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實用技巧 >82、《給年輕人的極簡金融課》-童哲——2020年7月23日20:17:49

82、《給年輕人的極簡金融課》-童哲——2020年7月23日20:17:49

筆記本

給年輕人的極簡金融課 童哲

前言

標註 (黃色) - 位置 38 這是一本寫給年輕人的書。年輕時的自己,在接觸了經濟金融之後有一種相見恨晚的感覺,忽然發現其實早就應該涉獵這門學科。經濟金融確實非常有意思,而且實用。通過它,我們可以看到更廣闊的世界,因為經濟學在解釋一個我們永遠無法繞開的主題——這個真實世界。 第一章 社會財富是如何積累的 標註 (黃色) - 位置 58 我們這代人其實很幸運,雖然並不是每個人都能施展自己的抱負,但只要肯吃苦,找一份工作後吃飽喝足還是可以輕鬆做到的。 標註 (黃色) - 位置 61 瞭解財富的生成和積累機制,有助於我們理解社會執行機制,並能指導我們的生活。這正如物理學的突破能有助於更好地製造半導體器件一樣。 標註 (黃色
) - 買一瓶可樂,社會財富會增加多少 > 位置 66 個人的財富是如何增長、積累的?這個問題的答案比較簡單,那就是儲蓄。如果一個人的收入大於他的支出,他的財富就會逐漸積累起來。比如,一個人有一塊地,這塊地每年的產值為 100元。同時,他每年的支出是 80元,那麼,他每年可以結餘 20元,這部分錢就可以作為他的財富積累下來。日積月累, 標註 (黃色) - 買一瓶可樂,社會財富會增加多少 > 位置 70 財富不斷增加的兩大因素:勞動和專業分工 標註 (黃色) - 買一瓶可樂,社會財富會增加多少 > 位置 84 於是,整個社會每年的財富就增加到了 200元。相比沒有分工的社會,有分工的社會的財富增加了 40元。這就是亞當·斯密( Adam Smith)所說的“比較優勢”,簡單地說就是,每個人都應該專注於做自己擅長的工作,這會帶來整個社會總福利的增加。這也是現在社會分工越來越細的原因,所有人都做自己最擅長的工作,其他需求由別人來滿足,這會最終使整個社會福利最大化。由此可見, 標註 (黃色
) - 買一瓶可樂,社會財富會增加多少 > 位置 89 除了勞動與分工,另一個促使社會財富不斷增加的重要原因是技術。農業 標註 (黃色) - 買一瓶可樂,社會財富會增加多少 > 位置 91 200多年前,英國一個叫作馬爾薩斯( Malthus)的人,基於這一假設提出了著名的“馬爾薩斯陷阱”( Malthus Trap)理論。他 標註 (黃色) - 買一瓶可樂,社會財富會增加多少 > 位置 97 200多年過去了,人口增長了不止 10倍,地球上的土地面積並沒有變,為什麼“馬爾薩斯陷阱”不僅沒有發生,人類社會的財富增長速度還遠遠超過人口出生速度呢?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工業革命以來,技術在不斷進步。我們還以開始的那個例子來說,隨著生產自動化等技術的應用,一個人勞作後,一塊土地上的相應產值已經不再是 100元,而是 1 000元,甚至是 10 000元,這樣,耕種一塊地所需要的人手越來越少,產值越來越多,能夠養活的人也越來越多。 標註 (黃色) - 買一瓶可樂,社會財富會增加多少 > 位置 102 隨著糧食的積累,釀酒成為可能。回到前面的例子,第一個人通過分工後,發現每年能夠剩餘 100元的糧食。如果直接出售這些糧食,他只能得到 100元的收入。但是,如果把這些糧食釀成酒,他就能夠獲得 200元的收入。這樣,在時間、精力允許的情況下,他會把剩餘的糧食釀成酒賣出去,而不是僅以糧食的形式銷售。不過,隨著在釀酒方面的深入研究,他可能會發現:比起種地,他在釀酒方面更在行。於是,他會放棄種地,轉而通過收購糧食進行釀酒來養活自己。他 標註 (黃色) - 買一瓶可樂,社會財富會增加多少 > 位置 109 到目前為止,我們還只是聚焦在生產領域,流通領域可以創造財富嗎?答案是肯定的,否則現代社會的商業就不會那麼發達了。在 標註 (黃色) - 買一瓶可樂,社會財富會增加多少 > 位置 111 一次買賣為什麼會發生?因為交易對雙方都有利,僅此而已。這種雙方都變得比原來更好的狀態在經濟學中用一個特別的詞——“帕累託改進”來形容。 標註 (黃色) - 買一瓶可樂,社會財富會增加多少 > 位置 112 每一次的買賣只要不是強買強賣,都是帕累託改進。舉個簡單的例子,小明花 3元錢買了一瓶可樂。對於小明來說,購買這瓶可樂的收益大於 3元錢,他才願意去買這瓶可樂。當然,我們很難說一瓶可樂對於小明的價值,但是小明心裡有桿秤,他是能夠判斷的。這個 標註 (黃色) - 買一瓶可樂,社會財富會增加多少 > 位置 115 我們再舉個例子分析一下。一個耐克粉絲願意花 1 000元買一雙耐克鞋,是因為他認為這雙鞋給他帶來的價值大於 1 000元。這個價值可能來自多方面,也許是舒適性,也許是面子上的價值(面子上的價值其實也是非常重要的人類決策原因,因為這牽扯到很多後續的內容,例如追女朋友的機會等),無論是何種原因,只要最終價值大於 1 000元,小明就會購買。即便小明自己有時候也不能確定價值是 1 548元還是 3 882元,只要大於 1 000元即可,並且這個判斷大多數時候是準確的。如果蒐集的資訊不夠,完全可能導致誤判,因此詢價是為了增強判斷的信心。現在很多商品是品牌商品,而“品牌”最大的好處就是節省資訊蒐集的時間,讓人容易定準心理預期價位。 標註 (黃色) - 買一瓶可樂,社會財富會增加多少 > 位置 122 同樣的道理,賣方也有自己的心理價位。小賣部老闆如果願意以 2元錢賣出一瓶可樂,就意味著這筆買賣他沒有虧。這瓶可樂進貨價可能是 1. 5元,而平攤到這瓶可樂上的房租及人力成本約為 0. 5元錢,這樣,老闆願意以 2元錢的價格賣出。但是每次和別人討價還價會付出巨大的時間成本,為了節省時間,小賣部會採用明碼標價的方式。當然,如果有人強行要和老闆還價 10分鐘,老闆很可能願意以 2. 8元把可樂賣出去。當然,可能的情況是,老闆也不知道底價是多少,僅有一個 2. 5元的概念,因為要確定具體的成本實在是一件非常複雜的事情,計算起來也是非常消耗時間的。更多時候,商品是在買賣雙方都不清楚的情況下成交的,因為雙方的決策不是一個計算題,而是大小比較題。 標註 (黃色) - 買一瓶可樂,社會財富會增加多少 > 位置 128 我們先估算一下。小明認為這瓶可樂給他帶來的價值是 5元,老闆認為成本是 2元,那麼一瓶可樂被賣出,社會財富就增加了 5元- 2元= 3元,也就是兩者的差價。為什麼呢?因為雙方眼中的一瓶可樂的價值是不一樣的,所以“交換”這件事情本身雖然沒有增加新的物質,但是社會財富增加了。而這樣的財富增加可以是一瓶可樂的交易帶來的,也可以是其他物品的交易帶來的。每天無數商品被生產出來,又被交易,無數筆交易中“買方收益值和賣方成本價”的差價不斷疊加,社會財富就源源不斷地增加了。雖然整個宇宙的物質總量是一定的,但是社會財富可以不斷增加。用經濟學的術語表示我們剛才說的差價 3元是“消費者剩餘+生產者剩餘”,這就是每一筆交易對社會福利的推進。所以,我們現在能理解為什麼富裕的國家都是貿易大國,因為在一筆筆買賣之中,社會財富確實增加了。這個國家交易的商品無論是什麼,每一次的交易,都會使社會財富增加,這就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原動力。 標註 (黃色) - 什麼樣的人在社會中能多賺錢 > 位置 139 只要是合法賺錢,賺錢的人一定是在為社會提供優質商品或者服務。多勞多得是現代社會制度設計的大方向,肯付出勞動的人也必然是能夠賺到錢的人。但是,相同時間內每個人的產出率不同,提供的服務質量不同,可替代性不同,最終會導致單位時間的收入不同。下面,我們就分幾點來說明一下。 標註 (黃色) - 什麼樣的人在社會中能多賺錢 > 位置 143 產出率這個概念最早來自工廠,意思是單位時間內生產出來的產品數量,“計件工資 標註 (黃色) - 什麼樣的人在社會中能多賺錢 > 位置 168 很多方法可以提高服務的質量。老師想要提高課程的質量,可以通過增加和提高自身的知識儲備及授課能力的方式,也可以通過調查學生需求的方式,以改變自己的教學方式,讓學生能夠將學到的知識迅速應用到生活中去。這樣的老師肯定比普通講授型老師賺更多錢。 標註 (黃色) - 什麼樣的人在社會中能多賺錢 > 位置 171 很多公司能夠在市場上站穩腳跟,也是因為自己對所提供的產品及服務的質量追求。“工匠精神”以及“酒香不怕巷子深”的道理,便是對努力追求服務質量的最好詮釋。服務質量的提升能讓你比別人賺更多的錢:產出率提升一倍,你可以比別人多賺一倍的錢,但服務質量提升一倍,你的收益可能是別人的幾倍甚至是幾十倍。 標註 (黃色) - 什麼樣的人在社會中能多賺錢 > 位置 176 很多人會說,我辛辛苦苦工作,每天除了正常上班還要加班 6個小時,同時為了提高自己的競爭力,我在週末還參加了能力提升班。相比之下,老闆每天 10點才來公司,下午 4點就走了,老闆的工作似乎就是開會、簽字、打高爾夫球。他的努力程度不如我,他的英語水平也不如我,按理說,老闆的產出率和所能提供的服務質量都不高,憑什麼他拿到的工資是我的 10倍甚至是上百倍、上千倍呢?答案是可替代性不同。普通 標註 (黃色) - 什麼樣的人在社會中能多賺錢 > 位置 180 替代,這便是他的價值所在。對於一個公司來說,普通員工或者職業經理人的流動,並不會影響公司以後的發展,但老闆的變動卻能從根本上影響公司的未來,因此,老闆是不可替代的,他能拿到更多的工資也是理所當然的。 標註 (黃色) - 什麼樣的人在社會中能多賺錢 > 位置 185 他們很可能幾個月才做好一雙鞋,產出率看起來並不高。鞋是用來穿的,它上面附加再多的服務與質量,也不會賣到它實際價值幾萬倍的價格。它之所以能賣到比普通皮鞋高出上千倍甚至上萬倍的價格,就在於它的不可替代性。全球獨此一家,在其他地方你絕對買不到一模一樣的東西,這就是它的價值所在。 標註 (黃色) - 什麼樣的人在社會中能多賺錢 > 位置 192 我們回過頭來看,從提高產出率到提高服務質量,再到擁有不可替代性,正是個人或者企業想要賺錢的必經之路。你能賺到多少錢,就取決於你處在哪個層次。如果你只能提供與其他人差不多的服務,想要賺錢,你就只能通過不斷提高產出率來達到;如果你提供的服務質量比別人的好,在同等的條件下,你就能賺更多的錢;如果你想有本質性的突破,你就要將自己變成不可替代的。 標註 (黃色) - 什麼樣的人在社會中能多賺錢 > 位置 195 對於很多創業者來說,創業是一個不斷提高自己能力與層次的過程。在很多創業者眼裡,這個世界是一個非常精彩的世界,有層出不窮的好服務和好產品。你如果想要創業,可以參考以下 3個層次。你先要找到一種方法提高現有市場中某種產品的產出率,如果你能用更少的成本、更快的速度產出相同的產品,你就可以在市場上站穩腳跟,這屬於第一個層次。第二個層次是,你能不能針對某種產品,為公眾提供更優質的服務。第三個層次是,如果你能找到某種方式,為公眾提供不可替代的產品與服務,那麼,你的公司就會成為行業的翹楚。 標註 (黃色) - 什麼樣的人在社會中能多賺錢 > 位置 207 由此可見,能夠賺到錢的人是那些在產出率、服務質量以及不可替代性方面優於其他人的人。 標註 (黃色) - 假如要制止鄰居放音樂,你會怎麼辦 > 位置 219 明確了產權,社會就會走向最優狀態 標註 (黃色) - 假如要制止鄰居放音樂,你會怎麼辦 > 位置 264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通過法律的方式明確產權,市場便可以通過自己的手段,讓整個社會達到最優狀態。這個 標註 (黃色) - 假如要制止鄰居放音樂,你會怎麼辦 > 位置 278 美國非常注重智慧財產權的保護,其在建國初期就制定了專利制度,專利制度為美國的創新提供了重要的原動力。而美國經濟發展的奇蹟也被認為是由“創造的力量”所推動的。由這些例子我們可以看出,法律對於經濟的重要推動作用。 標註 (黃色) - 瑞典的公平和中國香港的效率,我們應選哪個 > 位置 282 瑞典和中國香港在全世界範圍內都是模範地區,它們的人均 GDP都達到 4萬美元以上。兩個 標註 (黃色) - 瑞典的公平和中國香港的效率,我們應選哪個 > 位置 283 一個注重公平,一個注重效率,但這兩個社會都為世界提供了大量的商品和服務。瑞典有宜家、沃爾沃,香港作為東亞金融中心,提供了高效的資本對接業務,為世界提供了大量的優質商品和服務。然而 標註 (黃色) - 瑞典的公平和中國香港的效率,我們應選哪個 > 位置 285 瑞典高稅收,注重公平,貧富差距被人為調控,社群人事關係和緩;而中國香港低稅收,注重效率,“旱澇保收”的崗位極少,是多勞多得的體系,社會壓力巨大。二者由於稅收制度的不同,產生了截然不同的社會圖景。我們很難說哪一種社會才是好的社會。其實,公平和效率只是不同的選擇,沒有對錯。正如中國和法國都是烹飪大國,卻很難說清到底是中國八大菜系好還是法國大餐好,畢竟蘿蔔青菜各有所愛。 標註 (黃色) - 瑞典的公平和中國香港的效率,我們應選哪個 > 位置 290 比如,在美國,共和黨和民主黨就對效率和公平有不同的偏好。民主黨注重對公平的追求,強調每個人都應該享有社會財富的獲得權,因此當民主黨上臺時,政策就偏向於增加稅收,加大對貧困人群的補助。共和黨注重對效率的考慮,強調每個人應該通過自己的奮鬥獲得財富,因此當共和黨上臺時,政策就偏向減稅,因為共和黨的基本邏輯是通過刺激每個人的奮鬥精神,讓整個社會的財富總量增加。經濟學產生的幾百年,幾乎每個國家的政策都經歷了在公平和效率之間的擺動,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對於公平和效率的取捨沒有明確的答案。 