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其它 >linux使用dd命令備份系統

linux使用dd命令備份系統

linux使用dd命令備份系統

由於dd命令是對磁碟絕對位置進行備份,是對整個分割槽或者磁碟進行備份。不管磁碟或分割槽使用了多少,備份的是整個磁碟或分割槽,所以為節約備份檔案的空間建議先建立一個相對較小的分割槽作為系統分割槽,然後先備份一份較小的系統,然後重新分割槽,再將系統還原回去。

注意:只要時執行備份,建議都使用Ubuntu的Live CD功能啟動來操作(即啟動盤下的試用Ubuntu而不安裝的功能),因為這樣可以減少資源佔用造成的備份不完整。

說明:

1、使用DD進行硬碟備份可以實現類似Ghost的基本功能,比如整個硬碟備份(包括MBR),單分割槽備份,單備份MBR,硬碟對拷。

2、如果分割槽對分割槽進行拷貝時,當兩個分割槽大小不一致的情況,在恢復完之後需要重新調整新分割槽大小。兩個硬碟對拷的情況也需要這樣去調整。

3、使用DD備份分割槽或整塊硬碟時,如果分割槽是100G的容量,而只使用了20G的容量,那麼備份後輸出的檔案大小是100G;這種情況可以使用壓縮解決,不過不一定有效,結果可能還是一樣很大。

4、DD不能解決檔案排序,磁碟碎片整理等問題,所以在備份後文件的大小問題很難解決。

5、DD一般使用在本機的硬碟備份和還原上,也就是針對原分割槽的操作。或者硬碟對拷。因為這樣完成後不需要修改任何東西。

6、如果使用DD把系統還原到另一個新硬體上,估計要修改很多東西,待實踐。

7、DD還可以用做測試硬碟速度。

DD命令:

語法

dd [選項]

選項

#注意:指定數字的地方若以下列字元結尾,則乘以相應的數字:b=512;c=1;k=1024;w=2
if
=檔名:輸入檔名,預設為標準輸入。即指定原始檔。<if=input file> of=檔名:輸出檔名,預設為標準輸出。即指定目的檔案。<of=output file> ibs=bytes:一次讀入bytes個位元組,即指定一個塊大小為bytes個位元組。 obs=bytes:一次輸出bytes個位元組,即指定一個塊大小為bytes個位元組。 bs=bytes:同時設定讀入/輸出的塊大小為bytes個位元組。 cbs=bytes:一次轉換bytes個位元組,即指定轉換緩衝區大小。 skip=blocks:從輸入檔案開頭跳過blocks個塊後再開始複製。 seek=blocks
:從輸出檔案開頭跳過blocks個塊後再開始複製。 #注意:通常只用當輸出檔案是磁碟或磁帶時才有效,即備份到磁碟或磁帶時才有效。 count=blocks:僅拷貝blocks個塊,塊大小等於ibs指定的位元組數。 conv=conversion:用指定的引數轉換檔案。           ascii:轉換ebcdic為ascii           ebcdic:轉換ascii為ebcdic           ibm:轉換ascii為alternate ebcdic           block:把每一行轉換為長度為cbs,不足部分用空格填充           unblock:使每一行的長度都為cbs,不足部分用空格填充           lcase:把大寫字元轉換為小寫字元           ucase:把小寫字元轉換為大寫字元           swab:交換輸入的每對位元組           noerror:出錯時不停止           notrunc:不截短輸出檔案           sync:將每個輸入塊填充到ibs個位元組,不足部分用空(NUL)字元補齊。

使用例項:

說明:在Linux上,一塊硬碟或者一個分割槽都由一個目錄表示,一般存在於系統根目錄的/dev/之下。例如/dev/hda代表你的第一塊IDE硬碟,/dev/sdb代表第二塊SCSI硬碟,/dev/fd0代表系統的軟盤驅動器等等。同樣每塊硬碟上的分割槽也有獨特的目錄名,例如/dev/hda1表示你第一塊硬碟上的第一個分割槽。

1、將本地的/dev/hdb整盤備份到/dev/hdd

dd if=/dev/hdb of=/dev/hdd

2、將/dev/hdb全盤資料備份到指定路徑的image檔案

dd if=/dev/hdb of=/root/image

3、將備份檔案恢復到指定盤

dd if=/root/image of=/dev/hdb

4、備份/dev/hdb全盤資料,並利用gzip工具進行壓縮,儲存到指定路徑

dd if=/dev/hdb | gzip > /root/image.gz

5、將壓縮的備份檔案恢復到指定盤

gzip -dc /root/image.gz | dd of=/dev/hdb

6、備份與恢復MBR

備份磁碟開始的512個位元組大小的MBR資訊到指定檔案:

dd if=/dev/hda of=/root/image count=1 bs=512

count=1指僅拷貝一個塊;bs=512指塊大小為512個位元組。

恢復:

dd if=/root/image of=/dev/had

將備份的MBR資訊寫到磁碟開始部分。

7、備份軟盤

dd if=/dev/fd0 of=disk.img count=1 bs=1440k (即塊大小為1.44M)

