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重點支援新型顯示、積體電路、人工智慧及高階軟體等支柱產業發展
近期,合肥市經濟和資訊化局、合肥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印發《合肥市“十四五”新一代資訊科技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
《規劃》提出,到“十四五”年末,新一代資訊科技發展水平全面提升,優勢行業形成引領全球的發展能力,集聚一批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龍頭企業,構建具有區域帶動力的產業體系,培育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創新發展策源地,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五千億級產業叢集,成為全市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
重點發展領域和聚焦方向
新型顯示
新型顯示是數字經濟重要的戰略性和基礎性產業。隨著智慧互聯、AR / VR 等迅猛發展和廣泛應用,新型顯示產品形態更加豐富,大屏化、高解析度顯示產品和車載顯示市場呈爆發式增長,小尺寸顯示產品應用領域不斷拓展,以新型顯示為中心的互聯生態正在加快形成。
未來五年,合肥市繼續按照“龍頭企業 — 大專案 — 產業鏈 — 產業叢集 — 產業基地”發展思路,放眼全球顯示產業及技術發展動向,著眼新技術、新產品的前瞻佈局,進一步完善產業鏈條,促進優質企業資源集聚,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積極爭創國家級新型顯示先進製造業叢集,鞏固和發展“全球顯示之都”的地位。
重點方向一:TFT-LCD。充分利用現有產業基礎,發揮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做強TFT-LCD 關鍵配套環節,進一步完善產業生態。支援產品和技術規模化、高階化發展,鼓勵企業研發創新,圍繞產業發展趨勢搶先佈局,加快推動高反射式LCD、疊屏技術研發,開展氧化物背板關鍵技術研究,研製基於銦鎵鋅金屬氧化物的LCD 顯示屏。研發 8K 120Hz 驅動技術,開發 65 英寸及以上8K 高效能顯示屏。
重點方向二:AMOLED。推動全柔 AMOLED6 代線專案建成量產。支援AMOLED 屏體重大技術創新,鼓勵龍頭企業在新型背板技術(LTPO)、無偏光片技術、極致全面屏技術(屏下攝像)、中尺寸屏體技術(7~11 英寸),高重新整理率、摺疊、捲曲屏技術等方面開展科研攻關和產業化合作,搶佔全球 AMOLED 市場競爭至高點。積極引導 AMOLED 產業與智慧終端、智慧網聯汽車等產業的合作,加速共同發展。
重點方向三:微顯示。加快推動Micro OLED、Micro LED 等微顯示技術研究開發和產業化;利用先發優勢,確定微顯示產業生態鏈建設發展路徑,推進“超高清視訊 + 5G+AI”等微顯示領域融合應用,完善產業發展生態,加快微顯示領域產業集聚發展。
重點方向四:原材料及關鍵裝備。提升產業鏈現代化水平,引進和培育一批重點配套專案,提升上游關鍵材料、裝備本地供給率。上游原材料進一步提升基板材料、液晶材料、有機發光材料、電子化學品、光學膜、偏光片、顯示晶片、掩膜版、靶材等研發生產能力;關鍵裝備重點發展離子注入、鐳射退火、O / S 檢查、鐳射剝離、鐳射修復、蒸發源等裝置。
其他重點方向:
1.鐳射顯示。加大全色鐳射光源、超高清成像晶片、光學鏡頭等核心材料器件自主研發和產業化佈局;佈局全息真三維顯示、多基色顯示等鐳射顯示前瞻性技術。2.Mini LED 背光及直顯技術、主動式電致量子點(AMQLED)技術。積極進行下一代顯示技術佈局,推進 Mini LED 背光技術發展;突破側邊線路技術、優化轉印技術應用,提高轉移速度和良率,推動玻璃基板MiniLED 直顯型產品研發量產。鼓勵領軍企業加快推進主動式電致量子點(AMQLED)技術研發和產業化佈局。
積體電路
積體電路產業是支撐經濟社會發展和保障國家安全的戰略性、基礎性和先導性產業,是雲端計算、物聯網、大資料、工業網際網路、5G 等戰略性新興產業中的核心組成部分。加快推進積體電路產業發展,對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保障國家安全、提升綜合國力具有重大戰略意義。
未來五年,合肥市將按照‘市場導向、應用牽引、創新驅動、特色發展’的原則,以本地顯示、汽車、家電和綠色能源市場需求為牽引,以發展晶片設計業和特色晶圓製造業為重點,以開展與國內外龍頭企業合作為抓手,在動態儲存、面板驅動晶片、家電晶片等領域形成特色叢集,實現產業規模和總體競爭力進入國內城市第一方陣,打造國內外具有重要影響力的“IC 之都”。
重點方向一:動態儲存晶片。支援動態儲存器專案產能提升,加快佈局下一代產品預研。圍繞構建動態儲存器產業生態,積極培育和引進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加快培育和引進先進封測、裝備、材料等重點專案,強化產業協同和核心技術攻關。培育引進模組整合製造等環節,加快構建形成完整的儲存控制晶片解決方案,爭創國家產業創新中心、製造業創新中心,打造全國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儲存產業基地。
