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資訊 >專家詳解 5G 廣播:亟需明確技術演進路徑,迴歸公共服務本源

專家詳解 5G 廣播:亟需明確技術演進路徑,迴歸公共服務本源

當廣播遇見 5G,引發了新一輪的技術革命,讓傳統的業務煥發出新光彩。

與傳統廣播業務相比,5G 廣播支援手機接收和移動接收,終端無需註冊為某運營商的使用者,在無 SIM 卡的情況下也可以收看廣播電視節目。與通訊網路聯合 / 融合,5G 廣播將在融媒體新聞傳播、基於位置等的公共服務、直播、智慧連線等業務發揮巨大作用,也被認為是盤活廣播電視發射資源,挽回廣播電視使用者的利器。

在上週 CCBN 期間召開的 "廣電 5G 峰會" 上,廣播電視科學研究院 5G 廣播技術首席科學家張宇博士作了題為 "5G 廣播助力媒體融合傳播" 的主題報告

張宇指出,在當前階段,圍繞著 5G 廣播出現的兩條技術演進路徑,的確是客觀存在的。

  • R16 5G 廣播的主要目是利用 5G 技術對廣播電視大塔的基礎設施進行升級改造,盤活現有廣播電視資源,讓廣播電視大塔訊號不但到電視,而且可以到手機

  • R17 是利用通訊基站發射,業務上從通訊增加了組播和廣播型別的業務,即在現有的通訊網開展廣播業務。

二者的出發點不同,作用也不一樣。當前最緊要的是儘快明確演進方向,催動產業前行,爭取在 5G Release 18 階段走向融合。從技術與產業實現層面來看,應該通過 "大塔" 與 "小塔" 的解耦,讓 5G 廣播迴歸公共服務的本源,實現獨立演進和持續發展。

技術路徑解析

張宇指出,社會上對於 5G 廣播的討論越來越多多,關注度也在提高,但 5G 廣播是個相對寬泛的概念,有著完全不同的技術演進路徑

。第一種是基於 3GPPRelease 16 標準,是 LTE 演進到 5G 階段的廣播電視技術,而且是數字地面廣播電視技術;第二種是基於 3GPP Release 17 標準,在系統架構和無線空口都進行變革,二者組合起來可以叫做 5G NR 組播廣播。

事實上,3GPP 關於組播廣播技術已經演進了很久。如果從 4G 算起,Release 8、Release 9 就已經開始在做組播廣播技術,這些技術演進到 Release 13 的時候就出現了兩個並行的技術:一個就是原有的 MBMS 的增強,在此基礎上衍生到 R14 和 R16,這是一脈相承的,就是 LTE 廣播技術。另一個就是 5G NR MBS 是直接從 R13 SC-PTM 演進過來的,工作原理都是單小區點對多點組播,只不過 SC-PTM 是 LTE 技術,5G NR MBS 是基於 NR。

R14 之前,3GPP 組播廣播技術體系都是面向小塔,也就是依託於通訊基站的方式來實現,能夠實現單播廣播混合的工作模式,1 幀包含 10 子幀,通過在其中配置一些用於廣播,形成混合的方式,但最多隻能有 60% 的資源,也就是 6 子幀能夠被用於廣播。一個站建好以後又可以發單播又可以發廣播,聽起來很美好,但是經過世界上一些運營商試驗,發現運營商下行資料本來就比上行資料量更大,又要分出部分頻譜來發廣播,覺得商業模式很不划算;而從廣播電視運營者角度來看,發現只能用小塔覆蓋,而且只有 60% 的頻譜能夠被我所用,所以這種技術無論從哪個行業來看,都覺得不夠好。

