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其它 >計算機網路隨筆

計算機網路隨筆

計算機網路

概述

大眾熟悉的三大網路:

電信網路 有線電視網路 計算機網路 (三網融合)

網際網路 互連網

網際網路就是Internet 而互連網是指區域性範圍內互聯起來的計算機網路

網際網路基本特點

  1. 連通性
  2. 共享

計算機網路

由若干的結點和連線這些結點的鏈路組成node link

網際網路基礎結構發展的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單個網路 ARPANET 向網際網路發展的過程。

1983 年, TCP/IP 協議成為 ARPANET 上的標準協議,使得所有使用 TCP/IP 協議的計算機都能利用互連網相互通訊。

人們把 1983 年作為網際網路的誕生時間。

1990年,ARPANET正式宣佈關閉。

第二階段:建成了三級結構的網際網路。

它是一個三級計算機網路,分為主幹網、地區網和校園網(或企業網)。

第三階段:逐漸形成了多層次 ISP 結構的網際網路。

出現了*網際網路服務提供者 ISP (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

任何機構和個人只要向某個 ISP 交納規定的費用,就可從該ISP獲取所需 IP 地址的使用權,並可通過該 ISP接入到網際網路

根據提供服務的覆蓋面積大小以及所擁有的 IP 地址數目的不同,ISP也分成為不同層次的ISP:主幹 ISP、地區 ISP 和 本地 ISP。

網際網路的標準化

網際網路的組成

  1. 邊緣部分:所有連線在網際網路的主機組成
  2. 核心部分:大量網路和連線這些網路的路由器組成

端系統的兩種通訊方式

  1. c/s client/server
  2. p2p peer-to-peer

網際網路的核心部分

網路核心部分起到特殊作用的是路由器router

它能夠實現分組交換 任務是轉發收到的分組

電路交換的特點

建立連線 通訊 釋放連線

電路交換的缺點

計算機資料具有突發性;且通訊線路利用率很低

分組交換的特點

採用的是儲存轉發技術 在傳送端先把較長的把平穩劃分成較短的,固定長度的資料段。

在每個資料段前面新增上首部構成分組。

分組交換網以分組作為資料傳輸單元,依次把各個分組傳送到接收端。

每一分組的首部都含有地址(諸如目的地址和源地址)等控制資訊。

分組交換網中的結點交換機根據收到的分組首部中的地址資訊,把分組轉發到下一個結點交換機。

每個分組在網際網路中獨立地選擇傳輸路徑。

用這樣的儲存轉發方式,最後分組就能到達最終目的地。

接收端收到分組之後會剝去首部還原。

最後還原成原始報文

路由器

輸入輸出沒有直接連線

先把收到的分組放入快取,查詢轉發表,找出某個目的地址應該從哪個埠轉發,把分組送到合適的埠轉發出去。

分組交換的優點

分組交換的問題

三種交換

幾種不同類別的網路

分類方式

作用範圍分類

使用者分類

用來把使用者接入到網際網路的網路

接入網AN 既不屬於核心部分也不屬於邊緣部分

計算機網路效能指標

速率

bit/s kbit/s Mbit/s Gbit/s是額定速率或標稱速率,並非是實際執行速率

頻寬

原本是頻頻寬度單位是Hz

但是這裡是網路中某通道的傳送資料的能力,是最高資料率。

在時間軸上訊號的寬度隨著頻寬的增大而變窄

吞吐量

單位時間內通過某個網路的資料量

時延

  1. 傳送時延:資料幀從結點進入到傳輸媒體所需要的時間

    等於資料幀的長度除以傳送速率

  2. 傳播時延:通道傳播距離花費的時間

    等於通道長度除以訊號在通道上的傳播速率

  3. 處理時延:處理分組所花費的時間

  4. 排隊時延:分組在路由器輸入輸出佇列中排隊等待處理所經歷的時延

時延頻寬積

等於傳播時延x頻寬

往返時間RTT

利用率

  1. 通道利用率
  2. 網路利用率:全網路的通道利用率的加權平均和

體系結構

  1. 開放系統互連基本參考模型OSI/RM

但是它失敗了:沒有商業驅動力,過分複雜,制定週期很長,層次劃分不合理。

  1. TCP/IP

網路協議

語法 語義 同步

五層協議的體系結構

應用程序資料先傳送到應用層,加首部成為PDU(協議資料單元)

PDU傳送到運輸層,加上運輸層首部成為運輸層報文

運輸層報文再傳送到網路層,加上網路層首部,成為分組

分組再到資料鏈路層,加上鍊路層的首部尾部,成為資料鏈路層幀

再到物理層,物理層把位元流傳送到物理媒體

(各層協議就是各個對等層之間傳遞資料時的各項規定)

TCP/IP

物理層、

資料鏈路層

網路層

運輸層

應用層

無線網路

vb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