重點方向二:顯示驅動晶片。推動顯示驅動晶片代工專案產能爬坡和 55nm 邏輯工藝的研發與量產,並積極推動 Micro OLED 等微顯示專用晶片設計、製造。支援已有驅動晶片設計公司進一步完善“設計-製造-封測”產業鏈生態系統,打造虛擬“IDM”發展模式,積極推進驅動晶片企業融入國內外平板顯示企業供應鏈,不斷拓展市場,實現新型顯示產業顯示驅動晶片中國造、合肥造。
重點方向三:家電汽車等終端晶片。推進“芯屏汽合”聯動,發揮全產業鏈優勢,支援家電、汽車企業與晶片設計、製造企業建立多種形式的研發產業化合作,支援製造企業拓展微處理器及各種邏輯晶片代工業務。推動演算法創新與晶片設計聯合優化,推進適用於智慧穿戴裝置及其它智慧硬體的低功耗智慧語音晶片、智慧通訊晶片、高精度人體生物感測器、低功耗藍芽模組等研發和產業化。鼓勵家電、汽車、智慧終端企業與本地晶片設計企業聯合研發,共同開發定製化、特色化的功能晶片,打造國內領先的家電、汽車電子、智慧終端晶片研發製造基地。
重點方向四:分立器件及化合物半導體。在分立器件方面,積極引進和培育國內外領先的IDM 廠商,加快功率器件和射頻器件的研發與生產,推進5G 基站、網路通訊、安防監控等領域晶片國產化。突破DSP、電源管理、移動通訊、變頻控制、導航等關鍵晶片設計技術,打造國內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專用晶片設計產業基地;在化合物半導體器件方面,以GaN、GaAs、SiC 器件為主要發展方向,兼顧InP 等器件。以 IDM 為主,打造以製造工藝為核心,以器件設計為創新點,兼顧封裝測試的化合物半導體產業鏈,推動化合物半導體產業集聚化發展。
工業網際網路及行動通訊
工業網際網路是工業系統與高階計算、分析、感應技術以及網際網路連線融合的一種產業形態,通過開放的工業級網路平臺把裝置、生產線、工廠、供應商、產品和客戶緊密連線,高效共享工業經濟中的各種要素資源,以自動化、智慧化的生產方式推動製造業降本增效。以5G 為代表的先進通訊技術具有高速率、低時延和大連線等特點,是實現人機物互聯的基礎設施網路技術。
未來五年,合肥市加快推進5G 網路基礎設施佈局建設,在 5G 基礎材料、核心器件、網路裝置及智慧終端上突破一批關鍵技術,打造一批特色優勢產品,培育一批骨幹企業,建成一批 5G 行業支撐平臺。同時強化網路、平臺、安全三大功能體系建設,以工業網際網路賦能製造業,推進產業基礎高階化和產業鏈現代化,爭創國家級工業網際網路示範區。
重點方向二:5G 器件及裝置。推進以濾波器、功率放大器等為代表的5G 射頻前端晶片產業的集聚,積極做大做強域內現有射頻前端晶片企業,支援引入互補型產品企業,實現射頻前端晶片的模組化能力。積極推進射頻前端企業的IDM 化,打造國內5G 核心晶片有顯著特色和高競爭壁壘的產業叢集。加速推動 5G 應用,瞄準 5G 產業重點環節,加快構建具有合肥特色的 5G 產業生態體系。積極招引培育具有垂直一體化整合能力的系統裝置製造商,以點帶面,推動5G 產業規模發展壯大。
《規劃》提出了主要任務,包括夯實比較優勢,促進產業高效穩定發展;建設創新體系,提升產業鏈現代化水平;推動產業集聚,建設先進製造產業叢集;培育數字經濟,催生產業數字化新業態;打造人才高地,匯聚國內外高水平人才;加強開放共享,構建雙迴圈新發展格局。
夯實比較優勢,促進產業高效穩定發展
重點發展支柱產業。聚焦產業現有發展基礎,重點支援新型顯示、積體電路、人工智慧及高階軟體等支柱產業發展,打好產業基礎高階化和產業鏈現代化攻堅戰。支援各領域龍頭企業加大創新投入、突破核心技術、推進重點工程,縱深推進“芯屏汽合”產業融合發展,為構建合肥經濟社會發展新格局提供強大支撐。
突破關鍵核心技術。鼓勵重大科技基礎研究與關鍵核心問題突破,立足優勢產業,鼓勵產業鏈龍頭企業聯合中小企業和高校科研院所,設立產業創新中心,建立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協同創新機制。通過定向委託、關鍵技術揭榜掛帥等方式加大資金投入力度,推進新型顯示器件、高階應用晶片、關鍵基礎材料、工業網際網路、下一代通訊技術、量子資訊領域等實現“卡脖子”技術突破,在先進科技成果和產業化上保持優勢。
建設創新體系,提升產業鏈現代化水平
突出企業創新主體作用。以創新體系驅動為立足點,以延鏈補鏈強鏈為著眼點,全面提升產業基礎高階化、產業鏈現代化水平。推行產業發展群長制、鏈長制、盟長制,進一步鼓勵龍頭企業發展壯大,掌控核心技術,制定行業標準,提升行業話語權,競爭產業制高點。鼓勵企業建立技術創新中心、工業設計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創新平臺,加強企業與科研院所之間的創新聯動,在新型顯示、積體電路、人工智慧及智慧終端等重點領域開展關鍵共性技術研發和創新技術轉化,支援產業鏈上下游大中小企業協作,形成高效協同的產學研創新體系。
推動產業集聚,建設先進製造產業叢集
促進高質量集聚化發展。通過資源要素集聚、政策傾斜,推動產業鏈、資金鍊、人才鏈、技術鏈“四鏈合一”,持續提升新型顯示器件、積體電路、人工智慧產業叢集競爭力。統籌協調相關產業叢集資源,提升上下游企業間協作配套水平,圍繞新型顯示、積體電路等優勢產業與家電、汽車、智慧終端等領域“芯-屏-端”聯動發展,培育形成物聯網、汽車電子、伺服器、智慧感測器等若干新一代資訊科技交叉融合領域產業叢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