毫秒

# 相當於:set(key, time, value, ex=True)
  
psetex('name', 5000, 'xxq')    # 如果存在,就會覆蓋,返回:True;不存在,則無變化,返回:None

mset(args, *kwargs) 批量設定

# 相當於:set(key, value, ex=True)

mset({'name':'xxq', 'age':'18'})    # 存在就覆蓋,不存在就建立,都返回:True
mset(name='xxq', age='18')

setrange(name, offset, value) 替換(key的名稱, 索引, 值)

res = conn.setrange('name', 3, '111')    # 替換'name'中索引為3的開始的3個字元為'111',超出原長度也可以

setbit(name, offset, value) 對name對應值的二進位制表示的位進行操作

屬性釋義
name Redis的name
offset 位的索引(將值變換成二進位制後再進行索引)
value 值只能是 1 或 0

  

注:如果在Redis中有一個對應: n1 = "foo",
    那麼字串foo的二進位制表示為:01100110 01101111 01101111
    所以,如果執行 setbit('n1', 7, 1),則就會將第7位設定為1`
    那麼最終二進位制則變成 01100111 01101111 01101111,即:"goo"

可以用於獨立使用者統計的日活躍量(只適用於很大的資料量)

 

get 獲取值(獲取的是bytes格式

get(name)    # name:key的名字
get('age')    # 存在則返回'age'的值:b'18';不存在則返回:None

mget(keys, *args) 批量獲取值

mget('name', 'age')    # 存在就返回一個列表:[b'xxq1', b'18'],不存在就返回:[None, None]
res = conn.mget(['name11', 'age11'])    # 存在就返回一個列表:[b'xxq1', b'18'],不存在就返回:[None, None]

getset(name, value) 設定新的值,並返回原值(只需1次IO,就可以完成:獲取+設定)

getset('name', 'zsy')    # 存在就返回原值:b'xxq1',不存在就返回:None

getrange(key, start, end) 獲取子序列,根據位元組獲取,startend都是下標索引,區間是前閉後閉

getrange('name', 0, 1)    # 存在則返回:b'zs'(name的索引為0和1所在的字元);不存在則返回:b''

getbit(name, offset)

獲取name對應的值的二進位制表示中的某位的值 (0或1)

bitcount(key, start=None, end=None) 獲取name對應的值的二進位制表示中 1 的個數

屬性釋義
key Redis的name
start 位起始位置
end 位結束位置(這裡不是索引,而是bytes,前閉後閉)

適用於獨立使用者統計

 

bitop(operation, dest, *keys) 獲取多個值,並將值做位運算,將最後的結果儲存至新的name對應的值

operation,AND(並) 、 OR(或) 、 NOT(非) 、 XOR(異或)
dest, 新的Redis的name
*keys,要查詢的Redis的name
    
# 如:
    bitop("AND", 'new_name', 'n1', 'n2', 'n3')
    # 獲取Redis中n1,n2,n3對應的值,然後講所有的值做位運算(求並集),然後將結果儲存 new_name 對應的值中

strlen(name)

返回name對應值的位元組長度(一個漢字3個位元組)

incr(name, amount=1) 自增 name對應的值,當name不存在時,則建立name=amount;否則,則自增

屬性釋義
name Redis的name
amount 自增數(必須是整數,可以是負數,預設是1)

注:同incrby,主要用於統計網頁訪問量,文章閱讀量等計數相關的操作(因為是單執行緒,不會存在併發相關的問題)

 

incrbyfloat(name, amount=1.0) 自增 name對應的值,當name不存在時,則建立name=amount,否則,則自增

屬性釋義
name Redis的name
amount 自增數(浮點型)
 

decr(name, amount=1) 自減 name對應的值,當name不存在時,則建立name=amount,否則,則自減。

屬性釋義
name Redis的name
amount 自減數(整數,預設是1)
 

append(key, value) 在redis name對應的值後面追加內容

屬性釋義
key Redis的name
value 要追加的字串
key:redis的name
value: 要追加的字串

二:list連結串列操作

 

