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資訊 >被盼用上 macOS 的蘋果 M1 iPad Pro,是對安卓平板的“降維打擊”

被盼用上 macOS 的蘋果 M1 iPad Pro,是對安卓平板的“降維打擊”

支援外接鍵盤、應用分屏、滑鼠支援、視訊輸出...... 生產力屬性越發突出的 iPad,隱隱約約表現出能取代 MacBook 定位的變化趨勢。難道說,扛起蘋果筆記本業務大旗的任務要交給 iPad 了?

當然,這一大膽猜想短時間內沒可能變為現實:它被蘋果全球營銷高階副總裁 Greg Joswiak 直接否認。這位高管在近期接受《獨立報》採訪時表示,蘋果無意融合 iPad 和 MacBook 產品線,兩款產品都有各自的使用體驗和工作場景,未來都會繼續存在。

我們並不能完全否定 iPad 執行 macOS 的可能性。iPadOS 每年都在加入新的桌面級功能,新款 iPad Pro 更是用上了 Mac 同款 M1 晶片,iPad 向電腦靠攏已經不太算得上新鮮事。

連喬布斯都曾有過“手寫筆不適合 iPad”的態度,蘋果自然也能再一次轉換口徑。我的下一臺電腦,說不定就是 iPad。

一門 Surface 搞砸了的生意

在移動大屏裝置上加入桌面級體驗,提升生產力屬性並擴大使用場景的想法,早就被微軟的 Surface 產品線實踐過。那之前的 Windows 移動裝置大都是傳統筆記本,微軟卻一下子拿出形態上可以和 iPad 正面競爭的“平板”,而且接上鍵盤配件後和普通筆記本沒什麼差異。

這本來是一箭雙鵰的好主意,兼顧了日常娛樂和移動生產兩大需求,儘可能地將更多消費者吸引到自家生態。平板模式下可以和 iPad 一樣,使用各類平板端影音遊戲應用,看愛奇藝也不存在解碼效能缺口;桌面模式則能支起來,執行 exe 軟體、多工使用、輸出畫面都不在話下。

結果我們都知道,Surface 並沒有開啟新時代,關乎使用者體驗的種種細節全都沒有得到較好經營。二合一裝置降級成了可以觸控、方便攜帶的筆記本細分品類,Surface 不再有誕生之初的銳氣,連近幾年的產品更新都只是例行升級硬體平臺而已。

掰開來看,平板 / 筆記本體驗融合、效能和續航甚至是微軟一直自傲的應用生態,二合一裝置都沒有找到其中的平衡,最終導致使用者認可度偏低無法成為主流產品。不過這恰恰是我們看好 iPad 進一步提升桌面級體驗,甚至用上 macOS 的原因所在。

TNT 工作站竟是完美預言?

雖然至今沒有任何一款搭載觸控式螢幕的 MacBook,但 macOS 已經做好了觸屏化準備。最新的 macOS 11 Big Sur 從應用圖示到介面控制元件再到應用相容性,都變得更像 iPadOS,後者也有了許多和桌面共通的互動方式和應用。只差戳破這層窗戶紙了。

另一個問題是,使用者要如何在 iPad 上使用 macOS?刷機顯然不是追求優雅體驗的蘋果會提出的方式,也失去了將 macOS 帶到更便攜裝置上的意義。而直接將 iPadOS 和 macOS 合二為一也不現實,兩個系統各自有面向移動和桌面的體驗優化,強行合併同樣不符合蘋果產品哲學。

最有可能出現的形式,可能會如近幾年系統變化所暗示的:iPadOS 和 macOS 具備大量相互打通的互動、應用,包括 Apple ID、個人資訊、應用資料在內的資料也完全互通;提供快速切換系統的功能,使用者在兩個系統間使用沒有任何學習成本,在具體場景做出切換即可。

蘋果甚至會從最終難產的錘子科技 TNT 工作站獲得“技術下放”—— 根據不同硬體形態轉換對應作業系統,省去手動切換的不便和混亂。連線妙控鍵盤或視訊輸出變為桌面體驗更佳的 macOS,斷開又恢復成更適合移動體驗的 iPadOS,邏輯清晰還符合直覺。

上面的瘋狂想法或許都不會成真,但蘋果移動、桌面端軟體生態互通正在變為現實。macOS 已經獲得了 Apple Arcade 等應用陣容,ARM 版 Mac 甚至可以直接執行 iOS 應用,iPadOS 也在逐漸引入同屏雙應用、懸浮多視窗等多工互動。這樣的雙系統“融合”,其實挺不錯。

於是我們能預見到這樣的未來:配合妙控鍵盤和其他外設,使用者可以像使用筆記本那樣使用 iPad。抱著一塊 iPad 時可以不只是寫寫畫畫看愛奇藝玩遊戲,還能進行復雜的圖文處理、音視訊創作乃至軟體開發,各類重度使用場景都不再需要外部裝置輔助。

