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其它 >程式設計師很卷,但依然是版本之子!

程式設計師很卷,但依然是版本之子!

一、

企鵝校招這事兒啊

我能說啥?確實饞得慌啊,我當年畢業的時候咋就沒這好事兒。

校招給40W,還有每月4K的房補,就連南山區的房東們看了都羨慕,然後留著口水計劃怎麼漲房租。

果然地產才是宇宙中心。


大家都在說網際網路不好乾了,程式設計師捲起來了,35歲怎麼怎麼慘,但怎麼還這麼多錢?

其實答案很簡單,程式設計師當然卷,但程式設計師這個職業,依然是這個版本的答案之一。


卷,和給錢,並不衝突。

甚至可能互為因果。

我們先講卷,再講版本答案。

有個詞叫盈虧同源,網際網路行業的高薪是因為競爭,但低薪也是因為競爭。

搶頂級人才的時候必須用高薪搶,因為頂級人才就那麼多,你不開高薪壓根就沒人來。

甚至有的人才,你未必需要,但你的對手拿不到,對你來說很重要。


企業不光要搶人才,還得搶市場。

怎麼搶?

靠低成本搶,誰能招到更優秀的人,用更低的成本,讓他們幹更多的活,誰就能成為市場競爭的勝利者。

大廠的起薪一年比一年高,還怎麼降成本?

簡單啊,主要靠外包和少招人。

企業的薪資成本不是看你新人開了多高的工資,而是開出的工資乘以崗位的數量,公司的工資越開越高,但是人越招越少,最後總的成本還是降下來的。


這個光景,作為經歷過銀行黃金年代的我,是真的見過。

不要光看程式設計師的薪酬,也要看大廠入門的難度,大部分人連筆試都不一定能過的了。

大廠的策略都是人越招越少,把那些最基礎的工作外包出去,只招最頂級的人才,做最困難最核心的工作。

這也是卷的結果,最後只留一小部分程式設計師,但是每一個都是獨當一面的高手,而且這個門檻會越來越高。

至於那些日常的簡單工作,門檻則是越來越低,外包的價格也會越來越便宜。

所以程式設計師這個行業,也是旱的旱死,澇的澇死。


為什麼程式設計師同時具有版本答案和卷兩重屬性?

因為這個職業確實有點特殊。

程式設計師確實需要掌握很多知識,但很多在日常的工作中,是用不到的。

畢竟程式設計師中最優秀的一批人,致力於把這個行業的門檻一再拉低,效率一再提升,這其實就導致了很多程式設計師都自嘲CV工程師。

客戶的個性化需求,產品經理抽風在半夜新開的腦洞,這些不困難但是繁瑣的東西,是大部分普通程式設計師的主要工作內容。

因為工作難度真的沒有到挑戰大家技術天花板的層次,所以重要的是能熬夜,反應快,脾氣好,肯背鍋,以及聰明的不要碰那些不知道為啥跑起來的BUG。


當個人水平的差距被低難度的工作拉平,那就只能拼誰的體力好了。

誰在單位時間產出更多,每天花更多時間在工作上,就直接決定了你的價值產出。

但是人老不以筋骨為能,隨著年齡的增長,大家的體力都在衰退。

更蛋疼的是,網際網路行業的更新換代速度太快了,就算你的體力還跟得上,各種新技術還要讓你腦力跟上。

這時候,如果你到年齡了,生活的毒打會讓你無法專心,然後就容易灰心。

工地打灰的方式可以幾十年不變,但程式設計師學的東西可能過幾年就要面臨淘汰。

有一說一,程式設計師這個迭代速度確實嚇人。

他們寫出的程式碼淘汰別的行業,也在淘汰自己。

是真正的猛男。


二、

網際網路的高薪當然有時代原因,畢竟早年能接觸電腦都很罕見。

一方面供不應求,一方面市場湧入了大量的熱錢,企業也給的起錢,這就造就了近10年網際網路行業遠高於其他行業的起薪。

有時候高價招聘,甚至是一種防守策略,只為不讓對手拿到足夠的生產力。

但是競爭和燒錢都有極限,最終大家都會騎著小黃車消失在人海。

在單一領域活下來的企業就那麼幾家,而倒閉的那些公司離開的程式設計師只能再次投入就業市場。

與此同時,市場上還有大量計算機專業的畢業生在湧來。

人才供應鏈的逐漸完善是網際網路從一個新行業走向成熟的標誌,但人越來越多,需求越來越少。

等到新市場被分割得差不多了,開始做存量的時候,大家忽然發現,市場其實並不需要這麼多程式設計師。

給少數人更多錢,而大多數人,直接不需要。


不說行業,就連同一家企業,對於程式設計師的需求也是不穩定的。

開發新產品做專案的時候可能需要30個程式設計師,但是做出來以後,平時只需要3到5個程式設計師來維護就夠了。

那剩下的怎麼辦呢?

