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其它 >那些「業餘創業者」,是怎麼被投資人悄悄貼上標籤的?

那些「業餘創業者」,是怎麼被投資人悄悄貼上標籤的?

技術標籤:人工智慧java大資料程式語言區塊鏈

不知不覺,我和順為資本的投資合夥人周航牽頭髮起的「未來前沿」創始人工坊已經辦三期了。


前優酷土豆聯席總裁魏明從第二期開始也加入了「班主任」的行列,我有幸和這兩位一起,覺得自己學到很多。


魏明對創業者充滿善意,也有非常豐富的實戰經驗,創業者們往往和他最親近。他也會熱情地幫助被孵化的創業者們,是他們特別好的思考夥伴。


而周航作為專業投資人,主要的特點就是刨根問底、較真兒,以及用銳利的語言擊碎創業者的「思維慣性」,有時候那個話銳利得讓我都出冷汗。


前段時間我們幾個覆盤的時候,周航就說:「我覺得對『創業』這件事的認識以及具體的行動上,很多創業者表現得非常『業餘』,(我們)要幫他們專業起來。」


這句話周航一說出來,我又冒冷汗了……腦子裡馬上冒出一個問題:創業者的「業餘」到底指的是什麼?「業餘創業者」和「專業創業者」的差距在哪裡呢?


上週我們剛剛完成第三期孵化裡的「啟動模組」,這個模組主要幫助創業者想清楚如何更有效地「啟動」和砍出銳利的「第一刀」。在這個過程中,我有點理解了為什麼有些創業者會很快被投資人貼上業餘的標籤,而有些則會贏得「專業」、甚至「必成大事」的判斷。

「盲目的樂觀」是一種無意識的懶惰

創始人工坊有 8 個模組的孵化過程,「啟動」只是第一個模組,但幾期下來我發現,創業者的「業餘」和「專業」在這個模組就能迅速體現出來。


業餘創業者最普遍的表現是「盲目樂觀」。


很多學員在分析自己專案前景和目標的時候,會拿一堆第三方資料證明這個市場有多大、未來幾年有多大的增長空間,在這個基礎上,自己會吃下百分之幾的市場、最終有多大的利潤。這些邏輯、趨勢聽起來很令人興奮,估計說多了學員自己也會「當真」。


但為什麼是你來吃下這百分之幾的市場?從零開始突破的邏輯是什麼樣的?這個變化將如何發生?發生時環境是什麼樣的?是否經過驗證了?甚至為什麼別人不會做、不能做、做不好你創造的這件事?


一旦把問題深入探討到這裡,你就發現業餘選手「樂觀」的邏輯往往「薄如紙片」,對這些邏輯緊密的問題,大多是答不上來的。


但專業創業者對這些問題會有深度的思考,有些問題雖然還沒想清楚,也未必有答案,但他知道這些還需要摸索和想清楚,所以明確的風險,就成了他聚焦去解決這些問題的動力。


過於粗糙和樂觀的判斷會讓人的思考懈怠下來,這時候在「九死一生」的創業真相面前,必然是無比脆弱的。


還有一種「樂觀」是習慣巨集大敘事。很多創業者在分析自己專案的時候,都會說我們在一個什麼樣的程序裡、政府釋出了什麼利好政策,抓住這個機會,我就能怎樣怎樣。


在創業早期階段,這種巨集大敘事其實是一種典型的「沒想清楚」。因為對一個處於啟動階段的創業團隊來說,所謂的時代紅利、巨集觀政策跟你真沒有太大關係,比如政府現在提出「新基建」的戰略大方向,如果你的產品還在摸索測試階段,真正搭上時代「順風車」的很可能會是那些已經熬出這個能力的企業,而不是你。


這種「剛掛擋就熄火」的思考狀態,非常容易被一年談幾百個專案的投資人看穿。這種思考上無意識的懶惰,就是一種創業領域的「業餘」吧。

不在時間中看「空間」,就什麼也看不見

「不關心歷史」,尤其是「失敗的歷史」,也是業餘創業者比較普遍的問題。


大部分時候,大家對優秀企業的**故事都能倒背如流,但對那些失敗的企業,以及失敗的原因,就沒那麼較真兒了。有些創業者甚至都不知道自己的創業領域之前有哪些「倒下的人」,為什麼「倒下」?


