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其它 >從杭州美華私立醫院的一次住院體驗,思考面對教育醫療資源稀缺問題,工程師和經濟學家不同的解題思路

從杭州美華私立醫院的一次住院體驗,思考面對教育醫療資源稀缺問題,工程師和經濟學家不同的解題思路

從杭州美華私立醫院的一次住院體驗,思考面對教育醫療資源稀缺問題,工程師和經濟學家不同的解題思路

一、我們選擇私立婦兒醫院的依據

從妻子懷孕中期開始,我和妻子就一直在研究在哪裡生產的問題,最後選擇了「杭州美華婦兒醫院」,這裡分享一下我的整個資訊收集和決策過程,以供大家參考。

總體來看,如果我們假設生育這件事的效用值為Y,生育的效用屬性由如下幾個因素組成:

  • Y1:嬰幼兒出生過程安全性
  • Y2:嬰幼兒出生後保育和護理完善度
  • Y3:產婦生育過程(順產、剖宮產)的安全性
  • Y4:產婦生育過程的心情愉悅程度
  • Y5:陪同丈夫的舒適度
  • Y6:經濟花費

設影響生育過程函式為S(),則有Y = S(X),其中X為影響生育效用值的輸入因素,由以下幾個因素組成:

  • X1:醫院床位資源:這裡簡單解釋一下,有些公立醫院的產房是4人間或6人間,每個小嬰兒2個小時就會醒來一次,6個小孩雜湊在全天24小時,你可以想象一下整個產房的情景,這裡還不包括每個產婦各自的家人探望,還有醫生的看診等等,基本上大人是無法休息好的。
  • X2:醫院醫生資源(助產士、麻醉師、主刀醫生、主任醫師、護士、護工等等):這裡補充一點關於麻醉師的小知識,相信能給讀者朋友更多感性認知。麻醉師的職責是給產婦注入麻醉藥,但是麻醉藥是一個對技能要求極高的崗位,你不能一次性注入大量的麻醉藥否則就會導致產婦休克和昏迷,反過來藥量太小起不到效果,因此麻醉師需要全程在場。同時,一場順產手術平均耗時8個小時,有的甚至長達24小時,而醫院同一天往往會有十幾個產婦在進行手術。因此,在公立醫院,真正最稀缺的崗位是麻醉師,基本上麻醉師是不夠的,這也就導致了很多產婦在手術過程中遭受了不小的疼痛體驗。
  • X3:流程效率:這裡補充一點何謂流程效率,傳統的婦兒醫院是按照功能分成了不同的科室,產婦整個生產過程是類似流水線作業,要在不同科室之間來回流轉,而現在有些高階的公立醫院以及私立醫院設立了所謂的LDR病房,類似「ALL IN ONE」的設計架構,將所有功能科室合併到一個病房裡,讓產婦少移動,醫生圍繞產婦進行綜合看診,提升了整個流程效率。
  • X4:醫院就診人數密度:簡單來說,就診人數越少,患者體驗就越好。
  • X5:生育套餐費用:首先,私立醫院的所有專案都不入醫保,同時,出於價格門檻的原因,私立醫院的總體費用開銷大概是公立醫院的10倍。至於這麼高的費用開銷,最終獲得的效用價值是否是相應的,這就見仁見智了,因為這涉及到每個家庭自己的權重函式,對筆者來說,私立醫院的效用價值大概是公立醫院的4倍左右。

建立了量化的模型之後,我根據自身對各個因素的權重排名,對公立醫院(省婦保、市婦保)和私立醫院進行了橫向對比,最終選擇了私立醫院,資料分析過程這裡不贅述。

在完成了整個調研過程後,我心中生出了一些更深的思考,關於私立婦兒醫院的市場需求、以及中國一線城市醫療資源稀缺問題。

二、為什麼在當下的中國一線城市會催生出大量的私立醫院,它們的市場空間如何產生的?

關於中國醫療資源稀缺,這個話題幾乎你在任何的公眾號和媒體文章以及茶餘飯後都會聽到,整體上是客觀存在的,但並不是表面這幾個字這麼簡單。

我們先來看幾個資料,以下資料來自《2020年我國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統計公報》

(一)醫療衛生機構總數

2020年末,全國醫療衛生機構總數達1022922個,比上年增加15377個。其中:

  • 醫院35394個
  • 基層醫療衛生機構970036個
  • 專業公共衛生機構14492個

與上年相比,醫院增加1040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增加15646個。

醫院中,

  • 公立醫院11870個
  • 民營醫院23524個

醫院按等級分:

  • 三級醫院2996個(其中:三級甲等醫院1580個)
  • 二級醫院10404個
  • 一級醫院12252個
  • 未定級醫院9742個

醫院按床位數分:

  • 100張以下床位醫院21246個
  • 100-199張床位醫院5297個
  • 200-499張床位醫院4761個
  • 500-799張床位醫院2005個
  • 800張及以上床位醫院2085個

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中,社群衛生服務中心(站)35365個,鄉鎮衛生院35762個,診所和醫務室259833個,村衛生室608828個。

專業公共衛生機構中,疾病預防控制中心3384個,其中:省級31個、市(地)級403個、縣(區、縣級市)級2762個。衛生監督機構2934個,其中:省級25個、市(地)級387個、縣(區、縣級市)級2459個。婦幼保健機構3052個,其中:省級29個、市(地)級376個、縣(區、縣級市)級2563個。

(二)床位數

2020年末,全國醫療衛生機構床位910.1萬張,其中:

  • 醫院713.1萬張(佔78.4%)
  • 基層醫療衛生機構164.9萬張(佔18.1%)
  • 專業公共衛生機構29.6萬張(佔3.3%)

醫院中,

  • 公立醫院床位佔71.4%
  • 民營醫院床位佔28.6%

與上年比較,床位增加29.4萬張,其中:

  • 醫院床位增加26.5萬張(公立醫院增加11.5萬張,民營醫院增加15.0萬張)
  • 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床位增加1.8萬張
  • 專業公共衛生機構床位增加1.1萬張