標註 (黃色) - 瑞典的公平和中國香港的效率,我們應選哪個 > 位置 295 理性人假設:每個人都會做出最有利的選擇亞當·斯密的《國富論》( The Wealth of Nations)一書的出版標誌著現代經濟學的誕生。在這本書裡,他不止一次地說道:“市場是一隻看不見的手。”這句話的意思是,如果政府完全不干預市場,那麼市場就能通過自身的力量達到效用的最大化。 標註 (黃色) - 瑞典的公平和中國香港的效率,我們應選哪個 > 位置 302 這便是理性人假設:每個人都會做出對自己最有利的選擇。因此,如果政府不對市場進行干預,由於每個人都是理性人,都可以選擇自己的行為,那麼每個人選擇對自己最有利的選項,最終的結果就是社會效率的最大化,同時也是最優的社會結果。在社會達到最優的同時,由於每個人的選擇都是自己理性的選擇,這意味著每個人也會達到最優狀態。從這個邏輯出發,只要政府不干預,每個人都選擇自己利益最大化的行為,那麼整個社會便會達到最優。這可以說是對效率追求的極致狀態:每個人都不用管社會的公平問題,政府也儘量不去參與,通過交易的方式,在達到社會效率最大化的基礎上,解決公平問題。 標註 (黃色) - 瑞典的公平和中國香港的效率,我們應選哪個 > 位置 313 那就是充分發揮市場的作用。第二個人應該將全部的土地用來種蔬菜,這樣,他每年能有 100元的蔬菜收入,然後用 50元的蔬菜去換取 50元的糧食,這樣,他就能維持生存。而第一個人應該選擇全部種糧食,這樣,他有 200元的糧食收入。在這些收入中,他可以拿出 50元來換取蔬菜,並結餘 100元,這比最初的 80元結餘要多。在政府不干預的情況下,雖然第二個人在各方面都要弱於第一個人,但他同樣可以從市場中獲益。在整體社會效率增加的同時,公平問題也得到了解決,這便是通過提高效率來解決公平問題的方法。其根本邏輯就是,效率的提升會增加整個社會的總財富,這會讓每個人都比以前更加富有,從而解決公平問題。 標註 (黃色) - 瑞典的公平和中國香港的效率,我們應選哪個 > 位置 319 在亞當·斯密看來,政府只需要充當“守夜人”的角色,也就是隻需要提供最基本的、市場沒有辦法提供的服務就行,比如國防、社會安全等。把國防作為一種特殊的商品來看,它有自己的特點。每個人都需要國防體系,只要它被建立起來,每個人都能享受到它帶來的收益,並且沒有辦法將沒有付國防費用的人排除出去。這樣,每個人都希望其他人付國防費用,而自己不付這一費用,這就是“搭便車”問題產生的原因。如果國防也交給市場來負擔,那麼,最終的結果就是沒有人願意付國防費用,國防體系會崩潰。因此,像國防這樣的產品應該由政府提供,亞當·斯密認為,政府只應該提供這樣的產品,除了這類產品,政府都不應該管,而是應該交給市場來調節。 標註 (黃色) - 瑞典的公平和中國香港的效率,我們應選哪個 > 位置 327 到了 20世紀最初的幾年,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矛盾不斷積累,“經濟危機”頻繁爆發,它們都開始考慮公平問題。我們再以剛才的例子來分析一下,在只有兩個人的社會裡,經濟危機是怎麼產生的。如果第一個人知道第二個人每年有 10元糧食的短缺,但他拒絕合作,會產生什麼問題呢?第一個人還是按自己的打算生產了 100元的糧食、 80元的蔬菜;第二個人在市場應該發生作用的條件下,生產了 100元蔬菜。當第二個人將蔬菜拿到市場上時,第一個人雖然手裡有 50元糧食的剩餘,但他拒絕以 50元的糧食交換 50元的蔬菜,這時,問題就產生了。第二個人為了維持生存,必須降低蔬菜的價格,比如用 50元的蔬菜換取 40元的糧食,這時,第二個人的短缺仍然存在,第一個人可以以借貸的形式,將 10元的糧食借給第二個人。由於第一個人獲得了市場的定價權,第二個人只能不斷從第一個人那裡借糧食,這樣,時間一長,當第二個人沒有辦法繼續承擔債務的時候,只能選擇將土地賣給第一個人,土地兼併便開始了。當第二個人完全沒有資產時,他只能通過打工的形式為第一個人服務。而第一個人可以教給第二個人種植方法,在保證產量的情況下,將工作完全交給第二個人。同時,為了維持第二個人的生存,他每年給第二個人 50元糧食、 50元蔬菜。這樣,藉助第一個人的技術,四塊土地集中在第一個人手裡,第二個人付出勞動,每年可以產出 200元的糧食、 160元的蔬菜,扣除掉兩個人每年的消耗,餘下的 100元糧食、 60元蔬菜便成為第一個人的全部所得。這就是 20世紀初期資本主義社會發生的事情。在完全追求效率的市場原則主導下,資本家集中了越來越多的收入,而工人只能通過勞動得到維持基本溫飽的收入。工人的收入如此之低,以至於他們根本沒有能力購買除基本生活物品之外的其他產品,資本家生產的產品沒有辦法賣出去,經濟危機就出現了。經濟危機發生時,一方面資本家有大量的產品賣不出去,只能銷燬;另一方面工人希望購買產品,但沒有收入。 標註 (黃色) - 瑞典的公平和中國香港的效率,我們應選哪個 > 位置 343 隨著經濟危機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危害越來越大,特別是“經濟大蕭條”的出現,凱恩斯主義( Keynesianism)順應時代潮流而興起。凱恩斯主義認為,政府不應該只是作為“守夜人”出現,而是應該積極參與到市場的調節中去。在剛才的例子中,政府在其中可以阻止第一個人隨意調整價格,也可以阻止土地兼併,甚至可以通過直接救濟的方式,從第一個人那裡收取稅收,補貼給第二個人。因為第二個人在能夠維持自己需求的同時,如果還有一部分收入用來消費的話,那麼這個人就可以通過購買第三個人的產品來帶動市場的繁榮。即便第二個人沒有額外收入用於消費,他也可以在保證溫飽的基礎上,將更多的時間用於鑽研種植技術,從而獲得更多的收入,這會帶來整個社會福利的增加。對公平的追求還源自一個理念:每個人的先天條件不同,他可能沒有辦法獲得與其他人相同的收入。比如例子中的第二個人,他可能身體有殘疾,或者他擁有的兩塊土地比較貧瘠,產量沒有辦法維持自己的生存。這時,僅僅通過市場的方式來調節,第二個人可能永遠沒有辦法獲得正常的生活,這時就需要國家和社會進行救濟,這就是公平在社會中應該發揮的作用。 標註 (黃色) - 一部手機賣多少錢由誰決定 > 位置 357 我們先來看完全競爭市場的情況,也就是交易的買方和賣方都沒有權,讓對方接受自己的價格。如果一方表現出強烈的意願,那麼另一方完全可以在市場環境下自由選擇其他的相同產品。比如,每個人都想要吃小麥,種植小麥的農民也不計其數。這時,如果你想到田間地頭購買 100斤小麥,你可以和每個農民進行議價,如果價格不合意,你可以選擇到下一個農民那裡。而對於農民來說,面對的是數不清的買家,如果你的出價低於他的心理價位,他可以選擇不賣給你,而轉身賣給其他人,這便是接近完全競爭市場的情況,所有資訊都透明,同時所有人的議價能力都相同。 標註 (黃色) - 一部手機賣多少錢由誰決定 > 位置 362 另一個極端的市場環境是壟斷。消費者完全沒有議價的空間,賣方說多少錢,買方就要支付多少錢。當然,壟斷也可以發生在買方這一端,如果市場上有大量的供應商,只有一個買家,那麼這個買家就能隨意出價。現實生活中,完全競爭市場和完全壟斷市場都是不存在的,雖然每個農民都能提供小麥,但小麥與小麥之間也有質量的差異。雖然石油、電力等企業屬於壟斷的性質,但考慮到整個社會的安定,壟斷方也不可能隨意按照自己的意願來定價。 標註 (黃色) - 一部手機賣多少錢由誰決定 > 位置 368 現實中,大量的產品價格是給定的,那麼這個價格是怎麼確定下來的呢?答案是由供給和需求來進行確定的。 標註 (黃色) - 一部手機賣多少錢由誰決定 > 位置 370 我們先來看需求,面對同一個產品,每個人願意出的錢是不一樣的。比如同樣的一部智慧手機,有的人願意出 7 000元,有的人願意出 5 000元,但有的人只願意出 1 000元。不管具體的每個人想要出多少錢買這部手機,有一個結論是肯定的,那就是價格越高,願意購買的人越少,價格越低,願意購買的人越多,這樣我們就能畫出一個需求曲線,如圖 1. 1所示。 標註 (黃色) - 一部手機賣多少錢由誰決定 > 位置 389 供給曲線是指,隨著價格從 P1上升到 P2,越來越多的供給在市場上出現,供給會從 Q1增長到 Q2。這就是剛才所說的,隨著價格的上升,市場上的製造商願意供應更多的產品。這樣,更多的供應商願意提供產品,比如當電視的價格不斷下降、手機的價格不斷上升時,就會有很多原來製造電視的製造商轉為製造手機。 標註 (黃色) - 一部手機賣多少錢由誰決定 > 位置 398 當供給和需求的曲線放在一起的時候,它們相交的那個點就是市場上的“均衡點”,也就是最終確定的價格,即圖裡 P1表示的價格。在這個價格下,消費者願意購買的數量,與供應商願意提供的產品數量相同。這意味著在 P1的價格下,供應和需求相等,都為 Q1。如果價格不是 P1,會發生什麼情況呢?比如現在的價格比均衡價格 P1高,是 P2的價格,那麼,由於價格過高,供應商願意提供的產品數量比價格在 P1的時候多(比如現在的供給為 Q3)。但是,同樣因為價格過高,消費者的需求就比較低(比如現在的需求為 Q2),那麼,市場上就會出現供大於求的情況。當供應商發現,現在市場上的產品過多,消費者的需求不旺盛時,就只有一個選擇:降低價格。當 標註 (黃色) - 一部手機賣多少錢由誰決定 > 位置 414 現在市場上只有一家石油公司,每個人都想開車,這樣,消費者只能從這家石油公司購買汽油。那麼,石油公司怎麼定價呢?你的第一反應可能是,它肯定希望價格定得越高越好。但是,如果它把價格定得過高,比如 1 000元/升汽油,那消費者可能會選擇不開車,石油公司反而賺不到錢。如果它把價格定得太低,比如 1元/升汽油,雖然銷量會增加,但由於價格太低,石油公司也賺不到太多的利潤。那麼, 標註 (黃色) - 一部手機賣多少錢由誰決定 > 位置 418 但是由於市場上只有一個賣家,它便不需要考慮供給曲線了。因為在任何價格下,它可以選擇提供任意多的產品。它不用擔心隨著價格的上升,更多的廠商進入市場來提供產品,也不用擔心價格下降後,其他廠商會流出。這樣,一個壟斷廠商所需要考慮的僅僅是需求曲線,畢竟它沒有辦法確定市場上有多少人想要購買它的產品。 標註 (黃色) - 一部手機賣多少錢由誰決定 > 位置 422 對於壟斷廠商來說,如果不考慮成本,在每個給定的價格下,都會有一個需求。這個廠商應該考慮的是如何在需求曲線的約束下,讓自己的收入最大化,也就是如何讓價格乘以數量的結果最大化。用形象一點兒的圖表示是圖 1. 4,就是在需求曲線下面畫一個矩形,使這個矩形的面積最大化。因為這個矩形的面積是給定價格下的數量與價格的乘積,這個面積就是壟斷廠商得到的收入。我們總結一下壟斷狀態下價格的產生:由於壟斷狀態下,消費者沒有任何的議價能力,廠商不需要關心是否有其他廠商進來增加供給,因此,它可以不用關心供給曲線的變化,只要在需求曲線的約束下,找到讓自己利潤最大化的價格就行。 標註 (黃色) - 一部手機賣多少錢由誰決定 > 位置 429 壟斷帶來的一個大問題,就是消費者沒有議價權,因此壟斷廠商會根據自己的需要確定比競爭狀態下要高的價格,這會造成消費者承受的負擔過重。比如在 19世紀中後期,美孚石油公司就在美國市場形成了壟斷,洛克菲勒家族從美孚石油公司攫取了高額的利潤。美孚石油公司的壟斷所造成的後果是:在消費者不得不忍受高額價格的同時,市場也缺乏活力,而其他公司也沒有辦法進入石油供應商的行列,這對市場造成了嚴重的破壞。在這一背景下,美國出臺了《反壟斷法》( Auti- monopoly Law),將美孚石油公司進行拆分,形成兩家石油公司。這兩家石油公司之後就產生了競爭關係,消費者不用再忍受石油公司的盤剝,石油市場也得到了良好的發展。不過,有些行業具有天然的壟斷傾向,或者僅僅適合壟斷公司生存。比如電力行業,前期需要購買電纜、架設高壓線,這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由於前期所需要的成本巨大,當一家公司已經建好基礎設施之後,其他公司很難有動力提供第二套相同的裝置來與之競爭。因此,消費者也很難隨意更改電力供應商。正是由於這個原因,絕大多數國家都選擇將電力行業作為壟斷行業。為了避免電力公司隨意提高價格,也為了保證普通消費者的權益,各國普遍採用統一制定電價的方式。 標註 (黃色) - “靠勞動賺錢”與“靠錢生錢” > 位置 441 中國古代將社會上的人分為“士農工商”四個層級,商人位於最底層。商人雖然能賺很多錢,但是社會地位卻沒有農民的高,這和當時的價值觀念有關。長久以來,我們認為種地可以帶來實打實的收入,這才是“正道”,而商人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被冠以“二道販子”“倒爺”等稱呼,聽起來不那麼悅耳,也常常讓人產生誤會,認為這些人是社會的“寄生蟲”。商人也有分類,有小商小販,也有大資本家。如果小商小販還能得到大家的寬容理解的話,那麼那些坐擁大量資產,靠放貸為生的人就常常被人嗤之以鼻。舊社會的土豪劣紳就屬於這一類。他們不參加勞動,似乎也創造不出什麼價值。 標註 (黃色) - “靠勞動賺錢”與“靠錢生錢” > 位置 450 其實,在伊斯蘭世界裡,任何利息都是不允許收取的,《古蘭經》( The Koran)規定禁止收取利息。如果想要判斷收取利息是否正確,我們需要考慮一下,通過自己擁有的資源,特別是金錢來獲取收益這件事情本身是否是正當的,也就是資本本身能否創造價值。 標註 (黃色) - “靠勞動賺錢”與“靠錢生錢” > 位置 468 金錢也是一種資源,通過它來獲得利潤也是正當的,並能增加整個社會的福利。在展開論證之前,我們先要有一個觀念:金錢本身也是有價格的。如果你一下子沒有辦法接受這個觀念的話,那你可以先考慮下面的問題:你可以選擇現在拿到 100元錢,也可以選擇一年之後拿到 100元錢,你的選擇是什麼?我想大部分人都會選擇現在拿到 100元錢。