 

lpush(name, *values) 增加一個key,value可以多個

lpush('left', 1, 2, 3, 4)    # 建立'left',新增順序為1 2 3 4,最先新增的會被擠到最後

連結串列內順序為:
    4
    3
    2
    1

rpush(name, *values) 增加一個key,value可以多個

rpush('right', 1, 2, 3, 4)    # 建立'right',新增順序為1 2 3 4,最先新增的會排在最前面

連結串列內順序為:
    1
    2
    3
    4

  

len(name) 統計連結串列長度

len('left')    # 如果存在,則返回:4,;如果不存在,則返回:0

linsert(name, where, refvalue, value) 在連結串列指定位置插入值

屬性釋義
name redis的name
where before或after(大小寫皆可)
refvalue 標杆值,即被插入物件:在它前後插入資料(如果存在多個標杆值,以找到的第一個為準)
value

要插入的資料

 

linsert('left', 'before', 4, 666)    # 存在,則在連結串列'left'的第一個'4'前面插入'666',返回連結串列總行數;不存在則無變化;返回:0

lset(name, index, value) 對name對應的list中的某一個索引位置重新賦值

lset('left', 0, 4)    # 存在,則把'left'中的第一個值替換成'4';不存在則報錯

lrem(name, count, value) 在name對應的list中刪除指定的值

屬性釋義
name redis的name
value 要刪除的值
count count=0,刪除列表中所有的指定值
count>0 從前往後刪除列表中的個數
count<0 從後往前刪除列表中的個數
 

lpop(name) 在name對應的列表的左側獲取第一個元素並在列表中移除,返回值則是第一個元素

lpop('left')    # 如果存在,則返回:b'1';不存在則返回:None

rpop(name) 在name對應的列表的右側獲取第一個元素並在列表中移除,返回值則是第一個元素

rpop('left')    # 如果存在,則返回:b'4';不存在則返回:None

lindex(name, index) 查詢name中某個索引位置的值

lindex('left', 3)    # 如果存在,則返回:'b2';不存在則返回:None

 

lrange(name, start, end) name對應的列表分片獲取資料

lrange('left', 2, 4)    # 存在則返回列表:[b'3', b'2', b'1'];不存在則返回:[]

ltrim(name, start, end) 在name對應的列表中移除沒有在start-end索引之間的值

屬性釋義
name redis的name
start 索引的起始位置
end 索引結束位置(大於列表長度,則代表不移除任何)
 

rpoplpush(src, dst) 從一個列表取出最右邊的元素,同時將其新增至另一個列表的最左邊

屬性釋義
src 要取資料的列表的name
dst 要新增資料的列表的name
 

brpoplpush(src, dst, timeout=0) 從一個列表的右側移除一個元素並將其新增到另一個列表的左側

屬性釋義
src 取出並要移除元素的列表對應的name
dst 要插入元素的列表對應的name
timeout 當src對應的列表中沒有資料時,阻塞等待其有資料的超時時間(秒),0 表示永遠阻塞
 

自定義增量迭代(生成器的使用場景)

# 由於redis類庫中沒有提供對列表元素的增量迭代,如果想要迴圈name對應的列表的所有元素,那麼就需要:
    # 1、獲取name對應的所有列表
    # 2、迴圈列表
# 但是,如果列表非常大,那麼就有可能在第一步時就將程式的內容撐爆,所有有必要自定義一個增量迭代的功能:
import redis
conn=redis.Redis(host='127.0.0.1',port=6379)
# conn.lpush('test',*[1,2,3,4,45,5,6,7,7,8,43,5,6,768,89,9,65,4,23,54,6757,8,68])
# conn.flushall()
def scan_list(name,count=2):
    index=0
    while True:
        data_list=conn.lrange(name,index,count+index-1)
        if not data_list:
            return
        index+=count
        for item in data_list:
            yield item
print(conn.lrange('test',0,100))
for item in scan_list('test',5):
    print('---')
    print(item)

