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實用技巧 >linux基礎_第四篇_電腦及伺服器的組成

linux基礎_第四篇_電腦及伺服器的組成

電腦和伺服器的硬體組成

一、計算機硬體結構大體一致

一臺計算機由主機、外設及其他部分組成,只有這些硬體組合在一起協調工作,才能稱之為電腦。電腦發展到現在,由於不同領域的使用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出現了很多分類和零件。但是工作原理沒有發生變化。所有計算機組成大致相同,都包含計算機五大組成部分。

二、計算機的硬體組成

1、計算機的五大組成部分

1.1 運算器和控制器

運算器和控制器一般都整合在CPU(中央處理器)當中。

1)運算器
1.運算器是對資訊進行處理和運算的部件。經常進行的運算是算術運算和邏輯運算,所以運算器又可稱為算術邏輯運算部件(Arithmetic and Logical,ALU)。

2.運算器的核心是加法器。運算器中還有若干個通用暫存器或累加暫存器,用來暫存運算元並存放運算結果。暫存器的存取速度比儲存器的存放速度快很多。

3..運算器主要用來負責程式的運算與邏輯的判斷。

2)控制器
1.控制器是整個計算機的指揮中心,它的主要功能是按照人們預先確定的操作步驟,控制整個計算機的各部件有條不紊的自動工作。

2.控制器從主存中逐條地讀取出指令進行分析,根據指令的不同來安排操作順序,向各部件發出相應的操作訊號,控制它們執行指令所規定的任務。控制器中包括一些專用的暫存器。

3.控制器主要負責協調各個元件和各個單元的工作。

CPU主要用來管理和運算,是整個計算的大腦。它從記憶體讀取指令——》解碼——》執行,周而復始。直到一個程式執行完成

3)指令集

在超大規模積體電路構成的微型計算機中,往往將CPU製成一塊具有特定功能的晶片,稱為微處理器,晶片裡邊有編寫好的微指令集,我們在主機上的所有操作或者說任何軟體的執行最終都要轉化成cpu的指令去執行,如輸入輸出,閱讀,視訊,上網等這些都要參考CPU是否內建有相關微指令集才行。如果沒有那麼CPU無法處理這些操作。不同的CPU指令集不同對應的功能也不同,這就好比不同的人腦,對於大多數人類來說,人腦的結構一樣,但是大家的智商都有差別。

①精簡指令集
1.精簡指令集(Reduced Instruction Set Computing,RISC):這種CPU的設計中,微指令集較為精簡,每個指令的執行時間都很短,完成的動作也很單純,指令的執行效能較佳;但是若要做複雜的事情,就要由多個指令來完成。常見的RISC指令集CPU主要例如Sun公司的SPARC系列、IBM公司的Power Architecture(包括PowerPC)系列、與ARM系列等。【注:Sun已經被Oracle收購;】

2.SPARC架構的計算機常用於學術領域的大型工作站中,包括銀行金融體系的主伺服器也都有這類的計算機架構;

3.PowerPC架構的應用,如Sony出產的Play Station 3(PS3)使用的就是該架構的Cell處理器。

4.ARM是世界上使用範圍最廣的CPU了,常用的各廠商的手機、PDA、導航系統、網路裝置等,幾乎都用該架構的CPU。
②複雜指令集
1.複雜指令集(Complex Instruction Set Computer,CISC)與RISC不同,在CISC的微指令集中,每個小指令可以執行一些較低階的硬體操作,指令數目多而且複雜,每條指令的長度並不相同。因此指令執行較為複雜所以每條指令花費的時間較長,但每條個別指令可以處理的工作較為豐富。常見的CISC微指令集CPU主要有AMD、Intel、VIA等的x86架構的CPU。
總結:
 CPU按照指令集可以分為精簡指令集CPU和複雜指令集CPU兩種,區別:

1.精簡指令集:精簡,每個指令的執行時間都很短,完成的動作也很單純,指令的執行效能較佳;但是若要做複雜的事情,就要由多個指令來完成。

2.複雜指令集:每個小指令可以執行一些較低階的硬體操作,指令數目多而且複雜,每條指令的長度並不相同。因為指令執行較為複雜所以每條指令花費的時間較長,但每條個別指令可以處理的工作較為豐富。
4)x86架構和64位

①x86架構
1.x86是針對cpu的型號或者說架構的一種統稱,詳細地講,最早的那顆Intel發明出來的CPU代號稱為8086,後來在8086的基礎上又開發出了80285、80386....,因此這種架構的CPU就被統稱為x86架構了。

2.由於AMD、Intel、VIA所開發出來的x86架構CPU被大量使用於個人計算機上面,因此,個人計算機常被稱為x86架構的計算機!

