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資訊 >大廠紛紛入手 “智慧 + 養殖”:難掙快錢,還需躬身入局

大廠紛紛入手 “智慧 + 養殖”:難掙快錢,還需躬身入局

甭管豬樂意不樂意,養豬近幾年在風口幾乎安家了,養殖業的熱浪一波接一波。

從華為機器視覺的智慧養豬方案,到阿里、騰訊、京東等網際網路巨頭推出的各類養豬解決方案。

從近 10 年前,網易人性化養殖的味央豬,到 2015 年世界網際網路大會的京東創新扶貧專案 “跑步雞”,再到萬科、恆大、碧桂園燈地產大佬公開招募養殖人才,組建團隊,進軍養豬大業。

當總裁、CEO 們紛紛下場為豬站臺,養殖業這塊料,真的這麼絲滑嗎?

灰頭土臉難登 AI 之堂

中國的畜禽業多為分散經營,在農村中僅作為副業生產。近十多年來,規模化畜禽養殖業迅猛發展,成為一個獨立行業。

即便如此,長久以來,對於 AI,畜禽養殖似乎難登大雅之堂。

當 AI 賦能一切,不少產業血海一片時,開始有目光看向了灰頭土臉的養殖業,當各路英雄高調入場,看客們大多帶著三分玩味、三分揶揄、三分歡喜。

浪潮之下,眾人皆言養殖的春天來臨,春天會來不假,只是在那之前,路上有多少戈壁和沙漠,似乎都被未到來的春光掩蓋。

  • 生物安全,養殖業最大的敵人

大型畜牧場的生物安全尤為重要,它決定了企業的效益和存亡

2018 年的非洲豬瘟讓中國心有慼慼,事實上,非洲豬瘟已存在上百年了,即使在醫學如此發達的今天,依然不見有效的非瘟疫苗。

這使得包括豬在內的養殖業,在生物安全管控上極其嚴格

這也是大佬們入場智慧養殖需要跨過的最基礎,也最重要的一關。

生物安全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軟硬兼施內外兼修、綜合防制。生物安全制度和體系需要覆蓋全部生產經營要素、過程和區域。

除了目前的測溫功能,AI 等技術如何在產前中後全過程,即涵蓋飼養生產、獸醫防疫、產品加工全過程中進行防範、預警、追溯,在各個環節保證生物安全,是醫學問題、養殖問題,也是科技問題。

“按養殖舍、生產區、場區、周邊三公里劃分四級防疫區,按場區內外疫病管控情況設立紅、橙、黃、綠四區作業和監管。各區之間嚴格區分,不能隨意流動。我們每次進出豬舍,都要洗澡換衣服,清洗,消毒,檢測和隔離,不是想進就能進的。”

大華股份智慧農產解決方案總監羅國全如是說。

  • 換料環節中的乾坤

傳統的養殖,大多為 “差不多”思維,餵養的時間,飼料份量等標準都依靠傳統經驗,不可控因素多,養殖的效率和質量也難以提升。

以換料為例,規模養殖中,牲畜不同階段對飼料營養需求不同,需要根據牲畜的日齡、月齡或季節不同更換飼料。

比如雞群在 45 天的生長週期的五個不同階段中,需要根據時間、產蛋率、體重等的不同餵養不同的飼料。

換料也並非到點即換,應設定至少一週的換料過渡期,否則牲畜會因為蛋白質和鈣的含量突然增高,引起雞群的飲水量增加,並因消化不良而拉稀。

甚至光照也是必須考慮的因素。當只增加光照不更換飼料,會造成雞群的生殖系統早熟,產蛋高峰期短,增加死亡率;如只更換飼料不增加光照,會導致雞群營養量過剩,脂肪聚集,蛋重較大,同樣增加死亡率。

“還有比如散戶養豬,可能 180 斤覺得可以賣掉了,但也許它還可以長到 200 斤。”

某業內人士表示,豬在不同時期,進食量和漲重比並不一致,同樣是 2 斤食物,某個階段可以長 1 斤,但某個階段只長 0.5 斤或者不長,差不多思維會造成很多成本在無形中被浪費掉。

這些都需要精準飼餵機器和系統,每天準確測出牲畜的耗食量、耗水量、料肉比、換料時間、光照等等要素,並及時採取措施調整。

  • 對機器要求高,新技術、新產品投入大

養殖場環境特殊,蒼蠅、老鼠、蚊子等各類生物是養殖場內的常客,普通影象採集裝置難以應對這一複雜場景。

比如,要求機器具有較強的抗干擾能力;不可避免地,機器上會出現相應生物的排洩物,當清洗、消毒時,需要機器防塵、防水、防腐蝕能力。

這些場景與要求,不深入場景難以察覺,並且需要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財力研發新技術、新產品,並反覆測試。

在各種條件下,準確、實時、客觀的獲取養殖大資料,實現標準化養殖並不容易。

  • 大行業,小公司

比生豬養殖為例,中國每年消耗總量幾乎佔全世界總消耗量的 50%,但中國仍然以散養戶為主,市場前 20 企業的佔有率都不到 10%,典型的 “大行業、小公司”的格局

