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資訊 >谷歌的全新 WearOS,能否拯救安卓穿戴生態

谷歌的全新 WearOS,能否拯救安卓穿戴生態

時隔兩年的 Google I/O,公開了這家公司關於工作方式、社會責任、人工智慧前沿與應用、智慧手機的一系列新的思考結果,還帶來一個沒有多少人期待但也頗為意外的訊息:旗下可穿戴智慧平臺再度改名,迎來三星和更多裝置廠商支援,並且會擁有更現代化更省電的使用體驗。

在經歷 Android Wear、Wear OS 階段後,谷歌將這個用於智慧手錶的作業系統正式改名為 Wear,不強調 OS 身份也沒有 Android 品牌露出。技術層面進化卻不小 —— 與三星 Tizen 系統的手錶版本合併成統一平臺並繼承各自的優勢,而未來的三星、Fitbit 智慧手錶將採用 Wear

開發者對這個全新平臺的特性做了許多承諾:保持流暢動效和互動的同時,應用啟動速度提升 30%;從底層的核心部分改善耗電,手錶常開心率跟蹤也能陪伴睡眠,到第二天也有剩餘電量;為開發者提供更輕鬆強大的手錶應用開發環境,裝置廠商能深度定製體驗。

Wear 得到了許多體驗上的進步,如手機上不陌生但在安卓手錶上還屬頭一次的雙擊按鈕快速切換應用;再比如橫向滑動切換的 Tiles 卡片介面開放給第三方開發者,給到使用者自定義手錶快捷功能的空間更大了;重新設計了 Google Pay 和谷歌助理,Youtube 音樂也將來到手錶上。

總的來說,Google 展現的是一個符合當下可穿戴裝置發展前沿的智慧手錶平臺,只不過在這場釋出會之前,它往往都顯得十分低調且動作緩慢,不像是可以驅動裝置去和 Apple Watch 或其他暢銷可穿戴裝置匹敵的平臺。

起了個大早,還沒趕上集

谷歌智慧手錶之路起源於七年前,在 2014 年 3 月 19 日的 Google I/O,公開了從當時正大步流星的 Android 分支而來的 Android Wear。彼時整個可穿戴市場方興未艾,無論是高階代表 Apple Watch 還是親民暢銷款小米手環,都要再等待半年才正式登場,可見谷歌眼光之長遠。

首款採用 Android Wear 的智慧手錶是 Moto 360,幾乎是完整圓形的錶盤驚豔全場,同時期安卓陣營的主力廠商三星和 LG 也分別釋出了各自的產品。和 Android 的完全開放並不一樣,這個超小屏平臺並不允許廠商自定義介面和功能,不同產品不同品牌之間的體驗拉不開多少差距

然而產品體驗和銷量都不盡如人意,摩托羅拉和 LG 在短短几代內便退出了智慧手錶市場,三星則將後續手錶換成了自家 Tizen 系統。雖有持續、小規模的迭代,並在 2018 年 3 月更名 Wear OS,但國際市場上搭載該平臺的手錶往往是奢侈品牌或小眾品牌,沒有大規模出貨產品。

蘋果再一次完成了市場教育,綜合多家調研機構資料,Apple Watch 系列獲得了 9000 萬臺全球市場規模的約 40%,採用獨立平臺的三星、華為、Fitbit 各有近 10%,頭部廠商中沒有 Wear OS 陣營的身影。它在大眾視野中淡薄到快被忘記,直到宣佈合併、改名,才找回點存在感。

谷歌在現在的 Wear 平臺上都做錯了什麼,又錯過了智慧手錶和可穿戴裝置的哪些機會?值得谷歌、Wear 陣營中的所有廠商以及其他競爭對手吸取教訓。

難以兩頭兼顧的續航和體驗

在行業視角中,可穿戴裝置由真無線耳機、智慧手錶、智慧手環等品類共同組成,雖然到 2020 年已經是規模將近 4.5 億臺的龐大市場,但其中高達八成的部分都屬於智慧手錶外的產品。智慧手錶現在分為兩派,“大號手環”以及全功能手錶,代表著兩種截然不同的產品思路

手錶形態小尺寸機身下,往往難以提供高效能和長續航,於是“大號手環”選擇在智慧手環上做加法,主攻可以連續使用兩週左右的長續航,以及預裝的天氣、運動、健康、支付等有限體驗。從市場反饋來看,消費者認可這個路線,常用功能做好還不用頻繁充電就是個好產品。

作為全功能手錶代表,Apple Watch 完全放飛自我:追求可安裝應用和流暢度,而續航短到前幾代都無法監測睡眠,換用 LTPO 螢幕才能長期顯示時間。正面效果則是在健康、效率、獨立通訊等高階功能做到優秀,還基於高定價做好質感,完全把握住了奢侈品之下的高階市場。

