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 5G 的兩手準備:5G To B 規模商用,5.5G 預計於 2025 年登場
過去一年裡,我國 5G 基站建設總量超過 80 萬個,深圳、北京等多座城市實現 5G 網路全覆蓋,5G 使用者數超過 2.5 億,與此同時,5G To B 相關工作在 2020 年也已經緊鑼密鼓地開展了一整年。
華為常務董事、運營商 BG 總裁丁耘今日在華為 MWCS 媒體預溝通會上釋放出了一個訊息。
丁耘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指出:
2020 年我們做了 3000 多個行業應用,其實準確的說我們做了 3000 多個,各個方向我們做了各種試錯、回答是否真的有價值,我們要判斷 5G 在哪些行業有商業價值、社會價值……
過去一年裡,5G 網路建設頗具成效,而要真正在 To B 領域從 “樣板房”走向規模化複製,還需要更多能力。
2021 年,華為在 5G To B 規模化商用和 5.5G 技術研發上也做了兩手準備。
5G To B 規模化商用
5G 網路高可靠、低延時等種種特性,為 To B 場景應用提供了極大的想象空間。
然而,有別於 To C 場景應用,To B 場景對 5G 網路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日常生活場景中,即使應用了 5G 網路,你的手機偶爾也會出現打不通電話,如果你用測速軟體測試網路,有時候可能是 500M,有時候卻又成了 800M。
在工業場景中,裝置對網路頻寬、延時的不確定性容忍度很低,甚至會對網路可靠性提出 4 個 9(99.99%)、5 個 9(99.999%)的要求。
2019 年 6 月,在上海行動通訊大會上,華為和中國電信聯合提出 “超級上行”解決方案,在同等頻率下把上行的速率提升了 1-3 倍。
To B 領域對確定性的強需求,同時也使 5G To B 商用有了與 To C 完全不同的商業模式。例如,4 個 9 和 5 個 9 價格不同,20 毫秒時延和 50 毫秒時延價格也不一樣。
丁耘指出:
5G To B 不是一個能夠完全由華為 + 運營商來實現的,而是需要更多行業合作伙伴。
在過去一年裡,我們具備了網路能力,我們的運營平臺、運維平臺、生態合作伙伴聚合平臺在今年也即將釋出,有了這些,我們才具備從 “樣板房”走向規模化複製的能力。
核心網與 MEC:磐石 + 風箏方案,5G To B 運營平臺,智慧雲網和全光底座,華為推出或即將在 MWCS 上推出的這些產品和解決方案,正是用於保證行業應用的網路能力、運營能力和差異化雲網服務能力。
2020 年,全球超過 20 個行業已經部署 5G 示範應用,如:煤礦、工業製造、港口等,全球運營商簽署了超過 1000 個 5G 行業應用合同。
例如,華為與山西某煤礦合作將 5G 遠端監控方案運用到煤礦中,將井下作業工人從 140 人減少到 60 人;華為與美的合作,將 5G+AI 工業質檢方案在廣東順德工廠中,工廠中的不良品檢出率提升了 10%;在深圳、寧波、廈門應用的 5G 智慧港口方案,使得綜合作業效率提升了 30%……
2020 年我們做了 3000 多個行業應用,其實準確的說我們做了 3000 多個,各個方向我們做了各種試錯、回答是否真的有價值,我們要判斷 5G 在哪些行業有商業價值、社會價值。
全國有 5300 + 座煤礦、1.6 萬 + 3C 製造廠、4300 + 個港口,2021 年,華為 5G To B 的目標是衝出示範應用,進行規模化複製商務落地。
備戰 5.5G
華為無線網路產品線副總裁甘斌在溝通會上指出:
中國作為領先市場,基於全球最好的網路,5G 保持快速發展,預計 2021 年 5G 使用者將超過 5 億。
關於如何構築一張有競爭力的 5G 目標網,甘斌分享了四個發現和思考:
發現一:
全球不同市場 5G 網路的的起點不同,但構築 1 張普遍覆蓋的寬管道基礎網目標相同。
不同於 3G 和 4G,5G 時代不同運營商選擇了 TDD 先行或 FDD 先行的方式。
面向 TDD 先行的市場,TDD M-MIMO 已經規模部署,接下來需要降低產品規格和能耗(例如,64T 的 M-MIMO 重量要降低到 25 公斤以下),降低網路 OPEX;
FDDM-MIMO 部署難度、天線大小都比相同規格要求下的 TDD 大,面向 FDD 先行的市場,華為沿著大頻寬多天線演進方向,產品能力再升級,大幅提升小區容量至 4T4R 網路的 1.5~3.5 倍,且產品工程規格與 TDD M-MIMO 相當。
發現二:
5G 時代頻段組合更多,多頻多制式長期共存。
這會導致現有的抱杆上裝置數量眾多,5G 模組部署空間受限。針對部分市場天面空間極度受限的場景,華為通過 M-MIMO 與傳統天線的融合,Sub-3G 超寬頻產品創新,一杆 Sub-6G 全頻譜極簡部署,實現極簡站點再升級,降低站點部署成本。
同時,通過頻譜、制式、節能的智慧協同再升級。
發現三:
5G 使用者將爆發式增長,未來需要保證多使用者的一致性體驗。
隨著使用者滲透率的不斷提升,5G 網路將逐步進入中載或過載,這時就需要保證多使用者的跨代體驗連續性。華為通過演算法創新,最大化 M-MIMO 效能潛力,在高使用者密度、高干擾強度場景下,實現最大化網路效能。
發現四:
5G To B,N 維能力按需靈活部署再升級。
相較於傳統網路,行業中各種物的聯接,不僅需要一張普遍覆蓋網路,支撐物聯終端的海量連線,同時在區域性場景,業務體驗從單一的速率維度,擴充套件到包括上下行速率、端到端時延、定位等多維度。
同時,多樣性網路能力按照服務模式的組合,對網路的建設和維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華為通過 5G To B Suite 解決方案,將自動化帶入到 To B 網路 “規、建、維、優”的各個階段,實現主動端網運維和行業網路的智慧精準規劃。
甘斌指出,5G 網路實際上是一張 1+N 的極簡網路——1 張普遍覆蓋的寬管道、N 維能力按需疊加的極簡 5G 目標網路。
5G 是面向未來十年的一項技術,因此會隨著業務不斷衍進進行相應升級。
甘斌在溝通會上指出,3G 時代,HSPA 實際上是 3.5G;4G 時代,NB-IoT 實際上是 4.5G;在 MWCS 上,華為也將參與到 5.5G 標準制定中。
2020 年 11 月,在 2020 全球移動寬頻論壇(MBBF)上,華為曾介紹 5.5G 構想,在原來 eMBB、mMTC、URLLC 基礎上提出增加了 UCBC、RTBC、HCS 三個角度。
2021 年是 5G 演進關鍵的一年,Rel-18 將會在今年定義,開始在做 SI。我們需要與業界合作伙伴一同定義 5.5G 技術。
一個標準產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一個標準大版本制定需要 1.5-2 年,這個標準出來後產生產品又需要一年以上時間,我們即使現在開始定義,最終 5.5G 出現也要到 2025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