因為現在的 100元,可以被存到銀行,也可以用於購買基金,等到 標註 (黃色) - “靠勞動賺錢”與“靠錢生錢” > 位置 487 金錢除了具有時間上的價格外,在面臨不同的風險時,金錢有不同的價格。比如,將 100元錢投資政府發行的債券或創業公司,大多數人所希望的回報率肯定是不一樣的。投資政府債券,由於不用擔心政府會垮臺,這時所期待的回報率會低一些。但是投資創業公司,由於擔心創業公司隨時會倒閉,絕大多數人所希望的回報率會高一些。簡單來說,風險越高,所期待的回報率就越高。 標註 (黃色) - “靠勞動賺錢”與“靠錢生錢” > 位置 498 我們可以通過簡單的計算來說明,為什麼投資創業公司會有較高的回報率。假定創業公司成功的可能性為 2%,也就是說每 50家公司只有一家公司能夠創業成功。但是創業公司一旦成功,帶來的回報率為 100倍。這樣,如果有一個投資人投了 50家公司,對每家投資 100元,他的總投資額為 5 000元。假設只有一家公司能夠創業成功,這家成功的公司可以為他帶來 100元乘以 100倍的回報,也就是 1萬元。實際上,在天使投資人看來,他以 5 000元的投資換來了 1萬元的收益,他的投資回報率達到了 100%,這便是數學裡的“大數定律”。簡單來說,對於每一次賭博,輸的概率都很高,但只要有一次能贏,同時贏了之後的收益足夠高,那麼進行賭博依然是值得的。現實中,天使投資人和風險投資基金也正是通過這樣的方法來獲得回報的。從整個社會來看,毋庸置疑,投資方拿到了較高的回報,他的整體福利增加了。對於創業者來說,在傳統環境下,他只能通過自己不斷積累資金來創業,創業成本很大,但在有投資的情況下,他不用付出自己多年的原始積累便能有機會實現自己的創業夢想,即這對於他來說,是一個福利提升的過程。從整個社會來看,不斷試錯的過程也是社會生產率得以不斷提升的過程,而整個社會的福利水平也得到了極大提高。 標註 (黃色) - “靠勞動賺錢”與“靠錢生錢” > 位置 508 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很多網際網路公司便是通過風險投資的方式得以成長,並最終獲得成功的,比如百度、京東等。如果沒有風險投資者對這些公司進行投資,公司的老闆就需要通過自己的資本積累來創業,社會的試錯成本以及個人的創業成本就會變得很高。這樣,很少有公司願意冒險去做可能有利於社會發展的創業。 標註 (黃色) - “靠勞動賺錢”與“靠錢生錢” > 位置 514 因此,越來越多的人想要創業。資本的利息不斷增高,最終達到了“三分利”的高點。雖然國家規定年利率超過基準利率 24%的貸款就是高利貸,但由於資金奇缺,“三分利”的利息依然讓不少企業獲得了發展、擴張的機會,回報率也遠遠高於月利率 30%。在這種情況下,“三分利”的存在就有它的合理性。 第二章 企業是如何推動經濟發展的 標註 (黃色) - 企業、公司知多少 > 位置 540 獨資企業是最早出現的企業型別,這種企業的最大優點就是:老闆一個人說了算,企業的所有權、控制權、經營權、收益權等權益高度統一。但這種企業有一個很大的缺點,那就是難以籌措資金,並且企業主需要對企業的債務負有無限連帶責任。要理解這個問題,我們還回到釀酒作坊的例子。作坊主發現,現在市場上對酒的需求可以說是無限的,能生產出多少就能賣出去多少。而每多僱一個工人,每年就能多賺 90元。因此,作坊主的願望就是:儘量多地僱工人。但是,他手頭上積累的錢是有限的,而每多僱一個工人就意味著需要多購買 100元的糧食來進行生產。這時,他可以選擇用自己的積蓄或者向別人借錢來墊上這部分錢。由於企業的經營權完全在企業主手裡,別人雖然借錢給企業主,但債權人是沒有辦法有效監督企業主的經營的。因此,獨資企業的企業主想要借錢就要對借款負無限連帶責任。也就是說,如果企業虧損,同時企業主將作坊賣出去也沒有辦法償還債務時,就需要變賣自己的其他資產來償付債務。 標註 (黃色) - 企業、公司知多少 > 位置 549 企業主發現自己沒有足夠的錢,但如果能拉上別人一起幹,讓其他人將錢投到作坊裡來,賺了錢大家一起分、賠了錢大家共同承擔,資金問題就能有效解決,這樣,合夥企業就產生了。合夥企業的好處是原來的那個作坊主不用獨自承擔風險,但壞處是,企業不再是一個人說了算,有事的時候需要幾個合夥人共同商量。不過,如果合夥人決定借錢的話,幾個合夥人還是需要共同承擔債務的無限連帶責任的。 標註 (黃色) - 企業、公司知多少 > 位置 556 答案是將合夥企業變為公司。現代公司的一個重要特徵是有限責任,也就是公司的每個股東都只承擔自己出資的那部分責任,超過出資部分的就不需要承擔連帶責任。簡單一點兒說,公司在成立的時候,每個股東出一部分錢作為公司的啟動資金,企業以這些資金作為初始資本進行執行。公司 標註 (黃色) - 企業、公司知多少 > 位置 560 當然,在公司制企業的形式下,不再是老闆一個人說了算。經營者要將公司的營業收入、利潤等情況向股東定期彙報,也需要接受政府、社會的監督。公司制企業的好處是企業主或者股東不再需要承擔無限責任,這有利於市場的繁榮,也會促使越來越多的人蔘與經營活動。 標註 (黃色) - 企業、公司知多少 > 位置 563 公司制有兩種形式: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責任公司的優點是設立程式比較簡單,不必釋出公告,也不必公佈賬目,尤其是公司的資產負債表一般不予公開,公司內部機構設定靈活。其缺點是由於不能公開發行股票,籌集資金範圍和規模一般都比較小,難以適應大規模生產經營活動的需要。因此,有限責任公司(有限公司)這種形式一般適合中小型非股份制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可以向社會公開發行股票籌資,股票可以依法轉讓;法律對公司的股東人數只有最低限制,無最高規定;股東以其所認購股份對公司承擔有限責任,公司以其全部資產對公司債務承擔責任;每一股份對應一個表決權,股東以其所認購持有的股份,享受權利,承擔義務。由於股份有限公司的先天優勢,其在現在經濟社會中佔據主導地位。 標註 (黃色) - 想要獲得利潤,企業就要做大做強 > 位置 602 企業存在的目的是贏利,只有獲得利潤,企業才能夠生存下去。而想要獲得利潤,企業就要努力做到讓收入大於成本。企業的經營成本分為兩種:固定成本和變動成本。固定成本指的是,不管生產多少產品,企業都需要支出的成本。而變動成本指的是隨著產量的變化而變化的成本,常常是在實際生產開始後才需要投入的成本。對於一個工廠來說,廠房、裝置等是固定成本,不管是否生產產品,或者不管生產多少產品,這些固定成本都是必須要支出的。原材料、人工成本等屬於變動成本,如果不生產產品,就不需要進原材料,也不需要僱用工人。但隨著產量不斷增加,原材料和人工成本也會同比例不斷增加。為什麼網路公司會免費讓使用者玩遊戲我們通過一個例子來計算一下,企業 標註 (黃色) - 想要獲得利潤,企業就要做大做強 > 位置 620 現代企業,特別是網際網路企業對“規模效應”的依賴性很高。比如,手機遊戲公司在創業初期需要投入房租、研發等各種費用,這些費用都是固定成本。當手機遊戲被開發出來之後,銷售成本以及為每個使用者提供服務的成本甚至接近於零。因此,很多網際網路企業只要熬過了投入階段,等真的能夠贏利時,就能獲得鉅額回報了。 標註 (黃色) - 想要獲得利潤,企業就要做大做強 > 位置 623 角度,你現在是一個採購商,你知道酒廠的成本,並且你有很強的談判能力。廠長告訴你:“去年,我們賣出了 1. 2萬瓶酒,市場的售價為 20元/瓶,考慮到成本,我們僅僅能做到收支平衡。所以,如果你的出價低於 20元,我們就要面臨虧損。對於低於 20元的出價,我們是不考慮的。”真的是這樣嗎?答案是否定的,其實只要你的出價高於 10元,酒廠還是會選擇跟你交易的。因為對於酒廠來說,固定成本是必須要支出的。只要售價高於 10元,酒廠就能獲得一部分毛利潤,這比真的關門要好。 標註 (黃色) - 想要獲得利潤,企業就要做大做強 > 位置 628 生活中你可能會發現,有些飯店甚至是商店沒有多少顧客,但是這些飯店、商店還是開了很多年。原因就在於,只要飯店、商店的收入能夠比變動成本多,它們就應該開門,這樣起碼還能獲得一部分毛利潤。如果收入已經不能覆蓋變動成本,那時,老闆就真的應該考慮關門了。很多網際網路公司,特別是網路遊戲公司願意讓使用者免費玩遊戲,就是因為網際網路的發展使得每增加一個使用者的變動成本幾乎為零,即增加使用者並不會直接增加公司的成本。因此,在這種情況下,網路公司免費讓使用者玩遊戲,依然是有利可圖的。 標註 (黃色) - 想要獲得利潤,企業就要做大做強 > 位置 647 隨著網際網路的應用,溝通成本以及物流成本越來越低,越來越多的企業不再願意兼併上下游企業,而是通過降低庫存的方式來降低成本。比如,酒廠需要糧食作為原料,而酒的銷售是有季節性的,可能某一段時間銷量很高,另一段時間銷量很低。但是,企業為了應對可能突然增長的銷量,會將一部分原料(糧食)和成品(酒)儲存起來。在市場需求少時,企業可以生產較少的產品或將多餘的酒儲存起來;當市場的需求突然增大的時候,企業可以通過擴大生產或者賣出庫存酒,以加大供應。庫存可以方便企業面對市場的變化隨時調節供應,但儲存原料及成品需要一定的成本。 標註 (黃色) - 想要獲得利潤,企業就要做大做強 > 位置 652 網際網路提供的便利,改變了企業的運作方式,也降低了談判成本。以前,酒廠面對一個特定的糧食供應商,會受制於糧食供應商。但是網際網路環境下,酒廠可以從全球選擇糧食供應商,這樣,酒廠不僅不再需要花大力氣和供應商談判以降低價格,還能夠實現“零庫存”。也就是說,隨時有需要,酒廠可以隨時讓供應商提供糧食。如此一來,成本被大大降低,利潤就隨之上升了。 標註 (黃色) - 想要獲得利潤,企業就要做大做強 > 位置 656 蘋果等智慧手機公司及網際網路公司便是通過這種方式來賺取高額利潤的。蘋果公司本身並不生產手機,而是將手機設計出來之後,再在全球範圍內找製造商。這種方式能夠極大地降低管理成本,因為蘋果公司不需要知道手機到底是怎麼生產的,也不需要花費大量的精力去管理一線工人,甚至不需要直接去銷售手機,而是讓專業的銷售公司負責手機的營銷工作。通過這種方式,蘋果公司有效地降低了成本,從而獲得了高額利潤。 標註 (黃色) - 想要獲得利潤,企業就要做大做強 > 位置 665 公司的日常經營者作為理性人,他想讓自己的收益最大化,比如執行長( CEO)的目標顯然是使自己的工資越來越多,即使公司在虧錢,只要自己的工資不受影響,便沒有動力為公司的利益努力。而公司存在的目的是讓公司所有者的利益最大化,也就是公司本身要不斷實現贏利。公司所有者與公司經營者目標的不一致,成為現代公司良好生存的一個重要制約因素。為了將公司的目標與經營者的目標統一起來,現代公司普遍實行的是股權獎勵機制,也就是把經營者的收入和公司的利潤直接聯絡起來。這樣,公司和經理們就變成了“一條繩上的螞蚱”。這一機制是如何發揮作用的,我們會在後面的章節詳細講解。 標註 (黃色) - 為什麼大企業總想追求壟斷 > 位置 679 酒廠最好的定價方法是什麼呢?答案是以 100元的價格將酒賣給第一位顧客,以 80元價格賣給第二位顧客,以 20元的價格賣給第三位顧客。對於第四位顧客,酒廠可賣可不賣,因為他的心理價位僅僅和可變成本相同。對於第五位顧客,酒廠則不賣酒給他。如此一來,酒廠就能將所有的利潤賺到了。這時,酒廠總的毛利潤為 100元+ 80元+ 20元- 10元 × 3= 170元。但是,酒廠不可能針對不同的人定不同的價格,大多數情況下,企業只能定一個統一的價格。因此,如果定價為 100元,酒廠只能賣出去一瓶酒,毛利潤為 100- 10元= 90元。如果價格定為 80元,酒廠可以賣出 2瓶酒,毛利潤就變成了( 80元- 10元) × 2= 140元。如果定價為 20元,酒廠可以賣出 3瓶酒,毛利潤為( 20元- 10元) × 3= 30元。如果價格為 10元,酒廠的毛利潤為 0。因此,在只能定一個價格的情況下,酒廠應該把價格定為 80元,這時候酒廠的利潤最大。 標註 (黃色) - 為什麼大企業總想追求壟斷 > 位置 686 當市場上有很多酒廠競爭的時候,酒廠不可能把價格定為 80元,因為有如此高的利潤空間,其他酒廠完全可以定一個較低的價格來吸引消費者。當市場上只有一家酒廠,並且其他酒廠不被允許進入市場的時候,壟斷便產生了。在這種情況下,這家酒廠就能將價格定在 80元,這便是壟斷帶來的好處,也是很多企業想要追求壟斷的原因。 標註 (黃色) - 為什麼大企業總想追求壟斷 > 位置 690 我們再來看一個反向的發展過程。現在市場上如果只有一家酒廠,酒的價格為 80元一瓶,但這家酒廠不能保證自己的壟斷地位,會有什麼樣的事情發生呢?在現有的價格下,酒廠每賣出去一瓶酒能夠賺取 70元的毛利潤( 80元的銷售價格減去 10元的可變成本),如此高的利潤會吸引其他的酒廠加入釀酒行業。當第二家酒廠進入這個行業的時候,這兩家酒廠會產生競爭關係。這時,釀酒市場上有兩家酒廠,我們稱這種狀態為“寡頭壟斷”,也可以簡稱為“寡頭”。寡頭壟斷指的是市場上只有為數不多的兩家或幾家廠商供應該行業的全部或者大部分商品,並且,每個廠商的產量都佔市場總量的相當份額,對商品的價格和產量有舉足輕重的影響。 標註 (黃色) - 為什麼大企業總想追求壟斷 > 位置 696 如果市場為寡頭狀態,並且兩家廠商之間不採取合作的策略,那麼,兩家廠商很可能會發生價格戰。當第二家酒廠進入市場的時候,它發現自己完全可以以較低的價格賣出商品,如每瓶酒以 70元的價格出售,這時,還能獲得 60元的毛利潤。如果第二家廠商採用了比現有市場價格低的策略來出售商品,那麼,第一家廠商面臨著顧客全部流失的困境,它同樣會採用降低價格的方式出售商品。於是,第二家廠商會繼續降低價格……價格最終會降到 10元。因為價格在可變成本以上時,企業還能夠生存,低於可變成本,企業就只能選擇退出市場。 