3.程式設計師開發出的軟體最終都要翻譯成cpu的指令集才能執行,因此軟體的版本必須與cpu的架構契合,舉個例子,我們在MySQL官網下載軟體MySQL時名字為:
Windows(x86,32-bit),ZIP Archive
(mysql-5.7.20-win32.zip)
我們發現名字中有x86或32,這其實就是告訴我們:該軟體應該執行在x86架構的計算機上。
②64位
1.cpu的位數指的是cpu一次效能從記憶體中取出多少位二進位制指令,64bit指的是一次效能從記憶體中取出64位二進位制指令。

2.在2003年以前由Intel所開發的x86架構CPU由8位升級到16、32位,後來AMD依此架構修改新一代的CPU為64位,到現在,個人計算機CPU通常都是x86_64的架構。

3.cpu具有向下相容性,指的是64位的cpu既可以執行64位的軟體,也可以執行32位的軟體,而32位的cpu只能執行32位的軟體。這其實很好理解,如果把cpu的位數當成是車道的寬,而記憶體中軟體的指令當做是待通行的車輛,寬64的車道每次肯定既可以通行64輛車,也可以通訊32輛車,而寬32的車道每次卻只能通行32輛車
總結:
×86_32位作業系統:
1.使用x86指令集
2.指CPU一次效能處理32位個二進位制字元(四個位元組寬)
3.只能執行32位及以下的軟體,可以相容執行比自己更低版本的程式
4.最大支援4G記憶體

×86: 64位作業系統:
1.使用x86指令集的64位擴充套件超集(八個位元組)
2.指CPU一次效能處理64位個二進位制字元
3.既能執行32位的軟體又能執行64位的軟體,可以相容執行比自己更低版本的程式
4.最大支援128G,受主機板限制
微處理器發展歷史
1.微處理器由一片或少數幾片大規模積體電路組成的中央處理器。這些電路執行控制部件和算術邏輯部件的功能。微處理器能完成取指令、執行指令,以及與外界儲存器和邏輯部件交換資訊等操作,是微型計算機的運算控制部分。它可與儲存器和外圍電路晶片組成微型計算機。

2.計算機的發展主要表現在其核心部件——微處理器的發展上,每當一款新型的微處理器出現時,就會帶動計算機系統的其他部件的相應發展,如計算機體系結構的進一步優化,儲存器存取容量的不斷增大、存取速度的不斷提高,外圍裝置的不斷改進以及新裝置的不斷出現等。根據微處理器的字長和功能,可將其發展劃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第1階段(1971——1973年)是4位和8位低檔微處理器時代,通常稱為第1代。
第2階段(1974——1977年)是8位中高檔微處理器時代,通常稱為第2代。
第3階段(1978——1984年)是16位微處理器時代,通常稱為第3代。
第4階段(1985——1992年)是32位微處理器時代,又稱為第4代。
第5階段(1993-2005年)是奔騰(pentium)系列微處理器時代,通常稱為第5代。
第6階段(2005年至今)是酷睿(core)系列微處理器時代,通常稱為第6代。“酷睿”是一款領先節能的新型微架構,設計的出發點是提供卓然出眾的效能和能效,提高每瓦特效能,也就是所謂的能效比。
5)處理器的設計演變
①取值、解碼、執行同時執行
最開始取值、解碼、執行這三個過程是同時進行的,這意味著任何一個過程完成都需要等待其餘兩個過程執行完畢,時間浪費
②流水線式
流水線式的設計,即執行指令n時,可以對指令n+1解碼,並且可以讀取指令n+2,完全是一套流水線。

③超變數cpu
1.比流水線更加先進,有多個執行單元,可以同時負責不同的事情,比如看片的同時,聽歌,打遊戲。

2.兩個或更多的指令被同時取出、解碼並裝入一個保持緩衝區中,直至它們都執行完畢。只有有一個執行單元空閒,就檢查保持緩衝區是否還有可處理的指令

3.缺陷:這種設計存在一種缺陷,即程式的指令經常不按照順序執行,在多數情況下,硬體負責保證這種運算結果與順序執行的指令時的結果相同。

6)核心態與使用者態

1.核心態——>作業系統正在控制硬體
當cpu在核心態執行時,cpu可以執行指令集中所有的指令,很明顯,所有的指令中包含了使用硬體的所有功能,(作業系統在核心態下執行,從而可以訪問整個硬體)

2.使用者態-->應用程式正在執行
使用者程式在使用者態下執行,僅僅只能執行cpu整個指令集的一個子集,該子集中不包含操作硬體功能的部分,因此,一般情況下,在使用者態中有關I/O和記憶體保護(作業系統佔用的記憶體是受保護的,不能被別的程式佔用),當然,在使用者態下,將PSW中的模式設定成核心態也是禁止的。

  核心態與使用者態切換  

  使用者態下工作的軟體不能操作硬體,但是我們的軟體比如暴風影音,一定會有操作硬體的需求,比如從磁碟上讀一個電影檔案,那就必須經歷從使用者態切換到核心態的過程,為此,使用者程式必須使用系統呼叫(system call),系統呼叫陷入核心並呼叫作業系統,TRAP指令把使用者態切換成核心態,並啟用作業系統從而獲得服務。

