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其它 >Go排程器系列(2)巨集觀看排程器

Go排程器系列(2)巨集觀看排程器

轉載宣告如下:

  1. 本文作者:大彬
  2. 原文連結:https://lessisbetter.site/2019/03/26/golang-scheduler-2-macro-view

上一篇文章《Go語言高階:排程器系列(1)起源》,學goroutine排程器之前的一些背景知識,這篇文章則是為了對排程器有個巨集觀的認識,從巨集觀的3個角度,去看待和理解排程器是什麼樣子的,但仍然不涉及具體的排程原理。

三個角度分別是:

  1. 排程器的巨集觀組成
  2. 排程器的生命週期
  3. GMP的視覺化感受

在開始前,先回憶下排程器相關的3個縮寫:

  • G: goroutine,每個G都代表1個goroutine
  • M: 工作執行緒,是Go語言定義出來在使用者層面描述系統執行緒的物件 ,每個M代表一個系統執行緒
  • P: 處理器,它包含了執行Go程式碼的資源。

3者的簡要關係是P擁有G,M必須和一個P關聯才能執行P擁有的G。

排程器的功能

《Go語言高階:排程器系列(1)起源》中介紹了協程和執行緒的關係,協程需要執行線上程之上,執行緒由CPU進行排程。

在Go中,執行緒是執行goroutine的實體,排程器的功能是把可執行的goroutine分配到工作執行緒上。

Go的排程器也是經過了多個版本的開發才是現在這個樣子的,

  • 1.0版本釋出了最初的、最簡單的排程器,是G-M模型,存在4類問題
  • 1.1版本重新設計,修改為G-P-M模型,奠定當前排程器基本模樣
  • 1.2版本加入了搶佔式排程,防止協程不讓出CPU導致其他G餓死

$GOROOT/src/runtime/proc.go的開頭註釋中包含了對Scheduler的重要註釋,介紹Scheduler的設計曾拒絕過3種方案以及原因,本文不再介紹了,希望你不要忽略為數不多的官方介紹。

Scheduler的巨集觀組成

Tony Bai《也談goroutine排程器》中的這幅圖,展示了goroutine排程器和系統排程器的關係,而不是把二者割裂開來,並且從巨集觀的角度展示了排程器的重要組成。

自頂向下是排程器的4個部分:

  1. 全域性佇列(Global Queue):存放等待執行的G。
  2. P的本地佇列:同全域性佇列類似,存放的也是等待執行的G,存的數量有限,不超過256個。新建G’時,G’優先加入到P的本地佇列,如果佇列滿了,則會把本地佇列中一半的G移動到全域性佇列。
  3. P列表:所有的P都在程式啟動時建立,並儲存在陣列中,最多有GOMAXPROCS個。
  4. M:執行緒想執行任務就得獲取P,從P的本地佇列獲取G,P佇列為空時,M也會嘗試從全域性佇列拿一批G放到P的本地佇列,或從其他P的本地佇列偷一半放到自己P的本地佇列。M執行G,G執行之後,M會從P獲取下一個G,不斷重複下去。

Goroutine排程器和OS排程器是通過M結合起來的,每個M都代表了1個核心執行緒,OS排程器負責把核心執行緒分配到CPU的核上執行。

排程器的生命週期

接下來我們從另外一個巨集觀角度——生命週期,認識排程器。

所有的Go程式執行都會經過一個完整的排程器生命週期:從建立到結束。

即使下面這段簡單的程式碼:

package main

import "fmt"

// main.main
func main() {
    fmt.Println("Hello scheduler")
}

也會經歷如上圖所示的過程:

  1. runtime建立最初的執行緒m0和goroutine g0,並把2者關聯。
  2. 排程器初始化:初始化m0、棧、垃圾回收,以及建立和初始化由GOMAXPROCS個P構成的P列表。
  3. 示例程式碼中的main函式是main.mainruntime中也有1個main函式——runtime.main,程式碼經過編譯後,runtime.main會呼叫main.main,程式啟動時會為runtime.main建立goroutine,稱它為main goroutine吧,然後把main goroutine加入到P的本地佇列。
  4. 啟動m0,m0已經綁定了P,會從P的本地佇列獲取G,獲取到main goroutine。
  5. G擁有棧,M根據G中的棧資訊和排程資訊設定執行環境
  6. M執行G
  7. G退出,再次回到M獲取可執行的G,這樣重複下去,直到main.main退出,runtime.main執行Defer和Panic處理,或呼叫runtime.exit退出程式。

排程器的生命週期幾乎佔滿了一個Go程式的一生,runtime.main的goroutine執行之前都是為排程器做準備工作,runtime.main的goroutine執行,才是排程器的真正開始,直到runtime.main結束而結束。

GMP的視覺化感受

上面的兩個巨集觀角度,都是根據文件、程式碼整理出來,最後我們從視覺化角度感受下排程器,有2種方式。

方式1:go tool trace

trace記錄了執行時的資訊,能提供視覺化的Web頁面。

簡單測試程式碼:main函式建立trace,trace會執行在單獨的goroutine中,然後main列印”Hello trace”退出。

func main() {
    // 建立trace檔案
    f, err := os.Create("trace.out")
    if err != nil {
        panic(err)
    }
    defer f.Close()

    // 啟動trace goroutine
    err = trace.Start(f)
    if err != nil {
        panic(err)
    }
    defer trace.Stop()

    // main
    fmt.Println("Hello trace")
}

執行程式和執行trace:

➜  trace git:(master) ✗ go run trace1.go
Hello trace
➜  trace git:(master) ✗ ls
trace.out trace1.go
➜  trace git:(master) ✗
➜  trace git:(master) ✗ go tool trace trace.out
2019/03/24 20:48:22 Parsing trace...
2019/03/24 20:48:22 Splitting trace...
2019/03/24 20:48:22 Opening browser. Trace viewer is listening on http://127.0.0.1:55984

效果:

從上至下分別是goroutine(G)、堆、執行緒(M)、Proc(P)的資訊,從左到右是時間線。用滑鼠點選顏色塊,最下面會列出詳細的資訊。

我們可以發現:

  • runtime.main的goroutine是g1,這個編號應該永遠都不變的,runtime.main是在g0之後建立的第一個goroutine。
  • g1中呼叫了main.main,建立了trace goroutine g18。g1執行在P2上,g18執行在P0上。
  • P1上實際上也有goroutine執行,可以看到短暫的豎線。

go tool trace的資料並不多,如果感興趣可閱讀:https://making.pusher.com/go-tool-trace/,中文翻譯是:https://mp.weixin.qq.com/s/nf_-AH_LeBN3913Pt6CzQQ

方式2:Debug trace

示例程式碼:

// main.main
func main() {
    for i := 0; i < 5; i++ {
        time.Sleep(time.Second)
        fmt.Println("Hello scheduler")
    }
}

編譯和執行,執行過程會列印trace:

➜  one_routine2 git:(master) ✗ go build .
➜  one_routine2 git:(master) ✗ GODEBUG=schedtrace=1000 ./one_routine2

結果: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SCHED 0ms: gomaxprocs=8 idleprocs=5 threads=5 spinningthreads=1 idlethreads=0 runqueue=0 [0 0 0 0 0 0 0 0]
SCHED 1001ms: gomaxprocs=8 idleprocs=8 threads=5 spinningthreads=0 idlethreads=3 runqueue=0 [0 0 0 0 0 0 0 0]
Hello scheduler
SCHED 2002ms: gomaxprocs=8 idleprocs=8 threads=5 spinningthreads=0 idlethreads=3 runqueue=0 [0 0 0 0 0 0 0 0]
Hello scheduler
SCHED 3004ms: gomaxprocs=8 idleprocs=8 threads=5 spinningthreads=0 idlethreads=3 runqueue=0 [0 0 0 0 0 0 0 0]
Hello scheduler
SCHED 4005ms: gomaxprocs=8 idleprocs=8 threads=5 spinningthreads=0 idlethreads=3 runqueue=0 [0 0 0 0 0 0 0 0]
Hello scheduler
SCHED 5013ms: gomaxprocs=8 idleprocs=8 threads=5 spinningthreads=0 idlethreads=3 runqueue=0 [0 0 0 0 0 0 0 0]
Hello scheduler

看到這密密麻麻的文字就有點擔心,不要愁!因為每行欄位都是一樣的,各欄位含義如下:

  • SCHED:除錯資訊輸出標誌字串,代表本行是goroutine排程器的輸出;
  • 0ms:即從程式啟動到輸出這行日誌的時間;
  • gomaxprocs: P的數量,本例有8個P;
  • idleprocs: 處於idle狀態的P的數量;通過gomaxprocs和idleprocs的差值,我們就可知道執行go程式碼的P的數量;
  • threads: os threads/M的數量,包含scheduler使用的m數量,加上runtime自用的類似sysmon這樣的thread的數量;
  • spinningthreads: 處於自旋狀態的os thread數量;
  • idlethread: 處於idle狀態的os thread的數量;
  • runqueue=0: Scheduler全域性佇列中G的數量;
  • [0 0 0 0 0 0 0 0]: 分別為8個P的local queue中的G的數量。

看第一行,含義是:剛啟動時建立了8個P,其中5個空閒的P,共建立5個M,其中1個M處於自旋,沒有M處於空閒,8個P的本地佇列都沒有G。

再看個複雜版本的,加上scheddetail=1可以列印更詳細的trace資訊。

命令:

➜  one_routine2 git:(master) ✗ GODEBUG=schedtrace=1000,scheddetail=1 ./one_routine2

結果:

截圖可能更程式碼匹配不起來,最初程式碼是for死迴圈,後面為了減少列印加了限制迴圈5次

每次分別列印了每個P、M、G的資訊,P的數量等於gomaxprocs,M的數量等於threads,主要看圈黃的地方:

  • 第1處:P1和M2進行了繫結。
  • 第2處:M2和P1進行了繫結,但M2上沒有執行的G。
  • 第3處:程式碼中使用fmt進行列印,會進行系統呼叫,P1系統呼叫的次數很多,說明我們的用例函式基本在P1上執行。
  • 第4處和第5處:M0上運行了G1,G1的狀態為3(系統呼叫),G進行系統呼叫時,M會和P解綁,但M會記住之前的P,所以M0仍然記綁定了P1,而P1稱未繫結M。

總結時刻

這篇文章,從3個巨集觀的角度介紹了排程器,也許你依然不知道排程器的原理,心裡感覺模模糊糊,沒關係,一步一步走,通過這篇文章希望你瞭解了:

  1. Go排程器和OS排程器的關係
  2. Go排程器的生命週期/總體流程
  3. P的數量等於GOMAXPROCS
  4. M需要通過繫結的P獲取G,然後執行G,不斷重複這個過程

示例程式碼

本文所有示例程式碼都在Github,可通過閱讀原文訪問:golang_step_by_step/tree/master/scheduler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