標註 (黃色) - 為什麼大企業總想追求壟斷 > 位置 702 20世紀 90年代市場經濟興起的時候,第一家生產彩電、空調的企業曾經攫取過高額利潤。當彩電在市場上出現的時候,由於市場需求很大、供給很小,即使當時大部分人每月工資只有幾百元,但是一臺彩電可以賣到幾千元。而且,想要買到一臺彩電的人有時候還要等上好幾個月。在這種高額利潤的驅使下,傳統家電企業開始轉到彩電行業,短短兩三年的時間,第一家企業的壟斷地位就迅速消失了。隨著第二家企業的進入,價格戰迅速打起,價格普遍跳水高達 80%以上。 標註 (黃色) - 為什麼大企業總想追求壟斷 > 位置 707 如果市場為寡頭狀態,兩家廠商採用了合作的策略,那麼它們就能夠維持壟斷狀態,不過這種狀態很容易被打破。還是剛才的例子,在經過價格戰之後,兩家廠商同時發現:這樣的價格戰對雙方都不好。價格為 10元的時候,兩家廠商每家能賣出 2瓶酒,但毛利潤都為零。如果兩家可以主動降低產量,每家生產 1瓶酒,把價格維持在 80元,那麼每家廠商都能賺取 70元的毛利潤。顯然,合作比競爭更能讓雙方得到好處。因為採取合作的策略,兩家廠商相當於都取得了壟斷地位。但是,這種狀態是很不穩定的,因為這個合作的前提是大家都不主動增加產量。實際執行中,在價格為 80元的誘惑下,每家廠商都會考慮:只要對方不主動增加產量,自己一方單獨提高產量,就能獲得高額的利潤。即使價格隨之下降,自己一方也會因為產量的增多,獲得更多的市場份額。因此,雖然雙方可以達成協議,但是這種合作關係往往很容易破裂,因為私下偷偷增加產量對每家廠商來說都是一種 標註 (黃色) - 為什麼大企業總想追求壟斷 > 位置 715 寡頭壟斷組織通過合作或者“勾結”的方式達成協議,從而降低產量來提高價格的行為被稱為“卡特爾行為”,這樣的組織被稱為“卡特爾組織”。世界上最有名的卡特爾組織是石油輸出國組織,簡稱“歐佩克”( OPEC)。石油輸出國組織是在 1960年成立的,現在由 14個成員國組成。石油輸出國組織最初成立的原因,就是制定統一的石油政策,維持石油價格,從而保證出售石油的收入。 20世紀 60年代,石油的產地主要是中東、南美的國家,石油的購買方為美國及西歐的發達國家。由於這些石油產出國處於寡頭壟斷的狀態,為了獲得更多的石油市場份額,經常會陷入價格戰,最終的結果是石油價格不斷降低。為了應對這一困境,主要石油輸出國便發起並建立了歐佩克。 20世紀 70年代,歐佩克通過降低產量、制定統一價格的方式,大大提高了石油的價格,從而獲得了高額利潤。不過, 標註 (黃色) - 為什麼大企業總想追求壟斷 > 位置 723 歐佩克維持自身執行的最大困難就在於,每個成員國都有私自提高石油產量的衝動。石油輸出國組織能夠將國際油價維持在高位,依賴所有成員國共同降低石油產量。但在其他國家降低產量的時候,本國如果能夠稍微增加產量,便能獲得高額的利潤。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歐佩克的政策常常得不到很好的實施。特別是隨著後來英國、美國等國油田的發現,歐佩克再也沒有能夠製造出新的“石油危機”。 標註 (黃色) - 為什麼大企業總想追求壟斷 > 位置 727 除了卡特爾組織的形式,企業有其他辦法或者策略來獲得壟斷地位嗎?答案是有的。第一個辦法就是通過行政許可的方式,只允許一家企業存在於這個市場上。政府對智慧財產權進行保護的行為,實際上賦予了產品發明者或者創造者壟斷市場的權利。比如,現在醫藥行業能獲得高額的利潤,就是因為醫藥企業可以為自己生產的藥品申請專利,這樣其他廠商便不能再生產同樣的藥。雖然這會導致藥品價格維持在很高的水平,損害患者的利益,但是這些高額的利潤可以推動醫藥企業不斷研發新藥,這會促使醫藥行業的不斷創新。智慧財產權 標註 (黃色) - 為什麼大企業總想追求壟斷 > 位置 732 但是為了有利於知識的不斷推廣,智慧財產權也是有時間限制的。過了智慧財產權的保護期限,其他企業就可以使用相同的配方或者工藝來製造產品。比如,當醫藥企業的某種藥品過了智慧財產權的保護期限,其他企業就能採用同樣的方式來生產相同的藥品。 標註 (黃色) - 為什麼大企業總想追求壟斷 > 位置 738 另一種維護壟斷地位的策略是“捆綁銷售”。微軟公司( Microsoft)就曾經陷入“捆綁銷售”的官司中。網景公司( Netscape)通過推出強大的網路瀏覽器——網際( Navigator)而一舉成名。微軟公司為了應對網際對自己的瀏覽器—— IE( Internet Explorer)的衝擊,將 IE與其 Windows作業系統捆綁在一起進行銷售,進而要求個人電腦製造商在購買 Windows作業系統的時候不準去掉 Windows軟體包中的 IE,否則就不會將 Windows賣給該個人電腦製造商。針對這個銷售策略,美國司法部認定微軟公司試圖通過“捆綁銷售”的方式給 IE瀏覽器以壟斷地位,而這會破壞網路瀏覽器市場的自由競爭。最終,微軟不得不放棄自己的銷售策略。 標註 (黃色) - 價格歧視一定是不好的嗎 > 位置 751 價格歧視是針對不同的群體制定不同的價格。在完全競爭的市場,如農作物市場、生活用品市場中,資訊完全透明、產品沒有差異性,消費者可以從一個廠商迅速轉移到另一個廠商,而且廠商完全沒有制定價格的權利,就不存在價格歧視的可能。因為任何試圖想要提高價格的產品銷售者都將發現,沒有人會向他們購買產品。然而, 標註 (黃色) - 價格歧視一定是不好的嗎 > 位置 755 直接差異定價雖然看起來簡單易行,並且能保證企業得到高額的利潤,但是這種方法在實際應用中卻存在著很多困難。一是消費者的意願價格難以測定,企業沒有辦法有效地知道每個消費者到底願意出多少錢來購買產品。二是難以阻止消費者之間的轉賣行為,也就是難以制定有效的策略阻止購買意願低的消費者將產品賣給消費意願高的消費者。如果 標註 (黃色) - 價格歧視一定是不好的嗎 > 位置 764 除直接差異定價,還有兩種價格歧視,分別是“二級價格歧視”和“三級價格歧視”。這兩種價格歧視在現實生活中應用較多。二級價格歧視是壟斷者對購買者偏好的多樣性有所瞭解,雖然不能觀察到每一個消費者的特性,但可以通過一些銷售策略在不同的消費者之間進行價格歧視。或者說,一個壟斷的賣方可以根據買方購買量的不同,收取不同的價格。比如,電信公司根據客戶每月上網時間的不同,收取不同的價格:對於使用量小的客戶,收取較高的價格;對於使用量大的客戶,收取較低的價格。 標註 (黃色) - 價格歧視一定是不好的嗎 > 位置 769 再看一個例子,麥當勞等快餐店經常採用“第二杯半價”策略,這是一種典型的二級價格歧視手段。麥當勞知道有人特別愛吃甜品,他們願意一次多買幾份,但是有些人對甜品的需求一般,一次只願意購買一份。麥當勞知道,那些愛吃甜品的人由於需求量大,可以給他們一定的優惠以促使他們購買。比如,一份甜品的價格為 10元,即使價格降為 7元,如果能賣出更多的甜品,麥當勞的利潤也要比按 10元錢僅賣出一份要高。問題是,沒有人會在自己的腦袋上貼上“我是甜品愛好者”的標誌。麥當勞並不能區分,誰是甜品愛好者,誰對甜品的需求一般,但是通過銷售策略,也就是“第二杯半價”的方式,甜品愛好者會自動展現出消費傾向,這讓麥當勞可以把兩類消費者區分開來。 標註 (黃色) - 價格歧視一定是不好的嗎 > 位置 775 再比如,一家水果店專門賣橘子,它開始的標價是 5元/斤,這時,對面開了一家水果店,也賣橘子,定價為 4. 5元/斤。由於兩家的橘子並沒有明顯的差別,第二家水果店的橘子價格低,消費者就會一窩蜂地到第二家店買橘子。第一家店的老闆並不想展開價格戰,於是,他想了一個策略,一斤橘子的價格依然為 5元,但是如果買得多就有優惠:購買 2斤橘子減 2元,買 5斤減 6元。消費者會計算,如果買 1斤橘子的話,還是到第二家店划算。但是如果買 2斤,每斤橘子的價格就變成了 4元;如果買 5斤,每斤橘子就是 3. 8元。這樣,通過定價的方法,第一家店就把消費者大體分為兩類:第一個類消費者對價格不敏感,只需要買 1斤;第二類消費者對價格敏感,“愛佔便宜”“哪怕買回去吃不完壞了,也要買”。所以,企業通過為不同類消費者制定不同的價格,可以獲得較高的利潤。 標註 (黃色) - 價格歧視一定是不好的嗎 > 位置 782 二級價格歧視存在的理由是“規模經濟”,也就是隨著銷量的增加,企業需要付出的邊際成本降低。即消費者購買的量越多,每多購買一個產品,企業需要消耗的成本越低,在這種情況下,企業喜歡大批量採購的消費者,願意為大批量採購的消費者提供較低的價格。 標註 (黃色) - 價格歧視一定是不好的嗎 > 位置 785 為什麼星巴克咖啡在中國比美國貴三級價格歧視是對不同市場的不同消費者實行差別定價,從而在高價格的市場上獲得高額利潤,在低價格的市場上獲取普通利潤。在三級價格歧視裡,壟斷廠商擁有消費者的資訊,能夠把握消費者願意支付的價格資訊。三級價格歧視是最普遍的價格歧視形式,包括特定的國家價格、成員折扣價格、學生價格等形式。 標註 (黃色) - 價格歧視一定是不好的嗎 > 位置 789 星巴克對同樣一杯咖啡,在中國售出的價格要高於在美國的,這便是一種三級價格歧視。因為通過市場調查,星巴克發現,中國消費者願意為一杯咖啡支付的價格要高於美國消費者願意支付的價格,這樣,提高在中國銷售的咖啡價格就能獲得高額利潤。很多奢侈品企業會針對不同國家制定不同的產品價格,大多數奢侈品在歐美的出售價格要低於其他地區的價格,這便是一種三級價格歧視。根據不同國家制定不同的價格,企業需要較好地區別兩個國家的消費者。如果不能較好區別的話,消費者就可以從價格較低的國家購買產品,賣到價格較高的國家,進而進行套利。當套利行為發生時,企業要維持價格歧視便需要付出較高的成本。 標註 (黃色) - 價格歧視一定是不好的嗎 > 位置 802 商場、飯店常常在報紙上、網路上、宣傳單上派發優惠券和抵用券,這些優惠券、抵用券也是三級價格歧視的一種形式。比如,一家高檔的飯店本來服務的物件是高階人士,這些人沒有優惠券,也會來這家飯店用餐。服務小部分高階人士後,飯店還是有很多空位。為了得到更多的利潤,飯店肯定希望在保證原有顧客的情況下,適當降低價格,服務更多的顧客。如果飯店直接降低價格,就會使從高階人士那裡獲得的利潤降低。一個常用的方法就是派發優惠券,優惠券可以區分出兩類消費者:一類是價格不敏感的消費者,不論有沒有優惠券,都會來飯店用餐;另一類是價格敏感的消費者,在有優惠券的時候會選擇來飯店用餐,在沒有優惠券的時候就不來飯店用餐。這樣,價格不敏感的消費者會以原價支付餐費,他們不願意花費時間來收集優惠券;而價格敏感的消費者實際上以較低的價格獲得了相同的服務。飯店 標註 (黃色) - 價格歧視一定是不好的嗎 > 位置 810 三級價格歧視能夠存在的主要原因是企業可以將消費者進行區分,並且消費者之間不會進行交易。價格歧視從名字上來說,由於包含了“歧視”兩個字,可能會與“不好”“負面”等詞意聯絡起來。確實,通過價格歧視的方式,壟斷企業可以獲得高額的利潤,從而攫取更多的“消費者剩餘”。但是,從前面飯店的例子可以看出,在壟斷市場上,如果沒有價格歧視,心理價位較低的消費者可能根本沒有機會或者必須付出較高的代價才能獲得壟斷產品。當價格歧視存在的時候,心理價位較低的消費者也就有機會消費壟斷產品,這其實是一種帕累託改進,對市場也是有利的。 標註 (黃色) - 春運期間,火車票該不該漲價 > 位置 835 火車票市場並不是自由競爭市場,而是壟斷市場。鐵路運輸行業有天然壟斷的傾向,原因在於鐵路建造的前期投入成本巨大,但後期運輸成本相對較小,這就如同我們前面說過的電力行業。企業若為同一個人鋪設兩套鐵路系統,一方面企業無利可圖,另一方面會造成巨大的社會資源浪費。因此,大多數國家的鐵路運輸行業都採取了壟斷的方式。 標註 (黃色) - 春運期間,火車票該不該漲價 > 位置 839 在壟斷狀態下,如果定價權交給了企業,那麼企業會利用自己的壟斷地位,獲取高額的利潤。企業會努力把握公眾的需求,也會知道春運期間公眾對火車票的需求會變為類似對必需品的需求。即便火車票的價格上漲很多,很多購票者依然會選擇購買火車票。如果平時的火車票價格為 200元,那麼在春運期間,購票者願意為火車票付出的價格可能會達到 1 000元,甚至更高。因此,如果火車票的定價權在企業手裡,那麼企業至少會定出兩個價格,一個是平時價,一個是春運期間的價格。 標註 (黃色) - 春運期間,火車票該不該漲價 > 位置 862 火車票價格意味著誰有錢,誰就有機會得到火車票,這其實不管對於誰來說都是一個正向激勵,也就是通過價格的方式,給了全社會一個指揮棒,只要你努力賺錢,讓整個社會的總福利增加,你就有機會獲得火車票。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鐵路公司通過提高價格來區分誰能獲得火車票,誰不能獲得火車票,是相對通過排隊、特權、年齡等方式更加公平的一個方式。同時,提高春運期間的火車票價格,能夠激勵鐵路公司在春運期間加開火車,這樣,也就提高了整個社會的總福利。 標註 (黃色) - 春運期間,火車票該不該漲價 > 位置 873 這也就是國家及鐵路公司並不會在春運期間提高火車票價格的原因。在供不應求的狀態下,排隊讓低收入群體能夠擁有獲得火車票的權利,而“黃牛”的存在,讓高收入群體能夠發揮自己的收入優勢,獲得火車票,這實際上是一種能夠有效區分兩種群體,並在發揮價格指揮棒的前提下,兼顧公平問題的制度安排。隨著網際網路的普及,網上搶票的方式出現,這種方式讓大家覺得公平。雖然這會犧牲一部分社會福利,但能夠有效降低社會成本。由此可見,僅從經濟成本來看,在春運期間提高火車票價格是應該的,但將社會成本納入考慮範疇的話,則不應該提高春期間的火車票價格。 標註 (黃色) - 春運期間,火車票該不該漲價 > 位置 887 裁員的發生意味著公司執行出現了問題,而公司選擇裁員表明公司想要讓自己的執行走上正軌,如何有效地解決裁員問題,是公司是否能夠提高贏利能力的重要基礎。