  請把的系統呼叫看成一個特別的的過程呼叫指令就可以了,該指令具有從使用者態切換到核心態的特別能力。

7) 多核多執行緒晶片
雙核四執行緒:
物理雙核,通過超執行緒技術,使每個物理核心模擬出一個虛擬核心出來,這樣可以同時處理多個任務。但實際上它還是雙核,但是效能比雙核要強,低於真正的物理四核心處理器
雙核——》2個cpu核心
四執行緒:每個核內部有兩條流水線——》2核有4條流水線

moore定律指出,晶片中的電晶體數量每18個月翻一倍,隨著電晶體數量的增多,更強大的功能成為了可能。
ps:擠牙膏行為不算,所以不適應一些晶片廠商。

1.第一步增強:在cpu晶片中加入更大的快取,一級快取L1,用和cpu相同的材質製成,cpu訪問它降低時延

2.第二步增強:一個cpu中的處理邏輯增多,intel公司首次提出,稱為多執行緒(multithreading)或超執行緒(hyperthreading),對使用者來說一個有兩個執行緒的cpu就相當於兩個cpu,我們後面要學習的程序和執行緒的知識就起源於這裡,程序是資源單位而執行緒才是cpu的執行單位。

3.多執行緒執行cpu保持兩個不同的執行緒狀態,可以在納秒級的時間內來回切換,速度快到你看到的結果是併發的,偽並行的,然而多執行緒不提供真正的並行處理,一個cpu同一時刻只能處理一個程序(一個程序中至少一個執行緒)

4、第三步增強:除了多執行緒,還出現了核心2個或者4個完整處理器的cpu晶片,如下圖。要使用這類多核晶片肯定需要有多處理作業系統

1.2儲存器

1)暫存器:即L1快取
用與cpu相同材質製造,與cpu一樣快,因而cpu訪問它無時延,典型容量是:在32位cpu中為32*32,在64位cpu中為64*64,在兩種情況下容量均<1KB。

1.因訪問記憶體以得到指令或資料的時間比cpu執行指令花費的時間要長得多,所以,所有CPU內部都有一些用來儲存關鍵變數和臨時資料的暫存器,這樣通常在cpu的指令集中專門提供一些指令,用來將一個字(可以理解為資料)從記憶體調入暫存器,以及將一個字從暫存器存入記憶體。cpu其他的指令集可以把來自暫存器、記憶體的操作資料組合,或者用兩者產生一個結果,比如將兩個字相加並把結果存在暫存器或記憶體中。

暫存器的分類
1.除了用來儲存變數和臨時結果的通用暫存器外

2.多數計算機還有一些對程式設計師課件的專門暫存器,其中之一便是程式計數器,它儲存了將要取出的下一條指令的記憶體地址。在指令取出後,程式計算器就被更新以便執行後期的指令

3.另外一個暫存器便是堆疊指標,它指向記憶體中當前棧的頂端。該棧包含已經進入但是還沒有退出的每個過程中的一個框架。在一個過程的堆疊框架中儲存了有關的輸入引數、區域性變數以及那些沒有儲存在暫存器中的臨時變數

4.最後 一個非常重要的暫存器就是程式狀態字暫存器(Program Status Word,PSW),這個暫存器包含了條碼位(由比較指令設定)、CPU優先順序、模式(使用者態或核心態),以及各種其他控制位。使用者通常讀入整個PSW,但是隻對其中少量的欄位寫入。在系統呼叫和I/O中,PSW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重要

  暫存器的維護:

  作業系統必須知曉所有的暫存器。在時間多路複用的CPU中,作業系統會經常中止正在執行的某個程式並啟動(或再次啟動)另一個程式。每次停止一個執行著的程式時,作業系統必須儲存所有的暫存器,這樣在稍後該程式被再次執行時,可以把這些暫存器重新裝入。
2)快取記憶體
1.主要由硬體控制快取記憶體的存取,記憶體中有快取記憶體行按照0~64位元組為行0,64~127為行1。。。最常用的快取記憶體行放置在cpu內部或者非常接近cpu的快取記憶體中。當某個程式需要讀一個儲存字時,快取記憶體硬體檢查所需要的快取記憶體行是否在快取記憶體中。如果是,則稱為快取記憶體命中,快取滿足了請求,就不需要通過匯流排把訪問請求送往主存(記憶體),這畢竟是慢的。快取記憶體的命中通常需要兩個時鐘週期。快取記憶體為命中,就必須訪問記憶體,這需要付出大量的時間代價。由於快取記憶體價格昂貴,所以其大小有限,有些機器具有兩級甚至三級快取記憶體,每一級快取記憶體比前一級慢但是容易大。

2.快取在電腦科學的許多領域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並不僅僅只是RAM(隨機存取儲存器)的快取行。只要存在大量的資源可以劃分為小的部分,那麼這些資源中的某些部分肯定會比其他部分更頻發地得到使用,此時用快取可以帶來效能上的提升。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作業系統一直在使用快取,比如,多數作業系統在記憶體中保留頻繁使用的檔案(的一部分),以避免從磁碟中重複地呼叫這些檔案,類似的/root/a/b/c/d/e/f/a.txt的長路徑名轉換成該檔案所在的磁碟地址的結果然後放入快取,可以避免重複尋找地址,還有一個web頁面的url地址轉換為網路地址(IP)地址後,這個轉換結果也可以快取起來供將來使用。