企業夠大,利潤夠多,可以內部轉崗。

不然要麼你自己走,要麼我送你走。

這也是為什麼前些年中臺之風流行,講白了就是很多技術管理者發現只做業務根本不需要這麼多程式設計師,需要更多的專案來留人,招人,擴大自己的範圍。

所以吹中臺。

為啥這兩年沒人吹了?

因為老闆被市場一通教育,回過味了。


三、

為什麼大家老說程式設計師是前期職業,老師醫生公務員是後期職業,因為無論是老師醫生還是公務員,都是發展得相對成熟的百年乃至千年行業。

成熟就意味著達到了一個穩態,不管是需求,還是社會對他們的定位,以及在各個時期能獲取的酬勞,都是相對穩定的,可預期的。

像網際網路行業這樣,每隔幾年就發生巨大波動,你根本猜不到未來會怎麼樣的,真的是少數。

可能前幾年上天,後幾年就入土,前幾年千金市馬骨,後幾年你是什麼二百五。

新行業有新行業的優勢,先入場的人薪資高,待遇也高。

因為從前沒有這個行業,所以從業者少,市場大,大家都在搶人做增量。

但是一旦行業進入穩定期,開始做存量的時候,一切就會回落到正常水準,而且對人的需求也會減少。


刀槍入庫馬放南山,皇帝在坐江山的時候,最看不順眼的就是幫他打江山的老兄弟,所以網際網路行業有薪資倒掛,有逼老員工走。

傳統行業相當於王朝中後期,資源被分配得差不多了,已經夠擠了。

沒有年輕人一飛沖天的機會,但也沒有泡沫。

但是這句話也可以反過來說,沒有泡沫,也就沒有年輕人一飛沖天的機會。

事都是一樣的事情,就看你怎麼去理解。


四、

老師和醫生之所以能夠後期發力,還因為吃的資源多,越到後期的替代成本越高。

要培養出一個優秀的醫生,需要經歷過多少病人?

要鍛煉出一個經驗豐富,熟悉學生心理的老師,要教多少學生?

這些職業不能速成,也很難低成本重複,他們的工作經歷本身,就是一種難以複製的資源。

老醫生的經驗都是用一個個患者的疾病喂出來的,老教師的水平都是在學生身上練出來的,積累和收入正相關。

另外醫生和患者,教師和學生,又是一個互相成為對方資源的過程,這是一個額外積累,程式設計師中就少有這種積累。

但我依然要講,程式設計師是當前版本的答案。


首先,程式設計師中也有牛X的。

比如,和硬體開發相關的底層程式碼程式設計師;

比如,極其牛X的效能調優大神;

比如,一個人能頂一堆生產力的資料專家;

比如,安全行業一刀一槍殺出來的對抗專家們。

這些人前期賺的就多,大後期賺的更tm多。

雖然從普通程式設計師變成技術大佬很難,但從普通老師變成名師,從普通醫生變成名醫,不是一樣難?

程式設計師可能沒有過去那麼神了,但只要程式設計師收入的起點還是某些行業的天花板,這個職業就一定是非ban必選。


為啥?

你選擇當程式設計師,哪怕35到40歲不做了。

用十幾年的時間賺到其他職業一輩子的收入,只要你不是胡亂揮霍,後面只要你不是馬上猝死,乾點啥都是賺的。

你為自己贏得了生命中屬於自己的時間。


但你選擇在後期職業上苦熬,你要對抗的變數就特別多,在柳暗花明前你不能犯大錯,不能生大病,不能有任何影響大後期獲得收益的機會。

關鍵是,同樣的收益,在二十年前拿到,和二十年後拿到,價值可能是截然不同的。

程式設計師哪都不好,但好就好在TMD買房早。

別的職業熬了二十年,終於要崛起了。

但很多程式設計師二十年前就把紅利變現了,然後買了房,你還怎麼和我抗。

想象一下這個畫面,感受感受,仔細體會,是不是馬上就蚌埠住了。

還有更蚌埠住的呢。

很多後期職業在前期直接累死了,沒有後期了。


你說35歲以後怎麼辦,拜託,35歲以後又不是必然失業,你還可以降薪去小公司,而且降完薪還比其他行業的同齡人賺的多。

而且35歲的時候說不定你已經轉管理崗了呢,而且為啥程式設計師不多研究業務,直接轉產品經理呢?