  

三:hash雜湊操作

 

 

hset(name, key=None, value=None, mapping=None) 設定單個鍵值對

hset('hash1', 'name', 'xxq')    # 不存在則建立,返回:1;存在則覆蓋,並返回:0

hmset(name, mapping) 設定多鍵值對

hmset('hash2',{'key1':'value1','key2':'value2'})    # 不存在則建立,返回:1;存在則覆蓋,並返回:0

hget(name, key) 查詢單個鍵值對

hget('hash1', 'name')    # 存在則返回查詢到的value;不存在則返回:None

hmget(name, keys, *args) 查詢多個鍵值對

hmget('hash1', 'name1', 'name2')    # 存在則返回列表:[b'xxq', b'xxq'];不存在則返回:[None, None]
hmget('hash1', ['name1', 'name2'])    # 存在則返回列表:[b'xxq', b'xxq'];不存在則返回:[None, None]

hgetall(name) 獲取一個name的全部資訊(不建議使用,因為你不知道資料有多少

hgetall('hash1')    # 若存在,則返回列表:{b'name': b'xxq11', b'name1': b'xxq', };若不存在,則返回:{}

hlen(name) 獲取name內鍵值對的個數

 
hlen('hash')

hkeys(name) 獲取name內所有的key的值

hkeys('hash')

hvals(name) 獲取name內所有的value的值

hvals('hash')

hexists(name, key) 檢查name對應的hash是否存在當前傳入的key

 hexists('hash')

hdel(name,*keys)

# 將name對應的hash中指定key的鍵值對刪除
print(re.hdel('xxx','sex','name'))

hincrby(name, key, amount=1)

自增name對應的hash中的指定key的值,不存在則建立key=amount
屬性釋義
name Redis中的name
key hash對應的key
amount 自增數(浮點數)
 

hincrbyfloat(name, key, amount=1.0)

自增name對應的hash中的指定key的值,不存在則建立key=amount
屬性釋義
name Redis中的name
key hash對應的key
amount 自增數(浮點數)
 

hscan(name, cursor=0, match=None, count=None) - 不怎麼用

增量式迭代獲取,對於資料大的資料非常有用,hscan可以實現分片的獲取資料,並非一次性將資料全部獲取完,從而放置記憶體被撐爆
屬性釋義
name Redis的name
cursor 遊標(基於遊標分批取獲取資料)
match 匹配指定key,預設None 表示所有的key
count 每次分片最少獲取個數,預設None表示採用Redis的預設分片個數
       

 

# 如:
    # 第一次:cursor1, data1 = r.hscan('xx', cursor=0, match=None, count=None)
    # 第二次:cursor2, data1 = r.hscan('xx', cursor=cursor1, match=None, count=None)
    # ...
    # 直到返回值cursor的值為0時,表示資料已經通過分片獲取完畢

 

hscan_iter(name, match=None, count=None)

利用yield封裝hscan建立生成器,實現分批去redis中獲取資料(生成器的使用場景)
屬性釋義
match 匹配指定key,預設None 表示所有的key
count 每次分片最少獲取個數,預設None表示採用Redis的預設分片個數
for item in r.hscan_iter('xx', count=10):    # 每次獲取100條
    print (item)

四:set 集合操作

 

sadd(name,values)

name對應的集合中新增元素

scard(name)

獲取name對應的集合中元素個數

sdiff(keys, *args)

在第一個name對應的集合中且不在其他name對應的集合的元素集合

 

sdiffstore(dest, keys, *args)

# 獲取第一個name對應的集合中且不在其他name對應的集合,再將其新加入到dest對應的集合中

sinter(keys, *args)

# 獲取多一個name對應集合的並集

sinterstore(dest, keys, *args)