通常有兩種方法可以供選擇:一個是公司主動裁員,將工作效率低、不負責任的員工辭退;另一個是公司降低所有人的工資水平,等員工主動辭職。這兩個選擇實際上是為裁員制定了兩個不同的標準。第二個選擇,也就是降低所有人的工資水平,等員工主動辭職,讓公司看起來似乎更人性化,但這個選擇是要看誰的時間成本更低。那些找不到其他工作、能夠忍受低工資的員工,願意在公司耗更長的時間。而那些能夠找到其他工作、不能忍受低工資的員工會主動辭職,但這些員工是公司真正想要留下來的人。由此可見,第一個選擇才是公司在辭退員工時真正應該採用的方法。 標註 (黃色) - 為什麼平臺才是最賺錢的大贏家 > 位置 896 上市公司呢?上市公司能夠在股市裡籌集到大量的資金,老闆能趁著公司上市獲得豐厚的資本收益。但是,大多數上市公司想要贏利,還是要立足於自己所在的行業,只有真正在本行業賺到了錢,才能獲得利潤。莊家呢?莊家通過操縱市場,確實可以從股票市場獲得高額利潤,但是操作市場是非法行為。莊家通過操縱市場獲得高額利潤,需要面臨法律的制裁,這相當於莊家面臨了很高的法律風險。其實,在股票市場真的賺到錢的是證券公司。不管是散戶、上市公司,還是莊家,想要在股票市場操作,便需要給證券公司繳納“佣金”。證券公司存在的作用實際上是為股票交易提供一個平臺,併為交易的各方提供相應的服務。雖然對於散戶來說,每一次交易的費用很低,可能只是幾元錢,但這些“佣金”對於證券公司來說,卻是零風險且接近零成本的。股票市場上的操作次數越多,證券公司能夠賺到的錢也越多,這就是平臺能夠賺到錢的一個重要原因:風險極低。 標註 (黃色) - 為什麼平臺才是最賺錢的大贏家 > 位置 908 平臺經濟的意識其實由來已久,除了股票市場外,傳統行業中報紙的執行模式其實也是平臺經濟模式。報紙本身的發行並不贏利,一份報紙能夠賣到幾元錢,就屬於高階報紙了。而報紙的發行有印刷、銷售、運輸等多種成本,報社還需要支付作者一定的稿費。因此,報社通過發行報紙來賺錢幾乎是不可能的。《新京報》在剛剛建立的時候,每發行一份報紙還會附送一瓶飲料。也就是說,報紙是免費送給讀者的,而一瓶飲料的費用少說也要 1元錢。因此,報紙發行本身是虧損的,那麼,為什麼報社還有意願發行報紙呢?答案是報社可以通過廣告費來賺錢。報紙的發行量越大,在上面做廣告的廠商越多,廣告費也就越高,這便是平臺經濟模式的一個應用。報社實際上是在做一個平臺,在這個平臺上,作者可以發表文章,讀者可以閱讀到有價值的文章。報社要讓報紙這個平臺儘量大,讀者、作者儘量多,進而可以吸引更多的廠商來做廣告。 標註 (黃色) - 為什麼平臺才是最賺錢的大贏家 > 位置 917 我們在前面談到過,現代公司能夠迅速成長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經營權和所有權的分離。公司所有者是投資人和股東,這些人有錢、有實力投資更多的公司,但他們沒有直接經營公司的經驗及能力,也沒有直接經營公司的精力。經營者,也就是公司的日常管理人員,擁有經營公司的專業知識及精力,但往往沒有創立公司的資本。而現代公司經營權與所有權的分離,使這兩種人可以進行合作,他們通過發揮各自的優勢,提高公司的贏利能力。 標註 (黃色) - 為什麼平臺才是最賺錢的大贏家 > 位置 921 平臺經濟模式得以發展的本質是讓基礎平臺與專業應用之間的分離成為可能,這也是專業化不斷提升的結果。報社對報紙的出版、發行在行,但不一定對寫作在行,作家對寫作很在行,但對發行、出版不在行。因此,報社通過提供平臺,讓作者在這個平臺上發表作品,可以讓雙方共贏。阿里巴巴、淘寶也是如此。實體的商店由於地理位置、經營成本等方面的限制,只能服務於本地區甚至本小區的客戶。阿里巴巴、淘寶為這些店提供了一個平臺,它們就可以為全國的客戶服務。這個平臺的宣傳、推廣由平臺經營者負責,商店只需要關注自己在平臺上的推廣就可以。這實際上是將平臺與具體應用兩者區分開來,通過專業化的方法讓雙方都能夠關注自己擅長的事情,從而提高了效率。 第三章 貨幣與巨集觀經濟 標註 (黃色) - 為什麼平臺才是最賺錢的大贏家 > 位置 963 貿易最初是以“以物易物”的形式出現的,隨著貨幣的出現,商品經濟得以快速發展。歷史上,貨幣的形式多種多樣,最初的貨幣為貝殼,後來發展到金、銀、銅等鑄幣,現代社會的貨幣大多是紙幣。隨著網際網路金融的發展,“無現金社會”或許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方向。貨幣在最初產生時,只是發揮了“媒介”的作用,增加商品交易的便利性,但現代社會的貨幣卻反過來影響了商品交易的本身,甚至在“金融危機”不斷出現後,對於社會的影響越來越大,本章就是討論貨幣與巨集觀經濟之間的相互影響。 標註 (黃色) - 錢是從哪裡來的 > 位置 979 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剩餘的物品越來越多,有了羊、豬、牛,有了農作物,這時候物品交易能夠順利達成的概率就在下降。舉個例子,如果全社會只有兩種物品,那麼易貨就是 A換 B和 B換 A,即交易很容易達成。當第三種物品出現的時候,交換方式就有了 6種,當你想要用 A去換 B,而交易的對方手裡只有 C的時候,交易就很難達成。如果有 4種物品需要交換的時候,就有 24種可能性,你和某一個交易物件交換某一特定物品的時候,交易成功的概率只有 1/ 24。當出現 50種、 100種物品的時候,以物換物就變得極難實現了。 標註 (黃色) - 錢是從哪裡來的 > 位置 983 這時候人們發現,大家願意要什麼,就變得很關鍵,如果大家都願意要骨針,那麼你就可以把物品先換成骨針。如果大家都想要羊,那麼你就可以先換成羊,再用骨針或羊去交換自己想要的東西。不管使用什麼樣的物品進行交換,只要大家普遍認可,這就是一般等價物。一般等價物在各個地方都是不同的,即使在同一個地方,隨著時間的變化,也會不同,但最終都殊途同歸,全世界將一般等價物認可為黃金、白銀等貴重金屬,這些金屬的好處是能夠長時間儲存,最後成為我們所說的貨幣。 標註 (黃色) - 錢是從哪裡來的 > 位置 989 如果有人問你,我們每天使用的貨幣是怎麼“創造的”,你應該怎麼回答呢?你可能覺得只要中央銀行印足鈔票,貨幣就產生了。事情確實如此,但也並不僅僅如此。 標註 (黃色) - 錢是從哪裡來的 > 位置 997 我們來看商業銀行的運作邏輯。當個人將存款存入商業銀行之後,商業銀行並不是將存款一直放在金庫裡等你隨時取。商業銀行會將存款貸出去,通過存、貸款之間的利息差額來獲得利潤。比如,你將 100元存到銀行,一年後取出,利率是 4%,也就是 4元錢的利息。銀行拿到你的錢之後,需要找到願意借錢的公司或個人,以超過 4%的利率貸出去,才能獲得利潤。如果銀行能找到一家公司並以 10%的利率將錢貸給這家公司,那麼一年後,銀行獲得 10元的收入,除去支付給你的 4元利息,銀行還能獲得 6元的盈利。因此,當你的錢存入銀行後,並不是一直在銀行裡,而是會被貸出去。不過,銀行考慮到有人總會取錢,也不會將所有錢都貸出去,而是留下來一部分作為銀行儲備金,來應付隨時的取款。 標註 (黃色) - 錢是從哪裡來的 > 位置 1004 如果銀行按照商業運作的原則,準備好足夠的銀行儲備金供客戶日常取款,而客戶也對銀行的信用有良好的心態,知道隨時能取到錢,那麼銀行就能穩定執行。但是,如果某家銀行為了追求更多的利潤,將大量的銀行儲備金貸了出去。這時,如果某個人來取款,發現銀行沒有錢,那麼這個人就可能會產生恐慌:是不是這家銀行馬上要破產了?自己的錢會不會打水漂?於是,他會將自己的錢全部取出來。如果訊息擴散,所有的人都知道銀行可能沒辦法支付自己的本金,那麼,所有人都會同時去銀行兌現,這時“銀行擠兌”就出現了。即使銀行本來的信譽很好,貸款也沒有問題,也沒有一家銀行能應付所有人的擠兌,因為畢竟會有一部分的資金被貸出去。為了防止商業銀行逐利的衝動,中央銀行會對商業銀行要求最低的銀行儲備金率。假定銀行儲備金率為 10%,這意味著,商業銀行每收到 100元的存款,會將 10元放在金庫裡,等待客戶取款,將剩餘的 90元貸給企業。貨幣便是通過商業銀行“創造”出來的。 標註 (黃色) - 錢是從哪裡來的 > 位置 1012 假設中央銀行印刷了 100元人民幣投入市場,某個企業拿到了這 100元錢。企業並不會以現金的形式保留這 100元,而會將 100元存到商業銀行,慢慢花。如果這時銀行儲備金率為 10%,那麼商業銀行拿到 100元錢後,會存下 10元,將 90元貸出去。拿到這 90元貸款的企業,會將 90元存回到銀行。商業銀行拿到這 90元,會將 9元錢留下來,把 81元貸出去……這個過程不斷重複,貨幣就是在這個過程中被不斷“創造”出來的。我們可以看到第一次的時候,中央銀行發行了 100元,經過商業銀行的運作,第二次創造了 100元 ×( 1- 10%)= 90元的貨幣。第三次創造出 90元 ×( 1- 10%)= 81元的貨幣。市場因為中央銀行發行的 100元,可以創造出 100元+ 100元 ×( 1- 10%)+ 100元( 1- 10%) 2+ 100元( 1- 10%) 3+……+ 100( 1- 10%) n( n為無窮大)= 1 000元的貨幣。 標註 (黃色) - 錢是從哪裡來的 > 位置 1020 因此,如果儲備金率為 10%,最初發行的 100元貨幣會通過商業銀行,讓整個市場有 1 000元的貨幣流通量。如果提高儲備金率,銀行能夠貸出去的錢會減少,創造的貨幣也會減少。我們經過簡單計算可以得出,如果儲備金率為 20%, 100元的貨幣最終會變成 500元。如果儲備金率降低,比如變為 5%,整個市場因為發行的 100元貨幣,最終會產生 2 000元的貨幣。簡單的公式就是 100元(中央銀行發行的最初貨幣量)除以銀行儲備金率。 標註 (黃色) - 錢是從哪裡來的 > 位置 1025 我們用簡單的幾句話解釋一下,中央銀行是怎麼將錢投放到市場上的。造幣廠造出貨幣之後,貨幣會被放到國庫中,中央銀行的一個重要職責就是對國庫進行管理。這時,如果中央銀行覺得市場上的錢少了,它並不會將錢隨意投放到社會上,也不會隨機找到某個人把錢送給他。中央銀行對貨幣進行調節的方法叫公開市場操作,也就是和銀行、證券公司等進行債券或外匯買賣。如果中央銀行覺得現在市場上的錢太多了,想要回收一部分錢,就可以向商業銀行和證券公司賣出債券或外匯,這些債券或外匯就不能在市場上進行交易。通過這種方式,錢被回收到國庫,市場上的貨幣流動性降低,能預防通貨膨脹。同理,如果中央銀行覺得現在有通貨緊縮的壓力,即現在市場上的錢少了,它會通過買進債券或外匯,把錢“交換”給銀行和證券公司,從而增加市場上貨幣的總量。 標註 (黃色) - 錢是從哪裡來的 > 位置 1039 你如果認為自己 3個月後會買房,需要大量的貨幣支出,就不會選擇一個 5年期的債券。你如果認為自己未來很長時間內都不會有大額支出,那麼可能傾向於選擇存款,甚至是債券、股票,而不是持有現金。 M1(狹義貨幣供應量)、 M2(廣義貨幣供應量)就是用來反映不同流動性貨幣總量的指標,其實除了 M1、 M2,還有 M0、 M3(最廣義的貨幣供應量)等。 標註 (黃色) - 通貨膨脹一定不好嗎 > 位置 1051 所有商品的價格都是由貨幣來表示的,比如一件羊毛大衣的價格是 1 000元,一斤蘋果的價格為 5元。在金屬貨幣時代,由於黃金、白銀的產量是一定的,商品的價格可以保持一定的穩定性。但是到了現代社會,所有國家流通的貨幣都變成了紙幣,紙幣的供應可以說是無窮無盡的。當中央銀行發行的貨幣量高於市場的需求時,買方手裡的錢增多。在市場上購買東西時,買方能出更多的錢,商品的價格會升高,這時通貨膨脹就產生了。 標註 (黃色) - 通貨膨脹一定不好嗎 > 位置 1071 通貨膨脹的危害在於,普通民眾以貨幣計算自己所擁有的財富,而貨幣的發行權在政府。回到剛才的例子,中央銀行並不是每年收回公眾的貨幣後,再發給公眾,而是通過多印發貨幣的方式來提高貨幣供應量,比如在第二年,中央銀行多印發 1元錢,這 1元錢並不會免費送給個人使用,而是會由政府來使用。這樣,消費者手裡還是隻有 5元錢,由於政府手裡多 1元錢,便可以和這個消費者一起到酒廠購買酒。第一年消費者用 5元錢買到了一斤酒,第二年由於政府和消費者一起來,酒廠將酒價提高到 6元,消費者只能購買到一斤酒的 5/ 6,剩下的 1/ 6到了政府的口袋。這樣,通貨膨脹發生時,消費者的財富實際上被政府剝奪去了一部分。 標註 (黃色) - 通貨膨脹一定不好嗎 > 位置 1077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金本位是國際上的主要貨幣制度,也就是所有商品都用黃金來計價,當時從沒發生過惡性通貨膨脹。但是“一戰”之後,由於商品經濟的發展,市場上的交易量增多,這時黃金遠遠不夠用,於是越來越多的國家拋棄了這一貨幣制度,改用紙幣作為本國的貨幣。德國就是在這種背景下發生了惡性通貨膨脹。當時,根據“一戰”的停戰協議,德國需要賠償戰勝國大量的戰爭損失,這部分賠款理應由政府來負擔。當稅收不夠時,政府便開始通過發行債務的方式向公眾放債,當債務逐漸到期,政府卻沒有辦法償還。這時,政府有一個很方便的選擇,就是發行貨幣。發行貨幣的成本很低,因為造幣廠就在政府手裡,而發行貨幣可以幫助償還債務,又可以方便政府購買服務。 標註 (黃色) - 通貨膨脹一定不好嗎 > 位置 1091 我們回顧一下惡性通貨膨脹的發生過程:當政府面臨財政困難的時候,有強烈的印鈔票衝動來彌補財政收入的不足,這就會導致嚴重的通貨膨脹。當惡性通貨膨脹發生時,政府會付出沉重的成本,因為民眾往往會對政府失去信心,甚至會推翻政府。因此,有些國家為了防止政府掉進惡性通貨膨脹的深淵,便不使用自己國家的貨幣。比如,巴拿馬、厄瓜多、帛琉等多個國家就主動放棄了自己國家的貨幣,將美元定為流通貨幣。除了直接採用別國貨幣來避免通貨膨脹外,還有一種較為“強硬”的貨幣制度,叫貨幣局制度,貨幣局規定了本國貨幣與某一外國貨幣的固定交換比率,並且對本國貨幣的發行做特殊限制以保證履行這一法定義務。 