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資訊 >深扒 39 家鴻蒙 HarmonyOS 概念股:真火爆,還是假狂歡

深扒 39 家鴻蒙 HarmonyOS 概念股:真火爆,還是假狂歡

雖然這兩天,鴻蒙概念股隨著“綠油油”的股市大盤一起冷靜下來一些,但相比 6 月華為鴻蒙 OS 正式釋出前,還是要高出不少。

▲截止發稿前,東方財富鴻蒙概念指數

6 月 2 日,是歷史性的一天,華為鴻蒙 OS 的釋出在點燃了整個科技圈的同時,也點燃了股市。

釋出後一週,東方財富鴻蒙概念指數漲幅達到了 8.42%,潤和軟體、九聯科技、科藍軟體等公司股價直接在 6 月 10 日當天“漲了 20 釐米”。

▲6 月 10 日東方財富鴻蒙概念指數

截止 6 月 21 日前後的高點,創業板、中小板中共有四家企業股價在 6 月中直接翻了一倍多,甚至領漲龍頭之一的潤和軟體直接遭到了停牌審查。

到今天,雖然幾家領漲企業的股價都有所回撥,但整體的漲幅依然不容小覷。

▲部分領漲鴻蒙概念股企業 6 月股價走勢,截止 6 月 30 日

實際上,看過華為鴻蒙釋出會,或者稍稍瞭解鴻蒙 OS 的人,都會明白一件事,鴻蒙,是個“慢活兒”,還真不是心急能辦成的。

眾多企業或“表白”或“撇清關係”的背後,真的只是資本的狂歡嗎,還是有不少潛力股會在將來 5 年甚至是 10 年內逐漸出頭,迎來自己的高光時刻?

摸清資本市場投資邏輯是不現實的,但理清鴻蒙概念股中的企業、找到華為鴻蒙破局的關鍵是我們可以嘗試的。在資本喧囂過後,鴻蒙概念,到底是個什麼“概念”?華為鴻蒙這艘大船,距離駛向自己的星辰大海還有多遠?

01. 鴻蒙概念股都是何方神聖?

在鴻蒙火爆的日子裡,有很多人都在“蹭熱度”,向華為鴻蒙“表白”,而對於誰是鴻蒙概念股,其實判斷的界限並不清晰,因為概念股,就是“凡有涉及皆可為概念”。

既然概念股與“業績股”相對,所以哪怕業務中暫時還沒有涉及鴻蒙的部分,只要未來有可能涉及,就可以說自己是鴻蒙概念股。

現在根據公開資料查詢,差不多能找到 70 多家與華為鴻蒙相關的企業。華為曾自己公佈過 36 家相關企業,另外還有不少企業都是華為生態的合作伙伴。

我對部分企業進行了簡單的梳理,嘗試對鴻蒙概念股企業有一個更加系統的瞭解。

▲圖表根據公開資訊整理,截止時間 6 月 30 日

在表格中,我們可以看到很多熟悉的中國科技巨頭企業,包括美的、TCL、科大訊飛、金山等等。大體上看,表格中絕大部分公司的股價都在 6 月呈現上漲態勢,鴻蒙概念的強勢,的確持續了一段不短的時間。

從涉及的行業來看,鴻蒙概念股的覆蓋面是非常廣泛的,從半導體晶片、模組到硬體 IoT、家電裝置廠商,再到很多軟體開發和內容服務供應商,幾乎都有涉及。

在這其中,軟體企業顯然佔比更高,超過了四分之三,這也與鴻蒙 OS 屬於作業系統這種“軟體”性質的技術有很大關係。雖然目前國內自研作業系統的發展還處於初期階段,但是在軟體系統方面進行探索的企業著實不少。