每千人口醫療衛生機構床位數由2019年6.30張增加到2020年6.46張。

(三)衛生人員總數

2020年末,全國衛生人員總數達1347.5萬人,比上年增加54.7萬人(增長4.2%)。

2020年末衛生人員總數中,

  • 衛生技術人員1067.8萬人
  • 鄉村醫生和衛生員79.2萬人
  • 其他技術人員53.0萬人
  • 管理人員56.1萬人
  • 工勤技能人員91.1萬人

衛生技術人員中,

  • 執業(助理)醫師408.6萬人
  • 註冊護士470.9萬人

與上年比較,衛生技術人員增加52.4萬人(增長5.2%)。

2020年末衛生人員機構分佈:

  • 醫院811.2萬人(佔60.2%)
  • 基層醫療衛生機構434.0萬人(佔32.2%)
  • 專業公共衛生機構92.5萬人(佔6.9%)

2020年末衛生技術人員學歷結構:

  • 本科及以上佔42.0%
  • 大專佔38.2%
  • 中專及技校佔18.8%
  • 高中及以下佔1.0%

技術職務(聘)結構:

  • 高階(主任及副主任級)佔8.8%
  • 中級(主治及主管)佔19.8%
  • 初級(師、士級)佔61.7%
  • 待聘佔9.7%

2020年,每千人口執業(助理)醫師2.90人,每千人口註冊護士3.34人;每萬人口全科醫生2.90人,每萬人口專業公共衛生機構人員6.56人。

從資料可以看出來,我國的衛生人員配比,已經超過國際平均水平,接近發達國家水平!

那接下來的問題就是:為什麼所有人都感覺中國的醫療資源稀缺呢?為什麼所有人都在感嘆“看病難”呢?

先說結論,答案可以用這兩年很流行的一個說法概括,那就是「供給側結構不均衡」來解釋。

我國醫療是一種奇怪的半市場化,按鍾南山的說法叫“國有民營制”,一邊要求公立醫院自負盈虧,一邊又不允許自主定價。頂尖的協和、復旦、中山、華西,一流的三甲,還是縣以下的基層醫院,水平天差地別,收費卻相差無幾。這必然導致病人無論經濟情況如何,無論病情輕重,都大量湧入高水平大醫院,要求先進醫療,且認為這是理所應當的!

這就導致了醫療資源極度的不均衡,一方面當地最大的一兩家大醫院門庭若市,醫生一天看幾十上百病人,另一方面更多的基層醫院門可羅雀,醫生上班打麻將!

同時病人抱怨看病難、看病貴,大家都擠到大醫院,都要高水平醫療,能不又難又貴嗎?其實去基層醫院,看病既不貴也不難,只是除了體檢和開藥,有幾個人願意去呢?因此國家衛健委才會說:“不是看病難,是上大醫院看病難”。

這就是我國醫療行業現狀,醫療資源總體稀缺確實存在,但更大的問題是醫療資源不均衡,導致了嚴重的區域性浪費、區域性稀缺。

那麼有什麼解決辦法呢?

  • 最好當然是讓全民都買得起奧迪,代價是鉅額的政府補貼,比如當年轟動一時的神木醫改,號稱全民免費醫療,後來財政實在不堪重負,不得不又加上了各種限制,世界上能比較接近這個目標的,是英國和一些北歐高福利國家。
  • 二是讓買得起奧迪的買奧迪,買得起奧拓的買奧拓,也就是醫療全面市場化,這是最符合市場經濟規律的,但也是倫理最難接受的,這有可能導致事實上的生命不平等,比如美國就是這樣,醫療費用居高不下,只好又去買商業醫保。
  • 三是折中方案,讓全民買得起奧拓,讓有錢人自己去買奧迪,比如俄羅斯就是這樣,這也是中國目前的醫改方向,國家提供基本醫療,保障大家都看得起病,而大醫院逐步取消門診,必須通過基層轉診。也就是說,未來能享受高水平醫療的,要麼是基層不能處理的重病或疑難雜症,轉入上級公立醫院,要麼自己花錢去私立醫院,不會再出現感冒花10塊錢去看主任教授這種嚴重浪費醫療資源的事情了。

以上是整個中國醫療資源供求矛盾的大環境分析,回到我們這篇文章的主題,婦幼二醫療資源的供給和需求存在什麼樣的矛盾?

這裡我們做一個簡單的粗略計算,

2019年末,杭州全市常住人口突破千萬,達到1036.0萬人,比2018年末淨增55.4萬人。2019年末全市常住人口中,城鎮人口813.3萬人,農村人口為222.7萬人。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城鎮化率)78.5%,與2018年相比,提高1.1個百分點。

2019年杭州市常州人口出生率為11.1‰,比上年降低0.2個千分點,死亡率為5.1‰,自然增長率為6.0‰。與2018年相比,自然增長率下降0.2個千分點。

按照這個資料,杭州2019年的新生兒數量為115萬。

我們假設每個家庭是否備孕都是獨立隨機事件,因此可以假設一年365天,每天出生的新生兒數量是基本相等的,帶入上面數字得到平均每天的新生兒數量為3150人。

杭州省婦保、市婦保、周邊區縣的婦保醫院的總產婦床位大概在2000左右,顯然這裡存在較大的床位缺口。因此,公立婦保醫院資源緊張問題自然就非常普遍。

而私立婦保就是在這種市場環境下應運而生,總體來說,私立婦保提供的核心價值有如下幾點:

  • 公立醫院是人找醫生,私立醫院是醫生找人,甚至是多對一的服務,服務質量和服務密度更高。
  • 私立醫院由於價格門檻較高,因此實際需求也較少,寬鬆的就醫環境節省了客戶的就醫時間。筆者所在的那傢俬立醫院,甚至有提供酒店式的代客停車和取車服務。

三、從美國私立學校的現狀,反觀中國優質教育資源稀缺的問題

在完成了對醫療資源稀缺問題的調研後,我又自然聯想到了國內目前一線城教育資源稀缺的問題,於是也做了一些初步的調研。

0x1:美國的另類學校(AltSchoo)對美國教育問題改革的一次嘗試

你如果在網上搜索“AltSchool 2015”這個關鍵詞,會看到2015年關於這個“另類學校”的很多報道,包括來自中國的報道。報道的口氣是追捧、讚譽,有的可能還有一些“羨慕嫉妒恨”。這個學校是由谷歌的前員工範提拉(Max Ventilla)所創辦的,得到了來自扎克伯格等人的投資,當時有些媒體報道說,這可能是世界上最前沿、最精英化的學校。

但到了2020年,你基本上已經看不到關於這個學校的新聞了,它已經關閉了所有校區,轉型成了一個做教學軟體的公司。這一切是怎麼發生的呢?

