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其它 >效能測試總結

效能測試總結

一般來說,衡量軟體效能的三個最常用的指標是:併發使用者數、響應時間,以及系統吞吐量。

一、併發使用者數、響應時間、系統吞吐量之間的關係和約束:

(1)當系統併發使用者數較少時,系統吞吐量也低,系統處於空閒狀態,這個階段稱為:空閒區間

(2)當系統的負載不是很大時,隨著系統的併發使用者數量的增長,系統的吞吐量也會隨之呈線性增長,這個階段稱為:線性增長區間

(3)當系統的併發使用者數進一步增長,系統的處理能力逐漸趨於飽和,因此每個使用者的響應時間變長。但是系統整體的吞吐量並不會隨著併發使用者數量的增長而繼續呈線性增長,這個階段稱為:拐點

(4)當系統併發使用者數繼續增長,系統處理能力達到過飽和狀態。此時如果繼續增加併發使用者數,最終所有的使用者的響應時間會變得無限長。系統的整體吞吐量會降為零,系統處於被壓垮的狀態。這個階段稱為:過飽和區間

二、常用的效能測試方法

(1)後端效能測試:是通過效能測試工具模擬大量的併發使用者請求,然後獲取系統性能的各項指標,並且驗證各項指標是否符合預期的效能需求。

這裡的效能指標,除了包括併發使用者數、響應時間和系統吞吐量外,還應該包括各類資源的使用率,比如系統級別的 CPU 佔用率、記憶體使用率、磁碟 I/O 和網路 I/O 等,再比如應用級別以及 JVM 級別的各類資源使用率指標等。

我們一般只會把它設計在“線性增長區間”內。

場景設計主要包括以下兩種方式:1、基於效能需求目標的測試驗證;2、探索系統的容量,並驗證系統容量的可擴充套件性

(2)壓力測試:一般採用後端效能測試的方法,不斷對系統施加壓力,並驗證系統化處於或長期處於臨界飽和階段的穩定性以及效能指標,並試圖找到系統處於臨界狀態時的主要瓶頸點。所以,壓力測試往往被用於系統容量規劃的測試。

在執行壓力測試時,我們還會故意在臨界飽和狀態的基礎上繼續施加壓力,直至系統完全癱瘓,觀察這個期間系統的行為;然後,逐漸減小壓力,觀察癱瘓的系統是否可以自愈。

因此,我們將它設計在系統“拐點”上下,甚至是“過飽和區間”。

(3)可靠性測試:是驗證系統在常規負載模式下長期執行的穩定性。是通過長時間模擬真實的系統負載來發現系統潛在的記憶體洩漏、連結池回收等問題。

三、效能測試的目的

(1)能力驗證:驗證“某系統能否在 A 條件下具有 B 能力”,通常要求在明確的軟硬體環境下,根據明確的系統性能需求設計測試方案和用例。

(2)能力規劃:如何才能使系統達到要求的效能和容量。

(3)效能調優:主要解決效能測試過程中發現的效能瓶頸的問題,通常會涉及多個層面的調整,包括硬體裝置選型、作業系統配置、應用系統配置、資料庫配置和應用程式碼實現的優化等等

(4)缺陷發現



參考連結:

https://www.jianshu.com/p/3d2f28cc7c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