8、拷貝記憶體內容到硬碟

dd if=/dev/mem of=/root/mem.bin bs=1024 (指定塊大小為1k)

9、拷貝光碟內容到指定資料夾,並儲存為cd.iso檔案

dd if=/dev/cdrom(hdc) of=/root/cd.iso

10、增加swap分割槽檔案大小

第一步:建立一個大小為256M的檔案:

dd if=/dev/zero of=/swapfile bs=1024 count=262144

第二步:把這個檔案變成swap檔案:

mkswap /swapfile

第三步:啟用這個swap檔案:

swapon /swapfile

第四步:編輯/etc/fstab檔案,使在每次開機時自動載入swap檔案:

/swapfile swap swap default 0 0

11、銷燬磁碟資料

dd if=/dev/urandom of=/dev/hda1

注意:利用隨機的資料填充硬碟,在某些必要的場合可以用來銷燬資料。

12、測試硬碟的讀寫速度

dd if=/dev/zero bs=1024 count=1000000 of=/root/1Gb.file
dd if=/root/1Gb.file bs=64k | dd of=/dev/null

通過以上兩個命令輸出的命令執行時間,可以計算出硬碟的讀、寫速度。

13、確定硬碟的最佳塊大小:

dd if=/dev/zero bs=1024 count=1000000 of=/root/1Gb.file
dd if=/dev/zero bs=2048 count=500000 of=/root/1Gb.file
dd if=/dev/zero bs=4096 count=250000 of=/root/1Gb.file
dd if=/dev/zero bs=8192 count=125000 of=/root/1Gb.file

通過比較以上命令輸出中所顯示的命令執行時間,即可確定系統最佳的塊大小。

14、修復硬碟:

dd if=/dev/sda of=/dev/sda 或dd if=/dev/hda of=/dev/hda

當硬碟較長時間(一年以上)放置不使用後,磁碟上會產生magnetic flux point,當磁頭讀到這些區域時會遇到困難,並可能導致I/O錯誤。當這種情況影響到硬碟的第一個扇區時,可能導致硬碟報廢。上邊的命令有可能使這些數 據起死回生。並且這個過程是安全、高效的。

15、利用netcat遠端備份

dd if=/dev/hda bs=16065b | netcat < targethost-ip > 1234

在源主機上執行此命令備份/dev/hda

netcat -l -p 1234 | dd of=/dev/hdc bs=16065b

在目的主機上執行此命令來接收資料並寫入/dev/hdc

netcat -l -p 1234 | bzip2 > partition.img
netcat -l -p 1234 | gzip > partition.img

以上兩條指令是目的主機指令的變化分別採用bzip2、gzip對資料進行壓縮,並將備份檔案儲存在當前目錄。

16、將一個很大的視訊檔案中的第i個位元組的值改成0x41(也就是大寫字母A的ASCII值)

echo A | dd of=bigfile seek=$i bs=1 count=1 conv=notrunc

17、備份分割槽

dd if=/dev/sda1 of=~/partition1.img

18、光碟備份

dd if=/dev/cdrom of=tgsservice.iso bs=2048

注意:如果光碟是自動掛載的,在使用dd命令建立iso映像之前最好umount掉以避免造成對CD ROM不必要的訪問。

19、在上面的拷貝過程中,並不知道拷貝了多少,只有最終結束時才顯示出時間、拷貝速度。為了檢視進度,可以在另一個終端輸入:

sudo watch -n 5 killall -USR1 dd

20、還原分割槽表,跳過主引導記錄

dd if=/backup/mbr.img of=/dev/sda bs=1 count=64 skip=446 seek=446

使用技巧:

1、修復還原到大小不一樣的分割槽時的設定:

sudo dd if=/dev/sda1 of=/dev/sdb1
sudo e2fsck -f /dev/sdb1
sudo resize2fs /dev/sdb1

2、硬碟和硬碟對拷時不需要上述設定。

3、在dd生成映象之前,先umount所有if和of裝置的分割槽。這樣可以確保在dd的過程中檔案系統沒有被改變。

4、如果把映象恢復到另一臺計算機上,可能會發現網絡卡是eth1,而不是eth0。這是因為/etc/udev/rules.d/70-persistent-net.rules檔案把做映象的計算機的網絡卡作為eth0登記了。 如果網路指令碼對eth0進行了處理,而沒有對eth1進行處理,那麼不修改網路指令碼,可能就無法上網。也許會希望在做映象之前,先刪除/etc/udev/rules.d/70-persistent-net.rules檔案。這樣恢復映象時,網絡卡的名字就是eth0。 就不會造成在恢復後的計算機上無法上網的問題。

5、如果硬體不一樣的機器,可以嘗試以下方法:

sudo chroot
#更新grub
sudo update-grub
#更新fstab的UUID
/etc/fstab

參考:

該文僅作記錄,原文連結:https://www.cnblogs.com/EasonJim/p/74422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