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資訊 >智慧手機不需要 “兩塊屏”

智慧手機不需要 “兩塊屏”

或許黃章怎麼也想不到,曾經 Pro7 的 “後置小螢幕”這一被公認為敗筆的設計構思,竟然會在五年後重新出現在一眾友商的旗艦產品上——而且大概率不止一款。

近日,某 YouTube 數碼博主曝光了即將釋出的小米 11 超大杯:小米 11 Ultra 的真機上手視訊(目前該視訊已刪除)。在曝光視訊中,小米 11Ultra 的機身背面攝像頭模組右側集成了一塊非常小巧的螢幕。隨後在 2 月 19 日,OPPO 曝光的一組設計專利中顯示,OPPO 為手機後置攝像頭中間區域增加了一個副螢幕,可以顯示時間、日期等簡單資訊。

而微博數碼大 V @數碼閒聊站 此前還爆料稱,今年至少還會有兩款採用後置副屏的旗艦機型上市。

從已曝光的資訊來看,將後置副屏放在自家旗艦機的頂配型號上,或許小米是想通過其提升頂配旗艦的差異化和高階化。但就像魅族當年在 Pro7 上推出 “畫屏”時引發爭議一樣,5 年時間過去,外界似乎依然看不到那樣一塊超小副屏究竟會有什麼真正的實用價值。

“副屏”的前世今生

作為相關設計上最典型的產品,2017 年釋出的魅族 Pro7 是我們對後置副屏認知的第一個。而後置副屏在功能性上最直接的作用,可能就是作為使用後置鏡頭自拍時的顯示螢幕了。

但從功能性來看,這種設計並不是什麼新鮮事物。不知道現在的使用者還記不記得,當年功能機時代很多手機都會在自己的後置鏡頭旁放置一個凸面鏡,俗稱 “自拍鏡”。

由於彼時大部分功能機是沒有前置攝像頭的,所以使用者自拍時只能選擇後置鏡頭,這也就衍生了所謂的自拍鏡。但那塊小小的凸面鏡使用效果非常 “感人”,基本是聊勝於無的情況。相信很多人至今都不知道,那塊小小的凸面鏡是幹什麼用的。

進入智慧機時代,前置鏡頭成為標配,自拍鏡自然也就沒了繼續存在的必要。但另一個新的問題就是,雖然近幾年智慧手機鏡頭越發強大,但受制於模組大小的限制,前置鏡頭的素質始終都遠遠落後於後置鏡頭,這也在很長一段時間裡讓那些熱衷於自拍的使用者對前置鏡頭難以滿意。所以,才一度誕生了美圖那樣主打前置自拍的手機。

另一方面也有一個可能,就是在為即將到來的屏下攝像頭做準備。

如今屏下攝像頭是所有手機企業都在追求的技術發展方向,去年中興已經率先推出了量產的屏下攝像頭手機 Axon 20 5G 。但從實際表現效果來看,其表現並不理想。前不久 DxOMark 公佈了中興 Axon 20 5G 的自拍得分——僅有 26 分,相較於其他友商傳統前置攝像頭旗艦動則 90 甚至 100 多的評分,這個成績可以說慘不忍睹。

對此,相關通訊行業專家對懂懂筆記表示:“今年各家主流企業的量產前置攝像頭產品,大概率都會相繼上市,雖然技術上可能有所進步,但想要實現現階段前置攝像頭的拍照素質顯然是不現實的。這種情況下使用後置鏡頭自拍也確實成為了一部分使用者需求,而在鏡頭旁加一塊能夠顯示影象的小螢幕就成為可能。”

回顧當初魅族 Pro7 的宣發過程中,後置副屏的自拍功能曾一度是其宣傳的重點。

誠然,Pro7 上市之後的 “垮掉”不能全部歸結到 “智窗”的設計上,主要問題是其孱弱的效能以不合理的定價。最起碼從結果來看,其重點宣傳的 “智窗”沒能給這款產品的市場表現帶來多少加分。

此外,進入全面屏時代只追求完整無瑕疵的真 · 全面屏,曾一度是所有智慧手機廠商的追求,為此我們看到包括伸縮攝像頭、翻折攝像頭以及屏下攝像頭的出現,在這其中還曾出現過正反兩塊螢幕的手機,比如 2018 年釋出的努比亞 X 雙屏手機。完全取消前置攝像頭,使用者自拍時只能選擇機身後面的那塊螢幕,唯一不同的就是那塊螢幕的尺寸要更大,能夠完成幾乎所有手機的日常操作。

但最終的市場結果證明,這種激進的嘗試並不成功。

如何尋求設計差異化?