# 獲取多一個name對應集合的並集,再講其加入到dest對應的集合中

sismember(name, value)

# 檢查value是否是name對應的集合的成員

smembers(name)

# 獲取name對應的集合的所有成員

smove(src, dst, value)

# 將某個成員從一個集合中移動到另外一個集合

spop(name)

# 從集合的右側(尾部)移除一個成員,並將其返回

srandmember(name, numbers)

# 從name對應的集合中隨機獲取 numbers 個元素

srem(name, values)

# 在name對應的集合中刪除某些值

sunion(keys, *args)

# 獲取多一個name對應的集合的並集

sunionstore(dest,keys, *args)

# 獲取多一個name對應的集合的並集,並將結果儲存到dest對應的集合中

sscan(name, cursor=0, match=None, count=None)

 

sscan_iter(name, match=None, count=None)

# 同字串的操作,用於增量迭代分批獲取元素,避免記憶體消耗太大

五:zset有序集合操作

有序集合,在集合的基礎上,為每元素排序;元素的排序需要根據另外一個值來進行比較,所以,對於有序集合,每一個元素有兩個值,即:值和分數,分數專門用來做排序。

 

zadd(name, *args, **kwargs)

# 在name對應的有序集合中新增元素
# 如:
     # zadd('zz', 'n1', 1, 'n2', 2)
     # 或
     # zadd('zz', n1=11, n2=22)

  

zcard(name)

# 獲取name對應的有序集合元素的數量

zcount(name, min, max)

# 獲取name對應的有序集合中分數 在 [min,max] 之間的個數

zincrby(name, value, amount)

# 自增name對應的有序集合的 name 對應的分數

r.zrange( name, start, end, desc=False, withscores=False, score_cast_func=float)

# 按照索引範圍獲取name對應的有序集合的元素
 
# 引數:
    # name,redis的name
    # start,有序集合索引起始位置(非分數)
    # end,有序集合索引結束位置(非分數)
    # desc,排序規則,預設按照分數從小到大排序
    # withscores,是否獲取元素的分數,預設只獲取元素的值
    # score_cast_func,對分數進行資料轉換的函式
 
# 更多:
    # 從大到小排序
    # zrevrange(name, start, end, withscores=False, score_cast_func=float)
 
    # 按照分數範圍獲取name對應的有序集合的元素
    # zrangebyscore(name, min, max, start=None, num=None, withscores=False, score_cast_func=float)
    # 從大到小排序
    # zrevrangebyscore(name, max, min, start=None, num=None, withscores=False, score_cast_func=float)

  

zrank(name, value)

# 獲取某個值在 name對應的有序集合中的排行(從 0 開始)
 
# 更多:
    # zrevrank(name, value),從大到小排序

zrangebylex(name, min, max, start=None, num=None)

# 當有序集合的所有成員都具有相同的分值時,有序集合的元素會根據成員的 值 (lexicographical ordering)來進行排序,而這個命令則可以返回給定的有序集合鍵 key 中, 元素的值介於 min 和 max 之間的成員
# 對集合中的每個成員進行逐個位元組的對比(byte-by-byte compare), 並按照從低到高的順序, 返回排序後的集合成員。 如果兩個字串有一部分內容是相同的話, 那麼命令會認為較長的字串比較短的字串要大
 
# 引數:
    # name,redis的name
    # min,左區間(值)。 + 表示正無限; - 表示負無限; ( 表示開區間; [ 則表示閉區間
    # min,右區間(值)
    # start,對結果進行分片處理,索引位置
    # num,對結果進行分片處理,索引後面的num個元素
 
# 如:
    # ZADD myzset 0 aa 0 ba 0 ca 0 da 0 ea 0 fa 0 ga
    # r.zrangebylex('myzset', "-", "[ca") 結果為:['aa', 'ba', 'ca']
 
# 更多:
    # 從大到小排序
    # zrevrangebylex(name, max, min, start=None, num=None)

  

zrem(name, values)

