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遊戲資訊 >教育部明確中小學生睡眠時間 遊戲廠商22點後不得為未成年人服務

教育部明確中小學生睡眠時間 遊戲廠商22點後不得為未成年人服務



出品|人民電競


作者|王徽之

編輯|Kevin


2021年3月1日,中國科學院釋出“心理健康藍皮書”《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2019-2020)》。報告中從不同角度分析了2020年不同人群的心理健康情況及影響因素,其中,青少年睡眠不足問題成為社會關注焦點。隨後,全國兩會政協大會發言上,陶凱元委員提出的“缺覺成全國中小學生老大難問題”一度登上熱搜榜單,睡眠不足已經成為青少年成長過程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青少年每天睡多久才能保障身體健康?根據不同年齡段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小學生每天睡眠時間應達到10小時,初中生應達到9小時,高中生應達到8小時。小學生就寢時間一般不晚於21:20;初中生一般不晚於22:00;高中生一般不晚於23:00。


近日,為保證中小學生享有充足睡眠時間,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教育部辦公廳印發了《關於進一步加強中小學生睡眠管理工作的通知》。《通知》中提出了七條措施,概括起來共有四大方面:增強重視程度、保障睡眠時間、防止外部干擾、提升睡眠質量。


其中,在防止外部干擾這一點上,《通知》提出了3個“中斷機制”:


1、 作業“中斷”,要求小學生在校內基本完成書面作業、中學生在校內完成大部分書面作業,個別學生經努力到就寢時間仍未完成作業的,家長應督促按時就寢不熬夜,確保充足睡眠。

2、 校外培訓時間“中斷”,要求校外線下培訓結束時間不得晚於20:30,線上直播類培訓結束時間不得晚於21:00,不得以課前預習、課後鞏固、作業練習、微信群打卡等任何形式佈置作業。

3、 遊戲“中斷”,要求各地教育部門按照管理許可權,會同相關部門採用技術手段加強監管,確保每日22:00到次日8:00不得為未成年人提供遊戲服務。



《通知》一出,“網遊22點後不得為未成年人服務”立即登上熱搜榜單。


教育部關注青少年睡眠問題,提出明確工作內容,是值得肯定與期待的。但聯絡實際情況如何真正落實,才是工作難點。


為了得到社會認可,遊戲廠商一直在與“熊孩子們”鬥智鬥勇,為避免未成年人在遊戲中投入過多時間,防沉迷系統早已成為每款網路遊戲必備。但“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偷偷使用大人身份證資訊註冊遊戲,是破解防沉迷系統的最簡單方法,此外,網際網路時代大量身份證資訊洩露,也成為未成年人的取巧之處。為解決身份證資訊驗證單一的問題,去年騰訊遊戲加強防沉迷舉措,引入人臉識別機制,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未成年人鑽空子的問題。



但即便所有網路遊戲真正實現夜間不為未成年人服務,青少年的睡眠問題就能得到解決嗎?沒有人能夠給出肯定回答。


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網路中能夠令青少年沉迷的東西越來越多,沒有了遊戲,還有直播、短視訊、網劇、網文等等娛樂方式,很難做到一刀切斷所有娛樂產業。在這種情況下,家長的帶頭示範和監督就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幫助青少年從小建立規範的時間觀念,引導孩子學會自律,家長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現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從教育部發布的《通知》中可以看到,遊戲中斷只是防止外部干擾的手段之一,干擾未成年人睡眠狀況的更多來自課業負擔。那麼,為什麼遊戲中斷卻成為輿論討論熱門呢?究其原因,說明社會依舊對網路遊戲存在偏見,這種偏見明顯不利於未成年人教育。


根據艾瑞諮詢釋出的《2020年中國遊戲領域未成年人保護白皮書》顯示,越來越多家長打破以往對遊戲的偏見,願意深入瞭解遊戲內容和未成年人遊戲行為,調查表明,家長越瞭解遊戲,對孩子的管束效果也就越明顯。願意轉換身份瞭解孩子的遊戲內容、甚至是與孩子同樂,反而更有利於家長管理未成年人的遊戲行為,實現了更加科學合理的約束未成年人遊戲。



同時,在26~30歲階段的家長,堅決不讓孩子玩遊戲僅佔2%,78%能夠做到適度管理孩子游戲內容甚至鼓勵孩子自由決定玩什麼遊戲。可以發現,家長對於孩子玩遊戲的接受度越來越高。



當家長能夠不妖魔化遊戲時,就會發現,遊戲僅僅只是繁多娛樂方式中的一種,休閒社交的手段之一,以平常心對待、寓教於樂,顯然要比單一規定遊戲廠商的舉措效果更佳。


解決遊戲對未成年人睡眠的影響之後,如何解決“應試教育”下未成年人繁重的課業負擔,才是真正實現保障青少年睡眠健康的根本問題,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學習效率、合理安排時間,顯然比規劃睡眠時間更加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