目前搭載 Wear OS 的手錶,無法在上面兩種路線中找到平衡。兩天續航已是絕大多數產品的極限,應用生態、連線體驗、智慧互動等高階功能也談不上多好用,兜兜轉轉兩邊都沒有做踏實。這其中有硬體平臺效能不夠強大的緣故,卻足以說明谷歌在軟體上的工作不算充分。

與手錶端 Tizen 合併被視作 Wear 平臺重大利好,原因就在於三星在蘋果之後,以一己之力建立出了較為融洽的智慧手錶體驗。三星在手錶上沿用和手機一致的 One UI 介面,美觀且有高度自定義空間,健康、運動、提醒、互動都屬第一梯隊,只是第三方應用相較之下少得可憐。

假設能將 Wear 已有的生態基礎和谷歌服務,與 Tizen 的優秀視覺互動體驗有機結合,那麼我們有可能見到一個能在全功能手錶路線上,可以和 Apple Watch 的 watchOS 相提並論的生態。

很不 Android 的系統定製限制

如前文所述,雖然 Wear 平臺的血脈從 Android 分化而來,但谷歌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都沒有允許廠商像手機那樣高度自定義手錶系統,而是使用其指定的原生介面。無論手錶螢幕是方是圓,使用者都要面對幾乎一致的使用體驗,並且必須在廠商應用外搭配 Wear 應用連線手機。

安卓陣營之所以能在手機市場發展為第一大陣營,就在於開放系統定製許可權讓各個廠商有了發揮能力的空間,可以踩著 Android 的巨人肩膀提供同時期更領先的表現。手錶的封閉保守,在過去幾年間使所有廠商的想法都受限制,只要谷歌不更新就無法拿出更多進步

小天才為首的兒童手錶可以視作這一方向的“照妖鏡”,高階兒童手錶大都採用 Wear 手錶相似的晶片和硬體規格,這些廠商卻選擇自行從 Android 開始定製手錶體驗。於是有了定位、兒童社交、手錶拍照等,足以切中孩子和家長的功能,銷量高到甚至能在市場報告中名列前茅。

Wear OS 在中國無法使用谷歌服務,本地化體驗相當尷尬,但成了撬動平臺開放定製的“試驗田”。小米手錶和 OPPO Watch 等產品,就是在原有功能基礎上加入有各自品牌特色的介面設計和功能,產品的差異化和優缺點不僅限於手錶外觀,更補足了上游沒能做完的工作。

很顯然,隨著 Wear 平臺宣佈開放自定義許可權,各家廠商可以高度定製體驗,讓手錶和手機等裝置的協同更為深入,轉機或許就在眼前。

至今未見“帶頭大哥”

除了系統定製權,谷歌和廠商在手錶系統上的合作模式也和手機有不少區別,它在過去七年間從未親自下場打造手錶產品。而在手機和平板市場,早先定位於開發者用機而後轉向高階市場的 Nexus 和 Pixel 品牌手機平板,向來是最為人津津樂道的谷歌產品,也有技術代表性。

正當我們以為智慧手錶相當特殊的時候,谷歌官宣收購 Fitbit,這是一家從未有過 Android Wear 或 Wear OS 產品的可穿戴裝置公司,但旗下智慧手錶和智慧手環都在海外佔有不小份額。而後卻是沉寂,長達近兩年的時間中,Wear OS 少有變化,Fitbit 也沒有推出相關產品。

等到今年年初收購通過批准,這屆 I/O 大會宣佈 Fitbit 將在之後的產品中採用 Wear 平臺,谷歌才表現得終於想起來有這麼一回事了,生態主導者開始親自下場打造產品。這也伴隨著一個遺憾:正式完成收購後,Fitbit 官宣退出中國市場

以往的 Fitbit 產品大都走時尚、科技感、親民化路線,在加入 Wear 陣營後它能否將產品帶到 Pixel 的高度,能否像 Pixel 的影像技術路線、系統優化策略或者是微軟 Surface 的工業設計那樣,推出更加優秀的智慧手錶指導整個陣營向前?會是最大的看點。

結語

至此,我們總結了 Wear 這個“全新”可穿戴裝置平臺的前世今生,看到谷歌和合作廠商在這一領域的不同嘗試,也歸納出它在市場中始終少有聲量的原因。

Wear 或許還不夠成功,不過在谷歌和三星共同推動,Fitbit 親自下場打造裝置,開放更多許可權給第三方廠商的將來,我們將有望見到更多成果

這是 Wear 走向成功的道路嗎?我們尚不知曉答案,但它需要堅定且持續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