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資訊 >中國腦機介面市場報告:規模已達 10 億但產業鏈不成熟,仍存彎道超車機會

中國腦機介面市場報告:規模已達 10 億但產業鏈不成熟,仍存彎道超車機會

8 月 9 日訊息當在某東上搜索“腦機介面”、“意念控制”這些詞,看著從上到下密麻麻的商品頁,你還會覺得腦機介面離你的日常生活很遠嗎?

腦機介面行業有多深?

當然,腦機介面行業可遠不止你眼前的這冰山一角。

看得見的是一件小小的腦機介面裝置,看不著的是背後一整個龐大的腦機介面行業在悄然壯大。

由於處在早期的野蠻生長階段,國內乃至全球的腦機介面產業呈現著“百花齊放”的狀態。

根據提供的產品和服務,國內腦機介面公司大抵能分成三種角色:基礎設施提供商、產品/App 提供商和二次定製服務商。

基礎設施提供商

這類公司由於較早進入腦機介面領域,且自身研發實力較強,所以選擇了從電極材料、晶片、軟體演算法等底層開始全棧自研,從而形成壁壘及核心優勢。

這類公司投資回收週期長至 10 年以上,並且需要神經科學在內的諸多學科及領域的人才。

因此,資本和人才的門檻極高,護城河也極深。

在投資方看來,這種具有高技術壁壘,從而可進入更多領域的平臺公司,更具有優勢和未來的想象空間。

這類公司的關鍵競爭力在於行業號召力和底層自研的技術能力。

產品/App 提供商

這類公司直接對外售賣產品,是最易產生行業影響力的角色,不過這類公司在產業鏈中覆蓋的環節有限。

由於只能基於硬體產品的檢測輸出結果進行二次開發,這類公司無法決定產品的效能、功能、價格等,在發展的自由度上相對受限。

由於投資變現較快(3 年左右),這類公司預估是短期內資本關注的重點,同時是數量增長最快的類別。

關鍵競爭力在於開拓需求場景、與合夥夥伴的商務關係維護。

二次定製服務商

這類公司與合作伙伴共同進行定製化開發。

由合作伙伴提供特定行業的行業知識及相關硬體 (安全帽、VR 眼鏡、機器人等),腦機介面公司提供相關裝置和開發能力。

對這類公司而言,特定行業客戶的大型採購意向,可被視作證明場景需求和產品能力基本成熟的關鍵節點。

這類公司的關鍵競爭力同樣在於行業拓展和合作體系建設。

多數知名的腦機介面公司會選擇三類角色並行發展。

首先,對關鍵技術點形成底層自研,在關鍵基礎設施上形成話語權。其次,直接針對重點市場推出產品,以消費級產品/應用或科研級裝置實現研發投入變現。

最後,部分規模較大的公司還會針對高潛力新場景連線其它行業合作伙伴,一起進行產品定製,搶佔新賽道。

腦機介面市場有多大?

水大了,魚兒才會大。

腦機介面產業的“百花齊放”,離不開腦機介面市場規模的持續快速增長。

經量子位分析師測算,目前我國腦機介面光裝置的市場規模已經在十億人民幣級別。除了少數賣給硬核玩家之外,腦機介面的裝置大多供給了科研和醫療機構。

根據臻泰智慧分析,我國腦機介面純裝置的市場,在與具體的使用場景的結合後會產生明顯的放大效應,未來可能達到千億規模。

到了 2040 年,我國腦機介面純裝置市場規模預計會達到 560 億人民幣,年均複合增長率在 21%。

綜合市場規模更會達到 1250 億人民幣,年均複合增長率在 26%

我國腦機介面市場不僅增長速度會領先全球,而且在全球市場中的比重也會明顯上升。

腦機介面市場怎麼培育?