3.快取是一個好方法,在現代cpu中設計了兩個快取,再看前面cpu架構中的兩種cpu設計圖。第一級快取稱為L1總是在CPU中,通常用來將已經解碼的指令調入cpu的執行引擎,對那些頻繁使用的資料自,多少晶片還會按照第二L1快取 。。。另外往往設計有二級快取L2,用來存放近來經常使用的記憶體字。L1與L2的差別在於對cpu對L1的訪問無時間延遲,而對L2的訪問則有1-2個時鐘週期(即1-2ns)的延遲。
3)記憶體
1、RAM:記憶體
再往下一層是主存,此乃儲存器系統的主力,主存通常稱為隨機訪問儲存RAM,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記憶體,容量一直在不斷攀升,所有不能再快取記憶體中找到的,都會到主存中找,主存是易失性儲存,斷電後資料全部消失

ps:linux系統會把記憶體分為兩種區域:
buffer:緩衝區,攢一大波資料,再刷入硬碟
cache:快取區,把硬碟的資料在記憶體中快取好,cpu取的時候可以直接從記憶體取

2、ROM:只讀記憶體,存取速度與記憶體一樣,只能用於讀,斷電資料不丟失
除了主存RAM之外,許多計算機已經在使用少量的非易失性隨機訪問儲存如ROM(Read Only Memory,ROM),在電源切斷之後,非易失性儲存的內容並不會丟失,ROM只讀儲存器在工廠中就被程式設計完畢,然後再也不能修改。ROM速度快且便宜,在有些計算機中,用於啟動計算機的引導載入模組就存放在ROM中,另外一些I/O卡也採用ROM處理底層裝置的控制。

ps:記憶體中存放都是cpu要執行的程式
RAM=》qq、暴風影音、微信、愛奇藝視訊
ROM=》BIOS(Basic Input Output System基本的輸入輸出作業系統)

3、EEPROM:電可擦除可程式設計ROM和快閃記憶體(flash memory)
EEPROM(Electrically Erasable PROM,電可擦除可程式設計ROM)和快閃記憶體(flash memory)也是非易失性的,但是與ROM相反,他們可以擦除和重寫。不過重寫時花費的時間比寫入RAM要多。在行動式電子裝置中中,快閃記憶體通常作為儲存媒介。快閃記憶體是數碼相機中的膠捲,是行動式音譯播放器的磁碟,還應用於固態硬碟。快閃記憶體在速度上介於RAM和磁碟之間,但與磁碟不同的是,快閃記憶體擦除的次數過多,就被磨損了。

4、CMOS:
還有一類儲存器就是CMOS,它是易失性的,許多計算機利用CMOS儲存器來保持當前時間和日期。CMOS儲存器和遞增時間的電路由一小塊電池驅動,所以,即使計算機沒有加電,時間也仍然可以正確地更新,除此之外CMOS還可以儲存配置的引數,比如,哪一個是啟動磁碟等,之所以採用CMOS是因為它耗電非常少,一塊工廠原裝電池往往能使用若干年,但是當電池失效時,相關的配置和時間等都將丟失。

cpu cpu

ROM(BIOS系統) RAM(windows系統)

CMOS 硬碟(windows系統)


5、虛擬記憶體:swap分割槽、當記憶體不夠時,拿出虛擬記憶體作為應急使用
4)外存
1、外儲存器是指除計算機記憶體及CPU快取以外的儲存器,此類儲存器一般斷電後仍然能儲存資料。常見的外儲存器有硬碟、軟盤、光碟、U盤等。

2、硬碟常分為固態硬碟和機械硬碟,目前計算主流外部儲存裝置之一
固態硬碟(SSD):
由控制單元和儲存單元(FLASH晶片、DRAM晶片)組成。
基於快閃記憶體作為儲存介質,斷電資料仍然存在,用於永久儲存資料。
優點:
讀寫速度快、抗震防摔性強、低功耗、低噪音、工作溫度範圍大、輕便
缺點:同價位容量小、壽命比機械硬碟低,資料丟失不容易找回。

機械硬碟(HDD):
機械硬碟即是傳統普通硬碟,主要由:碟片,磁頭,碟片轉軸及控制電機,磁頭控制器,資料轉換器,介面,快取等幾個部分組成
基於磁存取資料,斷電資料仍然存在,用於永久儲存資料。
優點:同價位容量大、壽命長、資料丟失可找回大部分
缺點:讀寫速度慢、抗震防摔性弱、功耗較高、噪音較大、工作溫度範圍少、較重