在鴻蒙的許多次釋出會上,華為都在強調一件事,就是生態的建設。華為將這個事情分為“南向”和“北向”兩個方面來努力,其實說的直白一點,就是軟體和硬體兩手抓。

軟體上是如何讓更多的開發者加入進來,構建軟體生態。而硬體上是如何讓更多的智慧硬體裝置支援鴻蒙 OS,讓更多硬體裝置廠商加入自己的陣營中。

華為消費業務未來的戰略是“1+8+N”,而這個戰略圍繞的五個核心場景,是智慧辦公、智慧家居、智慧出行、運動健康和影音娛樂。

如果關注這些表格中企業的核心業務,會發現這五個核心場景或多或少都會跟鴻蒙概念股企業的核心業務有交集,而這也是它們成為鴻蒙概念股一員的原因。

在這些交集中,我們能夠看到一些趨勢。比如鴻蒙生態中有不少內容提供商,從影象、文字到影音、遊戲,很多企業都直接將自己的 App 預裝載了鴻蒙 OS 中,並且遊戲、內容提供商更傾向於與華為聯手打造產品。

一部分軟體行業的企業則是做了很多適配鴻蒙 OS 的工作,稱自己的核心應用或平臺都會支援鴻蒙,當然也有一些技術型企業可能會更深度地參與華為鴻蒙系統的開發,比如潤和軟體、中科創達等等。

硬體方面的支援是相對而言更直觀的,比如美的、九陽、TCL 等廠商都是通過硬體產品直接支援鴻蒙 OS 來成為鴻蒙生態的合作方。據瞭解,目前鴻蒙在硬體層面的合作伙伴數量超過 1000 家。

也有一些比較有意思的現象,就是鴻蒙概念股中也有一些企業雖然業務與鴻蒙有一定相關,但目前還沒有在營收方面有所體現,比如九聯科技、先進數通。

可以看到,有一些企業在為鴻蒙 OS 開發新產品,而這些產品的落地,還需要時間。

總體來看,與華為鴻蒙產生聯絡,有幾種主要的方式:聯合研發、軟體適配、硬體支援,而聯合研發也分為軟體和硬體層面。

近期有許多家銀行機構都表明將會支援鴻蒙 OS,其實這更多也是出於資訊保安的考慮,採用國產作業系統肯定是金融機構更願意的,但目前非國產作業系統比例仍然很大。

鴻蒙面向的是 IoT,而銀行的業務很多都會涉及線下各類裝置與人互動,這正是華為鴻蒙的強項。

如今時間進入 7 月,後續各家上市公司將陸續公佈業績預告和半年報,屆時,這些概念股企業到底有多少業務與華為鴻蒙掛鉤,而半年報又會不會讓一些企業“見光死”?值得關注。

02. 如何從“接入”變為“深入”,裝置增長桎梏如何突破?

其實我原本以為,鴻蒙概念股中會有很多企業是“掛羊頭賣狗肉”,但看了一圈下來,其實絕大部分企業都跟鴻蒙的確有著一些交集,並且或多或少都會在鴻蒙的壯大中收益。

不過可以看到,更多的企業還是停留在“接入鴻蒙”的層面,並沒有跟華為進行鴻蒙系統的聯合研發並推出新的基於鴻蒙的應用、功能和服務,甚至是產品。

在與不少業內人士的溝通中我瞭解到,深度的參與、聯合研發,實現一些軟硬體層面的創新和突破,可能是鴻蒙更大的潛力所在。

就當下來看,華為鴻蒙還處於成長初期,還有不少短板需要補齊,生態上的建設,也不是朝夕可得的。

不得不承認的一點是,儘管華為“純自研”的鴻蒙 OS 是一個 IoT 作業系統,但這仍然是非常不容易的一步,也點燃了行業對於國產作業系統的熱情。

這種熱情在普通消費者中傳播的是非常廣泛的,而這也是一種比較良好的環境和氛圍,對於國內從事基礎系統層面創新工作的企業來說是一件好事。

前不久,華為鴻蒙 OS 裝置數量超過 1000 萬,華為內部慶祝的照片也在網上傳開,但這也不禁讓人思考,鴻蒙裝置的增長,其實面臨著很大壓力。

目前華為鴻蒙升級主要還侷限於華為自己的手機、平板和各類 IoT 產品,甚至大部分就是來自於華為和榮耀兩個品牌的手機。這部分使用者的數量雖然龐大,足夠給鴻蒙打下一個良好的開端,但後續的可持續增長才是關鍵。

