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年雙 11 期間網聯/銀聯處理支付交易 22.32 萬億元,增長 14.98%
第一章 緒論
1.1資料庫系統概述
1.1.1 資料庫的四個基本概念
資料、資料庫、資料庫管理系統、資料庫系統
1.資料(data)
資料庫中儲存的基本物件。
- 定義:描述事物的符號記錄。
- 種類:數字、文字、視訊、音訊等
- 特徵:特徵就是資料的語義,資料與其語義是不可分割的。
2.資料庫
是長期儲存在計算機內部、有組織、可共享的、大量的資料的集合。
- 基本特徵:資料按照一定的資料模型組織、描述和儲存;可為各種使用者共享;冗餘度較小;資料獨立性較高;易擴充套件。
3.資料庫管理系統
位於使用者與作業系統之間的一層資料管理軟體。用來科學的組織和儲存資料、高效地獲取和維護資料。
4.資料庫系統
在計算機系統中一如資料庫後地系統。
-
資料庫系統的構成
資料庫、作業系統、資料庫管理系統及開發工具、應用系統、資料庫管理員、使用者。
- 特徵:資料結構化;資料共享性高,冗餘度低且易擴充;資料獨立性搞;資料又資料庫系統統一管理和控制。
1.1.2資料管理技術的產生和發展
-
什麼是資料處理:
圍繞著資料所作的工作都可成為資料處理。既對各種資料進行手機、管理、加工、傳播的一系列活動的綜合。
-
什麼是資料管理:
對資料進行分類、組織、編譯、儲存、檢索、維護,是資料處理的中心問題。資料管理是資料處理業務的基本環節,而且是任何資料業務處理中必不可少的共有部分。
-
資料管理技術的發展過程
- 人工管理階段
- 檔案系統階段
- 資料庫系統階段
1.1.3資料庫系統的特點
- 資料結構化
- 資料的高共享性,冗餘度低且易擴充
- 資料的獨立性高
- 物理獨立性:指使用者的應用程式與資料庫中資料的物理儲存時相互獨立的。當資料的物理儲存改變了,應用程式不用改變。
- 邏輯獨立性:指使用者的應用程式與資料庫的邏輯結構是相互獨立的。資料的邏輯結構改變了,應用程式不用改變。
- 資料由資料庫管理系統統一管理和控制
1.2資料模型
1.2.1三種資料模型
- 概念模型:也稱為資訊模型,它是按使用者的觀點來對資料和資訊建模,用於資料庫設計。
- 邏輯模型:邏輯模型主要包括網狀模型、乘此模型、關係模型、面向物件資料模型、物件關係資料模型、半結構化資料模型等。按照計算機系統的觀點對資料建模,用與DBMS實現。
- 物理模型:物理模型是對資料最底層的抽象,描述資料在系統內部的表示方式和存取方法,在磁碟或磁帶上的儲存方式和存取方法。
1.2.2資料模型的組成要素
資料模型有三個組成要素:資料結構、資料操作、完整性約束條件。
-
資料結構
描述資料庫的組成物件及物件之間的聯絡。它是對系統 靜態特性的描述。
-
資料操作
對各種物件的例項允許執行的操作及有關的操作規則。它是對系統動態特性的描述。
-
資料的完整性約束條件
一組完整性規則的集合。
用以限定符合資料模型的資料庫狀態以及狀態的變化,以保證資料的正確、有效、相容。
1.2.3概念模型
概念模型的用途:它主要用於資訊世界的建模,是現實世界到機器世界的一箇中間層次。是資料庫設計的有力工具;是資料庫設計人員和使用者之間進行交流的語言。
實體:客觀存在且相互區別的事物。
-
屬性:實體所具有的某一特性。
-
碼:唯一表示實體的屬性集合。
-
域:屬性的取值範圍稱為該屬性的域。
-
實體型:用實體名及其屬性名集合來抽象和刻畫同類實體稱為實體型。
-
實體集:同一型別實體的集合成為實體集。
-
聯絡:顯示世界中書屋內部以及事物之間的聯絡。
1.2.4 最常用的資料模型
- 非關係模型:層次模型、網狀模型
- 關係模型:
- 面向物件模型
- 物件關係模型
1.2.5層次模型
類似於資料結構裡面的樹狀結構的東西。