要解釋這一切的變化,我們需要先了解一些關於另類學校的基本情況。

Altschool是Alternative School兩個詞的縮寫,意思就是“另類學校”,所謂另類,當然是相對於我們今天大家上的普通學校而言。這個學校有多麼另類呢?我們不妨來看一下這所學校的7個特點:

  • 1. 教學完全以學生為中心,學生可以自己決定自己想要學什麼。當然,老師會教完教學大綱的內容,但是未必需要按照教學大綱的次序來,學生怎麼學習方便,就怎麼教。
  • 2. 為了做到上面這一點,每一個學生都會有一個不同的學習計劃,也就是說每一個學生自己是一個班,他的課表作業和其他孩子都不一樣。當然,這樣的學校也不可能招很多生,這所學校在它學生人數最多的時候也只有300多人。
  • 3. 絕對的高科技。在這所學校裡,每天早上從孩子們進入學校,到教學、完成作業和考試,全部要用iPad以及可穿戴裝置進行。同時學校有很多監控裝置,關注學生們的反饋和表現,老師甚至要在課後回放自己的教學錄影和教室裡的反應,以便改進教學。
  • 4. 為了保證高科技的效果,這所學校的工程師團隊和教師團隊人數相等。45位曾供職於谷歌、Facebook和Uber等公司的工程師在這裡工作,除了開發了很多支援教學的軟體,還要對45位老師進行1對1的技術支援。
  • 5. 教育的理念很先進,至少看上去如此。這所學校的口號是“另類學校=教育+設計+工程+創業”。今天很多教育改革的方向,一般學校還在討論的時候,這所學校已經開始實施了。
  • 6. 這所學校得到了矽谷IT精英和投資人的鼎力支援。給它投資的除了扎克伯格,還有喬布斯的遺孀勞倫娜·喬布斯,風投公司凱鵬華盈,著名投資人安德森∙霍洛維茨、彼得·蒂爾等等。幾輪下來這所學校一共融資1.76億美元。
  • 7. 學校按照這個理念辦學,聽起來自然高大上,自然有很多家長想把孩子送去讀書,於是它就特別難進。2015年,3500多個孩子申請,只錄取了200人,錄取率不到6%,正好和哈佛的錄取率相當。

但兩年之後,到2017年你再看新聞,情況就不一樣了。首先,另類學校關閉了矽谷和紐約的兩個校區。原來打算在芝加哥開新校區的計劃也從網站上移除了。其次,它原本講要將經驗推廣到其他中小學的事情也不提了。

又過了兩年,到2019年,剩下的四個校區也關門了,這所學校成為了一個做教學軟體的公司。這所試圖改變教育理念和方法的學校一度風生水起,但最後以一地雞毛結束。觀察這所學校創辦人辦學的理想和現實,不禁讓人陷入沉思。

  • 首先要指出的是,另類學校的創辦人範提拉並不是欺世盜名之輩。範提拉在谷歌工作時有著良好的工作紀錄,他也是一位關心自己孩子教育的父親。範提拉辦學的理念,得到了扎克伯格、布林等非常成功的企業家的肯定,也得到了教育家和很多有經驗的老師的支援。
  • 範提拉的想法是重新定義美國的教育方式,推行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模式,同時將創新的觀念從小就植入學生的腦子裡,而不是等學生們到了大學,才有機會鍛鍊創造力。為了確保學生的時間不被來回來去炒冷飯浪費,他非常強調因材施教,這也符合知名教育家們對教育的理解。
  • 此外,另類學校為學生提供了大量的科技、人文、動手和程式設計的選修課,採用IT技術管理教學,這些理念都非常先進。
  • 至於錢,這所學校從來都不缺錢,這就避免了很多學校想提高教學質量,卻在財政上捉襟見肘的窘境。

那麼這所學校為什麼關門了呢?

  • 首先,它所發現的美國教育的問題是存在的,但是給出的解決方法方向卻錯了。

在谷歌這樣的企業裡,只要工作一段時間,就會發現美國基礎教育的一個問題,一個三億多人的國家,居然培養不出足夠多的工程師,更不要說有創造力的了,因此不得不到世界各地大量挖掘。2004年穀歌上市之前,美國籍的員工佔了人數的90%,今天這個比例可能也就是一半。原因你應該也能想到,當公司只有千把人時,從全美國這麼一個大池子裡挑幾百人非常容易,但是當公司規模到了10萬人,美國的人才顯然就不夠用了。

美國一年有200萬本科生畢業,其中只有10萬人是工程學位,這裡面已經包括了獲得理科學位的計算機專業畢業生。這樣的比例顯然存在大問題。再往高,工科的碩士畢業生已經不足6萬人了,其中超過一半是國外的留學生,工程專業的博士畢業生,只有一萬多人,其中超過6成來自國外。

為什麼美國學生不願意讀工程呢?不是不願意,是讀不下來。美國很多高中畢業生不會解最簡單的一元二次方程,斯坦福的學生有相當比例不知道90度角的正弦函式是多少。更有甚者,美國一半從文科專業畢業的人,居然連一元一次方程也不會解。這樣的基礎教育顯然無法完成工科學位的學習。

美國有沒有好的工科人才呢?當然有,像谷歌這樣的公司內,最好的工程師依然是美國出生的白人,其次才是歐洲、中國和印度在美國完成博士學位的人。但那一群白人在美國人中其實是鳳毛麟角,美國公立中小學畢業的學生如果在大學裡讀理工科專業,會非常吃力。

美國有不少非常好的私立中小學,在世界上也是出類拔萃的。但是每一所這樣的學校,規模都非常小。

  • 美國東部最著名的私立高中,菲利普·艾克斯特中學和菲利普斯學院(安多福)每年各自的畢業生只有200多人,這還包括了外國政要和名流的孩子。
  • 在西海岸,著名的湖畔高中,也就是比爾·蓋茨上的高中,一年畢業的學生剛剛200人
  • 而矽谷地區最著名的兩所私立高中,哈克學校和門羅學校,各自一年的畢業生還不到200人。

