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其它 >檔案操作02

檔案操作02

晨考

1.解析對映檔案
	/etc/hosts

2.磁碟掛載資訊
	/etc/fatab

3.設定開機自啟動指令碼的步驟
	1.修改
		vim /etc/rc.local
	2.設定可執行許可權
		chmod +x /etc/rc.d/rc.local
	3.重啟測試

4.系統啟動級別有哪些
	0:關機
	1:單使用者
	2:多使用者無網
	3:完全多使用者
	4:待定
	5:桌面模式
	6:重啟

5.變數載入檔案有哪些
	/etc/profile
	/etc/profile.d
	/etc/bashrc

	~/.bashrc
	~/.bash_file

6.新增環境變數的格式
	export [變數名稱]=[變數設定值]

7.登陸提示檔案
	登陸成功之前:/etc/motd
	登陸成功之後:/etc/motd

8.修改系統root密碼的方式
	1.重啟
	2.在啟動選擇系統核心介面,按E進入單使用者模式
	3.鍵盤上下鍵,移動逛遍找到linux16位置,找到ro,修改成rw init=/sysroot/bin/sh
	4.ctrl + x 進行系統重新引導
	5.進入之後輸入:chroot /sysroot(sysroot是最原始的操作命令)
	6.回車
	7.輸入:bash,回車
	8.輸入:passwd root,回車
	9.輸入新密碼,回車
	10.確認新密碼,回車
	11.touch /.autorelabel
	12.ctrl + d 重啟系統
	13.登陸之後輸入:passwd 再次修改密碼

昨日問題

1.在linux中嚴格區分大小寫
2.在linux中區分中文英文字元的轉變

概要

檔案屬性資訊
檔案型別概念
檔案的軟硬連線
儲存相關-inode和block
使用者和使用者組

詳細

1.檔案型別概念說明

1.檔案詳細資訊詳解:
	第一列:inode號碼
		indcx nodc(索引節點):計算機內的身份號碼
	第二列:檔案的型別
	第三列:硬連結的數量
	第四列:所屬的使用者名稱
	第五列:所屬的組
	第六列:檔案的大小
	七-九 :檔案修改的時間
	第十列:檔名字(不是檔案屬性)

2.inode編號:
	linux系統中檔案的唯一標識,計算機內檔案的身份號
	直接關聯絡統記憶體中儲存的地址

3.硬連結和軟連結:
	1.硬連結:
		硬連結指向 index node 編號

	2.軟連線:
		軟連結指向對應的檔案路徑(檔案路徑丟失軟連線也就失效)
		類似win中的快捷方式

	3.建立命令:
		ln [檔案路徑] [連結的檔案路徑] 注:建立的是硬連結
			引數:
				-s:
					li -s [檔案路徑] [連結的檔案路徑]

	4.刪除檔案的底層邏輯:
		1.刪除的是硬連結
		2.判斷該檔案硬連結數是否為0
		3.如果為0則將該文將在磁碟中刪除
		4.不為0,則只刪除相對應的硬連結

2.判斷檔案型別的依據

檢視檔案第一個符號代表的就是檔案型別
	1.普通檔案		:f(-)
	2.資料夾		:d
	3.連結檔案		:l
	4.裝置檔案		:b,c
				b:磁碟檔案
				c:字元檔案
	5.套接字檔案(socket)	:s
	6.管道檔案		:p

檔案結尾字元
	.cong		:一般為配置檔案
	.py		:一般為py檔案
	.sh		:一般為指令碼檔案

安裝mysql
	yum install mariadb* -y

注意:
	不能以顏色判斷檔案型別
	建立顏色:
		--color=auto

3.儲存相關-inode和block

1.inode:
	inode號碼不是無限的,全部用完之後會報錯
	no space left no device(磁碟空間不足)

2.block:
	4kb一個塊,磁碟讀取是按照block為單位讀取的
	檔案儲存之後可能會佔用多個block塊,最後一個達不到4kb也不會存入其他檔案
	磁碟滿了會報錯

