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資訊 >併購“拼圖”八年,紫光“芯”碎

併購“拼圖”八年,紫光“芯”碎

在紫光國微總市值剛剛突破千億門檻的第二天,其母公司紫光集團就收到了來自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一紙公文:

債權人以紫光集團不能清償到期債務,資產不足以清償全部債務且明顯缺乏清償能力,具備重整價值和重整可行性為由,向法院申請對紫光集團的破產重整

紫光集團釋出公告稱,將依法配合法院審查,積極推進債務風險化解工作,支援法院依法維護債權人合法權益。

近些年,紫光集團通過“買買買“的方式成為中國最大的綜合性積體電路企業,且被稱之為晶片領域的資本併購者。

雖然集團掌門人趙偉國毫不避諱其資本運作方式,將其解釋為“資本併購只是手段,科技產業才是根本”。但目前看來,紫光集團似乎正面臨被自己曾經掀起的資本風暴吞噬的危機。

債務危機醞釀已久

事實上,此次紫光集團被債權人申請破產重組並不意外,觀察紫光集團近幾年的財務狀況,就可以發現這家中國最大綜合性積體電路企業的日子並不好過,幾乎一直在高負債運營

紫光集團以往披露的資訊顯示:截止 2017 年末、2018 年末、2019 年末、2020 年上半年,公司合併報表資產負債率分別為 62.09%、73.42%、73.46% 和 68.41%,公司負債率長期居高不下,多次陷入債務困境,經營流動緊張。

截止 2020 年 6 月末,紫光集團總資產 2966.49 億元,總負債 2029.38 億元,同期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淨額-41.64 億元,貨幣資金 515.63 億元,短期借款 327.48 億元,一年內到期的非流動負債 466.8 億元。

儘管總資產接近 3000 億,但幾乎與總負債相抵。再看紫光集團近幾年的財報,2017 年至 2019 年全年營收分別為 390.71 億元、483 億元、766.56 億元,歸屬母公司所有者淨利潤為 10.61 億元、-6.31 億元和 14.30 億元,資金流動性略顯緊張。

到了 2020 年上半年,紫光集團營業利潤為-40.38 億元,虧損同比擴大 10.71%;淨利潤為-45.44 億元,虧損同比擴大 23.01%。其中,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的淨利潤為-33.80 億元,虧損同比擴大 5.76%,

資金流動性緊張直接導致債券償還的不確定性,今年 2 月,紫光集團釋出公告稱,因公司資金流動性緊張,“19 紫光 02”債券利息和回售資金的兌付存在不確定性,“19 紫光 02”發行總額為 20 億元,計息期限自 2019 年 3 月 25 日至 2022 年 3 月 24 日。

在此之前,紫光集團也已經多隻債券違約,頻繁違約下,該公司的相關債項信用等級被國內規模最大的評級機構中誠信國際多次下調,從 AAA 下降至 B

時至今日,紫光國微債權人徽商銀行向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聲請對紫光集團的破產重組,紫光集團旗下上市的兩家公司,紫光股份與紫光國微也相繼釋出公告,債權人提出的重整申請是否被法院受理以及紫光集團是否進入重整程式尚存在不確定性。

信奉“資本換技術”的紫光集團

紫光集團資產負債高,與其大舉併購密切相關。

紫光集團的前身是清華大學科技開發總公司,起步於 1988 年。1993 年,清華大學科技開發總公司改組成立清華紫光集團總公司。

2009 年,紫光集團引進新的管理團隊,北京健坤集團以 49% 的股權入股紫光集團,持健坤 70% 股權的股東趙偉國先後出任紫光集團的總裁和董事長。

出身於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的趙偉國認為,在我國晶片總體落後的背景下,如果完全從零開始做研發,可能永遠落後,“好不容易你研發出一個產品,但等你研發出來,那個產品已經落後了,你就只能一直追、一直追,也不一定能追上”。因此趙偉國選擇通過大舉併購的資本運作的方式操盤紫光集團,在全球範圍內掀起一陣併購狂潮:

  • 2013 年,紫光集團斥資 17.8 億美元收購專注於無線通訊及多媒體終端核心晶片研發的上市公司展訊通訊,中國進口銀行和國家開發銀行為其提供了大約 9 億美元的貸款;

  • 2014 年,紫光集團斥資 9.07 美元收購銳迪科微電子,拓展物聯網晶片市場,此次併購最終以海外融資的方式得以實現。

  • 如今在手機晶片領域佔有一席之地的紫光展銳,就是由展訊通訊和銳迪科合併而來。

  • 2015 年,紫光集團斥資 25 億美元收購惠普旗下公司新華三 51% 的股份,成為中國排名第一、世界排名第二的網路產品和服務領軍企業;

  • 2018 年,紫光集團又以 22.6 億歐元成功收購法國晶片元件商 Linxens。

另外,在儲存晶片領域,紫光集團與西部資料共同成立合資企業紫光西數,收購儲存晶片公司武漢新芯,後又在武漢成立長江儲存。

正如趙偉國所期望的那樣,紫光集團通過一系列併購一躍成為行業領先,但另一方面,紫光集團也必須面臨大舉併購之後留下的鉅額債務。

晶片行業技術門檻高,自主研發新技術的代價大,因此併購是眾多晶片企業在拓展版圖的過程中最常見的途徑之一,就算是業界領先且具有技術創新能力的英特爾、英偉達以及 AMD 也會通過併購的方式擴充套件業務,併購本身沒有問題。

問題在於,併購也需要考慮自身經濟情況。如今正在收購賽靈思的 AMD 曾在為了拓展高階 PC 晶片業務,以 54 億美元收購 ATI Technologies,但也因此埋下禍患,2006 年債務升至 37 億美元,2007 年達到 50 億美元,彼時負債累累的 AMD 險些被賽靈思收購。

同樣是在晶片領域,紫光集團能否像 AMD 一樣順利走過自己的至暗時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