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其它 >Linux磁碟分割槽、格式化、掛載

Linux磁碟分割槽、格式化、掛載

1. 主分割槽,擴充套件分割槽,邏輯分割槽的聯絡和區別

  (1)一個磁碟上有1-4個主分割槽;

  (2)一個硬碟中有1個擴充套件分割槽,而擴充套件分割槽是需要佔用一個主分割槽的名額,即主分割槽+擴充套件分割槽總共不能超過4個;

  (3)邏輯分割槽則需要先建立擴充套件分割槽,然後才能將邏輯分割槽建立成功,邏輯分割槽可以有若干個,盤號是從5開始;

簡述三種分割槽建立過程

磁碟: /dev/sdb

主分割槽建立過程:首先fdisk /dev/sdb進入該磁碟,輸入n新建一個分割槽,輸入p(p代表是主分割槽)建立主分割槽,輸入分割槽編號(主分割槽是1-4)接下來設定起始柱面,直接回車,接下來設定容量大小,輸入+10G,設定分割槽大小為10G。然後輸入w,儲存分割槽。

擴充套件分割槽建立過程:首先fdisk /dev/sdb進入該磁碟,輸入n新建一個分割槽,輸入e(e代表擴充套件分割槽)建立擴充套件分割槽,輸入分割槽編號(分割槽編號是1-4)接下來設定起始柱面,直接回車,接下來設定容量大小,輸入+10G,設定分割槽大小為10G。然後輸入w,儲存分割槽。

邏輯分割槽建立過程:一般是主分割槽和擴充套件分割槽設定完畢後,設定邏輯分割槽,邏輯分割槽設定是輸入l(l代表邏輯分割槽),不過一般只有擴充套件分割槽設定過後才會有l這個選項。而且邏輯分割槽的盤號是5開始的。

​ 首先fdisk /dev/sdb進入該磁碟,輸入n新建一個分割槽,輸入e建立擴充套件分割槽,輸入分割槽編號(分割槽編號是1-4)接下來設定起始柱面,直接回車,接下來設定容量大小,輸入+10G,設定分割槽大小為10G。然後輸入w,儲存分割槽。

磁碟分割槽的原理:

 

 

簡而言之,Linux 沒有像Windows那樣的C,D,E盤的概念,在Linux中都是檔案目錄

硬碟說明

1)Linux硬碟分IDE硬碟和SCSI硬碟,目前基本上都是SCSI硬碟

2)對於IDE硬碟,驅動標識為“hdx~”,其中“hd”分割槽所在的裝置型別,這裡指IDE硬碟了。“x”為盤號(a為基本盤,b為基本從屬盤,c為輔助盤,d為輔助從屬盤),“~”代表分割槽,前4個分割槽用數字1~4表示,他們是主分割槽或擴充套件分割槽,從5開始就是邏輯分割槽。如:hda3表示為第一個IDE硬碟上的第三個主分割槽或擴充套件分割槽

3)對於SCSI硬碟則標識為“sdx~”,SCSI硬碟是用“sd”來表示分割槽所在裝置的型別的,其餘則和IDE硬碟的表示方法一樣。

4)對於virtio 硬碟則標識為“vdx~”,virtio 硬碟是用“vd”來表示分割槽所在裝置的型別的,其餘則和IDE硬碟的表示方法一樣。

 

2. 建立分割槽

2.1 檢視磁碟分割槽情況

fdisk -l

如圖所示:分別有兩塊硬碟 /dev/sda、 /dev/sdb,其中 /dev/sda已經分割槽,/dev/sdb並未分割槽

2.2 開始分割槽

2.2.1 進入該磁碟

進入硬碟sdb

fdisk /dev/sdb 

 

 

 

輸入m可以檢視有哪些操作

 

 

 

輸入p檢視當前磁碟有哪些分割槽:

 

 

 

2.2.2 新建分割槽

輸入n新建一個分割槽,輸入p建立主分割槽(輸入e建立擴充套件分割槽),輸入分割槽編號1:

 

 

 

2.2.3 設定分割槽大小

接下來設定開始扇區:直接回車(柱面預設值),並且輸入分割槽大小

 