1.3輸入裝置

1.向計算機輸入資料和資訊的裝置。是計算機與使用者或其他裝置通訊的橋樑。輸入裝置是使用者和計算機系統之間進行資訊交換的主要裝置之一。

2、鍵盤,滑鼠,攝像頭,掃描器,光筆,手寫輸入板,遊戲杆,語音輸入裝置等都屬於輸入裝置。

3、輸入裝置(InputDevice)是人或外部與計算機進行互動的一種裝置,用於把原始資料和處理這些數的程式輸入到計算機中。計算機能夠接收各種各樣的資料,既可以是數值型的資料,也可以是各種非數值型的資料,如圖形、影象、聲音等都可以通過不同型別的輸入裝置輸入到計算機中,進行儲存、處理和輸出。

1.4輸出裝置

1.輸出裝置(Output Device)是計算機硬體系統的終端裝置,用於接收計算機資料的輸出顯示、列印、聲音、控制外圍裝置操作等。

2.把各種計算結果資料或資訊以數字、字元、影象、聲音等形式表現出來。

3.常見的輸出裝置有顯示器、印表機、繪圖儀、影像輸出系統、語音輸出系統、磁記錄裝置等。

三、伺服器的硬體組成

1、機箱

1、機箱一般包括外殼、支架、面板上的各種開關、指示燈等。

2、機箱作為電腦配件中的一部分,它起的主要作用是放置和固定各電腦配件,起到一個承託和保護作用。此外,電腦機箱具有遮蔽電磁輻射的重要作用。

3、雖然在DIY中不是很重要的配置,但是使用質量不良的機箱容易讓主機板和機箱短路,使電腦系統變得很不穩定。

2、電源

1、作用:為其他裝置供電,將220V家用電分別變壓成適合各個部分的電壓。
開關電源:
AB雙線:為了實現儲蓄供電,避免某一單一線路故障導致斷電影響伺服器的執行
ATX電源:標準電源,桌上型電腦,工作站,低端伺服器
SSI電源:專門為了伺服器而生的電源,基本適用於各種檔次的伺服器
蓄電池(UPS)

企業中伺服器的供電措施:
(1) 需要AB雙線路供電
(2) 通過蓄電池供電(半個小時-2小時)
(3) 備用柴油發電機,會與就近的加油站簽訂供油協議

3、cpu

1、CPU:電腦與伺服器中充當類似人體大腦的角色,負責資料的計算以及程式的控制,中央處理器
品牌:
電腦:
intel:i5 i7 i9
AMD
伺服器:
Intel 志強系列


2、CPU的路數與核心數的關係
雙核,4核:單個cpu所包含的核心的數量 雙核 2核心 四核 4個核心
幾路的伺服器:1路代表 1顆CPU 2路 2顆CPU(一般情況下多路CPU需要同型號)

4、CPU散熱模組

1、組成:由散熱片和風扇組成
2、作用:散熱片連線CPU,將CPU熱量導熱到散熱片上。風扇再將散熱片的熱量吹出伺服器。達到散熱的效果。
3、如果散熱模組失效,伺服器會先降頻。有保護功能主機板的伺服器會重啟,不然溫度持續升高燒掉cpu。
4、散熱片和CPU中間用的是散熱矽脂(不是牙膏),越均勻越好,越薄越好。

4、記憶體條

1、含義:記憶體是一個臨時的儲存器,負責裝置中的資料的中轉但是不具備永久儲存的能力
2、作用:CPU是電腦系統中的老大,處理運算速度是最快的,資料一般存在磁碟中的,因此需要通過記憶體作為資料處理的媒介,讓CPU能夠從記憶體那種直接讀取資料,並把CPU的操作指令與資料處理完成後儲存到磁碟中。和CPU、硬碟並稱為電腦的三大件。
3、特點:
記憶體的容量和處理速度直接影響整個電腦的處理速度
記憶體資料無法持久化儲存,會造成記憶體的資料丟失


4、 程式、程序和守護程序 *****
程式:QQ、微信,程式存放在磁碟中靜態的資料。
程序:進行中的程式,執行起來的程式,工作在記憶體中的。
守護程序:一種不可以自行停止的程序

4.1提升使用者體驗

處理高併發能力
1、高併發:使用者訪問量、流量集中化,並且數量過大的情況下
2、關於資料方面的優化方案
將使用者經常訪問的、訪問量大的資料提前寫入記憶體中去
將記憶體中的資料永遠儲存到磁碟中

3、快取區和緩衝區
buffer:緩衝區
等待磁碟中資料寫入的區域
cache:快取區
存放等待cpu讀取的資料的區域

寫buffer,讀cache

5、硬碟

1、作用:大容量儲存裝置的裝置,硬碟上也是有快取晶片的。
2、常用硬碟都是3.5英寸的,常規的機械硬碟,讀取效能不高,效能比記憶體差很多,所以,在企業工作中,我們才會把大量的資料快取到記憶體中,寫入到緩衝區。

1、機械硬碟

1.扇區:
硬碟的最小讀寫單位是一個扇區=》512Bytes
作業系統讀寫的最小單位是一個block塊->8扇區的大小->4k
2.柱面:
分割槽指的就是從一個柱面開始到另外一個柱面結束,中間所包含的所有碟片所對應的磁碟