4.使用者與使用者組

1.使用者:
	相當於賬號
	root:相當於超管使用者

2.使用者組:
	某些具有相同屬性賬號的集合體
	root:超管組,超管許可權部分共享組員

3.建立使用者或使用者組的命令:預設建立普通使用者
	useradd [使用者名稱]
		引數:
			-g		:指定使用者組(使用者組必須存在)
				useradd [使用者名稱] -g [使用者組]
			-r		:建立系統使用者
				useradd [使用者ing] -r
			-W		:不建立家目錄
				useradd [使用者名稱] -W
			-u		:指定建立使用者的id
				useradd -u id號 [使用者名稱]

	系統使用者:
		uuid在0-999之間,就可以看做成系統使用者
		系統使用者一般用在啟動程式上,一般不需要登入系統
	
	普通使用者:
		uuid在1000以上的使用者,看做成普通使用者
		普通使用者一般用在登入上

4.檢視使用者或使用者組id:
	id [使用者名稱]

5.建立使用者組:
	groupadd
		引數:
			-g		:指定使用者組的id
				groupadd -g [使用者組的id] [使用者的組名]

6.切換使用者:
	su - [使用者名稱]
	su [使用者名稱]

7.檢視使用者詳情的檔案:
	/etc/passwd
		cat /etc/passwd

	root:x:0:0:root:/root:/bin/bash
		root		:使用者名稱
		x		:密碼佔位符
		0		:使用者的id
		0		:組的id
		root		:註釋性描述
		/root		:家目錄
		/bin/bash	:預設解析器

8.解析器:
	bash
	sh
	zsh
	可以用yum安裝解析器

5.使用者相關檔案

1.etc/passwd
	root:x:0:0:root:/root:/bin/bash
		root		:使用者名稱
		x		:密碼佔位符
		0		:使用者的id
		0		:組的id
		root		:註釋性描述
		/root		:家目錄
		/bin/bash	:預設解析器
		
2.etc/shadow
	root:$6$CGjG08HR$MgY5/z9rrRxGAZSje8WRhuOgW3oIfV7YEoQHC3FfRGMtRiJ5vc9/eSQu.6F7idv41KWWXdVqvNF7wX9dz1FXP1:18974:0:99999:7:::
	注:此檔案只有root使用者擁有讀許可權
		注:此檔案如果發生許可權變化需要注意是否是惡意攻擊
	使用者名稱:
	加密密碼:
	最後一次修改時間:根據1970.1.1到改密碼的那一天的天數
	最小修改時間間隔:0:表示可以隨時更改,如果有數字代表n天之內沒有辦法更改密碼
	密碼有效期:預設99999。可以設定,表示n天之後必須再次修改密碼
	密碼需要變更前的警告天數:預設:7。密碼失效前7天系統會自動提示
	密碼過期後的寬限時間:密碼過期後還不更改密碼此密碼還有多久失效,n則是n天,0則是立即失效,-n則是永不失效
	賬號失效時間:從1970.1.1到某個時間段內可以使用,過期則賬戶會失效
	保留欄位
		沒有功能,等待新功能的加入

3.etc/group
	root:x:0:
		root			:組名
		x			:組密碼佔位符
		0			:組id
					:組中的附加使用者

4.etc/gshadow
	root:::
		root			:組名
					:組密碼(!:當空白欄位是!時,表示沒有群組管理員)
					:組管理員
					:組中的附加使用者

6.作業

不使用useradd建立使用者
	1.vim進入儲存使用者資訊的檔案,進入編輯模式
	2.輸入  使用者名稱+:
	3.輸入  密碼可以是空+:
	4.輸入  uuid(1系統使用者999。1000普通使用者)+:
	5.輸入  組的id(可以輸入0或者其他任意組的id)+:
	6.輸入  描述資訊可以不新增+:
	7.輸入  /home/使用者名稱(這是這個使用者的家目錄)+:
	8.輸入  /bin/bash(這是解析器)
	9.退出vim
	10.輸入  su [使用者名稱] 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