在美國還有一些好的公立中小學,但是比例並不高。

另類學校的創始人範提拉看到了美國公立中小學教育的問題,決定辦一個高質量的連鎖私立小學,為美國樹立樣板,然後將經驗推廣到公立學校,這種想法顯然是非常好的,這也是矽谷地區那麼多投資人支援他的原因。

白紙上好畫畫,另類學校辦學時,就乾脆把那些美國著名私立學校的理念推向極致。

  • 比如各個私校普遍採用小班上課,每一個學生有自己高中四年的選課計劃,另類學校就乾脆把班級規模降到一個人一個班。
  • 過去的私立學校允許學生自由跳級,另類學校就進一步做到不用跳級,老師直接講高年級的內容了。
  • 再有,其他私立學校是把一些創新教育作為課外活動選項,另類學校乾脆把它們作為選修課直接搬到課堂上。

這種做法對不對呢?不能算錯,但是不解決美國的問題。

美國已經有了一批世界頂級的中小學,要做到比它們還好,一來沒有必要,二來成本太高。另類學校花在每個學生上的錢超過上述任何一所私立名校。雖然這個學校是2013年創辦,但真正上規模(但也就是300多人)是2015年到2017年這兩年間,這點時間已經花了近兩個億美元。如果真的按照這種方式培養一個小學生,可能平均一個人要一百萬美元。

美國基礎教育的問題不是私立學校不夠好,而是無法讓公立學校達到私立學校的水平。也就是說,範提拉的努力方向完全錯了,即便他的學校辦成了,也難以推廣。美國的問題不是頭部不夠好,沒有標杆,而是整個金字塔的中部和底部太薄弱了。

0x2:提高基礎教育質量還有什麼做法?

美國教育界倡導改革的人在提高基礎教育質量上有兩點共識。

  • 第一,對於最最底層的人,首先是確保他們的孩子不逃學,不要到街上鬼混甚至吸毒。解決這個問題最有效的方法就是「KIPP計劃」。KIPP計劃說得更直白一些,就是美國版的中國式中小學教育,強調紀律和應試等等。這樣的學校是專門針對底層家庭孩子的。具體來說,這個計劃有四個特點:
    • 全部在低收入、差學區的學校開展,對學生全部免費,而且還提供餐飲。
    • 學生必須很早到校,很晚離開,這樣讓他們和自己生活的貧困、混亂和不安全的社群分開。
    • 教授學生最基本的數學、語文、科學和人文課程,要求學生在基本技能方面必須達到較高的水平,以幫助他們進入大學為目的,不強調所謂的素質教育。
    • 在教學的過程中通過正向反饋鼓勵學業進步的學生,強化他們取得更好成績的慾望。
  • 第二,對於基礎尚好,但長期以來水平沒有提高的學校,採用半公立半私立的方式進行改造,改為特許權學校(Charter School)。也就是說學生要交一部分學費,大約是私立學校學費的20%-30%,州政府按照原先給公立學校的撥款繼續撥款。由於學生交了學費,因此學校在管理上要讓家長有發言權。當家長們有了發言權後,他們就會熱心地一同辦學。這一類學校是針對中上階層的孩子的。

但是上面兩種辦法,無論是哪一種,在美國都很難推廣。這不是教育本身的問題,而是政治的問題。在過去的幾十年裡,美國平均主義的傾向越來越嚴重,特別是在學校裡和媒體上。每一個人說的都比唱的還好聽,但沒有見過哪一個支援平權運動的伯克利學生或者公立學校的老師,去幫非洲裔學生補課。動嘴皮子大家都沒有成本,真到了行動就是另一回事了。

那面對大量公立學校不合格的情況怎麼辦?美國普遍採用的是一種當鴕鳥的方法,也就是降低標準。這就是大部分美國高中學不會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原因。

0x3:中國目前私立學校的現狀

1、背景

子女教育問題是高淨值人群重點關注的問題。“保證財富安全”、“財富傳承”和“子女教育”一直作為高淨值人群最關注的財富目標,高淨值家庭對精英教育的需求意願強烈,目前的國內公立教育體系無法滿足實現精英教育的軟硬體環境,因此與之對應的國際教育方案成為熱門選擇。

高淨值人群的地域分佈與國際教育的地域熱度及國際學校的擴張步伐高度重合。高淨值人群主要分佈在東部沿海地區,並逐步滲透到內陸省份。目前北京、上海、廣深區域的國際學校數量都超過百所,筆者所在的杭州地區也有10所左右的私立國際學校。

留學意向人群中的主力依然是本科生,佔比達到 60%,較 2017 年擴大 5%,其次為高中生,佔比18%。近 4 年來,各個意向群體間的總體結構基本穩定,佔比排序沒有明顯變化,見下圖

同時,2020中國留學白皮書裡詳細描述了中國留學現狀、各國留學資料解讀以及對於中國留學生群體畫像進行了描述,還有各種留學考試指導以及海歸群體的問卷調查,對於較為全面瞭解最近的中國留學生群體大有裨益,可作參考。

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以及中產及富裕家庭對於應試教育現狀的不滿、對多樣化教育的需求增加,出國留學持續升溫,對優質K12教育的追求日益強烈。此外,選擇國際學校還有一下驅動因素,如下圖,

對國際學校家長的採訪和調查則表明,目前民辦國際化雙語學校的家長群體主要具有以下四個特徵:

  • 高學歷
  • 高支付能力
  • 高職位
  • 決策謀劃已久

以北京地區為例,90%以上的家長接受過本科及以上教育,70%以上家庭年教育支出在15 萬以上。家長職業以企業經理和中高層管理人員為主,且 60%的家長從幼兒園開始就考慮孩子國際化雙語學校的選擇問題。

同時,隨著政策對於民辦教育支援力度的加大,跨界資本的不斷湧入也助推了國際化學校的興辦和收購熱潮,國際學校的數量快速增長,集團化辦學逐漸成為民辦國際化學校的一個重要發展模式。2019年,我國國際學校數量總共達861所,全國獲得課程或學術認證的國際學校增量為40所。按照平均單校550人計算,我國國際學校在讀學生人數約為50萬人左右,平均客單價在5-10萬元之間,則市場空間為250-500億元,按照25%左右的滲透率粗略估算,國際學校培訓的市場規模在75-125億元之間。