3.常見介面型別:IDE<SCSI<SATA<SAS<光纖通道(按照讀寫速度從小到大)

4.效能計算、機械硬碟讀取速度和轉速有關
假如:7200轉/分=120轉/s
轉一圈花費的時間:0.008s
平均延遲時間:轉半圈花費的時間4ms
平均尋道時間:5ms

2、固態硬碟

1、依賴電子存取資料(固態電子儲存晶片陣列製成的硬碟)
2、介面型別:新一代的固態硬碟普遍採用SATA-2介面、SATA-3介面、SAS介面、MSATA介面、PCI-E介面、M.2介面、(u.2)SFF-8639介面和NVME/AHCI協議。

3、M.2介面的固態硬碟主要優點在於體積小巧、效能出色,比較廣泛的用於臺式電腦、筆記本、超級本等便攜裝置中。而U.2介面則具備速度更快,2.5英寸更好的與目前SATA3.0介面固態硬碟相容,適合主流筆記本、臺式電腦,未來潛力較大。不過配備U.2介面的固態硬碟比較少,尚等待成熟。

3、硬碟介面型別

3.1=======IDE:並口=========
早起的PATA(Parallel ATA)介面,即IDE介面,在傳輸資料和訊號時的匯流排是複用的,傳輸速率會受到一定的限制。如若提高傳輸速率,那麼傳輸的資料和訊號往往會產生干擾,導致錯誤。在這種情況下,序列介面技術就產生了。

3.2=-====SATA:串列埠=======
1. SATA是 Serial AT Attachment的縮寫,即序列ATA介面,有SATA、SATA、SATA幾種標準,是將主機
匯流排介面卡連線到大容量儲存裝置(如硬碟驅動器,光碟機和固態驅動器)的計算機匯流排介面。

2.(2000年11月由“ Serial ATA Working Group“團體所制定,取代舊式PATA( Parallel ATA或舊稱|DE)接
口的舊式硬碟,因採用序列方式傳輸資料而得名) Serial ATA採用序列連線方式,序列ATA匯流排使用嵌入
式時鐘訊號,具備了更強的糾錯能力,還具有結構簡單、支援熱插拔的優點。

3.目前已經成了桌面硬碟的主力介面。

4.作為目前應用最多的硬碟介面,SATA 3.0介面最大的優勢就是成熟。普通2.5英寸SSD以及HDD硬碟都使用這種介面,理論傳輸頻寬6Gbps,雖然比起新介面的10Gbps甚至32Gbps頻寬差多了,但普通2.5英寸SSD也沒這麼高的需求,500MB/s多的讀寫速度也夠用。

3.3======SCSI口=======
1.SCSI主要用於伺服器,英文全稱為“ Small Computer System Interface“(小型計算機系統介面),是同IDE(ATA)完全不同的介面,IDE介面是普通PC的標準介面,而SCSI並不是專門為硬碟設計的介面,是種廣泛應用於小型機上的高速資料傳輸技術

3.4======SAS口:新一代SCSI口=======
1.SAS( Serial Attached SCSI)即序列連線SCSI,是新一代的SCS技術,和現在流行的 Serial ATA(SATA)硬碟相同,都是採用序列技術以獲得更高的傳輸速度,並通過縮短連結線改善內部空間等。SAS是並行SCSI介面之後開發出的全新介面。此介面的設計是為了改善儲存系統的效能、可用性和擴充性,並且提供與SATA硬碟的相容性。

2.(以往我們都是通過SCS或者SATA介面及硬碟來完成資料儲存工作。正因為SATA技術的飛速發展以及多方面的優勢,才會讓更多的人考慮能否存在一種方式可以將SATA與SCS兩者相結合,這樣就可以同時發揮兩者的優勢了。在這種情況下SAS應運而生。)

3.5=======光纖介面======
1.光纖通道主要用於高階伺服器場景,價格昂貴,英文拼寫是 Fibre channel,和SCS介面一樣光纖通道最初也不是為硬碟設計開發的介面技術,是專門為網路系統設計的,但隨著儲存系統對速度的需求,才逐漸應用到硬碟系統中

3.6==========mSATA介面=====
1.mSATA介面,全稱迷你版SATA介面(mini-SATA)。是早期為了更適應於超級本這類超薄裝置的使用環境,針對便攜裝置開發的mSATA介面應運而生。可以把它看作標準SATA介面的mini版,而在物理介面上(也就是介面型別)是跟mini PCI-E介面是一樣的。

2.mSATA介面是SSD小型化的一個重要過程,不過mSATA依然沒有擺脫SATA介面的一些缺陷,比如依然是SATA通道,速度也還是6Gbps。諸多原因沒能讓mSATA介面火起來,反而被更具升級潛力的M.2 SSD所取代。

3.7========m.2介面=======
1.M.2介面,是Intel推出的一種替代MSATA新的介面規範。其實,對於桌面桌上型電腦使用者來講,SATA介面已經足以滿足大部分使用者的需求了,不過考慮到超極本使用者的儲存需求,Intel才急切的推出了這種新的介面標準。

