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其它 >IM即時通訊功能解析:為什麼微信裡沒有訊息“已讀”功能

IM即時通訊功能解析:為什麼微信裡沒有訊息“已讀”功能

為何其它IM裡會有這個功能?

換句話說:聊天訊息的“已讀”和“未讀”狀態在什麼情況下該做呢?

這是一個典型的功能分析,遇到這種分析,我們應該如何用產品思維入手呢?

第一步:結構性思維

很多人遇到這種問題,不自覺地就從定位、場景、產品理念、使用者體驗等很多個角度來分析了,其實這就是結構性思維。

結構性思維就是:需要從不同角度,全面、透徹的看待一個問題。

但是結構性思維只是第一步,第二步是全面分析後,知道是哪些因素應該佔據主導地位。

比如說上文說的微信這個功能,沒有與它的商業目標發生矛盾,那麼最核心點就是體驗了,最主要就是從體驗的角度出發。

但是,淘寶就不一樣了。

淘寶是電子商務,其核心目標是促成交易;所有的功能都是為了這個最重要的目的服務。

聊天是發生在買家與賣家之間的,他們雖然是有社交屬性,但是社交的目的主要也是為了買賣,所以買賣大於社交。

凡是能夠促成交易的,都需要考慮。

這個功能實際上最主要就是提升了溝通效率:買家知道訊息狀態,不幹等,繼續逛,有利降低了買家乾等引發的焦慮;這種焦慮有可能會降低買家繼續瞭解下去或者購買的慾望,不利於促成交易。

這本質是什麼?

本質就是服務——平臺協助賣家服務好買家。

這裡就用到了本源思維,本源思維就是透過現象看本質。

為什麼運用本源思維呢?

因為往往沒有所謂好功能和壞功能,只有合適的功能;功能總是有好處也有壞處,幫助我們做出選擇的,就是本源思維。

本源思維往往涉及到兩個核心點:定位+場景。

第二步:本源思維:定位+場景

我們先來看看兩個網友,對於微信訊息為什麼沒有“已讀”和“未讀”功能的優質回答。

回答1:首先需要明確的是對於社交產品的IM功能,是有接收者和傳送者2種人群,每個社交產品的傾向性是不一樣的,我記得陌陌是有“已讀/未讀”區分的,意在前期促進資訊的產出,因此,會更偏向於傳送者的體驗。

而微信,在滿足雙方基本通訊需求的基礎上,是更傾向於接收者的體驗的,而非傳送者。即時通訊開發

因此,微信對於接收者,有了”對方正在輸入…..“這樣的狀態提示,告訴接收者:請不要著急,對方正在回覆你,以此增強接收者的期望值。

而對於“已讀/未讀”這樣的功能,顯然是傾向於改善傳送者的體驗的,讓傳送者更直觀感覺到我的資訊是否得到反饋。

假如增加這樣的功能,一定會降低接收者的體驗。

 

同時,微信作為熟人間社交,“已讀/未讀”這樣的功能不是沒有用;而是對於大部分使用者,這樣的反饋是毫無價值的。

對於熟人而言,對方回覆我了,肯定就是已讀;對方沒有回覆,可能就是沒看到或就是不想回。

而至於深層原因,作為熟人,我沒必要知道的那麼明白。

回答2:微信做的是熟人社交,裡面的好友大多數都是熟悉的,試想想你上司給你發信息,你看了你又不回,會不會引起麻煩?

張小龍說過:如果我們針對需求一個人去滿足,你可能獲取了這部分使用者,但是得罪了另外一部分使用者,最後可能迫於社交的壓力,流失掉相當一部分使用者。

我們先暫時不用理會觀點是否全部正確,實際上他們兩個都用到了最基本的定位+場景分析,即這個產品是在什麼場景下,通過什麼方式,解決什麼使用者的什麼需求。

迴歸到微信“熟人社交”的產品本質,就能想通為何沒有這個功能了

 

無論微信發展的多大,它的核心功能仍然是基於熟人社交的即時通訊工具。

微信的聊天功能,解決的是熟人社交的即時通訊。即時通訊滿足了,關注點就是熟人社交了。

明確了這個場景和定位,將相關方找出來,這裡的相關方就是傳送者和接收者兩個。

分析這個功能對於傳送者和接收者的體驗,這個時候我們會發現:這個功能會改善傳送者體驗,但是降低迴復者體驗,如何抉擇呢?

這個時候就從平臺的產品目標出發,它的產品目標決定了它鼓勵什麼。

 

微信要優先照顧的是它的熟人社交關係:

1)這個功能如果只是單純改善了傳送者體驗,那麼可以做;

2)但是在改善傳送者體驗的同時,它有可能降低迴復者的體驗,這是可能會破壞微信的社交關係的,所以乾脆不做。

實質上,越是高階的產品經理做決策最重要的依據往往是本源思維,就像張小龍在闡述為什麼不做這個功能時只說了要給人撒謊、符合人性這個原因,實際上用的就是本源思維。

要記住:重點可能有很多,核心往往只有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