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其它 >2022.3.9---Gitlab的安裝

2022.3.9---Gitlab的安裝


title: 質數篩法
date: 2021-09-16
tags:

  • 數論
  • 學習筆記
  • 演算法
    categories:
    學習筆記
    mathjax: true

簡介:質數篩

質數
一類很奇異的數字。
質數的定義是:
“在大於1的自然數中,除了1和它本身以外不再有其他因數的自然數。”

於是我們就可以想到一個簡單的演算法來求 \(n\) 是不是質數:

簡單的演算法

for(int i = 2; i <= sqrt(n); i++)
{
   if(n % i == 0)
   {
       cout << "いいえ" << endl;
       break;
   }
}
cout << "はい" << endl;
return 0;

這個演算法的時間複雜度是 \(O(\sqrt[]{n})\)

程式碼好寫歸好寫,但是時間複雜度真的是太高了,有時候並不能滿足我們的需要;更何況我們經常需要的操作是找出 \(n\)以內的所有質數,而不是簡單地判斷一個數是否是質數。
\([1,n]\) 範圍內的所有整數裡挑質數其實很簡單。
很多人大概接觸過這樣一種方法:

  • 首先列出所有數字並按照從大到小的順序排好:
  • 然後拿出五顏六色的彩筆,開始對資料進行處理
  • \(1\) 既不是質數也不是合數,提前把它剔除
  • 然後看數列的第一個數: \(2\) 。拿筆圈出2,並且劃掉2的所有倍數(也就是所有剩下的偶數)。
  • 數列的下一個數是 \(3\)
    。換個顏色的筆圈出3,並劃掉所有剩下的3的倍數。
  • 越過被劃掉的4,下一個數是 \(5\) 。操作我就不用說了吧。
  • 下一個是 \(7\)
  • 越過8,9和10,我們來到了 \(11\) 。由於11大於 \(\sqrt[]{100}\) ,也就是10,我們就停止操作,換一個顏色的筆,圈出剩下的所有數。
  • 擦掉所有劃去的數,我們得到了100以內的所有質數。

如果我們將這個操作用程式碼來實現,那就是:

埃氏篩

埃氏篩 ,或者叫做 埃拉託斯特尼篩法 ,利用的就是這種思想。
程式碼如下:

int n;
cin >> n;
bool visit[n];
memset(visit, false, n);
for(int i = 2; i <= n; i++)
{
   if(!visit[i])
   {
       if(n < i * i)break;//埃氏篩只需要剔除根號n以內的素數的倍數 
       for(int j = i * i; j <= n; j += i)visit[j] = true;//標記質數
   }
}
for(int i = 2; i <= n; i++)
{
   if(!visit[i])cout << i << endl;//輸出 
}

埃氏篩法的時間複雜度只有 \(O(n \log \log n)\)
時間比簡單方法的 \(O(\sqrt[]{n})\),埃氏篩法明顯快了很多。

但是,埃氏篩法還可以進一步優化。
舉個栗子:
數字 \(223092870\) 可以被分解成 \(2 \times 3 \times 5 \times 7 \times 11 \times 13 \times 17 \times 19 \times 23\) ,在埃氏篩法中會被搜尋9次。
如果我們可以在這個數被搜尋到的第一次就標記好,並且使得這個數在之後的過程中不會被再次搜尋到,我們演算法的速度就會快很多。
那麼如何實現這一想法呢?
我們繼續拿 \(223092870\) 來舉例。如果我們在開始判斷之前就用 &1 的方法來去掉所有偶數呢?
顯然會快很多。但是,類似 \(4849845\) ( \(3 \times 5 \times 7 \times 11 \times 13 \times 17 \times 19\) )這樣的數仍然會被不可避免地搜尋到多次。
但是,如果我們保證 \(4849845\) 這個數只在被分解成 \(3 \times 1616615\) 的時候被搜尋到並標記為合數,就可以實現這個想法。

於是,我們就得到了一種演算法:

尤拉篩

尤拉篩 ,又叫 線性篩 ,在埃氏篩的基礎上進行了優化,使得每個數被且只被搜尋到一次。
尤拉篩利用合數的 最小質因子 進行篩選。
再舉一個例子:
數字 \(4849845\) 被搜尋到的路線是這樣的:
\(19\to 19\times 17=323\to 19\times 17\times 13=4199\to 19\times 17\times 13\times 11=46189\to 19\times 17\times 13\times 11\times 7=323323\)
\(\to 19\times 17\times 13\times 11\times 7\times 5=1616615\to 19\times 17\times 13\times 11\times 7\times 5\times 3=4849845\)