標註 (黃色) - 通貨膨脹一定不好嗎 > 位置 1098 中國香港長期以來實行的就是貨幣局制度。貨幣局制度要求本國或者本地區發行貨幣時,必須有等值的外匯儲備作為保障,並且嚴格限定匯率,匯率沒有改變的空間。香港規定每發行 1元的港幣,就應該有相應的美元作為儲備。這個結果實際上與直接使用美元作為法定貨幣的結果相近,香港主動放棄了隨意印刷貨幣的權力。這可以保證境外投資者對港幣的信心,不用擔心港幣的貶值。正是這個原因,幾十年來,中國香港的金融業得到了飛速的發展。 標註 (黃色) - 通貨膨脹一定不好嗎 > 位置 1122 由於幾乎所有國家的外匯儲備都是美元,因此,多印發美元意味著美國政府不僅向本國民眾“徵稅”,還向其他國家民眾“徵稅”。因為隨著美元發行量的增加,每個國家手裡美元的外匯儲備都會貶值。這也是別的國家,比如日本、英國實行“量化寬鬆”政策時,沒有國家反對,而美國實行“量化寬鬆”政策時,其他國家幾乎都反對的原因。 標註 (黃色) - 為什麼明明租房更划算,房價卻還是這麼高 > 位置 1161 我們用數學方法計算現值,可以用下面的公式。假定利率是 r,每年的收入是 20萬元。第一年的收入現值是 20萬元/( 1+ r),第二年的收入現值為 20萬元/( 1+ r) 2。如果連續兩年,每年的收入都是 20萬元,那麼這兩年的收入現值就是 20萬元/( 1+ r)+ 20/( 1+ r) 2。如果連續五年的收入都是 20萬元,這五年的收入現值就是 20萬元/( 1+ r)+ 20萬元/( 1+ r) 2+ 20萬元/( 1+ r) 3+ 20萬元/( 1+ r) 4+ 20萬元/( 1+ r) 5。如果是永久的收入,每年都是 20萬元,現值是 20萬元/( 1+ r)+ 20萬元/( 1+ r) 2+ 20萬元/( 1+ r) 3+ 20萬元/( 1+ r) 4+ 20萬元/( 1+ r) 5+…… 20萬元/( 1+ r) n( n為無窮大)這是一個等比數列,通過公式,我們知道這個無窮數列的結果為 20萬元/ r。即如果利率是 5%,那麼現值就是 20萬元/ 0. 05= 400萬元,如果利率是 4%,那麼現值就是 20萬元/ 0. 04= 500萬元。永久產權 標註 (黃色) - 只有黃金才是硬通貨 > 位置 1206 當你辛辛苦苦賺錢的時候,有沒有想過一個問題:付出那麼多的努力,僅僅得到幾張紙,真的值得嗎?也有人可能會說:只有黃金才是硬通貨,紙幣是靠不住的。確實,歷史上很多國家都是將黃金作為基本貨幣。白銀也曾經大面積流通,比如中國古代就以白銀作為流通貨幣,但白銀和黃金有一個基本的兌換比例,人們使用白銀也是因為它可以按一定的比率兌換成黃金。那麼,你努力後僅僅得到幾張紙,真的值得嗎?你所獲得的並不僅僅是幾張紙,而是這個社會給你的“信用”。我們下面就來看看,信用是怎麼在社會中發揮作用的。 標註 (黃色) - 只有黃金才是硬通貨 > 位置 1211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各國採用的貨幣政策都是基於金本位的,也就是每個國家雖然發行紙幣,但是規定紙幣可以以一定的比例兌換成黃金,各國政府都有義務隨時給公眾兌換黃金。為什麼有了黃金,政府還要發行紙幣呢?原因是全球的黃金產量是一定的,這會造成一個問題,那就是隨著市場交易量的不斷增加,黃金遠遠不夠,這會影響市場的繁榮。理論上,紙幣的供應沒有極限,因此不會影響市場的繁榮程度。但為了讓人們放心使用紙幣,政府承諾黃金可以與紙幣兌換。“一戰”之後,雖然各國還承諾在金本位的基礎上發行紙幣,但是在經濟普遍增長,各國都需要大量貨幣來滿足本國市場的情況下,每個國家都希望大量黃金流入本國,不希望黃金流入其他國家。於是,歐洲的主要國家都用行政命令的方式禁止黃金流出,但 標註 (黃色) - 只有黃金才是硬通貨 > 位置 1221 鑑於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那段時間,各個國家的貨幣相繼貶值,造成市場動盪,美國便提出並建立起了佈雷頓森林體系( Bretton Woods System)。佈雷頓森林體系的核心內容是,各國的貨幣和美元掛鉤,美元和黃金掛鉤。當時,國際確立了 35美元可以換購一盎司黃金的官方標準。即其他國家可以隨時拿美元向美國政府要求兌換黃金。佈雷頓森林體系讓美元擁有了“世界貨幣”的地位,從此之後,美元成為國際清算的支付貨幣和各國的主要儲蓄貨幣。佈雷頓森林體系為“二戰”之後國際經濟的復甦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通過美元和黃金掛鉤的形式,各國可以不再競相儲存黃金,只要儲存美元即可,而美元本身的供應量實際上是無窮的。 標註 (黃色) - 只有黃金才是硬通貨 > 位置 1227 隨後的 10多年,由於世界上很多國家的經濟都依賴美國,它們主要向美國購買貨物,這樣,它們實際上就需要將黃金支付給美國。在這種情況下,美國承諾的美元與黃金的兌換比例是可行的。 20世紀 60年代之後,歐洲以及日本等國經濟發展起來,這些國家與美國之間的貿易發生了改變,美國逐漸需要向這些國家購買商品。雖然在購買商品時,美國支付的是美元,但隨著這些國家儲備的美元增多,它們開始要求美國將兌現黃金的承諾付諸實踐。 1968年 3月的前半個月,美國黃金儲備流出了 14億多美元,僅 3月 14日一天,倫敦黃金市場的成交量便達到了 350噸~ 400噸,破了紀錄。在這種情況下,美國失去了維持美元與黃金掛鉤的能力,於是佈雷頓森林體系瓦解。其他國家也逐漸放棄了本國貨幣與美元的固定匯率,而是轉為“浮動匯率”,這意味著,市場上如果對某種貨幣的需求增加,這種貨幣的價格就升高;如果對某種貨幣的需求減弱,這種貨幣的價格就降低。 標註 (黃色) - 只有黃金才是硬通貨 > 位置 1270 1997年之前,泰國政府一直通過這種方式將泰銖的匯率穩定在一個固定水平,當時的匯率大概為每 25泰銖兌換 1美元。索羅斯( Soros)認為其中有賺錢的可能,他先籌集了 10億美元的美元債券,提前半年,將這些美元債券抵押給泰國政府,兌換成 250億泰銖,約定在 1年之後,歸還 250億泰銖,換回這些債券。半年之後,索羅斯把這些泰銖在市場上賣出,對泰銖造成貶值的壓力。當時泰國政府大概有 400億美元的儲備,索羅斯只有價值 10億美元的泰銖,按理說,只要泰國政府在外匯市場上把這些泰銖買回來就能保持泰銖的穩定匯率。畢竟, 10億美元對於 400億美元的外匯儲備來說只是很小的比例。但索羅斯在外匯市場上賣出泰銖的同時,在期貨市場上對泰銖唱空,也就是隻要泰銖下跌,索羅斯就能賺到錢。索羅斯在期貨市場上的投入額也為 10億美元,但期貨市場上有槓桿效應,當時的槓桿率為 10%,也就是索羅斯可以在期貨市場上賣出 100億美元的泰銖。期貨市場上賣出的 100億美元,對於泰國外匯儲備來說,已經算不少了,不過看起來,泰國政府還是能應付的。但隨著索羅斯賣出大量泰銖,市場上出現了恐慌,也就是很多人都預期泰銖會貶值。因此,其他人也開始賣出泰銖,即發生了類似“銀行擠兌”的現象。 標註 (黃色) - 只有黃金才是硬通貨 > 位置 1281 當賣出了大約 200億的美元儲備時,泰國政府意識到自己沒有辦法應對持續的大量泰銖賣出,於是,泰國政府開始對泰銖進行貶值。泰銖從 25泰銖兌 1美元降到 30泰銖兌 1美元,這恰恰印證了外匯市場投資者的恐慌預期。大家意識到,泰銖已經開始貶值,並可能會繼續貶值。於是,更多人開始賣出泰銖,泰銖繼續貶值。當泰國政府的外匯儲備最終耗光時,泰銖只能採用浮動匯率,泰銖的大面積貶值開始了。最終,市場上大約有 1 000億美元的資金來衝擊泰銖,泰銖的匯率降為 50泰銖兌 1美元。這樣,索羅斯用 5億美元購買了 250億泰銖,換回當初抵押在泰國政府的 10億美元債券。索羅斯在泰國政府那裡通過債券的形式賺取了 5億美元。而在期貨市場,隨著泰銖的貶值,索羅斯賺到了多達幾十億美元的利潤。 標註 (黃色) - 人民幣與美元如何愉快地玩耍 > 位置 1296 1949年以來,人民幣兌美元的匯率經過了幾次重要的調整。在計劃經濟時代,西方國家普遍對我國實行經濟封鎖,而我國對外的經濟貿易主要體現為幾個外貿公司的經營活動。個人對外匯的需求很少,當時的外匯事務由中國銀行統一管理。與之相適應,當時人民幣兌美元的匯率是官方制定的固定匯率。這時的固定匯率只是作為編制計劃和經濟核算的標準,只在外國貨幣貶值或升值時做相應調整,人民幣匯率與對外貿易聯絡並不密切。很長一段時間內,人民幣兌美元的匯率維持在 2. 4618元人民幣/美元的水平,不過也曾達到 1. 5元人民幣/美元的高位。 標註 (黃色) - 人民幣與美元如何愉快地玩耍 > 位置 1303 同時,也允許市場根據實際確定一個市場調節價,企業和個人可以在市場上根據市場價格進行人民幣與美元的兌換。 1994年開始,我國取消雙重匯率制,開始實行固定匯率,匯率固定在 8. 7元人民幣/美元到 8. 2人民幣/美元的水平。之後 11年的時間,人民幣兌美元的匯率一直穩定在這一區間,很少發生大的變動。 2005年開始,人民幣與美元的兌換比率開始下降,逐漸變為 6元多人民幣兌換 1美元。 標註 (黃色) - 人民幣與美元如何愉快地玩耍 > 位置 1319 這裡需要說明的是,習慣上,人民幣與美元的兌換採用的是人民幣/美元這個單位。在這個單位下,數值的增大標誌著人民幣的貶值,數值的減小標誌著人民幣的升值。也就是說,當人民幣與美元的兌換價格從 6元人民幣/美元變為 8元人民幣/美元時,人民幣貶值、美元升值;當人民幣與美元的兌換價格從 6元人民幣/美元變為 4元人民幣/美元時,人民幣升值、美元貶值。 標註 (黃色) - 人民幣與美元如何愉快地玩耍 > 位置 1324 人民幣到底是貶值好,還是升值好呢?有人說,考慮到愛國情結,匯率應該是越高越好;有人說,匯率低能夠促進出口,所以,匯率應該越低越好。其實,匯率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含義,因此,不能單純地說匯率越高越好,或者越低越好。當人民幣貶值的時候, 1美元能夠兌換的人民幣增多,外國人能以更低的價格買到中國的產品,這時,出口就會增加,這對中國企業的出口是好事。當人民幣升值的時候,意味著 1美元能夠兌換的人民幣減少, 1元人民幣能夠兌換的美元增多,這樣,外國產品對於中國人來說,價格便會變低。這時,對於進口來說就是好事,而中國消費者的購買能力也會變強,能夠購買更多的國外產品。由此可見,人民幣的貶值和升值對不同的人會產生不同的影響。 標註 (黃色) - 人民幣與美元如何愉快地玩耍 > 位置 1344 為什麼中國會成為美國最大的債權人當中國擁有了外匯儲備後,企業會發生什麼呢?中國企業將產品出口到國外,獲得了美元。想要在國內使用這些美元,企業必須將它們換成人民幣。於是,企業會將這些美元在銀行兌換成人民幣。這些美元到銀行後,就變成了外匯儲備——美元儲備。如果企業獲得的是日元,那麼它們就會變成日元儲備。銀行將這些外匯統一交給中央銀行,中央銀行會對這些外匯進行統一管理。外匯儲備的一個好處是可以穩定外匯市場,比如泰國有足夠的美元儲備,便能避免 1998年的金融危機。但是,中央銀行並不會將這些美元存在金庫不使用,因為只是放著,會造成浪費。由於美國是美元的主要使用國,中央銀行會把美元儲備投到美國,以賺取利息收入。 標註 (黃色) - 人民幣與美元如何愉快地玩耍 > 位置 1350 為了避免風險,保證美元儲備的價值,中央銀行多數情況下會選擇購買美國債券來儲存美元。這樣,在中央銀行手裡的實際上是美元債券。隨著中國政府的美元儲備不斷增多,購買的美元債券也在不斷增加,在這種背景下,中國成了美國政府的最大債權人。成為最大債權人並不意味著中國政府有特權,反而意味著風險的增大。由於美元債券是以美元結算的,比如我們今年購買 100美元的美元債券,明年美國政府應支付 104美元的到期債務。等到第二年,美國政府完全可以通過多發行貨幣的方式,來稀釋這些債券的價值。極端一些,當債務到期時,美國政府可以直接發行相應面值的債券支付給債權人,這便會導致中國外匯儲備價值的降低。 標註 (黃色) - 人民幣與美元如何愉快地玩耍 > 位置 1356 實際上, 2009年以來,隨著美國“量化寬鬆”政策的推行,美元開始了逐漸貶值的歷程,這也導致中國外匯儲備價值的下跌。為了應對這一困境,中國開始逐漸減少美元儲備總量,並逐漸增加歐元、日元等外匯儲備量。當外匯儲備中一國貨幣儲備量佔比過大的時候,會使風險增大。當外匯以多國貨幣進行儲備時,風險會降低。比如都是美元儲備,美國經濟的漲跌就會造成外匯儲備價值的忽高忽低,但是如果外匯儲備中有美元、日元、歐元等多類貨幣,其中任何一個國家經濟的好壞對外匯儲備的影響都會變小。 第四章 一切社會問題,都是經濟問題 標註 (黃色) - 人民幣與美元如何愉快地玩耍 > 位置 1363 經濟學的本質是讓人學會如何做出選擇,生活中的很多問題看似錯綜複雜,難以解決,但如果能將經濟學的思想融入其中,獲得正確的解決方法就不是不可能了。本章主要討論貧富差距、創業以及金融方面與每個人息息相關的問題。 標註 (黃色) - 沒有了貧富差距會如何 > 位置 1383 雖然貧富差距可以有效地激發社會活力,但是現階段,貧富差距過大已成為困擾世界的一個難題。 2017年,瑞士信貸公司( Credit Suisse)釋出的一項報告顯示,現在世界的財富在不斷向頂層人士集中。現在全球最富有的 1%的人口擁有全球財富的 50. 1%,遠高於 2001年 45. 5%的水平。同樣是在 2017年,華盛頓智庫政策研究所( Institute for Policy Studies)發表的《“生而有幸”為富人》( Billionaire Bonanza)年度報告顯示,美國最富有的三個人——貝索斯( Bezos)、蓋茨( Gates)和巴菲特( Buffett)的財富,超過了 1. 