換系統可能比想象更簡單

自從 WWDC 2018 宣佈 macOS 應用可使用 UIKit 開發以來,我們就在關注蘋果什麼時候會讓代表桌面和移動的兩大系統走得更近,Apple M1 似乎就是那臨門一腳。這款蘋果自研晶片將 ARM 架構帶到了包含 MacBook、iMac 在內的 Mac 產品線,也讓 iPad Pro 用上了筆記本級硬體。

誇張點說,iPad Pro 和 MacBook 在硬體架構上的差異被 M1 完全消除,區別只在於兩者使用了面向不同使用場景的外觀設計、執行著不同的作業系統。iPad Pro 使用 macOS、MacBook 使用 iPadOS,現在已沒有任何技術障礙,只要蘋果願意這一切都可以做到。

如果蘋果即將宣佈這一決定,雷科技(ID:leikeji)認為很可能是在今年 6 月的 WWDC21。屆時或公開 M1 晶片 iPad Pro 可使用 macOS 的訊息,以及兩個作業系統今後的發展方向。搭載 A12X/A12Z 的舊款也有可能得到桌面體驗加持,晶片架構與 M1 一致,且同樣具備視訊輸出。

只有單一介面並不能阻止 iPad Pro,今天的 iPad Pro 和 MacBook 都有且僅有 USB-C 介面,只是數量不同而已。在 USB-C 真正一統天下,成為充電、資料傳輸、訊號傳輸通用介面之前,不管是 MacBook 還是 iPad Pro,都得用拓展塢來相容 USB-A、HDMI、RJ-45 等介面。

將來或許會有更多的 iPad 使用 M1 晶片和 USB-C 介面,但 iPad Pro 一定會最先支援 macOS,甚至有可能獨佔執行雙系統的跨界能力。這條產品線誕生之初時,蘋果就將 Pro 字尾解釋為能滿足專業領域使用,正好和桌面級體驗帶來的生產力屬性提升契合。

換個角度想,相比 iPad、iPad mini、iPad Air,iPad Pro 不只是晶片更接近 MacBook,而且螢幕尺寸也足夠大。在移動裝置便攜體驗和使用效率的座標軸上,macOS 和 iPadOS 有一條明確的分界線,能否在硬體規格上跨越這條線,很可能是辨別 iPad 能不能用 macOS 的關鍵。

不只是安卓平板有危險

搭載 M1 晶片的 iPad Pro 釋出後,有人驚呼安卓平板不可能在 5000 元以上價位段和 iPad Pro 正面競爭。M1 不單單是效能的絕對差距,還帶來了包括可能使用 macOS 的體驗優勢。配合 UIKit 等技術,蘋果生態的桌面端應用可以在 iPad 上執行,使用體驗和 Mac 上幾乎無異。

安卓平板應用生態從一開始就不存在,絕大多數應用都不會對大屏下做額外的適配改進,只能靠平板廠商多花精力優化,在系統中強行達成類似分屏的多視窗體驗。更可怕的是,安卓平板根本沒有可用的桌面模式,介面設計看起來像電腦但實際體驗相差萬里。

以現階段進展來看,iPad Pro 之於安卓平板就是在“毆打小朋友”。安卓廠商一直難以投入對等的資源,只能在更純粹的移動大屏體驗中展開競爭,連在桌面模式上最積極的三星,都已相當長一段時間沒有更新 DeX 模式。不過真正要擔心自己未來的,不是安卓平板。

還是那個微軟,x86 架構 Windows 有更大的效能開銷需求,無法在能耗比上和 iPad、MacBook 對抗,因此選擇擁抱架構轉換推出 Windows on ARM 試圖解決問題。可這就是捨本逐末,WoA 沒有做好蘋果不斷推進的應用生態鋪墊,還丟掉了引以為傲的 x86 應用執行效率。

最令人惋惜的,莫過於微軟在放棄應用生態把控能力:UWP 架構不是開發者首選,應用商店對應用素質監管並不強力,移動裝置可獲得的體驗將大打折扣。Surface Pro X 和之後的 WoA 平板,想要對抗能執行 macOS 同時有完整應用生態的 iPad Pro,恐怕不會是一件易事。

結語

代表著蘋果產品方向的 WWDC,在過去幾年間陸續釋出了讓兩大移動大屏產品線具備眾多共同點的新動向。例如共享介面元素的 UIKit、獨立命名的 iPadOS、打通桌面移動應用開發的 Mac Catalyst、macOS 和 iPadOS 互動體驗變得更接近。

今年的 WWDC21,或許會拉開新時代的帷幕。能夠使用 macOS 的 iPad Pro,將變得更像完整的 MacBook 了。

在那之後,“學生群體有沒有必要購買價格近萬的 iPad Pro?”以及“在 iPad Pro 和 MacBook 之間應如何選擇?”這兩個討論多年的老問題,會迎來和過去完全不同卻相當有趣的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