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遊戲資訊 >“宇宙之外”究竟有什麼?為什麼連科幻作品都不敢妄自猜測?

“宇宙之外”究竟有什麼?為什麼連科幻作品都不敢妄自猜測?

宇宙究竟有多大?其中是否存在著我們從未見過的文明?不管是科學家還是普通人,相信幾乎每個人都思考過這個問題,不少科幻作品都對這一問題展開了幻想,描繪出了各種各樣的精彩故事。


不過各位或許不知道,天文物理學中的宇宙指的是我們人類可觀測到的這個時空,它是有限的——按照“宇宙大爆炸”理論來說,目前的可觀測宇宙的規模大小約為直徑930億光年,這也是目前最受人們認可的宇宙的大小範圍。


然而,這終究只是人類使用科學技術所能觀測到的最大範圍,可觀測宇宙並不是宇宙的全部——“宇宙之外的宇宙”是什麼樣子,我們任何人都無從得知,即便是科幻作品,也不敢對這一點妄加猜測,因為“完整”的宇宙,實在是過於龐大了。


銀河系在整個宇宙中如同滄海一粟,但對於我們人類而言,想要走出銀河系也是痴人說夢

——假如螢幕前的你獲得了“閃電俠”般的超能力,能以光速進行移動,那麼即便不考慮身體強度、壽命、氧氣、進食、體力、睡眠等因素,想要橫穿整個銀河系也需要十幾萬年的時間。

而如果將銀河系和地球放在一起比大小,那就相當於是用地球比一粒塵埃一樣。


不過,這還不是宇宙的全貌——宇宙中星系,星體等可看物,只佔宇宙的百分之三左右,此外還存在大量其他的暗物質、暗能量等等。


看到這裡,我們是否還有餘力想象,“宇宙之外”會是什麼?我們就連浩瀚宇宙是否存在邊界都不敢肯定,又何談宇宙之外呢?

當然,沒有科學不敢想的事情——目前,科學界中存在著三種較為靠譜的猜測,這是眾多科學家的想法整合的結果,下面我們就來看一下吧。


第一種猜想:宇宙之外還存在其它宇宙

這個觀點是現如今受認可程度最高的一種觀點——有很多科學家相信,宇宙是存在著明確的邊界的,只不過我們目前所處的宇宙太大,以目前的科技水平難以觀測到。

據說之所以這個猜想在科學界最受認可,是因為目前科學家已通過宇宙微波輻射找到了許多證據,其中包括宇宙被其他宇宙“撞到”的摩擦痕跡。


第二種猜想:宇宙之外是一片“虛無”

何為虛無?那就是什麼都不存在的虛無空間——根據宇宙大爆炸假說,在發生宇宙大爆炸之前,我們的宇宙就是一片虛無,那麼邏輯上來講,宇宙之外應該也是沒有爆炸前的樣子,所以也同樣不少人認為,宇宙之外為“虛無”。


第三種猜想:宇宙之外是“高階文明”的實驗室

最後這種猜測聽起來讓人有些毛骨悚然,有些人認為,或許我們宇宙的一切都是被安排好的,整個宇宙就是高階文明的一個實驗室,所以宇宙才會如此的有規律,這種猜測雖然非常可怕,但並非沒有可能。


話又說回來,無論“宇宙之外”存在著什麼,目前我們都無從得知,因為想要探索宇宙,至少以我們人類目前的科技水平是不可能的。

如果有朝一日,人類能夠發展到有些科幻作品中的科技水平,那麼還是有希望揭開宇宙神祕面紗的,不過到了那時,肯定也會有相應的困難需要我們去克服。


舉個例子,在劉慈欣老師的科幻著作《三體》中,人類就是在文明發展過程中,不幸被“歌者”發現,遭遇了“二向箔”打擊,整個銀河系都未能倖免於難。


除了外部因素,人類自己的內部爭鬥也無可避免——像是在筆者最近在玩的一款原創宇宙下的無盡策略手遊《無盡的拉格朗日》中,就非常詳細地講述了人類在科技水平飛速提升、走出地球之後,依然避免不了內鬥,造成了諸多悲劇的故事。


遊戲的背景故事始於“遠古地球時代”的末尾,人類在掌握了可控核聚變技術後,邁出了地球,在太陽系內的生產力得以飛速提升,隨後曲率引擎被髮明瞭,人類航行的極限變為了4光年外的比鄰星。


之後,科學家們又觀測到了彼端是一個數千、甚至數萬光年外星系的“空間共振點”,針對空間共振點的保密研究持續了數千年,耗費了無數的人力和研究,而那些穩定的空間共振點,被人們稱之為“拉格朗日空間點,並以此建立了可以“星系旅行”的星門。


隨著無數星門的建立,串聯銀河系的巨大交通網“拉格朗日網路”也由此形成,人類文明也由此邁向了前所未有的輝煌時代。

然而由於利益分配等問題,各勢力之間產生了紛爭,最終演變成為了慘烈的宇宙大戰——眾多星域的太空城市和星球設施損毀嚴重、甚至荒廢,由於星門損毀嚴重,拉格朗日系統也被迫關閉,部分地區的科技水平倒退,進入了“黑暗時代”


好在此時,人類終於開始反思戰爭帶來的後果,勢力代表們紛紛簽訂了《未央條約》,派出肩負著人類文明覆興重任的開拓者們,前往殘破的星門與太空遺蹟施行“復甦計劃”,玩家正是其中一員,盡情地在銀河系中開拓與發展。

可以看出,即便科技已經發展到這種程度,遊戲中的人類目前也未能踏出銀河系——至於宇宙之外,還是一個等待開拓探索的未知。


各位覺得,宇宙之外究竟是什麼?人類是否應該勇敢去探索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