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講膝上型電腦發展過程中都走過的那些彎路,蘋果的 “創舉”跑不了
2020 年,突如其來的膝上型電腦空缺讓各大電腦品牌紛紛掉轉槍頭,將產能集中在可以快速出貨的平價膝上型電腦上。但很顯然,對筆記本品牌來說,「認認真真做電腦」是不可能的——所以在今年 CES 上,各品牌也是出了渾身解數,挖掘不少創新而又獨特的賣點,試圖在水深火熱的筆記本市場中憑藉差異化站穩自己的腳步。
但話又說回來,這些「虛空輸出」「先射箭再畫靶」的「解決方案」,真的能打動消費者嗎?所以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那些筆記本品牌走過的「彎路」。
蝶式鍵盤
首先,說到筆記本領域的「失敗設計」,來自蘋果的蝶式鍵盤必須擁有姓名。2015 年,蘋果推出了全新設計的 Macbook 膝上型電腦。這款 12 英寸的輕薄筆記本保持著蘋果的多項紀錄,但最為人所知的,還是 MacBook 所搭載的「革命性」蝶式鍵盤
為了有效壓縮膝上型電腦鍵盤厚度,讓電腦可以做得更加輕薄,蘋果對電腦中「服役」多年的剪刀腳鍵盤進行了大刀闊斧地改造:標誌性的剪刀結構行程,去掉;提供回彈的橡膠薄膜太厚了,去掉;1.4mm 的鍵程太深了,去掉…… 當時的蘋果就像手握奧姆剃刀一樣,將鍵盤裡一切「非關鍵」部分全部削掉,可以說「重新設計」了筆記本鍵盤。
但問題是這「大刀闊斧」的改造帶來輕薄鍵盤的同時,也帶來了不少「後遺症」:極端的鍵程讓鍵盤敲擊手感大幅縮水,更一度被 MacBook 的目標使用者——傳媒業者稱之為「敲玻璃」。
除此之外,「極簡」的鍵盤設計也讓蝶式鍵盤的耐用性大幅下降。傳統的剪刀腳鍵盤有較大曠量,因此日常情況下的灰塵與異物不會影響鍵盤的正常運作。但蝶式鍵盤的緊湊設計讓它在日常使用時頻頻出現故障。即使蘋果在第二代蝶式鍵盤裡加入了起保護作用的薄膜,也依然無法改變蝶式鍵盤的設計缺陷。
最終,蘋果也只好將所有采用蝶式鍵盤的電腦列入延長保修計劃,並在後續產品中「迴歸」剪刀腳設計。
攝像頭位置
接下來要說的這個嚴格來說也不能算是「設計缺陷」,更多的還是膝上型電腦在技術跟不上設計時的一種妥協。現在膝上型電腦講究便攜性與屏佔比,過去那種兩三釐米寬的螢幕邊框放現在顯然不合適。不過問題也來了,收窄邊框「侵蝕」了電腦用來放前置相機的空間,前置相機變得「無處安放」。
為了給無處安放的前置攝像頭找個新家,筆記本品牌可以說絞盡腦汁,想盡辦法在電腦上「打孔」。以戴爾的 XPS 13 為例,儘管我非常認可 XPS 13 對「電腦去邊框」事業作出的突出貢獻,但問題是,將作為一款主打便攜的商務膝上型電腦,將攝像頭放在電腦螢幕的左下角顯然不合適。
在紅外 Windows Hello 還不流行的年代,對膝上型電腦來說攝像頭唯一的作用就是「視訊通話」。但這個安放在左下角的攝像頭由於角度問題,拍出來的畫面有一半都是使用者的下巴,剩下的畫面裡有接近一半是使用者的鼻孔,最後才是眼睛和其餘的五官。直到 2019 年,戴爾才想辦法將 7mm 的超窄攝像頭放在了螢幕的上方,通話時的畫面才算回到應有的樣子。
無獨有偶,除了戴爾外,華為也曾出於對個人隱私的考慮,將翻蓋攝像頭做到了鍵盤裡。先不談耐用性的話題,這個 C 面上的攝像頭可以說走得比戴爾還要偏門,所幸這個設計沒有在後續產品中再次出現。
只有 USB-C 介面
接下來我想談的點可能存在爭議,畢竟這只是我個人的看法,因此難免有不全面的地方——我想說的是 USB-C 介面。要注意的是,我並不反對電腦搭載 USB-C 介面,因為平時我會使用雷靂 3 協議的 eGPU,因此我承認 USB-C 是一個非常「厲害」的介面。
但厲害不代表好用,USB-C 帶著「未來」的光環來到我們的筆記本上,也被使用者和廠商貼上「統一」「萬用」的標籤。但問題是,由於 USB-C 介面背後存在多個不同的工作模式與工作協議,因此這個「統一」的介面也會帶來一些不便。
舉個例子,儘管兩條 C2C 的資料線外觀與粗細都非常相似,但其中一條只能跑 USB 2.0 的速度,但另一條卻支援 USB 3.1 2×2 的速度。又或者兩條線徑相似的資料線,一條能給平板 18W 充電,另一條卻能給膝上型電腦用 65W 充電。更不用說 USB 線與雷靂 3 線的不同了。
這種插得上卻用不了的現象,與電腦發展時提倡的「防呆易用性」完全相悖,同時也給使用者帶來了不便,更不用說「USB-C 盤活拓展塢市場」這種迷惑行為了。我認可 USB-C 介面,我也希望電腦應該標配 USB-C 介面,但在提供 USB-C 的同時,我也希望筆記本廠商能稍微照顧一下使用 SD 卡、HDMI 投影或 USB-A 滑鼠的使用者,能不能在搭載 USB-C 的同時給我們留哪怕是一個 USB-A 介面,讓我們在帶電腦出門時可以擺脫 USB 拓展塢的限制。
畢竟帶電腦還要帶一大串拓展塢,這算什麼便攜?
總結
以上三點就是我眼中印象最深刻的「彎路」了,但在結束之前我還想澄清一件事,我寫這篇文章並不是為了「針對」某些品牌的產品,更不是收了所謂「友商的推廣費」。
膝上型電腦自面世以來經歷了多次發展,品牌為了取得突破,需要經歷大量的嘗試。這裡所說的這些「彎路」,只不過是筆記本品牌在探索時一些劍走偏鋒的嘗試。
這些彎路也不侷限於我在文中提及的品牌,以鍵盤為例:除了蘋果,還有不少品牌在自己鍵盤上花過心思「改善手感」,這些充實最後也無疾而終。我們真正需要擔心的並不是「試錯」,而是筆記本品牌為了打保險牌而放棄嘗試。走彎路證明品牌真的有在推進產品,而不是原地紮營固步自封。
隨著電腦品牌走過的「彎路」越來越多,膝上型電腦的發展形態也越來越清晰,希望在今年,各品牌能看到使用者的呼聲,推出使用者真正需要的膝上型電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