正是看到了技術上的瓶頸,歐洲的廣電機構,如歐廣聯(EBU)等參與到 3GPP 廣播標準制定,將前期的 eMBMS 技術改造成了可以面向數字地面廣播電視的技術,已經成為數字廣播電視強有力的競爭者或者技術備選物件。廣科院加入 3GPP,聯合歐洲廣電機構及一些公司,在 Release 16 版本中做了更多的子載波間隔引數,單站能夠支援從比較小的覆蓋範圍到比較大的覆蓋範圍,比如十幾公里直到 100 公里,能夠更好地支援移動性,並且對幀結構進行改進和增強。

總體來說,Release 16 5G 廣播標準在去年 6 月已經完成,隨著 3GPP Release 16 整套標準一起被 ITU-R 接受為 IMT-2020/5G 國際標準。今年 2 月 ITU-R 正式釋出(ITU-R M.2150-0),歐洲電信標準化協會(ETSI)基於此廣播標準制定釋出了歐洲 5G 廣播標準(ETSI TS 103 720)並提交至 ITU-R WP6A,目標將 Release16 5G 廣播標準提升為 ITU-R 國際廣播標準。而基於 Release 17 組播標準則是從 SC-PTM 演進而來,在區域性的服務或者臨時性服務有優勢,核心網可以動態調整廣播區域,不需要預定義承載。但對於當前廣播電視業務來說,不需要這樣的靈活性,因為頻道可能一年都不會變。

迴歸公共服務本源

基於 3GPP Release 16 標準的技術路線中,子載波間隔從 15KHz 開始,因為 15KHz 是 LTE 標準的子載波間隔,可以降到 7.5KHz、2.5KHz、1.25KHz 和 0.37KHz。其中,0.37KHz 由歐洲廣電機構提出,2.5KHz 是國家廣電總局廣科院參加 3GPP 提出的。

歐洲更關注覆蓋,單站可以達到 100 公里;中國更關注移動接收,廣科院建議補充 2.5KHz,單站覆蓋比如 15-30 公里的中等距離,但能夠支援手機在移動過程當中直接接收。

張宇指出,廣播和通訊是不一樣的,廣播是單向的,不需要雙向,原有的幀結構當中承載著一些物理層的參考訊號,上下行都需要測量,但廣播是單向的,很多東西在幀結構當中是多餘的、不需要的,所以為了廣播對幀結構進行了重新的定義,並且在 CAS 子幀做了一些效能增強,以便在廣覆蓋和高速移動場景下能夠更好地接收物理層同步和參考訊號。

而基於 3GPP Release 17 標準的技術路線中,限定不許更改子載波間隔,幀結構完全與通訊相同,只在邏輯層面定義了廣播通道,而在傳輸通道和物理通道完全複用了行動通訊的通道,沒有為廣播電視做任何改動。

在張宇看來,兩條技術演進路徑的存在是客觀的,當前並不是爭論,而是儘快明確演進方向,催動產業生態前行,爭取在 5G Release 18 階段走向融合

張宇建議將 R16 中為廣播設計的幀結構引入 R18 當中,在邏輯層、傳輸層和物理層把廣播通道做出來,形成一個比較完善的、真正的基於 NR 的數字地面廣播電視技術。

張宇認為 " 我們希望廣播和通訊融合,不僅可以提供廣播電視,也可以有更多融合服務。",大塔(廣播電視塔)和小塔(行動通訊基站)解耦不失為一種務實的解決方案,大塔是在廣播電視訊段傳送傳統廣播電視節目,運營者可能是電視臺、融媒體中心;小塔採用行動通訊網路,比如持有 5G 牌照的公司或者通過對外合作的方式在行動通訊頻段來建設網路。兩者之間頻段不同、業務不同、運營者不同、行業管理不同,可以獨立演進和發展。

而小塔實現了無線資源層次上的混合模式,運營者需要 5G 牌照,在行動通訊頻段(如 700MHz)部署,因為這是完全混合的方式。但是下行同樣存在這個問題,如果提供廣播電視業務就會長期佔用下行資源。"廣播業務是公共服務,如果與商業化運營的行動通訊網路強繫結,可能互相造成影響,這個影響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負面的,需要未來更多深入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