企查查資料顯示,截至 2021 年 2 月,我國共有 36.7 萬家豬養殖相關企業,2020 年相關企業註冊量達近 10 年最高,共新增 7.76 萬家,同比增長 78%,2021 年截止目前共新增 5537 家。

與此同時,註冊資本在 100 萬以內的養豬企業是該市場的主力軍,佔據了總量的 72%,而註冊資本在 1000 萬以上的,僅佔 3%。

地域上,河北省是生豬養殖和調出大省,存欄量和出欄量連續多年位居全國前列,是全國重要的生豬生產和供應基地。雲南省和山西省則分別以 2.92 萬家和 2.51 萬家企業排名全國第二和第三。

同時,養殖業門檻低,規模化、標準化極為落後。養豬效率低、成本高,相關資料顯示,中國每公斤豬肉飼料成本是美國的 2 倍,人力成本是美國的 5 倍。

難掙快錢,還需躬身入局

既然智慧養殖又苦又累,為何各界大佬前赴後繼。

整體看來,精準飼餵、養殖物聯網資料運營和應用,以及整個業務閉環最重要,也最難

精準飼餵上,當前的智慧養殖方案對於養殖的 PSY 和料肉比等核心資料還未形成非常準確的量化比較關係。

業務閉環上,技術、落地方案、應用場景三者的融合需要經歷不斷驗證、測試、調整的過程。受限於當前非洲豬瘟疫情的管控,以及落地場景的軟硬體現狀,與其他行業而言,這個過程週期更長,也更復雜和困難。

當前不同的養殖企業所具備的軟、硬體基礎能力不同,同一個企業不同時期建設的養殖場的軟硬體基礎能力也不同,如很多養殖裝置,環控裝置,廠家品牌,軟硬體介面,安裝條件等等,難以完全統一。

比如技術應用到豬隻測溫時,面臨豬舍內部風機、作業人員灑水清汙、環境溫度等問題,又或者豬隻盤點因為遮擋問題,可安裝高度問題,都面臨巨大挑戰。

其次,生豬價格較高,檢測偷盜行為以及養殖場的資產管理成為日常的重要環節

豬、雞、牛、羊以及魚,雖然都歸為養殖業,但不同養殖種類的生命週期、個體體徵、生長要求、生產過程差別極大,研發新技術、新產品,在智慧養豬領域一步步磕磕碰碰研究出的名堂,不見得在智慧養牛場景能夠落地

目前,智慧巡檢、AI 豬體精準測溫、豬隻盤點,生物安全作業合規檢測等技術都是基於其他行業的相關或類似應用的技術能力,深入養殖客戶的業務場景。

養殖行業是一個 “苦”行業,也並非一蹴而就,需要每一個行業人或者準備進入這個行業的新行業人能吃得起苦,耐得住寂寞,躬身入局,長期耕耘。

智慧養殖的詩與遠方

據農業農村部官方資料顯示,2020年養豬規模化程度已經達到 57%

以往存在北方主產,南方主消的情況,在三年生豬產能恢復、各省保產穩供以及限制跨省調運生豬的政策影響下,地域格局將面臨重構。

非瘟疫情下,生豬產業的啞鈴型結構越發明顯,2018年中國養豬企業前 20強的生豬出欄量佔比只有 10% 左右,2020年預計佔到 15%-20%。

根據頭部企業擴張計劃,預計未來 3-5 年頭部企業的出欄量會翻 3-5倍,未來頭部企業的出欄量佔比會越來越高,體量快速增長的趨勢明顯。

國家層面的對養殖業一以貫之地高度重視,近年陸續出臺了《非洲豬瘟常態化防控技術指南(試行版)的釋出》,《加快生豬生產恢復發展三年行動方案》等政策。

中央一號檔案連續 18 年聚焦三農,中信證券研報指出,2021 年中央一號檔案中,生豬養殖政策由 “加快恢復生豬生產”轉為 “加快構建現代養殖體系”。

從 2020 年通報的 18 起非洲豬瘟感染案例,及年初廣東、新疆及其他省份零星感染案例,養殖頭部企業都在印證國家政策的牽引力和全域性判斷。

與此同時,前瞻產業研究院資料,截止至 2018 年,中國智慧農業潛在市場規模突破 200 億元,達到了 203.06 億元。據預測,2020 年中國智慧農業潛在市場規模將達到 267.61 億元,2015-2020 年複合增長率達 14.3%。

中國養殖發展處於起步階段,隨著人口紅利消失,以及粗放的養殖模式,智慧農業市場潛力較大,AI + 應用將成農業發展主流

潛力大、阻力大,相關軟硬體受限於行業知識的積累和應用場景的深入,也缺少時間的迭代週期。

智慧養殖業是多學科、技術融合應用的產物,除了軟體系統外,配套的硬體設施,需要豐富的現場操作知識,尤其是對特定應用場景的深刻理解。

積累豐富的現場生產知識,與技術結合,才能做出成熟的方案。

智慧養殖業處於摸索期,沒有通訊的行業標準,也沒有明確的技術方向。

無人區的探索,需要戰略層面的認知和定力,認定智慧養殖的未來,並持續投入。

科技與養殖的結合,或許還有很長一段時間磨合,但潛心深耕的企業,已經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