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行星表面首次發現地球生命所需的水和有機物質
北京時間 3 月 9 日訊息,據國外媒體報道,最新一項研究顯示,在 Itokawa 小行星表面首次發現地球生命必需物質,其中包括有機物質和水。
英國倫敦皇家霍洛威大學行星科學家分析了 2010 年日本 “隼鳥號”任務首次採集的 Itokawa 塵埃樣本,證實樣本中的水和有機物質來自 Itokawa 小行星,而不是天體碰撞產生的,這表明該小行星經歷了數十億年的化學演變。負責這項研究的研究小組表示,這是首次在小行星表面發現此類 “生命物質”。
科學家稱,這一重大發現可能改變地球生命進化史,因為這顆小行星與地球生命早期進化所需條件十分相似。研究報告負責人奎尼 · 陳博士說:“儘管這些有機物質直接表明該小行星潛在生命,但告訴我們該小行星存在著地球生命起源的‘原材料’。”
Itokawa 小行星持續緩慢地吸收液體和有機物質,其方式與地球十分相似,幾十億年以來,該小行星像地球一樣,一直在不斷地進化,吸收來自外星球的水和有機物質。
奎尼解釋稱,這顆小行星在遠古時期遭受災難性碰撞,可能經歷極端的加熱、脫水和災難性影響,然而,該小行星還是通過引力將碰撞碎片重新融合在一起,並從塵埃或者富含碳的隕石釋放的水分完成水合過程。
這項研究表明,S 型別小行星(即地球上大多數隕石的來源),例如:Itokawa 小行星,它們含有大量孕育生命的原始成分,S 型別小行星,也被稱為 “石質”小行星,可能不像碳質小行星那樣含有大量的含碳物質,但是它們的化學成分和水分含量的進化方式與生命起源前的地球十分相似。
如果廣闊宇宙某些恆星系統中也有類似早期地球狀況的星球,其包含的生命起源物質可能孕育某些未知生命,Itokawa 小行星的最新分析資料改變了人們對地球生命起源的傳統認知,之前人們主要關注 C 型別富含碳的小行星。
奎尼博士說:“通過這項小行星研究,表明了將太空岩石樣本帶回地球的重要價值!一支國際研究小組對一個被命名為‘亞馬遜’的 Itokawa 小行星塵埃顆粒詳細研究之後,他們對該塵埃樣本儲存了原始(未加熱)和已處理(加熱)的有機物質。”
ITOKAWA:日本探測器勘測的一顆近地小行星
近地小行星 Itokawa 直徑大約 330 米,外形頗似一顆花生,它距離地球 0.9-1.7 個天文單位,1 個天文單位相當於地球至太陽的距離。
這是首個樣本返回任務目標的小行星勘測,2005 年,日本 “隼鳥號”探測器採集了該小行星的塵埃顆粒,並將它們送回地球。隨後科學家進行了深入研究,有證據表明,塵埃顆粒中發現水和有機物質,它們都源自小行星,同時,被加熱的有機物質樣本顯示,該小行星曾被加熱到 600 攝氏度以上。
未加熱有機物質樣本非常接近當前 Itokawa 小行星塵埃樣本,這意味著 Itokawa 小行星冷卻之後原始有機物碰撞落至該小行星表面,奎尼博士稱,研究 “亞馬遜”塵埃樣本使他們更好地瞭解該小行星是如何通過新增新的水和有機化合物不斷演變的,這些發現非常令人興奮,因為它揭曉了一顆小行星複雜的演變歷史,以及它的進化歷程如何與生命起源前的地球如此相似。
來自太陽系的不同型別小行星
小行星分類現已被證實頗有爭議,不同型別的小行星以一些字母命名,美國宇航局將太陽系小行星主要分為 3 類,分別是:C 型別、S 型別和 M 型別。
C 型別小行星是太陽系最常見的小行星,很可能由粘土和碳酸鹽岩石構成,它們比其他小行星和太陽系中最古老的天體顏色更暗;S 型別小行星是由碳酸鹽和鎳鐵構成,是人類探索次數最多的小行星型別;M 型別小行星的主要成分是鎳鐵,該型別小行星存在多樣性,具體特徵取決於它們形成時與太陽保持的距離。
或將揭開太陽系進化謎團
Itokawa 小行星非常特殊,其表面部分熔化,伴隨鐵金屬沉積到小行星核心中心,同時,火山熔岩湧至小行星表面。奎尼博士稱,這項最新發現既令人驚訝,同時也超出研究人員的預期,部分原因是 2005 年曾對該小行星進行勘測分析。
之所以令人驚訝,是因為 S 型別小行星通常僅含有很少的水和有機化學物質,日本隼鳥號探測任務中,通過快速著陸從小行星表面採集到樣本,但該方式很難對碳物質進行取樣。
奎尼在接受記者採訪時稱,研究人員曾試圖從隼鳥號樣本中尋找有機物質,但當時很難證明這些有機物質來自這顆小行星,2019 年,僅有一組科學家在隼鳥號樣本中找到了水,但他們並未發現有機物質。
隼鳥號任務的成功完成以及對小行星樣本的分析,將為未來詳細研究隼鳥 2 號和 OSIRIS-Rex 任務採集樣本奠定基礎,此外,還有其他小行星樣本採集任務:2020 年,隼鳥 2 號探測器從龍宮小行星採集較大的岩石樣本;2023 年,OSIRIS-Rex 任務有望採集到貝努小行星樣本。
奎尼說:“以上兩項太空任務將分別在龍宮和貝努小行星採集到外生物質,我們研究發現,太陽系中物質的混合是一個常見過程,研究更多的樣本將獲得更多驚人發現!”這項研究報告發表在近期出版的《科學報告》雜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