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其它 >計算機網路--概述

計算機網路--概述

第一章 -- 概述

因特網概述


最核心的功能

  • 連通性
  • 資源共享

網路作用範圍

  • 廣域網 WAN
  • 都會網路 MAN
  • 區域網 LAN
  • 個人區域網 PAN

使用者分類

  • 公用網
  • 專用網

網路、網際網路、因特網

  • 網路(Network):由若干結點(Node)和連線這些結點的鏈路
    (Link)組成
  • 網際網路:由路由器互聯的多個網路,網際網路是“網路的網路(Network of Networks)”
  • 因特網(Internet):是世界最大的網際網路

internet與Internet的區別

  • internet(網際網路)是一個通用名詞,它泛指多個計算機網路互連而成的網路,在這些網路之間的通訊協議可以是任意的
  • Internet(因特網)則是一個專有名詞,它指指當前全球最大的、開放的、由眾多網路相互連線而成的特定互連網。採用TCP/IP協議作為通訊規則,其前身是美國的ARPANET

因特網發展的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單個網路ARPANET向互連網路發展

  • 1969年,第一個分組交換網ARPANET
  • 70年代中期,研究多種網路之間的互連
  • 1983年,TCP/IP協議成為ARPANET的標準協議(因特網誕生時間)

第二階段:從單個網路ARPANET向互連網路發展

  • 1985年,NSF建設NSFNET(主幹網、地區網、校園網)
  • 1990年,ARPANET任務完成,正式關閉
  • 1991年,主幹網私企化

第三階段:逐漸形成了多層次ISP結構的網際網路

  • 1993年,NSFNET逐漸被商用替代,運營轉交因特網服務提供者ISP
  • 1994年,全球資訊網WWW技術刺激因特網發展
  • 1995年,NSFNET停止工作,因特網徹底商業化
flowchart LR node1([從單個網路ARPANET向互連網路發展]) node2([逐步建成了三級結構的網際網路]) node3([逐漸形成了多層次ISP結構的網際網路]) node1 --> node2 node2 --> node3

因特網的標準化工作

因特網在制定標準上面向公眾

因特網的組成

邊緣部分

  • 主機【端系統】使用者直接使用

核心部分

  • 路由器網路構成(提高連通性和資料交換)

網際網路核心

電路交換

  • 建立連線【分配資源】
  • 通話【一直佔用通訊資源】
  • 釋放連結【歸還通訊資源】

優點

  • 通訊延時小
  • 有序傳輸
  • 沒有衝突
  • 適用範圍廣
  • 實時性強
  • 控制簡單

缺點

  • 建立連線時間長
  • 線路獨佔,使用效率低
  • 靈活性差
  • 難以規格化

分組交換

  • 傳送方

    • 構造分組
    • 傳送分組
  • 路由器

    • 快取分組
    • 轉發分組
  • 接收方

    • 接收分組
    • 還原報文

優點

  • 無需建立連線
  • 線路利用率高
  • 簡化了儲存管理
  • 加速傳輸
  • 減少出錯概率和重發資料量

缺點

  • 引發了轉發時延
  • 需要傳輸額外的資訊量
  • 對於資料報服務存在失序、丟失或重複分組的·問題

計算機網路效能


計算機網路效能指標

  • 速率 (bit/s, b/s, bps)

  • 頻寬

  • 吞吐率

  • 時延

    • 傳送時延
    • 傳播時延
    • 處理時延
    • 排隊時延
  • 時延頻寬積

  • 往返時間【RTT】

  • 利用率

  • 丟包率

計算機網路體系結構


OSI體系結構

classDiagram class OSI體系結構 OSI體系結構 : 應用層 OSI體系結構 : 表示層 OSI體系結構 : 會話層 OSI體系結構 : 運輸層 OSI體系結構 : 網路層 OSI體系結構 : 資料鏈路層 OSI體系結構 : 物理層

TCP/IP體系結構

classDiagram class `TCP/IP體系結構` `TCP/IP體系結構` : 應用層 `TCP/IP體系結構` : 運輸層 `TCP/IP體系結構` : 網路層 `TCP/IP體系結構` : 網路介面層

原理體系結構

用於理論分析

classDiagram class 原理體系結構 原理體系結構 : 應用層 原理體系結構 : 運輸層 原理體系結構 : 網路層 原理體系結構 : 資料鏈路層 原理體系結構 : 物理層

各層次簡要:

  • 應用層

    解決通過應用程序的互動來實現特定網路應用的問題

  • 運輸層

    解決程序之間基於網路的通訊問題

  • 網路層

    解決分組在多個網路上傳輸(路由)的問題

  • 資料鏈路層

    解決分組在一個網路(或一段鏈路)上傳輸的問題

  • 物理層

    解決使用何種訊號來傳輸位元的問題

部分術語

實體

任何可傳送或接收資訊的硬體軟體程序

  • 對等實體

    收發雙方相同層次中的實體

協議

控制兩個對等實體進行邏輯通訊的規則的集合

  • 協議三要素

    語法:定義所互動的資訊格式
    語義:定義收發雙方所要完成的操作
    同步:定義收發雙方的時序關係

服務

  • 協議的控制下,兩個對等實體的邏輯通訊使得本層能夠向上一層提供服務
  • 要實現本層協議,需要使用下一層所提供的服務
  • 協議是“水平的”,服務是“垂直的
  • 實體可以看得見下層所提供的服務,但並不知道實現該服務的具體協議
  • 服務訪問點

    在同一系統中相鄰兩層的實體交換資訊的邏輯介面,用於區分不同的服務型別

    各層間的服務訪問點

    • 資料鏈路層: 幀的“型別”欄位
    • 網路層: IP資料報首部中的“協議欄位”
    • 運輸層:“埠號”
  • 服務原語

    上層使用下層提供的服務必須通過語下層交換一些命令

PDU與SDU

  • 協議資料單元PDU

對等層次之間傳送的資料包稱為該層的協議資料單元

  • 物理層:位元流 (bit stream)
  • 鏈路層:幀 (frame)
  • 網路層:IP資料報或分組 (packet)
  • 運輸層:TCP報文段 (segment) 或 UDP使用者資料段 (datagram)
  • 應用層:報文 (message)
  • 服務資料單元SDU

同一系統內,層於層之間交換的資料包稱為服務資料單元

  • 多個SDU可以合成一個PDU;一個SDU也可以劃分為幾個P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