在所有分割槽完畢後輸入w儲存退出

 

 

重複上面過程,注意在最後一個分割槽時候,如果不知道磁碟剩餘容量大小,可以直接回車,預設將剩餘空間全部劃分此分割槽

 

 

 

2.2.4 儲存分割槽資訊

輸入w 儲存分割槽資訊

 

 

 

fdisk -l

再次對比之前資訊:

 

 

 

此時分割槽設定完成,但是不能使用,還需要格式化分割槽、掛載分割槽才可以使用。

3.刪除分割槽

3.1進入磁碟分割槽

fdisk /dev/sdc

3.2 列印磁碟資訊

p

 

 

 

3.3 輸入d刪除分割槽

 

 

 

即可刪除分割槽

3.4 輸入w儲存資訊

刪除分割槽結束。

4. 格式化分割槽

4.1 通知作業系統分割槽表改變

partprobe

4.2 格式化

Linux磁碟格式化(mkfs、mkfs.xfs、mkfs.ext4),

  區別:

  • 使用mkfs.xfs命令時,一般預設回車就可以了,使用系統預設的
  • ext4的預設值已經相當合適我們系統使用,大部分的預設值寫入至/etc/mke2fs.conf這個檔案中
  • 因此我們無需額外指定inode的容量,系統都幫我們做好了預設值,只需要知道uuid即可

這裡使用ext4檔案系統,有關檔案系統型別

mkfs.ext4 /dev/sdb1

或者

mkfs -t ext4 /dev/sdb1

均可對分割槽格式化,如果出現問題,嘗試重啟系統

5. 分割槽掛載(手動掛載、永久掛載)

5.1 掛載分割槽(手動掛載)

mkdir /test1
mount /dev/sdb1 /test1

 

5.2 檢視分割槽情況

df -h

 

 

  或者是lsblk檢視磁碟的分割槽情況(lsblk  -f  是將磁碟的分割槽、格式化方式、掛載目錄都能全面的顯示出來)

 

 

 

5.3 解除安裝分割槽

umount /dev/sdb1

/dev/sdb1已經不再掛載

5.4掛載分割槽(永久掛載)

系統每次啟動都會讀取/etc/fstab中的配置內容,自動掛載該檔案中被記錄的裝置和分割槽,我們可以通過編輯這個檔案達到永久掛載的目的

vim /etc/fstab

/etc/fstab 每行定義一個要掛載的檔案系統,表中共有6列分表代表
① 裝置名稱:要掛載的裝置或偽檔案系統,可包含:裝置名稱,LABEL,UUID,偽檔案系統名稱
② 掛載點:就是你要掛載到哪個目錄下。
③ 檔案系統型別(auto 尋找預設的),
  普通裝置掛載:ext#/xfs 等檔案系統型別
  交換分割槽 swap:swap
  網路掛載地址 linux之間:nfs,windos掛載:cifs
  光碟 iso9660,檔案 cifs
④ 掛載選項:

  • Async/sync:設定是否為同步方式執行,預設為async
  • auto/noauto : 當下載mount -a 的命令時,此檔案系統是否被主動掛載。預設為auto
  • rw/ro: 是否以以只讀或者讀寫模式掛載
  • exec/noexec:限制此檔案系統內是否能夠進行"執行"的操作
  • user/nouser:是否允許使用者使用mount命令掛載
  • suid/nosuid:是否允許SUID的存在
  • Usrquota:啟動檔案系統支援磁碟配額模式
  • Grpquota:啟動檔案系統對群組磁碟配額模式的支援
  • Defaults:同事具有rw,suid,dev,exec,auto,nouser,async等預設引數的設定

⑤ 備份(轉儲)頻率: 0:不做備份 1:每天轉儲 2:每隔一天轉儲
⑥ 開機是否需要fsck檔案系統檢查。(0不掃描,1對應根目錄,2對應其他檔案系統)

圖中第一行為我們新增的一個掛載點 將 /dev/vdb1掛載的根目錄data下,最後要執行下列命令讓掛載生效

mount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