國際學校在校生人數61萬,民辦佔比75%

根據《2020中國國際學校發展報告》,2020年國際學校在校生規模為61萬人,其中民辦國際學校在校生佔比75%。根據三類學校在整個市場的佔比測算,公辦學校單校平均學生人數為200人,民辦為858人,外籍為876人。

進一步分析三類國際學校中不同規模的學校佔比可以發現,在公立學校國際部(班),500人以下規模的學校更為常見,佔比為85%;在民辦學校中,500人以下規模的學校佔據超過一半,500到1000人之間和1000人以上的學校分別佔比21%和29%;外籍人員子女學校中,三種規模的學校分佈相對較為均勻。

2、K12國際學校

一線城市民辦國際化學校平均學費 18 萬元/年。目前 K-12 國際學校學費最高的地區是上海。從北京、上海、廣東、江蘇、浙江五個重點省份來看,國際學校平均學費上海>北京>江蘇>浙江>廣東,五省的平均學費分別約為 224367元/年,188540 元/年,138666 元/年,135730 元/年,135202 元/年。

從城市分佈上看,

  • 一線城市民辦國際化學校平均學費 180000 元/年
  • 新一線城市民辦國際化學校的平均學費是 144000 元/年
  • 二線城市民辦國際化學校的平均學費是 98000 元/年
  • 相較於前幾類城市,三線城市國際化學校開設數量較少,各個學段整體學費較低,民辦國際化學校的平均學費是 60000 元/年。

上海地區 K-12國際學校幼、小、初、高各階段平均學費分別為 185357 元/ 年、217456 元/ 年、240935 元/ 年及 253723 元/ 年,各個學段。 的年平均學費均高居各城市之首。上海地區K-12國際學校各學段平均學費為224367元/年,高出北京地區 K-12 國際學校平均學費 35827 元/年。

北京K-12 國際學校平均學費近 19 萬元/年,位居全國第二。廣東、浙江、江蘇三地 K-12 國際學校平均學費均在 13 至 14 萬元/年,處於全國第二梯隊。江蘇地區 K-12 國際學校初中學段平均學費已達 19 萬元/年,逼近上海、北京同學段學費。

全國國際學校數量達到 1028 所,其中廣東地區分佈著 149 所國際學校,位列全國第一,江蘇、上海、北京緊隨其後,新疆、內蒙古地區分佈 5 所,青海僅有一所,東西部地區差距明顯。

從在 62 所新增的學校中,江蘇省新增近十所新校,獨佔榜首,其次是上海地區。其中新增學校中民辦雙語學校依舊佔主體,佔比 88.8%,外籍子女學校是第二大主體,佔比 4.8%。

在校學生數量在 500 人以下的學校共有178 所,500 到 1000 人之間的國際學校有 48 所,1000 人以上的國際學校數量為 83 所。

目前中國國際學校中,500 人以下的國際學校中民辦學校數量為178 所,佔據 41%,究其原因,

  • 一是較多民辦國際學校為新建立學校,還未滿員狀態
  • 二是今年來隨著辦學場地的緊缺,民辦學校辦學場地受限,不少學校分學段開設小校區

外籍人員子女學校在三種體量的國際學校中佔比在 20%到 27%之間,在全國範圍內外籍人員子女學校的數量分佈較為均勻,處於相對飽和狀態。學生體量在 500 到 1000 人及千人以上體量的國際學校中,民辦國際學校佔比均為 65%。 未來,較大規模的學校無論從生源角度還是辦學場地角度,應該依然出現在部分高投入的民辦國際學校中。

北京國際學校外教最多,平均每校 52 人,上海、江蘇、廣東、浙江次之,分別為 44、41和 26 人。從學校型別上看,外籍人員子女學校外教最多、55 人,具備絕對優勢;民辦國際學校人數也在增加,目前 39 人已經超過行業平均水平。

3、辦學困難

同時,國際化辦學也面臨許多困難,需要辦學者和管理者智慧應對。例如:

  • 對教材的高度控制會在一定程度上傷害學校的多元化發展和創造力
  • 土地資源的稀缺導致建校成本激增並且校園越來越偏遠
  • 把師生放到遠離城市資訊、資源中心的豪華校園不利於社會化學習
  • 優質外教和校長的供不應求造成行業魚龍混雜和平均水平下降
  • 教育費用的水漲船高導致資源的不均衡分佈及社會階層的固化
  • 不斷升級的教育商業化和“鄙視鏈”加重家長互相攀比的消費者心理
  • 課後班的補習文化甚至滲入以“琴棋書畫”為代表的能力素養
  • 焦慮的情緒和“上帝”心理導致家長綁架了學校的治校主權
  • 高收費學校的客服心態助長了家長的頤指氣使和對學生的過度保護
  • 學校為迎合家長急功近利的要求違背了最根本的教育規律
  • 學校因怕家長責難,因噎廢食地實行免責式管理、減少戶外活動
  • “唯名校論英雄”的價值觀扭曲了“因材施教”的培養目標
  • “貪多嚼不爛”的AP競爭文化進一步縮短了學生的睡眠時間
  • 好高騖遠的“IB熱”讓很多人低估了非母語環境學習的挑戰
  • 學術和語言的雙重挑戰以及海外升學的壓力加重了學生的負擔
  • 外教比家長想象得更差,隨著線上教學的開展,家長髮現不少外教對課堂和學生的負責程度不如中方教師,並且外教在與家長的溝通、軟體的使用方面表現得不如人意。另外,在二、三線城市中,外教的流動量較大,學校礙於外教離職對學校教學的影響,對外教的管理也較為寬鬆。導致在特殊時期,學校無法調配外教的授課,導致家校矛盾集中爆發。

除了國際學校之外,還有另一類民辦雙語學校。我們約定俗成地把那些主要由中國民間資本創辦,主要服務於中國孩子的學校歸類成雙語學校。越來越多的雙語學校設計成十二甚至十五年一貫制的學校,從小學,甚至從幼兒園開始,就讓孩子們提前進入一個全新的價值和課程體系,從小就在西方的教學模式下學習。絕大部分家庭有送孩子出國的打算,但也有些家長只是不希望孩子留在應試壓力太大的體制內學校受那無謂之苦。