其實成功都是偶然,失敗裡才能看到必然。創業早期對於失敗者的研究比看成功者的故事有用得多。


周航在創始人工坊提過一個非常經典的說法——你要站在失敗者的遺骨上找到向前的階梯。這句話聽起來很血腥,但商業世界就是這個樣子,層層疊疊的創業者倒下,後面的人踩著前人的遺骨站起來。如果你不關心歷史,犯了跟他們同樣的錯誤,是對自己的不負責任。


當然,創業核心是要看未來的,但是怎麼看未來這件事,也挺體現「業餘」和「專業」的。


這個未來不是指站在今天猜未來,而是真的要「站在未來看現在」。因為前者一定會帶來「我要做這個,我猜未來會這樣的」的唯心主義;而後者則是思考未來更確定的趨勢,然後再看自己該在這個程序中如何選擇。


我印象很深的是二期活動中有個創業專案,一開始,這個專案是想為居民區的夫妻老婆店提供服務,當時教練們就提了一個問題——10 年後夫妻老婆店這種業態還會存在嗎?還會越來越多嗎?如果這是一個不會繁榮甚至有可能被淘汰的業態,那我們做這件事有什麼意義?恰恰是這樣一個簡單的提問,讓創業者重新思考了自己的業務方向,救回了一條「創業命」。


小魚在家的創始人宋晨楓曾經來創始人工坊做過分享,他說過一句令人頭皮發麻的話:「很多時候,你的創業終局在今天就已經被註定了。」


他的意思是,你做的事情如果不在未來的某個趨勢或者程序裡,輕則意味著你搭不上時代的浪潮或者很難和時代產生共振,重則就是你今天能解決的問題,可能一轉過年來,或者遇到一個技術升級,就不是問題了。


沒有明確的目標,就是沒有目標


創業者經常對投資人有誤解,覺得他們喜歡聽誘人的前景、巨集大的目標、喜歡有野心的創業者,所以很多創業者在面對投資人的時候會「投其所好」,只講長遠的大目標,而忽視中短期的小目標。


對創業者來說,你可以拿這些大目標去「忽悠」投資人,也不否認有些投資人確實是這個風格,但千萬不要在這個過程中「忽悠」了自己,這才是最可怕的。


工作的關係讓我有機會接觸很多頂級的投資人,我發現他們特別關注目標的拆解和細化,並且靠這個形成對一個專案和團隊的最終判斷。


我的一位創業者朋友曾經去和矽谷投資人尤里·米爾納(Yuri Milner)談投資,我問他最大的感受是什麼,「細,問得非常細,算賬算得非常快。」他這樣說道,「大邏輯他秒懂,大部分時間他在嘗試理解你接下來的目標是否合理、有沒有能實現的路徑。」


業餘創業者經常出現的問題是,目標是模糊的。這個目標模糊很大程度上來自於對邊界定義不清,比如,目標的階段性拆解沒有,造成要用很長時間才能實現目標,中間也沒有驗證和修正的機會。


再比如,時間邊界沒有被明確——「我覺得我有機會成為中國的 xxx」,但是創業者沒有給自己定義用多長時間實現。這帶來的問題就是「目標無法決定路徑」,目標只是一種美好的想象,但形不成迫切感,也不能因為迫切感去深度思考真正有效的實現路徑。


當一個創業者開啟「啟動」這個動作的時候,你要想清楚這個動作的目標是什麼,是測試?還是拿下某塊陣地。如果是測試,你給自己預留了多少時間?如果是拿下某塊陣地,你要用多長時間拿下,拿下之後第二步是什麼,跟你的長期目標有什麼關聯?這些都是需要在「啟動」階段想清楚的問題,也往往是業餘選手被投資人一問就露餡兒的思考盲區。


創業不只是熱情,它有科學的規律和基礎方法論,在這方面業餘,往往說明創業者不是思考能力有問題,就是還沒有把創業當作一件「玩命」的事兒,一個投資人,又怎麼可能會把錢放心交給你?


保持思考的深度吧,祝每個創業者都在「專業」的路上越走越遠。


圖片來源 | 視覺中國



One More Thing



我和順為資本週航牽頭組織的「未來前沿」創始人工坊正在開放申請中,歡迎各位創業者掃碼瞭解 。


如果你想掌握創業的科學規律和基礎方法論,撕掉「業餘創業者」的標籤,歡迎加入工坊一起探討。在真實的創業環境中,聽到真實的專案反饋;在前沿社幾十位優秀企業家的陪伴下,更科學地創業,也拿到更有價值的投資。




watermark,image_bG9nby9jc2RuXzEucG5nP3gtb3NzLXByb2Nlc3M9aW1hZ2UvcmVzaXplLGhfMjE=,g_se,x_0,y_0,t_100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