華為曾毫不避諱地說,鴻蒙互聯體驗的核心,短期內依然是手機。儘管不少聲音都在說以手機為中心的時代在過去,但至少站在當下,手機的核心地位依然是不可取代的。

因為晶片受限,華為手機逐漸“失聲”,榮耀新機也陸續回到安卓系統,鴻蒙裝置的增長可能更多還需要三方廠商的支援,這也是鴻蒙生態合作伙伴們需要做的。

在鴻蒙釋出會演示功能的各種場景中我們也不難發現,目前鴻蒙主要就在華為自己的幾件產品中實現了比較流暢的協同體驗,而這,還遠遠不夠。

03. IoT 戰國時代,何為鴻蒙生存之道?

一位在家電行業打拼多年的渠道商跟我說,在他看來,鴻蒙能不能成,還是要看有多少廠商會真正將核心產品接入鴻蒙。目前幾家主流家電廠商雖然說有產品支援鴻蒙,但都單獨推出的特別款式,主流爆品上,仍然沒有進行嘗試,這也能體現出廠商們一定的觀望態度。

說白了,在商場中,每個公司的唯一核心目的,仍然是多快好省地掙錢。華為鴻蒙必須能夠給這些廠商們帶來商業價值,才能換來他們真正積極的參與。

目前看來,似乎接入鴻蒙帶來的,就是讓自己的硬體或者軟體產品,在一些華為、榮耀手機上,獲得更好的使用者使用體驗,提升便捷度。

現在,鴻蒙要做的就是讓更多的人用自己,讓更多企業可以通過接入鴻蒙,實現更廣泛的連線,獲得更多的入口、流量,真正為他們的業務帶來價值的提升。而更多的商業模式都是鴻蒙需要進一步挖掘的。

華為消費者業務軟體部總裁王成錄就曾在一場內部交流會上說,很多人只在乎鴻蒙多少程式碼是華為寫的,但卻不知道寫程式碼只是很小的一部分,技術先進性、法律法規的考量以及商業模式的探討,都是非常大的挑戰。

萬物互聯這個概念已經被提了很久,而 5G 目前來看,更多的機會也在商用市場,華為鴻蒙在這個時候開始發力,應該也是看準了時機。企業數字化浪潮中,鴻蒙就可以在系統層發揮作用。

但這方面的挑戰同樣很多,正因為 IoT 市場的爆發,所有手機廠商都開始佈局自己的 IoT 產品線,大家都希望用自己的系統實現“統一”,因此在這個“戰國時代”,鴻蒙要想完成 IoT 市場的大一統,還需要自己具有足夠的實力。

只有當大家發現,想要獲得最好的 IoT 協同體驗、覆蓋最多的使用者、覆蓋最廣的場景只能選擇鴻蒙時,華為鴻蒙可能才算達到了階段性勝利。

王成錄曾經很堅定地說,鴻蒙所面向的 IoT 市場,未來將 10 倍於手機市場,超越千億規模。這個“餅”著實畫的不小,而後續的路怎麼走,才是關鍵。

04. 結語:打鐵還需自身硬

通過以上的分析和梳理可以看到,所謂的鴻蒙概念企業,其實是魚目混雜的,不僅投資人,行業裡的人也不一定看得清。何況鴻蒙 OS 本身也處於發展初期,生態尚不成熟,邊界也沒有形成。

從過去一個月的資本市場表現來看,鴻蒙概念股也從一路猛漲到逐漸回撥,最終誰能搭上華為鴻蒙這艘大船,需要時間線拉得更長才能看清。

當然,廠商們向著更深層次、更有價值的方向去與鴻蒙進行合作,應是大勢所趨。目前的生態合作更多還處於初期,硬體方案甚至剛剛開始推進。

在目前國內“各自為戰”的 IoT 市場,華為鴻蒙能否完成夢想中的“大一統”,還有待觀察,但有一點很明確,自身足夠強大,是一切合作的前提。

打鐵,還得自身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