# 刪除name對應的有序集合中值是values的成員
 
# 如:zrem('zz', ['s1', 's2'])

zremrangebyrank(name, min, max)

# 根據排行範圍刪除

zremrangebyscore(name, min, max)

# 根據分數範圍刪除

zremrangebylex(name, min, max)

# 根據值返回刪除

zscore(name, value)

# 獲取name對應有序集合中 value 對應的分數

zinterstore(dest, keys, aggregate=None)

# 獲取兩個有序集合的交集,如果遇到相同值不同分數,則按照aggregate進行操作
# aggregate的值為:  SUM  MIN  MAX

zunionstore(dest, keys, aggregate=None)

# 獲取兩個有序集合的並集,如果遇到相同值不同分數,則按照aggregate進行操作
# aggregate的值為:  SUM  MIN  MAX

zscan(name, cursor=0, match=None, count=None, score_cast_func=float)

 

zscan_iter(name, match=None, count=None,score_cast_func=float)

# 同字串相似,相較於字串新增score_cast_func,用來對分數進行操作

六:其他操作

 

delete(*names)

# 根據刪除redis中的任意資料型別

exists(name)

# 檢測redis的name是否存在

keys(pattern='*')

# 根據模型獲取redis的name
 
# 更多:
    # KEYS * 匹配資料庫中所有 key 。
    # KEYS h?llo 匹配 hello , hallo 和 hxllo 等。
    # KEYS h*llo 匹配 hllo 和 heeeeello 等。
    # KEYS h[ae]llo 匹配 hello 和 hallo ,但不匹配 hillo 

  

expire(name ,time)

# 為某個redis的某個name設定超時/過期時間

rename(src, dst)

# 對redis的name重新命名為

move(name, db))

# 將redis的某個值移動到指定的db下

randomkey()

# 隨機獲取一個redis的name(不刪除)

type(name)

# 獲取name對應值的型別

scan(cursor=0, match=None, count=None)

 

scan_iter(match=None, count=None)

# 同字串操作,用於增量迭代獲取key

七:管道

redis-py預設在執行每次請求都會建立(連線池申請連線)和斷開(歸還連線池)一次連線操作,如果想要在一次請求中指定多個命令,則可以使用pipline實現一次請求指定多個命令,並且預設情況下一次pipline 是原子性操作。

 

import redis
 
pool = redis.ConnectionPool(host='10.211.55.4', port=6379)
 
r = redis.Redis(connection_pool=pool)
 
# pipe = r.pipeline(transaction=False)
pipe = r.pipeline(transaction=True)
pipe.multi()
pipe.set('name', 'alex')
pipe.set('role', 'sb')
 
pipe.execute()

  

八:Django中使用redis

 

方式一:

 

utils資料夾下,建立redis_pool.py

import redis
POOL = redis.ConnectionPool(host='127.0.0.1', port=6379,password='123456',max_connections=1000)

檢視函式中:

import redis
from django.shortcuts import render,HttpResponse
from utils.redis_pool import POOL

def index(request):
    conn = redis.Redis(connection_pool=POOL)
    conn.hset('kkk','age',18)

    return HttpResponse('設定成功')
def order(request):
    conn = redis.Redis(connection_pool=POOL)
    conn.hget('kkk','age')

    return HttpResponse('獲取成功')

  

方式二:

 

安裝django-redis模組

pip3 install django-redis
setting中
# redis配置
CACHES = {
    "default": {
        "BACKEND": "django_redis.cache.RedisCache",
        "LOCATION": "redis://127.0.0.1:6379",
        "OPTIONS": {
            "CLIENT_CLASS": "django_redis.client.DefaultClient",
            "CONNECTION_POOL_KWARGS": {"max_connections": 100}
            # "PASSWORD": "123",
        }
    }
}
檢視函式中:
from django_redis import get_redis_connection
conn = get_redis_connection('default')
print(conn.hgetall('x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