6億美國人或 6 300萬個美國家庭的財富總和,它相當於一半美國底層人口的財富總和。在美國, 400位富豪的總財富為 2. 68萬億美元,等於美國 64%的人口(即 2. 04億人)的財富總和。而相比之下,美國家庭淨財富的中位數是 8萬美元(不包括汽車), 400位富豪的總財富相當於 3 400萬個典型的美國中產家庭的財富。與此同時,美國 19%的最底層家庭陷入財務困境,它們被稱為“溺水家庭”( underwater household),即家庭淨財富為零甚至是負數,這種現象在少數族裔中更常見,有 14%的白人家庭劃歸此類,在非裔和拉丁裔中的比例分別為 30%和 27%。 標註 (黃色) - 沒有了貧富差距會如何 > 位置 1392 其實,貧富差距增大並不可怕,只要能夠通過努力,有才華、肯努力的低收入人士有機會成為高收入人士,那麼貧富差距便會成為激勵社會發展的一項動力。我們可以根據收入的高低將不同的人分在不同的社會空間位置中,個人收入水平的變動便可以稱為社會垂直流動。一個良性的社會應該能讓個人從低收入群體流入高收入群體,也能夠從高收入群體流入低收入群體,這樣的社會垂直流動可以分為代內流動和代際流動。如果一個人在一生中發生了收入水平的轉變,從低收入轉為高收入或從高收入轉為低收入,那麼,這樣的流動被稱為代內流動。如果這樣的流動是發生在不同代之間的,那就是代際流動,即相比於父輩,子輩的收入水平與父輩不同,不管是子輩從高收入群體流入低收入群體,還是從低收入群體流入高收入群體,這樣的變化都是代際流動。 標註 (黃色) - 沒有了貧富差距會如何 > 位置 1400 在前面討論過,個人的收益可以分為資本性收益和勞動性收益。簡單來說,資本性收益是個人因為掌握某些資源而得到的收益,比如個人因為擁有土地資源或者擁有大量的財產,而得到的收益。勞動性收益指的是個人通過勞動投入而得到的收益,不管這種勞動是腦力勞動還是體力勞動,都需要個人投入時間、精力等個人資源,進而才能獲得收入。我們知道,不管是資本性收益還是勞動收益,對於整個社會來說,福利都會增加。但是,資本性收益和勞動性收益卻有另一種社會結果,那就是資本性收益如果過多,會導致貧富差距的加大。 標註 (黃色) - 沒有了貧富差距會如何 > 位置 1408 近 100年來,資本的回報率已經遠遠大於經濟的增長速度,這導致的一個後果就是貧富差距在近 100年的時間裡越來越大。由於勞動帶來的收益遠遠低於資本帶來的收益,這就表明,個人通過努力實現從低收入人士向高收入人士的轉變可能性越來越小;而那些現在富有的人之所以富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的祖輩便是富裕人群。 標註 (黃色) - 沒有了貧富差距會如何 > 位置 1411 當貧富差距成為一個社會現實,並且個人通過努力改變收入水平的可能性越來越小,那麼處於社會底層的公眾便會對社會產生質疑,這個社會也必然會陷入動盪。因此,防止貧富差異過大就成為每個國家都面臨的一項重要難題。 標註 (黃色) - 沒有了貧富差距會如何 > 位置 1414 縮小貧富差距的一個重要工具是稅收。稅收將富人的一部分財產收過來,補貼給低收入群體,這會讓整個社會的財富重新分配,從而降低社會的貧富差距水平。 標註 (黃色) - 打工或者創業,到底該怎麼選 > 位置 1444 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其中有一個重要難題,就是如何計算創業的成本。比如一個人現在很想創業,也有較好的點子,但是他已經在公司工作了 10來年的時間,雖然公司的工作氛圍不是很好,工資也一般,可付出了這麼長時間,他不願意就此離開,離開的成本太高。這個成本應該算創業成本嗎?答案是否定的,因為這一成本屬於沉沒成本,也就是不管你在這個公司工作多少年,這個成本都回不來了,所以不應該把它列入決策的成本考慮中。 標註 (黃色) - 打工或者創業,到底該怎麼選 > 位置 1448 如果這個例子不好理解,我再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幾天前,你花錢買了一張電影票,要去看電影時,你才發現外面下起了雨。現在你面臨的難題是:要不要看電影?大多數人都會在這樣的抉擇面前猶豫:如果去看電影,就需要打車,衣服也會被淋溼;如果不去看電影,買電影票的錢豈不是白花了?如果將金融知識運用到這個抉擇中,選擇就會簡單一些。在買電影票上花的錢屬於沉沒成本,也就是不管你去不去看電影,這些錢都是已經花出去的。對於沉沒成本,我們就應該忽略不計,也就是在做選擇的時候,不應該考慮電影票錢這個因素。那麼在這種情況下,你真正應該解決的問題就變成了:看電影得到的收益是否能夠補償你打車、衣服被淋溼帶來的成本及損失。如果你覺得這個電影足夠好看,你情願付出打出租車的錢也願意讓衣服淋溼,那就去看電影。如果你覺得這個電影還沒有好看到這個程度,那就不去看電影。花在電影票上的錢不應該成為你做出選擇的一個因素,因為不管你去不去看,錢都已經付出去了。 標註 (黃色) - 打工或者創業,到底該怎麼選 > 位置 1456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人們在決定是否去做某一件事情的時候,不僅僅會看這件事情對自己是否有好處,有多大的好處,同時也會看自己是否已經在這件事情上有所投入。如果一個人為了某件事情已經支付了一定的成本,不管是時間成本還是金錢成本,支付的成本越多,他就越不願意放棄。但如果將這些沉沒成本納入考慮範圍內,就會讓抉擇變得異常艱難,同時也會因為沉沒成本的加入,而導致最後決策的失誤。 標註 (黃色) - 打工或者創業,到底該怎麼選 > 位置 1494 我們在選擇是否進行創業時,除了要將沉沒成本剔除出決策成本外,還要將創業之外的更好選擇,即機會成本納入考慮範圍內。只有同時考慮到沉沒成本和機會成本兩個方面,我們才能讓選擇更加明智。當然,有些成本是沒有辦法用金錢來準確衡量的。比如,選擇創業意味著需要承擔更多的責任,而給別人打工不需要承擔公司倒閉的風險,也不需要承擔公司違約帶來的法律責任。同時,很多情況下,體制內的工作,比如公務員、教師等雖然工資水平低、工作挑戰性不高,但這種工作存在一種“機會福利”,這是中國製度所特有的。也就是說,人在工作生涯中,如果開始的時候是在體制內工作,依然有很大的機會可以跳槽到體制外,比如到外企、私企工作;但是如果開始的時候是在體制外工作,想要跳槽到體制內,其難度就可想而知。 標註 (黃色) - 打工或者創業,到底該怎麼選 > 位置 1501 當然,創業給每個人帶來的收益是顯而易見的,有的可以直接用金錢來衡量,比如一夜暴富的機會。雖然從長期來看,大量的創業公司沒有最終存活下來。有資料顯示,創業者創業 5年的成功率是 2%~ 3%,而大學生創業 5年的成功率只有 1%~ 2%。少數人的示範效應告訴我們,一旦創業成功就可能一夜暴富,獲得的收益可能是無法從給別人打工中獲得的。創業也會給創業者帶來一些無法用金錢衡量的收益,比如團隊建設能力、組織能力、談判能力等。 標註 (黃色) - 打工或者創業,到底該怎麼選 > 位置 1505 總的來看,用經濟學的方法,充分考慮創業過程中的成本及收益,特別是要剔除沉沒成本,並將機會成本納入考慮範圍,才可以讓創業者的選擇更加明智。但是否選擇創業,是一個需要我們綜合考慮的問題。 標註 (黃色) - 股份和股票 > 位置 1514 股份會為股份所有者帶來兩個權利:決策權和分紅權。決策權指的是企業所有者可以根據股份的多少,對企業執行所需要做出的決定進行投票。比如,一家公司有 3個所有者,股份分配比例為 50%、 30%和 20%。當公司需要做出決定時, 3個所有者的決策權並不是一致的。也就是公司決策時,並不是根據人數的多少“一人一票”,而是根據每個人出資的多少“一股一票”,即 3個所有者分別佔有 50%、 30%和 20%的投票權。在這種情況下,如果甲支援 A方案,乙和丙支援 B方案,那麼兩個方案的支援率並不是 1 ∶ 2,而是 50% ∶( 30%+ 20%)= 1 ∶ 1。 標註 (黃色) - 股份和股票 > 位置 1519 第二個權利是分紅權。如果公司一年實現了 100萬元的利潤,那麼,公司在進行分紅時,便需要根據出資比例來分紅,也就是甲獲得利潤中的 50%,乙獲得其中的 30%,丙獲得利潤的 20%。 標註 (黃色) - 股份和股票 > 位置 1521 明確股份之後,公司所有者可以對股份進行轉讓。比如,經營了幾年之後,公司擁有的資產達到了 2 000萬元,甲想要套現,他可以選擇轉讓一部分的股份。由於現在公司有了盈利,因此,甲相當於佔了公司 2 000萬元總資產的 1 000萬元,他可以轉讓其中的 100萬元給丁。現在的 100萬元只相當於公司股份的 5%,因此,甲轉讓給丁 100萬元,只轉讓了 5%的股份。轉讓後, 4個人的佔股比例變為了 45%、 30%、 20%和 5%。 標註 (黃色) - 股份和股票 > 位置 1531 另一種填補資金缺口的方法是從公司外部獲取資金,包括兩個辦法:一個是借款,另一個是引入投資。借款可以通過從銀行或者其他金融機構貸款的方式實現,也可以發行公司債券。通過借款的方式,企業可以獲得資金的使用權,並需要在借款到期後支付一定的利息。借款的好處是不會發生公司控制權的轉移並且公司如果能夠實現超額利潤,除去利息外的利潤都歸企業所有。壞處是公司如果發生虧損,依然要償還本金和利息。比如公司通過抵押貸款的方式從銀行貸到 2000萬元,到期利息率為 10%。對於 2 000萬元的貸款,不論公司贏利或者虧損,到期時,公司都需要支付 2 000萬元的本金與 200萬元的利息。但如果公司通過借款獲得的利潤為 600萬元,那麼公司原來的所有者可以以分紅的方式分配扣除利息後的 400萬元,不需要為借款付更多的利息。 標註 (黃色) - 股份和股票 > 位置 1538 引入投資的辦法會導致公司原來所有者的所有權降低,但在發生虧損時,公司不需要彌補新投資者的損失。比如,新進入的投資者戊投入 2 000萬元,那麼,現在一共有 5個投資者——甲乙丙丁戊。由於前 4個投資者的股份會因為最後一個投資者的進入而被稀釋,現在 5個人的股份比例分別為: 22. 5%、 15%、 10%、 2. 5%和 50%。投資比例意味著第 5個人對公司擁有了 50%的控制權,他會對公司的日常經營產生重要影響。如果公司的利潤變為 600萬元,那麼第 5個人可以分到 300萬元的利潤,前 4個人共同分配剩下的 300萬元利潤。雖然失去了公司的控制權,但可分配的 300萬元的利潤,還是要比引進新投資者之前的 200萬元利潤高。如果 標註 (黃色) - 股份和股票 > 位置 1550 企業第一次以股份的方式向公眾公開募集資金,被稱為首次公開募股,簡稱 IPO。在企業完成公開募股之後,企業的所有資產就變為股份的形式,由股東持有,這些股份可以在證券交易所進行掛牌交易。 標註 (黃色) - 股份和股票 > 位置 1552 在募股的過程中,企業不可能將所有招募資金的事情都自己做,而是需要委託專業的證券公司進行操作。比如,企業可以採用這樣的辦法:將企業的所有資產以每元 1股的形式進行分割,甲有 900萬元的公司資產,相當於擁有 900萬股股票,同理,乙丙丁持有的股票分別為 600萬股、 400萬股和 100萬股。公開募集的 2 000萬元資金,也分為 2 000萬股,這些資金從市場上募集。這家企業可以將這 2 000萬股打包賣給一家或者幾家證券公司、基金公司,由這些專業的金融公司對股票進行銷售,這個市場便是股票的“一級市場”。對於這 2 000萬股股票,企業可以以 2 000萬元的價格賣出,也可以溢價賣出,比如以 3 000萬元賣出,當然也可以折價賣出,比如以 1 500萬元賣出。不管賣多少,這些錢是企業收到的實有資金。 標註 (黃色) - 股份和股票 > 位置 1559 炒股玩的是二級市場證券公司、基金公司拿到這些股票之後開始銷售,在市場上賣給個人,這便形成了股票的“二級市場”。我們常說的炒股實際上是在二級市場上進行的。從股票發行的過程可以看出,創業者的股份基本上是在一級市場上確定下來的,而股民炒股是在二級市場上進行的。 標註 (黃色) - 股份和股票 > 位置 1570 發行股票的一個風險,是公司創始人可能會失去公司的控制權。比如,公開發行的 2 000萬股全部被同一個人收購,那麼,這個人就擁有了公司 50%的股份,可以對公司的決策產生直接的影響。 標註 (黃色) - 股份和股票 > 位置 1572 為了彌補這個不足,公司可以發行優先股。優先股也是一種股票,不同於普通股的地方在於,它的股東沒有對公司事務的投票權,也沒有公司董事的選舉權與被選舉權。作為補償,優先股一般有固定的利息收入,即便公司面臨虧損,優先股的利息收入也不會受到影響。但與債券及借款的不同在於,優先股沒有固定期限,也就是公司沒有償還本金的壓力。 標註 (黃色) - 期權:現代人玩的遊戲 > 位置 1621 期權產生的最初目的是降低生產的風險,比如前面例子裡所說的,酒廠可以通過看漲期權,以 5元的價格消除以後可能出現的損失風險;而農民可以通過看跌期權,以 5元的價格防止以後可能出現的風險。我們觀察到,不管是看跌期權,還是看漲期權,都可以不真的使用實際貨物進行交割,而只需要到期的時候,彌補差價就行。這就意味著,即使我不是酒廠的老闆,也不是農民,只要我意識到未來玉米的價格可能有漲跌,就可以選擇期權的買賣。比如,我認為未來玉米的價格可能會漲,我能夠做的選擇是買入看漲期權,或者賣出看跌期權。這樣,只要未來玉米的走勢和我的判斷相同,我就能賺到錢。反之,我如果認為未來玉米的價格會跌,就可以買入看跌期權或者賣出看漲期權。等到協議到期時,雙方可以約定以差價的形式進行交割,而不需要真的以貨物的形式進行交割。 標註 (黃色) - 期權:現代人玩的遊戲 > 位置 1634 每一個期權協議都有一個標的資產,比如前面說的玉米,也就是期權協議的雙方將什麼商品的價格作為協議物件。