雖然我也做風控產品,但我承認程式設計師出身的產品就是上手快,效果好。

反正錢已經賺到了,就看你有沒有攢下來了。

拿著錢,乾點啥不行,人生不一定要一直卷的,活著,有空閒時間,乾點喜歡做的事情,這本身就是一種價值。


我小時候聽我媽講延遲滿足的故事,說有研究人員找了兩個小孩,跟他們說你們有兩個選擇:

一個是現在就拿到糖果,但是隻能拿一顆;

但是如果願意坐在這裡等半個小時,忍耐半個小時的枯燥,就可以得到兩顆。

一個小孩當場拿了糖果走人了,另一個小孩耐心等了半小時,拿到了兩顆。

我媽講完,我馬上提出質疑,我說如果是我,我就選當場拿一顆糖果。

因為我作為一個小孩,我怎麼確定那些大人一定會守信用,說不定他們讓我等了半小時以後,不但不給我兩顆糖,還要打我一頓。

如果他們不守信用,我沒有任何能力強制他們實現諾言,那我還不如拿眼前的好處,見好就收。

就像你總是拿走我的壓歲錢,說攢起來給我娶媳婦,其實我知道那些錢你早就拿去花了。


而且就算這些研究人員信守諾言,那我也只是相當於拿半個小時換了一顆糖。

這半個小時我可以去打電動,可以看電視,可以去找鄰居小花,這些時間能帶給我的快樂並不比一顆糖少。

所以我為什麼要選延遲滿足?

延遲滿足的前提是定義權和決定權在我手裡。

我就要現在滿足。

我媽很欣慰,她說我是個聰明的孩子。

然後揍了我一頓,讓我別想壓歲錢了。


五、

說白了,有問題的從來都不是職業,而是你怎麼玩兒弄這個職業。

很多網際網路從業者的問題,在於他們並沒有清晰地意識到自己是佔了職業的便宜,還以為是自己牛逼,這輩子都能擁有遠高於其他行業的收入水平,於是養成了把後半輩子的錢也一起花掉的消費習慣。

你以為自己的人生是一柱擎天,但其實只是拋物線。

這是人的問題,不是職業的問題。


人不是隻活五十年的,隨著醫療技術的發達,以後人類的預期壽命還會越來越長。

在前期春風得意的時候為後期做準備,用動態的思維去規劃人生,這才是應該做的。

無論你是已經工作了,還是正在選擇以後的職業道路,想要降低中年危機的風險,都可以考慮一下以下問題:

第一,如果你的職業現在很賺錢,這個賺錢能持續多久?你的身體變化和年齡增長會影響收入嗎?行業的變化趨勢是什麼樣的?

只要還沒有財務自由,就不要養成高消費的習慣,以免泡沫消失後接受不了落差。

第二,你的職業可替代性強嗎?如果把你辭退了,老闆需要花多大代價才能找到差不多的人?這樣的人願意接受和你一樣甚至更低的薪水嗎?

無論從事什麼行業,都要多吃資源,增加個人價值,提高企業的替代成本。


比如有公派學習的機會,就去努力爭取,好好學。

有接觸客戶和甲方的機會,把他們的聯絡方式加到微信裡。

每一次吃到的資源,都是在增加你的獨特性。

就算你是零件,也要當不好找備份的那個。

而且資源是有限的,你多吃一口,你的潛在對手就少吃一口。

有時候社會競爭的本質邏輯,就是比拼誰能在短時間吃下更多的資源,然後快速消化,再去搶更多的資源。

當然,你信不信都行。


我們不能決定命運要用怎樣的姿勢對我們下手,但我們至少可以在它下手前,掙扎得不遺餘力。

如果不能反抗,那就享受吧。

從這個角度來看,程式設計師依然是普通人最優秀的選擇之一。

注意,我說的是普通人。

很多人並不普通,但沒辦法,不普通的路,太廢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