在智慧手機高度同質化的今天,企業每一個創新設計的目的都是在追求更多的差異化。但當潮流無法逆轉,所有企業都在追求大螢幕、曲面屏、挖孔屏等設計時,智慧手機的正面已經幾乎一模一樣。現在把市面上主流企業的旗艦產品息屏後正面朝上放在一起,大部分使用者應該無法分別出具體的品牌和機型,畢竟都只是一塊螢幕而已,除了尺寸幾乎沒有什麼太多不同。

將時間的指標回撥十幾年,在 HTC 依然強大的那個年代,作為安卓陣營的絕對頭部品牌,它曾是無數友商模仿的物件。曾有一段時期,將數個廠商的機型放在一起背面朝上,你一眼看上去會認為這些都是 HTC。這種盛況,一直延續到 2011 年蘋果公司一紙訴訟導致 HTC 禁售之前。

上述通訊行業專家對懂懂筆記表示:“在智慧手機正面過於同質化,無法承載太多差異化設計的前提下,手機背面也就成了企業尋求差異化的最主要陣地。”

所以,我們看到近兩年智慧手機背面各種形態的變化,包括不同數量、不同設計、不同大小的攝像頭模組(俗稱浴霸),而不同顏色、紋路、材質的後蓋更是成為大部分機型的重要賣點,材質從最初的塑料到後來的玻璃再到現在的素皮,顏色也從最初的單色到後來的漸變色直至現在各種精心調配的特殊專色。

儘管手機背面是使用者大部分使用時間裡感知最小的存在,甚至絕大多數使用者會同時選擇購買手機殼(完全遮擋手機後蓋設計),但作為當下在外觀設計上彰顯特性、突出差異化的唯一可施展空間,手機大廠們還是絞盡腦汁讓自家產品的後蓋更有特點,以此抓住那些潛在使用者的眼球。

後置的副屏同樣如此,雖然現在還不知道小米以及今年其他後續會推出後置副屏產品的企業,將會如何在這塊小螢幕上做文章,但此前無論是大副屏還是小副屏的試驗都並不成功。想彰顯個性?提升實用性?它似乎有點兒像此前北汽純電動小車 lite 在車身外側設定的那塊 LED 螢幕一樣,並沒有太多實質性的意義(做做移動廣告屏)。

“嚐鮮”的代價

從現在來看,外界依然看不到這些副屏的真正實用意義和價值,更多的只是為手機產品提供一個裝飾,並沒有太多功能實用性。但為了增加這點兒差異化,企業要付出的代價卻不少。

首先就是成本問題,這種後置的小螢幕以及增加小螢幕之後的模具都需要額外定製,這不是一筆便宜的費用。當初魅族 Pro7 釋出時,其官方就曾表示為了後置的這塊小螢幕花費了 250 萬美元。而考慮到這種頂配旗艦產品的銷量往往都不是很高,很難通過擴大銷售規模來平攤成本,所以定製這樣一塊螢幕以及模具顯然不太划算。

此外,後置副屏的加入將使得整個機身內部的空間更加擁擠,同時也會帶來更高的功耗,小米 11Ultra 這樣頂配的機型甚至會因此改變機身內部的佈局。在今年驍龍 888 功耗、散熱表現並不理想的前提下,這樣的改動對於本就不太理想的機身散熱將會是一次極艱鉅的挑戰。

每一家公司在做這種差異化創新時,都會優先考慮投入產出比的問題,但僅從現在這塊小小的後置副屏給我們帶來的想象空間來看,改觀還是非常有限的。投入重金,甚至不惜改變內部結構來服務這樣一個並不會帶來太多使用體驗提升的副屏,顯然不是一個高性價比的決定。

當然,部分國產品牌想要衝擊高階市場、提高自己的市場地位,為此不惜代價將一切能夠想象到的創意全部提供給使用者也可以理解。作為消費者,我們尊重每一家公司的創新和嘗試,特別是在智慧手機高度同質化的今天,人們更希望看到那些 “特殊”的手機創新出現。

不過相較於一些雞肋的創新功能,人們更希望看到的是那些實質性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