這些“雙語學校”是所有學校裡發展速度最快的。但隨著土地資源越來越稀缺昂貴,教育政策越來越審慎,精通中西方教育的人才越來越供不應求,開辦實體學校的門檻和成本變得越來越高,回報卻越來越少。這時候創辦人的初心就顯得尤其重要,是真心辦學,還是逐利而來?這在過程和結果上都會體現出本質上的差別。

就像蝙蝠嗜血不是蝙蝠的錯一樣,資本有逐利的天性,股東對回報的期待和壓力,很有可能綁架辦校的初心和校長的決策。投資人和校長之間在辦學質量、發展規模、返本速度、回報比率等問題上達成高度共識非常關鍵。教育不是,也不應該是一個暴利和速利的行業,建一所學校與養育孩子一樣,不但需要真愛和不惜代價的決心和努力,還需要長期的、持續的投入。

在教育市場上,一所有良心、高品質、高效運作且具有良好口碑的學校,家長一定會欣然買單。它在8-10年內收回成本,並維持15%-25%的年利潤並不是不可能的。中國的教育轉型,藉助民間的資本和智慧是一條必經之路,但必須深刻理解資本和教育之間“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關係。

4、國際課程型別

課程多元化,英式課程數增速迅猛

2020年中國獲認證國際學校中 A-Level 課程市場佔有率最高達38%,AP 課程市場佔有率為29%,IB 課程市場佔有率為13%。澳洲、加拿大等其他國際課程總佔比為19%。 從目前各類國際學校課程的市場佔有率來看,IB 及其他課程的市場佔有率變化不大, 僅有1%的上漲。與2019年相比,AP課程的市場佔有率出現明顯下滑,下降了5個百分點,主要是特朗普的美國政府政策所致,不過拜登上臺之後,可預期未來4年AP依舊能回暖,上漲到30%+,;A-Level課程的市場佔有率有所上升,上漲了3個百分點。這幾種課程各有利弊。

  • IB課程是國際文憑組織(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Organization,IBO)為全球學生開設從幼兒園到大學預科的課程,為3-19歲的學生提供智力、情感、個人發展和社會技能等方面的教育,使其獲得學習、工作以及各項生存能力。IB課程統一理念、統一標準,是全球三大主流課程之一,目前全球150多個國家、5000所學校開設IB課程。
  • AP(Advanced Placement)課程是美國大學先修課程或預修課程,也是全球三大主流課程之一,由美國大學理事會(The College Board)提供的在高中授課的大學課程,共計22個門類、37個學科,考試成績使用5分制,一般3分或3分以上的成績可以在大學換取學分。目前,全球已有40多個國家的近3600所大學承認AP學分作為其入學參考標準,並能在大學換取學分。
  • A-Level(General Certificate of Education Advanced Level)是英國高中課程、英國普通中等教育證書考試高階水平課程和英國學生大學入學考試課程,被譽為“洋高考”,A-Level課程證書被幾乎所有英語授課的大學作為招收新生的入學標準,但其更適合於申請英聯邦國家大學。其他課程主要包括其他課程主要是美國、加拿大、澳洲某一州或某一省的課程,比較常見的課程主要有美國的高中課程、澳大利亞的VCE課程和加拿大的BC省課程。

高中階段國際課程輔導整個市場參與者較少,主要是唯尋國際教育、三立國際教育和菠蘿線上這3家。

5、公立學校的國際部

一些有實力、有資源的公立學校在高中開設的國際部,大多是一種“校中校”。來此就讀的是明確將來不參加高考、選擇海外留學的學生。對學生來說,這其實是一個競爭對手減少但競爭難度增加很多的戰場。美國人要花四年學的東西(美國的高中大多是四年),這些中國孩子要用三年去學完,還要參加SAT、ACT、IELTS、TOFEL的考試,並直接面對海內外所有英語為母語的學生的競爭。這類學校不以營利為目的,而且因為生源質量較好,比較容易出成績---進排名靠前的學校的可能性較大。這種辦學方式引發的爭議包括:公立學校是否可以利用國家資源在校園裡做差異化教育並收取高額學費;學校的財務是否明晰公開;招生時是否有過度承諾,導致家長對學生所去國外學校排名不滿意等等。在攀比心、功利心過重的校園裡,老師們會傾向於使用短期效果最明顯的題海戰術,並沒有改變應試教育的本質,只是把高考變成了“洋”高考。對孩子來說,他們仍然學得苦不堪言,但也只學了一堆考完就忘的命題性知識和應試技巧,並沒有感受到西方課程體系裡“自主探究、深度思考”的優勢和樂趣。

6、新開國際學校結構分佈情況

新開國際學校方面,2020年,中國的國際學校在數量上仍然保持高速增長的態勢。

從地域分佈來看,以上53所學校分佈於全國18個省份地區,

  • 北京、上海地區在連續多年快速增長後放緩增速,廣東增長速度不減
  • 長三角地區的江蘇、浙江兩地成為待開發的熱土,即將在(2021-2023)未來三年內迎來國際學校“大爆發”
  • 備受矚目的海南在政策紅利下於2020年有多所國際學校落地
  • 四川省國際學校後來居上,新增數量不少。

從城市新增數量上來看,有望2021年開學的國際學校來自25個城市,一線城市中(北上廣深)上海、廣州、深圳均有新增,共計7所。新一線和二三線貢獻了80%以上的增量。25城中,蘇州增量最大,為11所,佔比27%,其次為深圳(5所)、成都(4所)。

蘇州近幾年在建校方面一直保持著強勁勢頭,2019年新增5所,2020年6所,2021年將達到11所,速度可謂一騎絕塵。而屆時蘇州也將以61所的總量,進一步縮小和一線城市廣州的差距(2020年63所,2021年預計新增2所),直指北上深。而推動這一奇觀的,除了蘇州作為中國第一地級市,經濟總量居全國第六,同時積極承接上海經濟外溢等原因以外,也和蘇州的教育現狀息息相關。

