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資訊 >收取手機 5G 專利費,華為有何用意

收取手機 5G 專利費,華為有何用意

日前,華為將收取 5G 專利費一事廣受關注,這也是其首次公佈相關細節。據瞭解,華為將從 2021 年開始對 5G 專利收取使用費,預計 2019-2021 年智慧財產權收入達 12-13 億美元。同時,華為智慧財產權部部長丁建新宣佈了 5G 多模手機的收費標準:對遵循 5G 標準的手機專利許可費,提供適用於手機售價的合理百分比費率,單臺上限為 2.5 美元

許多人在疑惑:華為為何要在此時宣佈收取 5G 專利費?該舉動和收費模式是否合理?對於我國科技企業發展是否具有某些意義?

時機恰當,費用合理

如果將目光從現在挪到 2019 年,其實可以發現,任正非早就對於專利費表明過態度:“華為最近幾年發展得很快,大家都很忙沒有時間去收費,等閒下來會收取一些費用,但不會像高通一樣那麼高。”

當然,現在華為是否 “閒下來”不是重點,科技評論員黃海峰認為,目前 5G 標準主要版本已相對成熟並凍結,資料顯示華為對 5G 標準的技術貢獻佔比高達 20%,這使得華為有能力去判斷並制定一個合理的、與自身貢獻相匹配的、均衡的費率,並在 5G 規模商用元年這個恰當的時機,向業界公開透明 5G 專利費相關事項。

據瞭解,華為在制定費率標準時充分考慮到了廠商的成本預期,作為重要的 5G 標準技術貢獻者,希望解決各個行業發展數字化的成本的不確定性問題,使其有利於各個行業制定長期發展戰略,最終將使民眾受益。

實際上,與高通、諾基亞、愛立信等早已收取通訊專利費的企業相比,華為 “定價”的確合理。從單價來看,愛立信的收費標準基本上是單臺多模的 5G 手機收費為 5 美金,而對售價較低的手機,單臺多模 5G 手機的專利費最低可以到每臺 2.5 美金。業界分析師馬繼華認為,華為的收費上限與愛立信的下限相當。

而諾基亞對 5G 手機就是每臺專利費上限為 3 歐元(相當於 3.6 美元),比華為的收費標準高出差不多 40%。

從佔比來看,愛立信智慧財產權收入大概 12 億美元,佔營收的 4.3%,諾基亞 2020 年智慧財產權收入為 14.02 億歐元,在總營收中的佔比為 6.416%;而高通技術授權收入高達 50.28 億美元。馬繼華表示,根據 Gartner 的預測,2021 年 5G 智慧手機 5.385 億部,華為智慧財產權收費收入可達 12 億美元左右,未來每年收費的空間可以達到 37.5 億美元。但以華為每年超過 1000 億美元的營收計算,這個專利費收入依然比例極低,遠遠低於同行。

所以說,華為收取 5G 手機專利費時機恰當,費用也十分合理。

創新表率,應當堅持

有趣的是,華為提出 5G 專利費的時機正值 “兩會”結束,而若注意到兩會期間政府所提出的 “健全智慧財產權保護運用體制”,就可以發現:尊重和運用專利授權是最典型的智慧財產權保護運用機制的體現之一。

ICT 分析師孫永傑認為,專利是一個企業創新能力以及是否為創新型企業的重要標誌之一。而回望這幾年熱門的創新話題,非通訊領域的 5G 莫屬,而這之中智慧手機又是典型的代表。在目前以及未來的全球 5G 智慧手機中,中國市場和中國企業無疑將會起到拉動和引領的先鋒作用,也正基於此,在以專利為代表的 5G 智慧手機創新方面的舉措,不僅在國內,更在全球成為我們智慧財產權保護的一面鏡子。

例如,此前以營銷或者渠道為主的 OVM 也開始注重創新,加大在研發的投入;OPPO 稱在未來 5 年,研發上要投入 500 億;小米每年的研發投入也呈現遞增的狀態。

舉國之力注重創新,也體現了我國的科技實力,這也正是為什麼我國今年來實現了在國際通訊領域中從跟隨到引領的局面。

但創新,一定不可能一蹴而就。“路遙知馬力”,日久才見 “創新”。孫永傑表示,華為今天之所以在 5G 時代起到引領(例如專利)的作用,是其十幾年持續研發投入和迭代創新的結果,尤其底層技術(例如手機晶片)更是如此。

據瞭解,華為一年的研發投入數以千億計,獲得的成果遍佈整個科技領域。資料顯示,截至 2020 年,華為擁有超過 10 萬件專利,其中 5G 相關專利佔比超 6%。根據德國專利資訊分析組織 IPlytics 釋出報告,截至去年 10 月,華為公司的 5G 專利申請量排名世界第一,為 6372 件,高通、三星分獲二、三名,分別為 4590 件和 4052 件。

當然,有人也認為華為收取專利費後,小米、OV 等品牌支出增加,是否會給予其太大壓力?馬繼華認為,這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如果這些手機廠商用了華為的專利,是應該付費給華為的,具體要看雙方談判討價還價的結果。由於華為在歐、美專利授權數量排名分別為第二、第十,多家歐洲、美國企業或許也難逃向華為繳納專利費的局面。

而孫永傑則認為,此次華為宣佈 5G 手機收取專利費對於 OVM 們雖然短期內可能會造成一定的成本壓力,但從長遠看則遠是利大於弊。畢竟都是創新型的企業,尊重和保護智慧財產權是最起碼的義務和責任。而站在更高的中國智慧財產權保護的戰略高度看,作為受讓方的 OVM 們能否與華為順利達成專利授權協議,也是決定此次專利授權能否成為中國智慧財產權保護進入一個全新階段標誌性事件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