2.M.2介面是一種相容性十分廣泛的微型介面,該介面可以通過設定其介面上的KEY槽,以實現不同功能的介面,M.2介面可以支援以下協議。
PCIe, PCIe LP
HSIC
SSIC
M-PCIe
USB
SDIO
UART
PCM/I2S
I2C
SMBus
SATA
Display Port

3.m.2NVMe協議介面
NVM Express(NVMe),或稱非易失性記憶體主機控制器介面規範(Non-Volatile Memory express),是一個邏輯裝置介面規範。他是與AHCI類似的、基於裝置邏輯介面的匯流排傳輸協議規範(相當於通訊協議中的應用層),用於訪問通過PCI-Express(PCIe)匯流排附加的非易失性記憶體介質,雖然理論上不一定要求 PCIe 匯流排協議。

此規範目的在於充分利用PCI-E通道的低延時以及並行性,還有當代處理器、平臺與應用的並行性,在可控制的儲存成本下,極大的提升固態硬碟的讀寫效能,降低由於AHCI介面帶來的高延時,徹底解放SATA時代固態硬碟的極致效能。

NVMe具體優勢包括:

①效能有數倍的提升;

②可大幅降低延遲;

③NVMe可以把最大佇列深度從32提升到64000,SSD的IOPS能力也會得到大幅提升;

④自動功耗狀態切換和動態能耗管理功能大大降低功耗;

⑤NVMe標準的出現解決了不同PCIe SSD之間的驅動適用性問題。

M.2介面的固態硬碟寬度22mm,單面厚度2.75mm,雙面快閃記憶體佈局也不過3.85mm厚,但M.2具有豐富的可擴充套件性,最長可以做到110mm,可以提高SSD容量。M.2 SSD與mSATA類似,也是不帶金屬外殼的,常見的規格有主要有2242、2260、2280三種,寬度都為22mm,長度則各不相同。

不僅僅是長度,M.2的介面也有兩種不同的規格,分別是“socket2”和”socket3”

看似都是M.2介面,但其支援的協議不同,對其速度的影響可以說是千差萬別,M.2介面目前支援兩種通道匯流排,一個是SATA匯流排,一個是PCI-E匯流排。當然,SATA通道由於理論頻寬的限制(6Gb/s),極限傳輸速度也只能到600MB/s,但PCI-E通道就不一樣了,頻寬可以達到10Gb/s,所以看似都為M.2介面,但走的“道兒”不一樣,速度自然也就有了差別。

下圖為M.2介面走SATA通道的速率

下圖為M.2介面走PCIE通道的速率

3.8============PCI-E==========
1.在傳統SATA硬碟中,當我們進行資料操作時,資料會先從硬碟讀取到記憶體,再將資料提取至CPU內部進行計算,計算後寫入記憶體,儲存至硬碟中;而PCI-E就不一樣了,資料直接通過匯流排與CPU直連,省去了記憶體呼叫硬碟的過程,傳輸效率與速度都成倍提升。簡單的說,我們可以把兩種通道理解成兩輛相同的汽車,PCI-E通道的汽車就像是在高速上行駛,而SATA通道的汽車就像是在崎嶇山路上行駛。很顯然,PCI-E SSD傳輸速度遠遠大於SATA SSD。

2.目前PCI-E介面通道有PCI-E 2.0 x2及PCI-E 3.0 x4兩種,最大速度達到32Gbps,可以滿足未來一段時間的使用,而且早期PCI-E硬碟不能做啟動盤的問題早解決,現在旗艦級SSD大多會選擇PCI-E介面。

3.雖然PCI-E SSD有諸多好處,但也不是每個人都適合。PCI-E SSD由於快閃記憶體顆粒和主控品質問題,總體成本較高,相比傳統SATA固態硬碟價格貴一些。另外,由於PCI-E會佔用匯流排通道,入門以及中端平臺CPU通道數較少,都不太適合新增PCI-E SSD,只有Z170,或者是X79、X99這樣頂級平臺,才可以完全發揮PCI-E SSD的效能。總的來說,如果你是一個不差錢的土豪,那麼就 PCI-E SSD吧!

3.9=========U.2=======
 U.2介面別稱SFF-8639,是由固態硬碟形態工作組織(SSD Form Factor Work Group)推出的介面規範。U.2不但能支援SATA-Express規範,還能相容SAS、SATA等規範。因此大家可以把它當做是四通道版本的SATA-Express介面,它的理論頻寬已經達到了32Gbps,與M.2介面毫無差別。

4、硬碟的效能與價格

硬碟的價格和本身效能與儲存量有關。一般情況下同容量固態比機械貴。同類硬碟效能越高讀寫越快越貴。不同品牌也會有一定的差異。
1、高併發訪問,小資料量,可以用SSD存放熱資料
2、熱資料:使用者經常訪問排程的資料
3、冷資料:不被經常訪問排程的資料
4、高併發、小資料量====》固態
5、重要資料、低併發、大資料量===》機械