蘇州中考普高錄取率在江蘇省內表現不佳,而江蘇素以“地獄級”著稱。由於普高錄取率低,為了能給孩子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部分蘇州家庭選擇送孩子上國際高中;另一方面,和蘇北、無錫的考生相比,蘇州考生通過國內高考進入重點高校難度大,部分目標較高的家庭選擇走留學的差異化競爭路線,兼而培養孩子的國際化視野。

7、未來國際學校發展七大預測

未來,各行各業均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政治、經濟等多方面形勢發生動盪,國際學校不僅面臨外教、資訊化和組織管理能力三大方面的挑戰,還需要看到更深遠的影響行業發展的因素。《2020中國國際學校發展報告》提出未來國際學校發展七大預測。

  • 1、國際學校邊界越來越模糊;
  • 2、市場集中度越來越高,全國集團化辦學趨勢明顯;
  • 3、中國國際化學校教育價值觀出現“化國際” 趨勢;
  • 4、中文和中國政史地成為國際學校必修課;
  • 5、出口多元化現象更加明顯,一定比例國際學校學生選擇國內留學;
  • 6、國際學校的分層效應更加明顯,個別單體學校學費必超英美頂尖學校;
  • 7、智慧校園應用更加廣泛和深入。

行業歷經2015-2018年的“黃金髮展期”後,正在進入平穩增長階段。在這一階段,隨著學生和家長對國際教育認知的深入,國際學校會更加註重對辦學品質的提升。疫情暴露了國際學校行業面臨的外教、資訊化和組織管理能力等方面的問題,未來其他黑天鵝事件也會進一步加速行業的洗牌。在這個過程中,一些能夠對形勢做出合理預判,並通過不斷實踐積蓄實力的學校將在一輪輪的角逐中取得優勢地位。

0x4:在中國上私立學校有什麼利和弊

國內很多高知家庭和高淨值家庭的想法大概是這樣的:”傳統公立學校的應試教育是一個百萬大軍過獨木橋的窄梯子,自己以前已經爬過了,不想讓自己的孩子重新爬一次。因此,希望能夠給孩子鋪好路,幫助孩子換一個人少的賽道,提前獲得差異化競爭優勢。“

這種想法對不對呢?表面上看很有道理,很多人覺得小孩教育和商業創新中做產品和企業創新要追求差異化優勢定位的等道理是類似的,但實際上,很多人忽略了一個最大的問題,那就是:每個人所接受的基礎教育都要和自己所在國家和社會的人文、文化、經濟、政治背景相適應,不存在什麼絕對優質和強勢的基礎素質。

這裡我們分享一位美籍華裔媽媽寫的書,她講述了自己孩子在中國的經歷,不僅啟發了我的思考,而且從另一個角度也指出了中國基礎教育的問題。她所說的問題和原因,在中國上學的人其實不容易發現。

這本書叫做《小戰士:一個美國男孩、一所中國學校和一場全球競賽》(Little Soldiers: An American Boy, a Chinese School, and the Global Race to Achieve),作者是朱賁蘭女士。朱賁蘭是美國第二代移民,父母從中國移民到美國,她接受的是半中半西的教育——在家接受中式教育,在外接受的是美式教育。後來她上了美國兩所名校——斯坦福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畢業後任職於路透社和CNN。朱賁蘭的丈夫是一位美國白人,幾年前她隨丈夫到中國工作,兒子自然也就帶到了中國。

通常像他們這樣到中國工作的人家,會把孩子送到國際學校。但是朱賁蘭卻有自己的想法,她把兒子雷尼送到了中國公立的小學,和國內出生長大的孩子一起讀書。她的這種做法在朋友圈中受到了質疑,但是朱賁蘭很堅定她的想法,因為她覺得她自己就得益於中西融合的教育,並且對“正宗”的中式教育有著很高的期望,她想讓孩子成為精通雙語的人,有禮貌,守紀律,基礎教育的成績斐然……但是,很快朱賁蘭就預感到她的夢想將要變成幻想。

有一天,雷尼頭上頂了一個獎章回家,怎麼也不願意摘下來。雷尼說,自己因為“一直坐著沒動”得到了獎勵。朱賁蘭就在想了,這算是哪門子好表現,在她的印象中,“在美國,學生可能會因為非凡的努力或表現超過其他人獲得獎賞”,朱賁蘭不理解,“在中國,你會因為按要求照做就得到一顆星”。

接下來,朱賁蘭就遇到了很多中國家長都會遇到的麻煩。兒子所在學校樂隊的老師找到她,講雷尼的水平需要提高。這件事如果在美國,老師要麼會給孩子一些額外的輔導,要麼會鼓勵學生,彆著急慢慢來。但是,當朱賁蘭找到老師,老師並沒有要幫助的意思。其他家長暗示要給老師送一萬塊錢,朱賁蘭覺得這麼做不合適就沒有送。老師從此更加冷落雷尼了,什麼機會都不給他。

朱賁蘭漸漸開始後悔她的決定,最主要的原因是她發現孩子再這麼學下去,將來融入美國社會會成為問題。比如,學生如果有了不同的想法,美國的教育是讓學生大聲說出來,而中國的老師會讓學生聽話。朱賁蘭開始發愁了,如果孩子養成有想法不說的習慣,回到了美國可怎麼辦?

書中還講了很多東西方在文化上有衝突的地方。此外,按照朱賁蘭的想法,她送孩子到中國公立學校是為了打好語文、數學和科學基礎,但是當她發現學校只教孩子考試會考到的內容,她開始質疑這種基礎教育是否太過功利了。書寫到最後,朱賁蘭的想法變成了讓孩子趕快中文過關,然後回到美式的教育環境中。她試圖用中式教育來彌補美式教育不足的嘗試顯然失敗了。

那為什麼美國小學生不適合中式基礎教育呢?

