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其它 >The first week

The first week

1.按系列羅列Linux的發行版,並描述不同發行版之間的聯絡和區別

  • slackware:SUSE linux Enterprise Server,OpenSuse
  • debian: ubuntu,deepin,mint
  • redhat: RHEL,Centos, 中標麒麟,Fedora
  • Alpine
  • ArchLinux
  • Gentoo
  • LFS
  • Andoid
    聯絡:所有發行版都是使用Linux核心;都需要遵循GNU的GPL(General Public License)協定
    區別:區別在於繼承不同版本的核心,庫、程式的組成。不同發行版幾乎採用了不同包管理器(SLES、Fedora、openSUSE、centos、RHEL使用rmp包管理系統,包檔案以RPM為副檔名;Ubuntu系列,Debian系列使用基於DPKG包管理系統,包檔案以deb為副檔名。)

2.安裝Centos7.9以及Ubuntu作業系統

  • Centos7.9:

    首先新建虛擬機器,然後點選下一步



    選擇稍後安裝作業系統並點選下一步



    選擇對應的系統版本進行下一步



    選擇自己的安裝路徑,下一步



    選擇合適的容量,下一步



    點選自定義硬體,在彈出視窗中選擇新CD/DVD(IDE),找到自己iso檔案路徑,然後關閉頁面,點選完成




    開啟安裝的虛擬機器



    根據自己的需求選擇語言,然後continue



    **點選如圖紅框,更改自己對應的時區,連線網路,並進行分割槽(分割槽根據自己需求),之後開始安裝 **



    在這裡設定root密碼以及使用者及密碼,等待安裝完成


    &nbsp


    安裝完成,reboot進行驗證
    &nbsp


    使用建立的使用者登入系統,網路連線正常,至此安裝結束

  • 安裝Ubuntu:

    前面步驟一樣這裡就不說了,直接開啟新建的虛擬機器,選擇語言,然後回車



    選擇對應的時區



    預設英語鍵盤,這個地方選擇no



    預設英語鍵盤,直接回車



    等待即可



    這裡給虛擬機器起名字,然後continue



    由於Ubuntu不允許root登入,這裡需要自己新建一個使用者名稱



    為使用者名稱設定密碼,然後continue,等待即可



    選擇yes,回車等待



    這裡進行分割槽,分割槽完,選擇yes等待即可





    這裡是選擇是否需要代理上網,根據自己情況選擇,然後continue等待



    這裡選擇是否更新,根據情況,我這裡選擇不自動更新,然後回車即可



    這裡用方向鍵選擇要安裝的元件,空格選中,然後回車等待



    選擇YES,直接回車,然後continue,安裝完成,之後進行第一此啟動




    進行驗證,至此安裝完成

3.配置環境變數,實現執行history的時候可以看到執行命令的時間

執行命令:HISTTIMEFORMAT="%F %T ",即可實現;
永久生效:echo 'HISTTIMEFORMAT="%F%T"'>>/etc/profile

4. 總結Linux哲學思想

  • 一切皆檔案(硬體裝置也是如此)
  • 由眾多目的單一的小程式組成,一個程式只做一件事,且做
  • 組合小程式完成複雜任務
  • 儘可能避免跟使用者互動
  • 使用文字檔案儲存配置資訊
  • 提供機制,而非策略

5. 總結Linux命令格式,並用例項說明。

  • echo:
    echo: 要輸出的資訊
    例如:echo "hello world"



    例如:echo $PATH 檢視外部命令的所在位置



    echo -e 可實現其功能,echo -e '\a'為報警功能
  • screen:
    screen:可模擬多個視窗,視窗關閉,還可以調出來,常用於任務需要執行長時間的時候。
    screen -ls:顯示已經建立的螢幕
    screen:開啟一個新的螢幕
    exit:退出當前螢幕
    screen -r ID:返回某個螢幕
  • date:
    date:顯示系統時間*
    clock:顯示硬體時間
    clock -W:把系統時間同步到硬體時間
    clock -s:把硬體時間同步到系統時間
    cal:顯示日曆
  • ifconfig:
    ifconfig:檢視和配置系統的網路資訊
    ifconfig -a:顯示所有的網絡卡資訊
    ifconfig 網絡卡名:檢視指定網絡卡資訊
    ifconfig 網絡卡名 ip/mask:配置網絡卡地址(子網掩碼必須指定)
    ifconfig 網絡卡名 up/down:開啟或者禁用網絡卡
    配置Ip地址是立即生效,但重啟網路服務或重啟主機,都失效
  • export:
    export -p:列出所有的shell賦予程式的環境變數。

    export -n:刪除指定的變數。變數實際上並未刪除,只是不會輸出到後續指令的執行環境中。
    export -f:代表變數名稱中為函式名稱。

6.描述Linux發行版的系統目錄名稱命名規則以及用途

目錄命名規則:

  • 使用LSB(Linux Standard Base)分層結構
  • 遵循FHS (Filesystem Hierarchy Standard) 標準
  • 檔名最長255個位元組
  • 包括路徑在內檔名稱最長4095個位元組
  • 藍色-->目錄 綠色-->可執行檔案 紅色-->壓縮檔案 淺藍色-->連結文 灰色-->其他檔案
  • 除了斜槓和NUL,所有字元都有效.但使用特殊字元的目錄名和檔案不推薦使用,有些字元需要用引號來引用它們
  • 標準Linux檔案系統(如ext4),檔名稱大小寫敏感

    用途:

    ├── bin -> usr/bin:所有使用者使用的基本命令:不能關聯至獨立分割槽,os啟動即會用到的程式
    ├── boot: 引導檔案存放目錄,核心檔案、引導載入器都存放於此目錄
    ├── data: 自定義目錄
    ├── dev: 裝置定義及特殊檔案儲存位置
    ├── etc: 配置檔案目錄
    ├── home: 普通使用者家目錄
    ├── lib -> usr/lib: 啟動時程式依賴的基本共享庫檔案以及核心模組檔案
    ├── lib64 -> usr/lib64: 專用於x86_64系統上的輔助共享庫檔案存放位置
    ├── media: 行動式檔案系統掛載點
    ├── mnt: 臨時檔案系統掛載點
    ├── opt: 第三方應用程式的安裝位置
    ├── proc: 用於輸出核心與程序資訊相關的虛擬檔案系統
    ├── root: 管理員的家目錄
    ├── run: 執行中的程序相關資料,通常用於儲存程序pid檔案
    ├── sbin -> usr/sbin: 管理類的基本命令;不能關聯至獨立分割槽,os啟動會用到的程式
    ├── srv: 系統上執行的服務用到的資料
    ├── sys: 用於輸出當前系統上硬體裝置·1相關資訊虛擬檔案系統
    ├── tmp: 臨時檔案儲存位置
    ├── usr: 全域性共享的只讀資料路徑
    └── var: 儲存常發生變化的資料的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