1.2.6網狀模型
對應資料結構裡面的圖
1.2.7關係模型
一張二維表
-
術語
-
關係:對應一張表
-
元組:表的一行
-
屬性:表的一列,這一列的名稱叫做屬性名
-
主碼:表中的屬性組可以唯一的確定一個元組
-
域:屬性的取值範圍
-
分量:屬性的取值範圍
-
關係模式:對關係的描述
關係名(屬性1,屬性2,,,屬性3)
-
關係必須是規範化的,滿足一定的規範條件。
關係的每一個分量條件是一個不可分割的資料項,即不存在表中表
關係術語 一般表格的術語 關係名 表名 關係模式 表頭(表格的描述) 關係 (一張)二維表 元組 記錄或行 屬性 列 屬性名 列名 屬性值 列值 分量 一條記錄中的一個列值 非規範關係 表中有表(大表中嵌有小表)
-
-
關係資料模型的操縱
- 查詢
- 插入
- 刪除
- 更新
-
關係資料模型的完整性約束條件
- 實體完整性
- 參照完整性
- 使用者自定義的完整性
-
關係模型的優點
- 建立在嚴格的數學概念的基礎上
- 概念單一
- 關係模型的存取路徑對使用者透明
-
關係模型的缺點
- 存取路徑都使用者透明,查詢效率低
- 提高效能要對使用者查詢的請求進行優化,增加了開發難度。
層次模型 | 網狀模型 | 關係模型 | 面向物件模型 | |
---|---|---|---|---|
創始 | 1968年IBM公司的IMS系統 | 1969 年 CODASYL 的 DBTG 報告 (71 年通過 ) | 1970 年 F.Codd 提出關係模型 | 20 世紀 80 年代 |
資料結構 | 複雜 (樹結構) | 複雜 (有向圖結構) | 簡單 ( 二維表 ) | 複雜 (巢狀遞迴) |
資料聯絡 | 通過指標 | 通過指標 | 通過表間的公共屬性 | 通過物件標識 |
查詢語言 | 過程性語言 | 過程性語言 | 非過程性語言 | 面嚮物件語言 |
典型產品 | IMS | IDS/Ⅱ IMAGE/3000 IDMS TOTAL | Oracle Sybase DB2 SQL Server Informix | ONTOS DB |
盛行期 | 20 世紀 70 年代 | **70 ** 年代至 80 年代中期 | 80 年代至現在 | 90 年代至現在 |
1.3資料庫系統結構
1.3.1資料庫系統模式的概念
- 型:對某一類資料的節後和屬性的說明。(一個型別)
- 值:型的一個具體賦值(一個例項)
- 模式:資料庫邏輯結構和特徵的描述。它是型的描述。
- 例項:模式的一個具體值。
1..3.2 資料庫系統的三級模式
- 外模式(子模式或使用者模式):資料庫使用者使用的區域性資料的邏輯結構特徵的的描述。一個數據庫可以有多個。
- 模式(邏輯模式或概念模式):資料庫中全體資料的邏輯結構和特徵的描述。一個數據庫只有一個。
- 內模式(儲存模式): 是資料物理結構和儲存方式的描述,是資料在資料庫內部的表示方式,一個數據庫只有一個內模式。
1.3.3 資料的二級映像功能與資料獨立性
-
二層對映
-
外模式/模式
同一個模式可以有多個外模式。 對每一個外模式 ,資料庫系統都有一個外模式/模式映象,用來定義外模式與模式之間的對應關係,映象定義通常包含在各自外模式的描述中,以 保證資料的邏輯獨立性。
當模式改變時,資料庫管理員修改有關的外模式/模式映象,使外模式保持不變。 應用程式是依據外模式編寫的 ,從而應用程式不必修改,保證了資料與程式的邏輯獨立性。
-
模式/內模式映像
l當資料庫的儲存結構改變了(如 , 選用了另一種儲存結構 ), 資料庫管理員修改模式/內模式映象,使模式保持不變 。
-
1.3.4 資料庫模式
1.4 資料庫系統的組成
硬體平臺與資料庫、應用程式、資料庫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