美國人對這本書有各種各樣的看法,我和一些朋友人也探討過這些問題。朱賁蘭的嘗試失敗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忽略了一個大前提,教育的內容和方式,要和社會以及人文環境相相容。

  • 中國教育方式所教育出來的人,在中國的大環境中,以及在中國未來很長一段時間裡,是能夠適應的。過去,中國在各個領域,同齡人之間都需要經過非常激烈的競爭,才能獲得為數不多的機會,因此和競爭不直接相關的內容當然就不會講。
  • 相比之下,歐美社會基本上是一個蘿蔔一個坑,就算得不到最好的機會,總還有其它的機會。在這樣的環境下,每一個人的生存壓力就小很多。雖然美國的教科書編得不錯,老師的水平也不錯,但是對學生的要求極為寬鬆,學生自然也不會努力。說句實話,指望青少年有多高的自覺性是痴人說夢。如果老師和學校不要求,再好的教材,再好的內容,再好的老師,也教不出好學生。更何況,美國現在學校完全不敢要求某個族裔的學生。美國一些州甚至規定,交白卷的底分是50分,不是零分。一位老師給了某個族裔交白卷的學生零分,結果反而被學校開除了。美國普通中學的數理化教學,肯定是有大問題,特別是老師對差生放水的做法顯然是害了那些學生,這個基本問題不解決,把中國的教育方式搬過去也沒用。美國當然也有一些數理化教育不錯的中學,只不過那些差學區的學校不願意照著做罷了。

朱賁蘭後來的想法是對的。因為她的孩子就算在中國的學校裡數理化考了高分,將來和美國的大環境直接對接,也可能會接不上。反過來也是一樣,把美國初等教育環境中教出來的學生,直接扔到中國的環境中發展,也會有大問題。因此,教育要和社會相匹配。

瞭解了這些,我們普通人如何選擇自己的教育道路呢?

我們再回過頭來看看前面談過的另類學校遇到的問題。這樣的學校,如果不考慮辦學成本,對於扎克伯格或者布林這樣家庭的孩子,或許是一個福音,因為他們在最大程度上獲得了發展的空間。但是,對於底層民眾,哪怕是普通家庭的孩子,這種教育的必要性都值得懷疑,因為這種教育方式和那些孩子將來要做的事情並不匹配。

我們學生時代見過兩類的學生。

  • 一種其實有很重的生活壓力,多讀半年家裡都供不起,他們需要趕快湊夠學分畢業,然後找一個掙錢多的工作
  • 另一種家裡根本不指望他們馬上工作掙錢,他們多讀一年少讀一年根本沒關係,畢業後從事什麼樣的工作也沒關係。

後一種人通常會根據自己的喜好,在很多專業選課,然後找到自己最喜歡的事情做。他們因為不急於畢業,可能還會花很多時間做課外活動和社會工作,甚至有人會請一年的假到世界各地轉轉,或者到公司工作一年,瞭解一下社會。顯然,從長遠來講,後一種人其實競爭力更強。

但是,設身處地為前一種人想想,他們的選擇,需要和自己的實際情況匹配。

而這也是另類學校的教學方式不可能向普通公立學校推廣的深層次原因,因為它提供的教育和普通家庭的情況不匹配。實際上,對底層家庭幫助最大的,其實就是傳統的9年義務教育和所謂的應試課堂管理,它們至少幫助青少年變成了好學上進的人。

朱賁蘭在書中提到但是沒有展開講的一個問題是同學之間交流的問題,這也是另類學校難以解決的。柏拉圖認為,討論是最重要的學習環節。朱賁蘭的兒子雷尼在同學和家庭中其實處於一個很尷尬的位置。

  • 一方面他要在學校裡融入同學,這樣才能和同學進行交流,否則大家只會把他當成是一個小美國人
  • 另一方面當他把在學校獲得的觀點講給父母聽的時候,卻又和父母產生了衝突。小孩子顯然不適合處理這種局面。

實際上,每一個學校的學生都構成一個理念基本相近的圈子,這是他們討論的基礎。此外,在學生後面的家長,基本上理念也差不多,如果有一個家長想法和其他人相差太多,孩子交流的基礎也就成問題。

總結一下,我的觀點是,教育需要適合自己的情況,不要指望僅僅通過學校教育,就能從最底層一下子提升到最頂層,如果刻意想那麼做,反而有害。有些教育形式自有它適用的場景和人群,如果不適合自己,哪怕再高大上,也不是“好的教育”。

四、經濟學家和工程師如何看待資源稀缺問題

討論了中美在教育和醫療問題上的區別和利弊之後,我們再次轉換一下視角,我們會發現,許許多多的問題,抽象到本質就是四個字:資源稀缺。

資源稀缺是我們這個地球恆久存在的問題,已經持續了上萬年,

  • 肉食動物之間彼此爭奪有限的領地,領地代表了食物的來源
  • 國家之間彼此爭奪有限的世界消費市場
  • 國家之間為了爭奪軍事和政治霸權為彼此發起戰爭
  • 職場中人們為了個人價值實現和財務回報爭奪有限的職位和業務板塊
  • 公司之間為了爭奪有限的消費者注意力(時間)和消費者購買,不斷在產品的各個維度上和競品拉開差距
  • 社會個人之間為了爭奪有限的排名順位,不斷在名利場上窮盡一生力氣
  • ....

為了協調因為資源稀缺導致的零和博弈衝突,人們發明出了很多技術和機制來緩解問題,例如:

  • 為了協調國際貿易衝突,國家間建立了WTO、IMF等國際組織
  • 為了協調商品和服務稀缺問題,利用價格訊號,對各方的需求和迫切程度進行篩選
  • 為了協調公司內部的非有序競爭,利用組織架構和績效評估機制,對各方的合作和競爭行為進行合理的梳理,促進總體效率的最大化
  • ....

但是我們深入思考就會發現,這些技術和機制並沒有本質上解決問題,而只是重新分配了資源,即所謂的「將資源分配給最需要或者最合理的人或組織手裡」。

筆者認為,要真正徹底解決稀缺問題,本質上還是要通過技術創新,創造出新的增量社會價值,把蛋糕做大,例如:

  • 開發星際旅行和火星移民技術,解決地球的有限土地和礦藏資源問題
  • 推廣小區、社群衛生服務站,方便大家可以就近看病,遇到無法解決問題後再轉診到上級醫院,用分散式醫療架構,解決三甲醫院節點擁塞問題
  • 利用AI、大資料技術,提供線上的課堂教學和教學考試服務,將優質的教師資源集中在師生互動和課題研討環節上
  • 利用5G、IOT技術,提供全方位的可穿戴裝置,24h檢測身體各項理化指標,並通過雲端大資料分析,實時檢測並預警個人的身體健康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