如果這還不夠直觀,我們可以打表看一下100以內的合數是怎麼被推出來的。

\(i>50\) 之後,因為 \(i\times 2\) 已經超出100這個範圍,無法推出任何更多的範圍內的合數。

附上程式碼:

long long n;
cin >> n;
int prime[n];
bool visit[n];
memset(prime, 0, n);
memset(visit, false, n);
prime[0] = 0;
for(long long i = 2; i <= n; i++)
{
   if(!visit[i])
   {
       prime[prime[0] + 1] = i;
       prime[0]++;//記錄質數 
   }
   for(long long j = 1; j <= prime[0] && i * prime[j] <= n; j++)
   {
       visit[i * prime[j]] = true;
       if(i % prime[j] == 0)
       {
           break;//判斷是否是最小質因子 
       }
   }
}
for(long long i = 1; i <= prime[0]; i++)
{
   if(n % prime[i] == 0)
   {
       visit[n] = true;
   }//最後一個一般篩不出來,特判一下 
}
for(long long i = 2; i <= n; i++)
{
   if(!visit[i])
   {
       cout << i << endl;//輸出 
   }
}

尤拉篩 的時間複雜度是 \(O(n)\) (所以這就是為什麼它也叫 線性篩 ),在資料量很大的時候,速度會比埃氏篩快很多。

如果需要更直觀一點的話,可以看這個動畫:

2倍速版:


\(n\) 很大的時候,找出\(n\)以內的所有質數已經不太現實了。但是,判斷 \(n\) 是否為質數仍然是一種 (看起來) 可行的操作。
這就用到了:

\(Miller-Rabin\) 定理

\(Miller-Rabin\) 定理涉及了兩個定理:

費馬小定理

費馬小定理是這樣的:

對於質數 \(p\) 和任意整數 \(a\) ,有 \(a^p\equiv a\pmod{p}\)

這裡我們需要用的是它的逆定理,即

若滿足 \(a^p\equiv a\pmod{p}\)\(p\) 為質數。
此時我們兩邊同時約去一個 \(a\) ,得 \(a^{p-1} \equiv 1\pmod{p}\)

很遺憾,費馬小定理的逆定理不是個真命題,但滿足條件的 \(p\) 還是有很大概率是質數的。
但是如果我們選取不同的 \(a\) 進行多次測試,那麼我們幾乎就可以斷定這個數是一個質數了。

二次探測定理

如果 \(p\) 是奇素數,則 \(x^2\equiv 1\pmod{p}\) 的解為 \(x\equiv 1\)\(x\equiv p-1\pmod{p}\)
這是很容易證明的:

\[ \begin{array} x^2 \equiv 1 \pmod{p} \\\\ x^2-1 \equiv 0 \pmod{p} \\\\ (x-1)(x+1) \equiv 0 \pmod{p} \end{array} \]

又∵ \(p\) 為奇素數,其因子只有 \(1\)\(p\) 兩個。
∴只有兩解 \(x\equiv 1\)\(x\equiv p-1 \pmod{p}\)

如果 \(a^{n−1}\equiv 1\pmod{n}\) 成立,\(Miller−Rabin\) 演算法不是立即找另一個 \(a\) 進行測試,而是看 \(n−1\) 是不是偶數。如果 \(n−1\) 是偶數,另 \(u=\dfrac{n-1}{2}\) ,並檢查是否滿足二次探測定理即 \(a^u\equiv 1\)\(a^u\equiv n−1 \pmod{n}\)
將這兩條定理合起來,也就是最常見的 Miller−Rabin 測試 。
單次時間複雜度是 \(O(\log n)\) ,總複雜度就是 \(O(times\times \log n)\) 了。

參考程式碼:

#include<cstdio>
#define ll long long 
inline int read()
{
    char c = getchar(); int x = 0, f = 1;
    while(c < '0' || c > '9') { if(c == '-') f = -1; c = getchar(); }
    while(c >= '0' && c <= '9') x = x * 10 + c - '0', c = getchar();
    return x * f;
}
int N, M, Test[10] = { 2, 3, 5, 7, 11, 13, 17 };
int pow(int a, int p, int mod)
{
    int base = 1;
    for(; p; p >>= 1, a = (1ll * a * a) % mod)
        if(p & 1) base = (1ll * base * a) % mod;
    return base % mod;
}
bool Query(int P)
{
    if(P == 1) return 0;
    int t = P - 1, k = 0;
    while(!(t & 1)) k++, t >>= 1;
    for(int i = 0; i < 4; i++)
    {
        if(P == Test[i]) return 1;
        ll a = pow(Test[i], t, P), nxt = a;
        for(int j = 1; j <= k; j++)
        {
            nxt = (a * a) % P;
            if(nxt == 1 && a != 1 && a != P - 1) return 0;
            a = nxt;
        }
        if(a != 1) return 0;
    }
    return 1;
}
int main()
{
    N = read(); M = read();
    while(M--) puts(Query(read()) ? "Yes" : "No");
    return 0;
}

\(\blacktriangle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