儘管未來可期,但也要認清我國腦機介面行業發展相對落後,市場還不成熟的現實。

某東上腦機介面裝置零星的購買量,顯示出我國消費者對腦機介面的認可度存在嚴重不足。

據 Neurosky 神念科技估計,國內在腦機介面的消費習慣培養上與國外相差 10 年。

得益於我國龐大的人口基數,腦機介面行業的確存在市場短期爆發的可能,長期市場規模也具有很大的想象空間。

有別於公眾對底層科學技術突破的看重,在腦機介面行業的未來發展中,優秀的腦機介面公司其實擔當了更為關鍵的角色。

一個新興市場規模的持續快速增長,離不開產品使用場景的擴充套件和消費者認知的培育。

通過挖掘需求、協調合作並最終完成產品落地,這些公司承擔著拓展行業想象空間、推動行業長期向好發展的重任。

挖掘需求

目前國內腦機介面的一大困境在於缺乏合適的場景。

行業仍需尋找更能凸顯腦機介面優勢的使用場景,並打造相應的產品。

醫療康復是公認的剛性市場,短期內增長最為確定。

相比國外公司在利用侵入式手段治療疑難問題上的大量投入,國內公司受限於技術和出於對高風險長週期的擔憂,更傾向康復領域和非侵入。

在國內公司推出的現有場景及產品中,腦機介面不具備創新性的必備作用或絕對的效能優勢,功能方面對患者的吸引力有限。

實際上腦機介面作為工具性產業,對外延展的靈活性極強。基於注意力檢測、腦部狀態檢測等核心能力,可以承接駕駛、施工、教育等大量延伸場景。

隨著行業生態降低技術門檻,能夠專注於場景挖掘與需求培養的應用類公司數量將有所增加,成為腦機介面行業近期最大的驅動力。

協調合作

由於國內腦機介面行業規模還很小,行業參與者更多地想用合作、開放而非競爭,共同擴大腦機介面行業的產業影響力,解決行業目前首要的生存問題。

目前行業的一大生存難題在於產業鏈發展不夠完善,缺乏專有供應商。晶片領域可以視為我國腦機介面產業鏈中最為薄弱的環節,受制於德州電氣(訊號處理晶片 TI AD1299)、意法半導體(程式控制微控制器 STM32)等國外廠商。

同時,腦機介面屬於高度體系化的行業,需要產業間的整體協調。例如,手術植入單個環節的低效率會直接影響整體植入方案的效果,進而阻礙場景發展。

在 Neuralink 此前公佈的小鼠實驗中,業內人士普遍認為最重要的進展是能夠提升植入效率的“縫紉機”植入裝置。

這種關注重點正體現了業內對產業整體協調的重視。

行業內很多承擔基礎設施提供商的公司都通過標準化模組、開放生態體系將底層能力逐步對外開放。

這有助於降低外來者進入腦機介面領域的門檻,讓更多公司加入腦機介面行業的產業鏈建設。

至於行業目前科研成果無法有效轉化至臨床應用的難題,更需要知名的腦機介面公司發揮業內影響力,促成腦機介面公司、行業協會、不同機構間的深度合作,實現產、學、研的緊密配合。

完成產品落地

由於腦機介面行業是新興產業,我國在腦機介面領域與國外的技術差異,相比其他傳統技術領域更存在彎道超車的機會。

從業者普遍認為我國與歐美在腦機介面技術領域的差距只在 5 到 10 年。

事實上,我國乃至世界的腦機介面領域,近年來都缺少技術上的實質性突破,比拼的更多是從實驗室成果向工程化和產品化落地的能力。

通過充分迭代產品的使用場景,推動產品的快速工程化,優秀的腦機介面公司將幫助產業解決高額研發投入的變現難題,實現科研端與消費端的有效對接,快速抹平我國與國外在腦機介面技術落地上的差距。

腦機介面還有哪些機會?

未來腦機介面公司在搶奪細分市場、關鍵技術能力上,可能會出現明顯競爭。

在科研用腦電採集裝置和睡眠檢測兩大重點細分市場中,TOP 公司的市場佔有率都超過 70%。

同時,在各公司的未來規劃中,材料科學、微電子、晶片已成為共同的技術焦點。

在率先完成領頭佈局,爭奪完核心技術人才後,腦機介面領頭公司的壟斷效應可能會進一步增強。

但隨著開放生態和基礎設施的逐漸形成,也會有越來越多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應用類腦機介面公司出現。

這一細分化切入方式也是業內人士建議的相對低門檻方式,既避免了與頭部公司正面交鋒,還有助於產業規模的快速擴大。

另外,在腦機介面的整個技術環節裡,最為關鍵的是神經解碼。

目前人類還沒有真正掌握神經訊號的編碼規律,所以高階人機互動做不了。

一旦底層科學技術領域出現重大突破,人類真正掌握了神經訊號這門“語言”,使高階人機互動有望成為現實,腦機介面行業將會迎來新的巨量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