除了實體的貨物之外,標的資產可以是眾多的金融產品中的任何一種,如普通股票、股票指數、期貨協議、債券、外匯,等等。通常,我們把標的資產是股票的期權稱為股票期權。如此類推,期權有股票指數期權、外匯期權、利率期權、期貨期權等。企業如何通過期權激勵員工在討論 標註 (黃色) - 期權:現代人玩的遊戲 > 位置 1643 為了解決這一矛盾,很多企業採用了股權激勵的方式,其中一個重要的方法就是通過股票期權進行激勵。比如,現在某公司的股票價格是 30元。董事會在聘請新的 CEO時,可以約定 CEO的報酬分為兩部分,除了工資及年終獎金外,還有股票期權。比如, CEO有權以每股 40元的價格買入公司的 10萬股股票。這樣,如果公司的股票價格漲到 50元, CEO就可以以 40元的價格買入 10萬股股票,再以市場價格出售,對於每一股股票, CEO可以賺到 10元,賣出 10萬股股票, CEO就可以獲得 100萬元的回報。如果股票的價格上漲到 100元,那麼 CEO每股的收益就是 60元,他的回報就是 600萬元。 標註 (黃色) - 期權:現代人玩的遊戲 > 位置 1649 企業所有者,也就是股東,他們的財富是以股票的形式存放在公司裡的,股票價格的上漲意味著企業所有者財富的增加。通過股票期權,企業經營者的利益和企業所有者的利益達到一致,兩者之間的矛盾可以得到有效解決。 標註 (黃色) - 期貨:與高風險共舞 > 位置 1722 在股票市場,如果沒有做空機制,那麼只有當股票價格上漲時,投資者才會賺到錢,但是在期貨市場,不管期貨價格上漲還是下跌,投資者都可以賺到錢。由於期貨市場採用了保證金的方式,投資者的利潤或者虧損會更大,因此,期貨市場的風險也會更大。現在的期貨市場能夠交易的標的物可以分為商品期貨和金融期貨。其中商品期貨主要有三大類:第一類是農產品,比如玉米、大豆、棉花、白糖等;第二類是金屬期貨,比如銅、鋁、鉛等;第三類是能源期貨,比如原油、汽油等。金融期貨包括股指期貨、利率期貨、外匯期貨等。商品期貨好理解,金融期貨是指期貨協議的標的物是金融產品。比如,期貨協議的雙方可以對股指簽訂協議並進行交易,如果買進滬深 300指數的期貨,就意味著,只要滬深 300指數上漲,投資者就能賺到錢。 第五章 投資與風險 標註 (黃色) - 期貨:與高風險共舞 > 位置 1798 任何投資都有風險,即便是購買政府債券,投資者也要面臨政府可能破產的風險。不過,通常意義下,高風險意味著高收益。在個人做出投資決策時,如何計算投資中的收益與風險是投資的基礎。為了抵禦各類風險,保險是一項重要的應對措施。在這一章中,我們著重討論與風險相關的一些概念及原理。 標註 (黃色) - 每一項投資,都有風險 > 位置 1802 對於每一項投資來說,都存在風險。當今社會,風險最低的可能是國債,政府以自己的信用和稅收作為國債支付的基礎,因此,除非政府倒臺,否則國債違約,也就是政府拒絕支付國債利息及本金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是國債依然是有風險的。比如 2001年,阿根廷就遭遇了債務危機,政府面對著高額的債務無法償還。當時,投資者如果投資了阿根廷的國債,就面臨著血本無歸的風險。銀行存款的風險可能與國債相差無幾,相對來說也是很低的,但歷史上多次出現銀行的擠兌現象,這也是商業銀行的風險所在。面對可能存在的擠兌現象,各國中央銀行普遍對商業銀行實行“保險制度”,也就是,當商業銀行面臨擠兌、倒閉的風險時,中央銀行會對商業銀行的存款負責——承諾如果商業銀行面臨擠兌,會負責償還每個人的存款。這有效地消除了擠兌產生的可能性,但在次貸危機中,依然有很多銀行倒閉,由此可見,銀行存款也存在風險。 標註 (黃色) - 每一項投資,都有風險 > 位置 1816 對於投資者來說,都希望能獲得回報,但不同型別的投資以及不同的投資物件,產生的回報是不一樣的,也就是投資收益存在著不確定性。在對投資的收益展開討論之前,我們先來看看在網上經常見到的問題。如果現在你面前有兩個按鈕—— A按鈕和 B按鈕,當你按下 A按鈕的時候,你會獲得 100萬元;當你按下 B按鈕的時候,你有 50%的可能性獲得 1 000萬元,有 50%的可能性什麼也獲得不到。那麼,你會選擇按下哪個按鈕?這個問題曾經在網上引起廣泛的討論。謹慎的人認為 A按鈕是最好的選擇,因為 B按鈕意味著有 50%的可能性什麼也得不到。而願意冒險的人會認為 B按鈕是最好的選擇,因為按下 B按鈕意味著有 50%的可能效能得到 1 000萬元。那麼,在經濟學家看來,到底應該是選擇 A按鈕還是 B按鈕呢?答案是 B按鈕。因為 A按鈕帶來的收益是 100萬元 × 100%= 100萬元,而 B按鈕帶來的收益是 1 000萬元 × 50%+ 0 × 50%= 500萬元,也就是說, B按鈕帶來的價值遠遠大於 A按鈕帶來的。 標註 (黃色) - 每一項投資,都有風險 > 位置 1823 為進一步理解這個看似極端的例子,我們回到前面說的那個酒廠的例子,看看酒廠老闆面臨投資問題時,是如何選擇的。現在,酒廠老闆在報紙上看到國外新出了一套先進的釀酒裝置,這項裝置的投資是 150萬元。他通過對市場進行研究發現,第二年的白酒銷售市場如果比今年情況好,那麼這 150萬元的投資可以帶來 300萬元的新增利潤;如果第二年的市場情況和今年相近,那麼這項投資只能帶來 100萬元的利潤。現在,老闆對未來市場的走勢進行了分析,認為第二年有 50%的可能性市場銷售情況會好,有 50%的可能性與今年銷售情況相近。這樣, 150萬元的投資會帶來的預期收益為 300萬元 × 50%+ 100萬元 × 50%= 200萬元。因此,投資 150萬元的裝置是有利可圖的,第二年能夠帶來 200萬元- 150萬元= 50萬元的利潤,所以酒廠老闆會選擇購買裝置。 標註 (黃色) - 每一項投資,都有風險 > 位置 1830 老闆下訂單之前突然得知,一則酒精中毒的新聞引起了強烈的社會反響,這導致白酒市場的波動,酒廠老闆通過重新評估發現,第二年白酒市場走勢向好的可能性降低為 20%;有 50%的可能性是依然保持今年的銷售狀況;有 30%的可能性比今年差,如果這種可能性發生的話,新增的投資不會帶來任何收入的增加。這樣,第二年的收益就變成了 300萬元 × 20%+ 100萬元 × 50%+ 0 × 30%= 110萬元。這時,投資 150萬元的預期收益就變成了 110萬元- 150萬元=- 40萬元,也就是預期會虧損 40萬元。在這種情況下,購買裝置就變成了無利可圖的事情,所以酒廠老闆會拒絕購買新的裝置。 標註 (黃色) - 每一項投資,都有風險 > 位置 1854 “資訊不對稱”的問題常常發生在二手車交易市場中。當進行二手車交易時,買家和賣家雙方對於車輛的情況所知道的資訊並不完全一致。賣家由於常年駕駛這輛車,對車輛的資訊掌握較好,知道車哪些地方有毛病,但為了賣出一個好價格,一般情況下,他不會提供車輛的所有資訊,而是選擇隱瞞車輛的一部分問題資訊。買家在買二手車時,只通過試駕或者賣家的簡單描述,沒有辦法瞭解車輛的所有資訊。同時,買家也知道,為了賣一個好的價格,賣家會選擇隱瞞車輛的不良資訊。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同時有兩輛二手車供買家購買,一輛的價格為 6萬元,另一輛的價格為 5萬元,且兩輛車的效能、外觀等幾乎一模一樣,買家通過外觀和簡單試駕看不出兩輛車的差異,那麼買家會認為,賣家一定刻意隱瞞了某些重要資訊。因此,不管自己購買哪輛車,開一段時間後都會發現隱瞞的毛病,那麼不如購買價格便宜的那輛車。而對於賣家來說,對效能良好的車的標價一定會高於效能較差的車的標價,但他沒有辦法準確將這一資訊傳遞給買家,因為不管他如何解釋,買家都會認為賣家隱瞞了某些資訊。這樣,時間一長,能夠在二手市場交易的車都是價格較低的。只有效能較差的車才願意以這種價格成交,效能較好的車便會選擇退出二手車交易市場,這種“好車被劣車驅逐出市場”的現象,被稱為“劣幣驅逐良幣”現象。在鑄幣 標註 (黃色) - 到底要不要買保險 > 位置 1876 保險最早產生於航海業。如果你想要投資一艘船,你可能面臨的情況是:投資一艘船需要耗費 10萬元,在不出意外的情況下,這艘船會通過運輸貨物,每年給你帶來一定的收益,比如 10 000元。但是,如果這艘船在海上發生意外,你將面臨破產的風險,也就是全部的 10萬元打了水漂。而通過對大量船隻失事情況的調查發現,船在海上遇到危險的概率為 1%。如果現在市場上有 100家船東,這些船東會想的一個問題是:這 100只船出海,一定會有一隻船發生意外。如果每個船東能拿出 1 000元,建立一個基金,規定不管是誰的船葬身大海,基金都會負責為出事的船東重新購買一艘船。如果每人拿出 1 000元, 100個船東建立的基金就會達到 10萬元。每個船東面臨的選擇是:每年拿出 1 000元,如果不發生意外,這 1 000元就完全是成本;如果發生意外,就會得到 10萬元的賠償。由於船在海上發生事故的概率是 1%,也就是每個船東的船都有遇難的可能,那麼,花 1 000元購買一份 10萬元的保障,顯然是有利可圖了。保險業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產生的。 標註 (黃色) - 到底要不要買保險 > 位置 1933 對衝基金現在很流行,其在誕生之初承擔的功能便是對金融產品的投資提供保險。現在的對衝基金越來越複雜,但基本原理可以用下面的簡單計算來說明。如果投資者 A有一個金融投資專案,他的前期投入為 100萬元,投資成功,他會有較為豐厚的收益,能夠得到 100萬元的利潤;投資失敗,他會血本無歸,也就是 100萬元會全部損失。由於 A可以承擔的損失為 20萬元,因此他希望自己能夠用 20萬元作為保費繳納給其他公司,當損失產生時,其他公司可以支付給他 100萬元的保險金。這時,如果有另一家公司 B,經過計算髮現, A產生損失的可能性小於 20%,那麼它可能會選擇為 A提供保險。如果 A投資成功, B會穩賺 20萬元。不過,對於 B來說,它依然有可能發生損失,因為 A投資失敗, B就需要支付 100萬元。對於這個損失產生的可能性, B可以參考保險公司的策略,尋找足夠多的參保人。比如,對於同樣型別的投資, B只要找到 5家與 A相似的公司,便能獲得利潤。對衝基金便是通過這種策略獲得收益的。而通過計算,我們也能發現:對衝基金實際上也是保險的一種,只不過對衝基金是在為金融投資提供保險。當然,類似我們在前面論述“次貸危機”產生的原因,對衝基金本來是為了降低金融市場上的風險,但現在的發展確實促使了對衝基金本身風險的產生。 標註 (黃色) - 要不要借錢消費 > 位置 2105 在我們的傳統觀念中,借錢是一個很不好的行為。因為很多人有這樣的成見:別人會因為借錢而看不起自己。但事實上,真正的富豪會利用槓桿,實現四兩撥千斤的效果。就像泰國金融危機時,“金融大鱷”索羅斯在狙擊泰銖時,不會用自己的錢。他借錢和我們借錢有什麼區別嗎?是不是隻有金融玩家才適合借錢,而普通的社會民眾就不應該借錢?比如我想買一臺喜歡的電腦,究竟是應該攢一筆錢,還是應該用京東白條貸款去買呢? 標註 (黃色) - 要不要借錢消費 > 位置 2124 當下最常見的借錢方式之一便是貸款買房。直觀上,我們已經發現,如果沒有銀行貸款,很多人無法支付現在高企的房價,特別是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線城市的房價。如果想在這些城市購買房子,在不使用貸款的情況下,很多人可能窮其一生都沒有辦法負擔得起。通過銀行貸款買房,年輕人可以通過較低的首付,實現擁有一套房子的願望。由此可以看出,借錢可以有效提高一個人的幸福感及滿意度。 標註 (黃色) - 要不要借錢消費 > 位置 2133 利息可以分為兩類:複利和單利。單利是利息不再產生利息,也就是本金固定,到期後一次性結算利息,而本金產生的利息不再計算利息。複利就是俗稱的“利滾利”,也就是把上一期的本金和利息作為下一期的本金來計算。舉個簡單的例子,如果 10 000元存 2年,採用單利的方式,年利率為 3. 25%, 2年後的利息為 10000元 × 3. 25% × 2= 650元。如果採用複利計算,利息就是 10 000元 × 3. 25% × 2+ 10 000元 × 3. 25% × 3. 25%= 650元+ 10. 56元,其中 10 000元 × 3. 25% × 3. 25%= 10. 56元就是第一年的利息 10 000 × 3. 25%在第二年產生的利息,也就是利息的利息。 標註 (黃色) - 要不要借錢消費 > 位置 2137 還款的利率和時間都相同,但複利比起單利要多 10. 56元。這個道理可能是老生常談,但是很多校園貸便是採用複利的方式,讓貸款人陷入債務危機。與利息相關的一個概念,是計息週期,也就是按日利息、月利息還是年利息來對利息進行計算。如果採用日利息進行計算,比如日利息是萬分之五,也就是說,每天都會有萬分之五的利息產生。如果本金是 10 000元,即使用單利來計算,每天的利息也有 5元,一年就會產生 5元 × 365= 1 825元的利息,這相當於年利率是 18. 25%。如果按複利計算,日利息是萬分之五的話,年利率會超過 20%,也就是一年會有超過 2000元的利息。大多數信用卡的利息就是萬分之五,看起來很低,但由於是按日計算利息,因此,摺合成年利率會超過 20%。 標註 (黃色) - 要不要借錢消費 > 位置 2144 民間私人借貸常說的三分利指的是月利率 3%,如果借款總額為 10 000元,那麼一個月需要償還的利息為 10 000元 × 3%= 300元。一年 12個月,需要償還的利息為 300元 × 12月= 3 600元。這樣下來,年利率是 36%。由此可見,這樣的利率水平遠遠大於銀行貸款的 3%~ 5%。
    </div>
</body>