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ython環境】Python分類現實世界的資料
引入
一個機器可以根據照片來辨別鮮花的品種嗎?在機器學習角度,這其實是一個分類問題,即機器根據不同品種鮮花的資料進行學習,使其可以對未標記的測試圖片資料進行分類。這一小節,我們還是從scikit-learn出發,理解基本的分類原則,多動手實踐。
Iris資料集
Iris flower資料集是1936年由Sir Ronald Fisher引入的經典多維資料集,可以作為判別分析(discriminant analysis)的樣本。該資料集包含Iris花的三個品種(Iris setosa, Iris virginica and Iris versicolor)各50個樣本,每個樣本還有4個特徵引數(分別是萼片<sepals>的長寬和花瓣<petals>的長 寬,以釐米為單位),Fisher利用這個資料集開發了一個線性判別模型來辨別花朵的品種。基於Fisher的線性判別模型,該資料整合為了機器學習中各 種分類技術的典型實驗案例。
現在我們要解決的分類問題是,當我們看到一個新的iris花朵,我們能否根據以上測量引數成功預測新iris花朵的品種。
我們利用給定標籤的資料,設計一種規則進而應用到其他樣本中做預測,這是基本的監督問題(分類問題)。
由於iris資料集樣本量和維度都很小,所以可以方便進行視覺化和操作。
資料的視覺化(visualization)
scikit-learn自帶有一些經典的資料集,比如用於分類的iris和digits資料集,還有用於迴歸分析的boston house prices資料集。可以通過下面的方式載入資料:
from sklearn import datasets iris = datasets.load_iris() digits = datasets.load_digits()
該資料集是一種字典結構,資料儲存在.data成員中,輸出標籤儲存在.target成員中。
畫出任意兩維的資料散點圖
可以用下面的方式畫出任意兩個維度的散點圖,這裡以第一維sepal length和第二維資料sepal width為例:
from sklearn import datasets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import numpy as np iris = datasets.load_iris() irisFeatures = iris["data"] irisFeaturesName = iris["feature_names"] irisLabels = iris["target"] def scatter_plot(dim1, dim2): for t,marker,color in zip(xrange(3),">ox","rgb"): # zip()接受任意多個序列引數,返回一個元組tuple列表 # 用不同的標記和顏色畫出每種品種iris花朵的前兩維資料 # We plot each class on its own to get different colored markers plt.scatter(irisFeatures[irisLabels == t,dim1], irisFeatures[irisLabels == t,dim2],marker=marker,c=color) dim_meaning = {0:'setal length',1:'setal width',2:'petal length',3:'petal width'} plt.xlabel(dim_meaning.get(dim1))plt.ylabel(dim_meaning.get(dim2)) plt.subplot(231) scatter_plot(0,1) plt.subplot(232) scatter_plot(0,2) plt.subplot(233) scatter_plot(0,3) plt.subplot(234) scatter_plot(1,2) plt.subplot(235) scatter_plot(1,3) plt.subplot(236) scatter_plot(2,3) plt.show()
效果如圖:
構建分類模型
根據某一維度的閾值進行分類
如果我們的目標是區別這三種花朵,我們可以做一些假設。比如花瓣的長度(petal length)好像將Iris Setosa品種與其它兩種花朵區分開來。我們可以以此來寫一段小程式碼看看這個屬性的邊界是什麼:
petalLength = irisFeatures[:,2] #select the third column,since the features is 150*4
isSetosa = (irisLabels == 0) #label 0 means iris Setosa
maxSetosaPlength = petalLength[isSetosa].max()
minNonSetosaPlength = petalLength[~isSetosa].min()
print ('Maximum of setosa:{0} '.format(maxSetosaPlength))
print ('Minimum of others:{0} '.format(minNonSetosaPlength))
'''
顯示結果是:
Maximum of setosa:1.9
Minimum of others:3.0
'''
我們根據實驗結果可以建立一個簡單的分類模型,如果花瓣長度小於2,就是Iris Setosa花朵,否則就是其他兩種花朵。
這個模型的結構非常簡單,是由資料的一個維度閾值來確定的。我們通過實驗確定這個維度的最佳閾值。
以上的例子將Iris Setosa花朵和其他兩種花朵很容易的分開了,然而我們不能立即確定Iris Virginica花朵和Iris Versicolor花朵的最佳閾值,我們甚至發現,我們無法根據某一維度的閾值將這兩種類別很完美的分開。
比較準確率來得到閾值
我們先選出非Setosa的花朵。
irisFeatures = irisFeatures[~isSetosa]
labels = irisLabels[~isSetosa]
isVirginica = (labels == 2) #label 2 means iris virginica
這裡我們非常依賴NumPy對於陣列的操作,isSetosa是一個Boolean值陣列,我們可以用它來選擇出非Setosa的花朵。最後,我 們還構造了一個新的Boolean陣列,isVirginica。接下來,我們對每一維度的特徵寫一個迴圈小程式,然後看一下哪一個閾值能得到更好的準確 率。