6、raid卡:硬碟陣列卡

概念及作用

1、一塊硬碟的容量是有限的,購買多個盤,又要把多個盤當成一塊硬碟用,就需要(raid)工具。把所有的硬碟整合成一個大磁碟。然後再分割槽,放資料。
2、硬碟陣列有多種方式,有的可以提高讀寫效能,有的可以提高冗餘性
3、多個方式可以混合使用
4、有raid卡後就需要將硬碟插到raid卡上,raid再插到主機板上。
5、raid有軟raid和硬raid之分,硬raid又分為板載raid和硬raid

優點

1、可以擴充套件容量
2、可以提高效能
3、可以增加冗餘性,保護資料安全

raid常見使用種類

種類硬碟數容量冗餘性效能
raid 0 一塊以上 沒有損耗 最好,n*單盤效能
raid 1 只能是兩塊 損耗一塊盤 100% 寫較慢(寫兩次),讀和單盤無差別(讀一塊盤)
raid 5 至少三塊以上 損耗一塊盤的容量 較高 讀寫都比較慢,其中一塊盤做校驗
raid 10 四塊以上 一半 100% 讀=n*單盤效能/2,寫較低於讀

總結

1、
冗餘從好到壞:raid1、raid10、raid5、raid0
效能從好到壞:raid0、raid10、raid5、raid1
成本由低到高:raid0、raid5、raid1、raid10

2、根據不同的需要做不同的raid
比如web、負載、zabbix等伺服器硬盤裡面只需要裝系統可以用兩個固態做raid 1,
資料庫可以用16t固態加32t機械做raid5,雖然用raid 10更好,但是要考慮公司財力問題,選擇最適合公司的方案。

3.
SSD+SAS====》土豪搭配
SSD+SATA===============》常規,對速度有特殊要求
機械磁碟+SAS===========》常規,比較核心業務使用,對速度要求常規
機械磁碟+SATA===》內部服務

硬碟容量單位

1DB=1024NB
1NB=1024BB
1BB=1024YB
1YB=1024ZB
1ZB=1024EB
1EB=1024PB
1PB=1024TB
1TB=1024GB
1GB=1024MB
1MB=1024KB
1KB=1024B
1B=8bit

ps:市面上賣硬碟都是按1000來計算,硬碟上也需要安裝出廠內建系統驅動之類的。所以你買的2T硬碟實際只有1.8T左右

7、光碟機

1、作用:方式光碟
2、光碟:基於鐳射原理讀寫二進位制資訊。可以用來聽音樂、安裝程式、遊戲。一些正版系統軟體等出售會直接出售光碟(相比U盤便宜)

擴充套件
3、U盤:基於晶片電訊號儲存。出了可以存放音樂,電子文件等一些資訊外。可以做成啟動U盤。

8、遠端管理卡(IDRAC)

1、實現遠端管理伺服器的開關機
2、自帶遠端管理卡無法看到開關機過程畫面
3、購買獨立遠端管理卡可以實現
4、在伺服器獨立執行的pc,與伺服器主機板上BMC管理晶片通訊,監控與管理硬體的狀態資訊。擁有自己的系統和IP地址。

9、主機板

1、搭載以上所有硬體的平臺,是連線所有硬體的電路板。
2、所有板卡都要通過主機板發揮作用,主機板效能和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到整個系統
3、電腦主機板按不同的架構標準和各種不同的元件、介面組成。

1.臺式電腦主機板圖解

PCI插槽主要用於功能擴充套件,比如臺式PCI-E X16可以用來插顯示卡(PCI-E X16支援向下相容,可以接所有PCI擴充套件卡)、音效卡、網絡卡、usb擴充套件卡,PCI介面的固態等。

2.主機板晶片組

主機板晶片組幾乎決定著主機板的全部功能,相當於主機板的大腦,其中CPU的型別、主機板的系統匯流排頻率,記憶體型別、容量和效能,顯示卡插槽規格是由晶片組中的北橋晶片決定的;而擴充套件槽的種類與數量、擴充套件介面的型別和數量(如USB2.0/1.1,IEEE1394,串列埠,並口,筆記本的VGA輸出介面)等,是由晶片組的南橋決定的。還有些晶片組由於納入了3D加速顯示(整合顯示晶片)、AC97聲音解碼等功能,還決定著計算機系統的顯示效能和音訊播放效能等。

3.BIOS晶片

負責主機板上電後各部件自檢,設定,儲存,一切正常後才能啟動作業系統。記錄了電腦最基本的資訊。

4.匯流排擴充套件槽

按功能分為記憶體槽、pci槽、AGP槽等,比較久遠還有ISA槽。

5.I/O介面

如軟硬碟、鍵盤滑鼠、印表機、usb、COM1、COM2、音訊、網絡卡等

6、顯示卡

提供對影象資料的快速處理,大型遊戲和渲染的必備元件。

10、機房伺服器的擺放

佈線要規整,每根線打好標籤,方便管理。出現問題方便排錯修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