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資訊 >分析師:馬斯克能否成為亨利・福特全靠特斯拉德國工廠

分析師:馬斯克能否成為亨利・福特全靠特斯拉德國工廠

北京時間 11 月 16 日早間訊息,據報道,最近,一位分析師將特斯拉 CEO 埃隆・馬斯克(Elon Musk)在德國工廠進行的一系列創新,與亨利・福特(Henry Ford)革命性的裝配線相提並論。

福特是福特汽車公司創始人,也是世界上第一位使用流水線大批量生產汽車的人。

兩年前,馬斯克曾出人意料地宣佈,特斯拉將在柏林郊外建廠。兩年後,該專案即將開花結果,特斯拉的賭注也從未像現在這樣觸手可及。

馬斯克稱,特斯拉正在研發的新奇產品,對其車輛的結構設計具有變革性。他想使用巨型機器,用一塊金屬來生產車身前後部分。如果能做到這一點,他將能大幅削減時間和成本,減輕車身重量,並提高行駛里程。

對於幾年前關注過 Model 3 釋出的人來說,這一切聽起來都很熟悉。一直以來,馬斯克都在推進建立一個高度自動化工廠的計劃,並將其稱為“外星無畏艦”(Alien Dreadnought),即“製造機器的機器”。但這一製造系統出了災難性的錯誤,幾乎使特斯拉破產。如今,特斯拉擁有更多的資源來支援馬斯克在汽車製造方面突破極限的願望。

上個月,摩根士丹利首席汽車業分析師亞當・喬納斯(Adam Jonas)在一份報告中稱:“長期願景是,特斯拉有機會徹底改造汽車生產流程。特斯拉正在打造未來的汽車工廠。”

今年早些時候,馬斯克用一種簡單的方式總結了特斯拉的追求。今年 1 月,他在 Twitter 上寫道:“用我們的巨型鑄造機,我們真的在試圖用製造玩具車的方式,來製造全尺寸汽車。”

德國工廠的創新

上個月,特斯拉德國工廠向公眾開放了一天。特斯拉表示,將向世界上最大的壓鑄機注入鋁,然後這些機器將用 6100 噸的壓力夾緊金屬,這相當於 1020 頭非洲大象站在上面。

該工廠將容納 8 臺這樣的機器,馬斯克的目標是,最終用一塊金屬衝壓出 Model Y SUV 的兩個最大部分,前車身和後車身。相比之下,對於當前的 Model 3,僅後部車身就由 70 塊金屬部件組成。

馬斯克用了一個術語來形容這些機器,“Giga press”(千兆壓力機)。需要指出的是,這些機器並不是特斯拉自主研發的,而是從 IdrA Group 公司購買的。IdrA Group 是一家義大利公司,已將這些機器出售給三大洲的三個客戶,並正與其他汽車製造商和主要供應商進行談判。

前部和後部鑄件,將與 Model Y 的車架連線,車架將容納內建在車輛結構中的電池。當前,特斯拉和其他電動汽車廠商都是採用將電芯或者模組封裝成電池包,然後嵌入到車身內的設計。而特斯拉德國工廠直接將電芯或模組安裝在車身上,以車身結構充當電池包的外殼。

在特斯拉去年的“電池日”活動中,馬斯克曾討論過“電池和車身製造更簡單、更一體化”的後果。他當時稱,可以將每千兆瓦時電池輸出的投資減少 55%,並將所需的工廠佔地面積縮減 35%

成敗在此一舉

除了上述各種積極的一面,馬斯克也承認,特斯拉德國工廠也是一個賭注。去年 10 月,馬斯克在 Twitter 上表示:“柏林工廠將會出現很多新技術,這意味著巨大的生產風險。”馬斯克當時還稱,特斯拉在上海和加州弗裡蒙特的工廠,將在大約兩年的時間內,即這些新技術得到驗證後,嘗試同樣的過渡,

就在這篇帖子釋出 5 個月後,弗裡蒙特工廠的一臺“Giga Press”(千兆壓力機)捲入了一場小火災。這臺機器在高達 850 攝氏度的溫度下熔化鋁合金,然後將金屬移入略微不那麼熱的保溫爐。

摩根士丹利分析師喬納斯在 10 月 24 日的報告中寫道,製造過程很棘手,部分原因是合金必須“以確保整個結構均勻冷卻”的速度進入

德國的汽車製造商正密切關注特斯拉的進展。大眾汽車可能會在其龐大的沃爾夫斯堡總部附近,建造一家新的電動汽車工廠,以直接回應馬斯克的德國工廠。

本月早些時候,大眾汽車 CEO 赫伯特・戴斯(Herbert Diess)試圖讓他的員工團結起來迎接挑戰。他警告說,特斯拉可能會在短短 10 個小時內製造出一輛電動汽車,而大眾汽車在茨維考(Zwickau)的工廠需要 30 多個小時。而大眾汽車的新工廠將每年生產 25 萬輛電動汽車,並希望在生產時間上趕上特斯拉。

上個月,喬納斯調高了特斯拉的產量預期。他預計,到 2030 年,特斯拉每家工廠每年將平均生產 80 多萬輛汽車。而當前,弗裡蒙特工廠每年可生產 50 萬輛汽車。

喬納斯在報告中稱:“我們還沒有看到電動汽車行業的‘裝配線時刻’,但我們相信,這一時刻即將到來。我們也相信,特斯拉在這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上個月,寶馬汽車的生產負責人米蘭・內德爾科維奇(Millan Nedeljkovic)在一次活動上曾表示,寶馬汽車還沒有使用像特斯拉這樣的大型鑄造機,部分原因是,這將降低“在同一條裝配線上生產幾種不同車型”所需的靈活性。

雖然如此,特斯拉的新方法還是引起了內德爾科維奇的興趣。他說:“如果奏效,也許我們會考慮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