# search the threshold between virginica and versicoloririsFeatures = irisFeatures[~isSetosa]
labels = irisLabels[~isSetosa]
isVirginica = (labels == 2) #label 2 means iris virginica
bestAccuracy = -1.0
for fi in xrange(irisFeatures.shape[1]):
thresh = irisFeatures[:,fi].copy()
thresh.sort()
for t in thresh:
pred = (irisFeatures[:,fi] > t)
acc = (pred == isVirginica).mean()
if acc > bestAccuracy:bestAccuracy = acc;
bestFeatureIndex = fi;
bestThreshold = t;
print 'Best Accuracy:tt',bestAccuracy
print 'Best Feature Index:t',bestFeatureIndex
print 'Best Threshold:tt',bestThreshold'''
最終結果:
Best Accuracy: 0.94
Best Feature Index: 3
Best Threshold: 1.6
'''
這裡我們首先對每一維度進行排序,然後從該維度中取出任一值作為閾值的一個假設,再計算這個假設的Boolean序列和實際的標籤Boolean 序列的一致情況,求平均,即得到了準確率。經過所有的迴圈,最終得到的閾值和所對應的維度。最後,我們得到了最佳模型針對第四維花瓣的寬度petal width,我們就可以得到這個決策邊界decision boundary。
評估模型——交叉檢驗
上面,我們得到了一個簡單的模型,並且針對訓練資料實現了94%的正確率,但這個模型引數可能過於優化了。
我們需要的是評估模型針對新資料的泛化能力,所以我們需要保留一部分資料,進行更加嚴格的評估,而不是用訓練資料做測試資料。為此,我們會保留一部分資料進行交叉檢驗。
這樣我們就會得到訓練誤差和測試誤差,當複雜的模型下,可能訓練的準確率是100%,但是測試時效果可能只是比隨機猜測好一點。
交叉檢驗
在許多實際應用中,資料是不充足的。為了選擇更好的模型,可以採用交叉檢驗方法。 交叉檢驗的基本想法是重複地使用資料;把給定資料進行切分,將切分的資料集組合為訓練集和測試集,在此基礎上反覆地進行訓練、測試以及模型選擇。
S-fold交叉檢驗
應用最多的是S折交叉檢驗(S-fold cross validation),方法如下:首先隨機地將已給資料切分為S個互不相交的大小相同的子集;然後利用S-1個子集的資料訓練模型,利用餘下的子集測試 模型;將這一過程對可能的S種選擇重複進行;最後選出S次評測中平均測試誤差最小的模型。
如上圖,我們將資料集分成5部分,即5-fold交叉檢驗。接下來,我們可以對每一個fold生成一個模型,留出20%的資料進行檢驗。
leave-one-out交叉檢驗方法
留一交叉檢驗(leave-one-out cross validation)是S折交叉檢驗的特殊情形,是S為給定資料集的容量時情形。我們可以從訓練資料中挑選一個樣本,然後拿其他訓練資料得到模型,最後看該模型是否能將這個挑出來的樣本正確的分類。
def learn_model(features,labels):
bestAccuracy = -1.0
for fi in xrange(features.shape[1]):
thresh = features[:,fi].copy()
thresh.sort()
for t in thresh:
pred = (features[:,fi] > t)
acc = (pred == labels).mean()
if acc > bestAccuracy:bestAccuracy = acc;
bestFeatureIndex = fi;
bestThreshold = t;
'''
print 'Best Accuracy:tt',bestAccuracy
print 'Best Feature Index:t',bestFeatureIndex
print 'Best Threshold:tt',bestThreshold
'''
return {'dim':bestFeatureIndex, 'thresh':bestThreshold, 'accuracy':bestAccuracy}
def apply_model(features,labels,model):
prediction = (features[:,model['dim']] > model['thresh'])
return prediction
#-----------cross validation-------------
error = 0.0
for ei in range(len(irisFeatures)):# select all but the one at position 'ei':
training = np.ones(len(irisFeatures), bool)
training[ei] = False
testing = ~training
model = learn_model(irisFeatures[training], isVirginica[training])
predictions = apply_model(irisFeatures[testing],
isVirginica[testing], model)error += np.sum(predictions != isVirginica[testing])
上面的程式,我們用所有的樣本對一系列的模型進行了測試,最終的估計說明了模型的泛化能力。
小結
對於上面對資料集進行劃分時,我們需要注意平衡分配資料。如果對於一個子集,所有的資料都來自一個類別,則結果沒有代表性。基於以上的討論,我們利用一個簡單的模型來訓練,交叉檢驗過程給出了這個模型泛化能力的估計。
參考文獻
Wiki:Iris flower data set
Building Machine Learning Systems with Python
轉載請註明作者Jason Ding及其出處
Github主頁(http://jasonding1354.github.io/)
CSDN部落格(http://blog.csdn.net/jasonding1354)
簡書主頁(http://www.jianshu.com/users/2bd9b48f6ea8/latest_articles)
文章出處:JasonDing的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