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其它 >祝願你們的程式碼少一些bug,多一些摯愛的使用者

祝願你們的程式碼少一些bug,多一些摯愛的使用者

1

時隔一年後,相同的坑進去兩次,悲慘!

究其原因,還是一樣的。各種分支程式碼的維護,導致一套架構在各個專案上千瘡百孔,架構已從A迭代到W了,但還是拿著A在重構,不出問題才怪,說到底,還是管理的問題。

討論架構設計有問題時,有個程式猿說了個很奇怪的言論,“老闆難道不知道架構這麼多問題嗎?如果搞一套完美的架構,那測試等其他附屬的部門是不是要下崗了?架構差一點,就業機會是不是就多了一點?”

什麼?‘資本家’這麼善良了?為了創造就業崗位,自己犧牲每個月幾百萬的流水?

這理由很難站住腳!也不過是能力差的說辭。如果啊,真的這麼牛X的架構,砍掉其他附屬部門完全可以,一套程式碼坐收漁翁之利,但那只是夢!現實是,一個架構引出N多分枝,然後分枝再分枝,修修補補,多到枝繁葉茂,卻結不出果實。

“祝願你們的程式碼少一些bug,多一些摯愛的使用者。”

2

如何做測試,從而保證可以開發出可靠的、值得信賴的產品,一直是值得不斷思考的問題。

有段時間奉行“少則清晰”,於是在測試用例及流程上進行刪減,關注使用者痛點,解決痛點,好處是確實能從大方向上把握,讓一個產品趨於能用的狀態,不足的地方就是,細節無法都關注到。導致有的BUG就在那等著你,然後默默的噁心下你。

所以,基礎的東西還是不能丟,因為你沒有一個支撐你丟的架構,也不應該丟,因為那是根本。學再多高大上的玩意,基礎丟了,確實會出大錯。

在《Google軟體測試之道》中有這麼一句話:質量不是被測試出來的。

但其具有兩層涵義:

質量不等於測試,當你把開發過程和測試放到一起,就像在攪拌機裡混合攪拌那樣,直到不能區分彼此的時候,你就得到了質量。

如果某個產品出了問題,第一個跳出來的肯定是導致這個問題發生的開發人員,而不是遺漏這個bug的測試人員。

一個產品團隊不能任意降低測試人員招聘的技術要求,從而僱傭更多的測試人員,然後再讓他們做一些簡單和瑣碎的髒活累活。這些功能相關的髒活累活本應是開發人員的工作,不能簡單地扔給倒黴的測試人員。其實反過來,一個團隊也不能招聘一個和團隊技術要求不符的人員,如果一個水平一般的開發,在不瞭解業務的情況下,就開始快馬加鞭的寫bug,那受累的是整個團隊,而不是某一個人。

3

國家應該好好的治理下中介行業,這個利用資訊差,可以隨意賺取服務費的行業,真正實際的社會產出是什麼?存在是有多少能真正幫助到該幫助的人?更多的是電話、資訊騷擾,有個APP,你註冊完以後瀏覽,不出3分鐘就能收到電話,問您是否找房看房買房,精準服務,可能開發這個產品的專案經理覺得,你不看房買房,瀏覽它幹嘛?既然瀏覽了就應該有需求,有需求就有必要賺點服務費,這樣的設計確實精準,但是很討人嫌。這妥妥讓人意識到,這玩意不能開啟,否則像被人監視了一樣(雖然實際也是),大資料也意識到,打開了,那一定是有了賺錢機會,來,張經理負責電話跟進一下。

4

很多人在遇到別人做不好,或者做錯事時,總會忍不住想要去指導或者評價一下。這個行為其實是在告訴對方,不太允許你。

如果可以的話,無論對方做什麼事情(前提是沒有踩到你的底線,或者涉及到對方的生命危險,人生規劃等等),你儘量允許對方去做,允許讓他犯錯。不要去給對方任何的建議。即使你知道他的行為馬上就會犯錯,你也不要給他任何提醒。只管讓他去做。

這個是為了給對方建立一個被允許的環境,在這個環境中,對方可以無壓力地進行自我檢驗和修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