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地質地球所研究建立火星全球磁場模型:為部署相關火星探測任務提供磁場模型參考
阿新 • • 發佈:2021-11-23
11 月 23 日訊息,據中科院官網,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所地球與行星物理院重點實驗室博士研究生高佳維及其導師戎昭金、魏勇研究員等,綜合 MGS 與 MAVEN 兩顆飛船的磁場觀測資料,建立了我國首個火星全球岩石剩磁模型。
通常認為,火星在大約 40 億年以前具有類似地球的全球偶極磁場,並存在宜居的生命環境。
但由於某種原因在大約 40 億年前,火星全球磁場消失,導致外部太陽風直接與火星大氣發生相互作用,加劇了火星大氣的剝蝕和逃逸,火星也逐漸演化成為一顆大氣稀薄、氣候乾冷的行星。
當前火星雖然沒有全球偶極磁場,但是火星表面磁性岩石礦物則以剩磁的形式記錄下了火星早期存在全球磁場的證據。
我國科學家在在綜合比較當前主流模型的優缺點基礎上,建立了我國首個火星全球岩石剩磁模型,新的模型與當前其他主流模型相比,可以更準確地描述在低高度範圍內(120-500 千米)的岩石剩磁分佈
瞭解到,該研究發展的新模型為進一步開展相關火星科學研究及部署相關火星探測任務提供了磁場模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